詩詞故事: 子為父累,才高不第;落第賦詩,感動考官

在古代,想當官,考中進士是最重要的渠道。太多的人把科考當作畢生的事業,但是有的人雖然很有才華,卻被莫名其妙的取消了錄取資格。

今天跟大家分享兩位落第詩人落第賦詩,感動考官的故事。

詩詞故事:  子為父累,才高不第;落第賦詩,感動考官


一、子為父累,雖才不第

大家都過《商山早行》吧,內容如下: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的作者是溫庭筠。

溫庭筠,字飛卿,唐代詩人,詞人,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後裔。富有天賦,文思敏捷,頗有才名。

唐代從政的道路就是要先考取進士,考試科目有考詩賦,所考的詩賦,都有一定的格式。考試那天,會給每個考生髮三根大蜡燭,三根蠟燭燒完,要作完八韻的詩賦。有很多人在規定的時間寫不出來。但是溫庭筠在應試的時候,連草稿都不用打,把手籠到袖子裡,隨便寫幾句,就是好詩。他每次考試都能替鄰座的考生答卷,能夠通過口授的方式幫助身邊鄰座八個人,當時綽號溫八叉,被稱為“考場救星”。

詩詞故事:  子為父累,才高不第;落第賦詩,感動考官


溫庭筠雖然才高八斗,但是因為“士行塵雜,不修邊幅”,整日和公卿家無賴子弟混在一起,飲酒賭博,很快聲名狼藉,讓當道者認為這樣的人不能“臨民”,便因此屢試不第。溫庭筠嚐出入宰相令狐綯書館中,令狐綯待他甚是優渥。因為唐宣宗喜歡《菩薩蠻》曲子,令狐綯拿了溫庭筠所作的《菩薩蠻》二十首,進獻給唐宣宗,詭言是自己所作,一面告誡溫庭筠,不能向外透露此事。但溫庭筠不久即洩於人知。溫庭筠還曾經說,“中書省內坐將軍”,是譏諷令狐綯雖貴為宰相,卻不讀書沒學問。這樣的事多了,溫庭筠也就開始在令狐綯面前失寵了,所以溫庭筠的名聲越來越壞,到了聲名狼藉的地步。以至於壞名聲影響了兒子的科舉考試。

溫庭筠的兒子溫憲,也很有才學。那年科考,試卷答得特別出色,本來主考官已經決定錄取他為進士,可是一看考生姓名溫憲,便猶豫起來。主考官知道他是溫庭筠的兒子。因為溫庭筠被當時的官僚士大夫,認為雖然有才但是人品不好,雖然主考官不瞭解溫憲,但是就因為他有一位聲名狼藉的父親,主考官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於是就把溫憲給帕斯了。溫憲因此落第了。

詩詞故事:  子為父累,才高不第;落第賦詩,感動考官


二、題壁賦詩,感動考官

多年之後,主考官鄭延昌已升任宰相。一天,他去長安的崇慶寺遊覽,在寺裡的一面牆壁上,看到了一首七言絕句:

十口溝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絕音塵。

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自己窮困淒涼的處境,溝隍即溝壑,“隍“就是沒水的壕溝。後兩句是說自己頭髮都白了,心如死水,可在長安還是落第之人。

鄭延昌讀完詩後,一看署名是溫憲,一下子想起來了。他覺得溫憲這麼多年沒有考中,處境又這麼困頓,很是同情,同時也為自己當年故意排斥他而內疚。

鄭延昌這時的看法也有了許多改變,他覺得溫憲這首詩,一沒有抱怨,二沒有譏諷,根本不像他父親那樣,看來還是一個很本分的 讀書人。這樣一想,就更加不安。

回到相府,鄭延昌派人找來時下主考官趙崇,把當年溫憲落第的經過、緣由告訴他,也講了自己所見的那首詩,建議在考試中如果溫憲的試卷合格,應當錄取他。

在阻力排除之後,溫憲終於考中了進士,但是這時他已經50多歲了。

【詩林】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選拔幹部德才兼備很重要。

子為父累,真是害死人。50歲考中進士,想有 作為也難了。父親的德行不好,毀了兒子的一生。

詩詞故事:  子為父累,才高不第;落第賦詩,感動考官


三、牢騷落第,悔過被取

在晚唐時期,還有一位叫高蟾的詩人,考了多年,始終沒有考取,便牢騷滿腹。他自認為才華橫溢,只是因為沒有靠山無人關照才屢試不第,心裡不服,在考場附近一面牆上寫詩發洩。其中寫道:

陽春發處無根蒂,

憑仗東風分外吹。

意思是諷刺那些考中的人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只是憑藉東風吹拂罷了。

詩中的牢騷怨氣躍然紙上,主考官見了自然很不高興,於是記下寫詩人的 姓名,所以這次考試,儘管高蟾成績頗優,仍然沒有錄取。

親戚朋友都埋怨高蟾不應該寫詩引起考官反感,他痛改前非,特意寫了一首詩給當年主考官高侍郎,題目是《下第後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詩寫得不卑不亢,用碧桃、紅杏、芙蓉都需要伴隨一定條件生長作比喻,說明他不再埋怨東風了。

高侍郎讀後,領會了高蟾的言外之意,併為他巧妙的比喻所感動。後來,在又一次的考試中,高蟾終於考中了進士。

【詩林】任何事情成功與失敗都是有原因的,不能怨天尤人,只要認真悔改,最終都能取得成功。

詩詞故事:  子為父累,才高不第;落第賦詩,感動考官

精美內容每日更新,請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