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更懂你
被煽動起來的民粹是極容易失控的,一旦失控,誰都無法駕馭。當魔鬼從瓶子裡被釋放出來,它就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巨無霸。
一般般的過客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原來國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里,穩居俄羅斯以西歐洲第1面積大國的德國,縮水為了如今的35萬平方公里。德國失去了高達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也就是說,德國損失了40%的國土面積。這個數字比例之龐大,即使我們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都覺得觸目驚心,德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如今的德國
最為殘酷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深知領土對於本民族的重要性,因此,德國失去的領土,被索回或者收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尤其是當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周邊各個曾被德國侵略的國家,為了彌補戰爭的創傷,也為了防止納粹德國的復甦,將德國更讓的領土上的德國居民近乎全部驅逐。
也就是說,德國失去領土上,如今居住的已經不再是德國人,而是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居民。這也意味著,德國即使想用全民公投的方式收回領土,也完全不存在實施的可能。例如如今俄羅斯位於波羅的海的飛地,原屬於德國的加里寧格勒就是這種情況。
加里寧格勒
二戰勝利後,蘇聯將加里寧格勒地區佔據,並迅速將當地的德國居民全部驅逐,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人。為了徹底將當地俄羅斯化,蘇聯甚至連當地的德式建築和德國名字都全部改了個遍,從此,除了歷史淵源,這塊土地與俄羅斯本土並沒有什麼區別。這也是當蘇聯解體之後,原屬於德國的加里寧格勒不但沒有要求返回德國,反而仍屬於俄羅斯的根本原因。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晚清屈辱的歷史是我們民族抹不去的傷痛,尤其是中國失去的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更是令每一個國人痛徹心扉。但是就比例而言,中國失去的國土面積比例還要小於德國,從中也可見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領土損失之慘重。
德國的領土變遷
因此,許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損失如此慘重,為什麼德國還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馬後炮式問題,是在知道結果之後倒推原因,本身就是極為不合理的。這個問題類似:“既然你明知道沒中五百萬,為什麼還要去買彩票”一樣。
對於德國當然也是如此,兩次世界大戰德國的損失固然極為慘重,但是,發動戰爭之初,顯然德國不認為自己會一定失敗。那麼,德國為什麼會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
今天的德國地圖
首先,無論是發動第1次世界大戰的威廉二世,還是掀起第2次世界大戰的希特勒,他們都不認為德國會因此失敗。相反,兩個人都野心勃勃的認為:軍事實力強大,科技先進的德國勢必挑戰老牌列強成功,取得世界霸權,從此德國走上世界超級大國的位置。
這一點不僅僅是當時德國的領導人,哪怕是德國的統治階層,乃至於每一個德國普通民眾,對於德國挑起兩次世界大戰,在剛開始時都是信心十足且狂熱支持的。而這樣近乎全民的支持,也正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戰鬥力強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從上到下,很少人有人認為德國會失敗。他們野心勃勃且盲目憧憬著德國取得大戰勝利後的風光場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其次,雖然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取得了失敗,但是德國並非毫無勝算。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德國早已超越了老牌列強英國和法國等國,成為當時歐洲第一經濟大國。同時,德國中西歐第1面積大國也給予了德國僅次於沙俄的龐大人口。
因此,無論是戰爭潛力、經濟總量還是於科技發展,德國都具備了超越英法兩國的實力。希特勒時代也是如此,希特勒上臺之後,帶領經濟危機中的德國迅速復甦,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同時,德國軍隊從普魯士時代開始,就一直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軍,德軍強大的戰鬥力,更是舉世公認,即使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面對佔據巨大優勢兵力的對手,一直以多勝少。德國在軍事方面的巨大優勢,也是德國敢於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底氣。
普魯士完成的德國統一
最後,則是因為,無論是一戰前夕的德國,還是二戰前夕的德國,發展都進入瓶頸時期,為了發展,德國不得不戰。像如今的中國一樣,德國是典型的後起之秀,雖然德國後發制人,在軍事、科技、經濟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超越了原本的世界第一英國。
但是,限於德國有限的國土面積和貧瘠的資源,德國的潛力已經消耗殆盡,德國無法像中國和美國一樣擁有巨大的領土和人口。想要進一步發展,想要獲得更強大的話語權,德國除了挑戰老牌列強,別無選擇。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社會,尤其是競爭近乎赤裸的是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的大國,想要和平崛起,可能性本就是0,除了戰爭,德國別無選擇。
二戰後的德國
因此,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遭遇慘重的損失,並不是因為德國人喜歡作死,更不是因為德國人愛好戰爭,而是德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的必然選擇。只不過,德國的運氣太過糟糕,德國的對手又過於強大,兩次挑戰都功敗垂成。
鳶飛九天2018
因為一戰停戰之前三個月,德國至少還佔據著幾乎全部比利時,法國本土的四分之一,俄國西部大約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己境內完好無損,沒有一處讓協約國佔領。德國所發動的魯登道夫攻勢,又一次打到了巴黎的郊區。
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 ,由於美軍的參戰,協約國的絕地反擊,加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提前停戰或投降,使得德國總參謀部誤判了形勢 想順應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無兼併無賠款的體面停戰的呼聲,但結果自己家裡卻因暴亂和叛變亂成了一鍋粥, 最終喪失掉了繼續戰爭的能力,只能聽任協約國宰割。
戰後,大約七百萬人口被分離出去,百分之十四的領土被割佔,舉國揹負上沉重的戰爭賠款,而且國防軍規模被限制在十萬人的水平,且不能擁有任何重武器。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的心理只能用悲涼和憤怒來形容,認為國家是被國內的美分黨便士黨和盧布黨所叛賣,才導致的一戰勝而無利,停而辱國的結局。最終,德國人用西方所架構的民主的方式給了西方致命的一擊,他們選舉了窮兵黷武的納粹黨上臺,給世界秩序再次帶來驚天動地的大變局。
石海釣沉
德國地處歐洲的四戰之地,但是德國又是一個典型的歐洲大國,德國曆史上一直有爭霸歐洲的雄心,但是德國也總是要面對法國和俄國在德國東西兩邊的夾擊,還要面對英國在海上的圍困。德國在1戰爆發之前,有57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是僅次於俄國的歐洲第二國土面積大國。
兩次世界大戰打完之後,德國如今的國土面積只有36萬多平方公里,兩次世界大戰一共損失了2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連自己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都給丟掉了。眾所周知,德國這個國家歷史上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如今的位置上,他的發源地,或者說是歷史核心區域其實是在東普魯士地區,正是從普魯士兼併巴伐利亞等其他城邦開始,德國走向了大一統。
普法戰爭後,德國擊敗了法國,奪取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走上了國家實力的巔峰,我們小時候都學過的一篇課文《最後一課》就是反應普法戰爭後法國人對戰爭結果不滿,被逼迫學習德語,想要奮起反抗的民族情緒。當然,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進入了歷史舞臺,也一舉取代了和英國爭霸幾百年的法國,成為了英國在歐陸的第一對手。
為了對付德國,英國從一開始就挑起德國和法國、俄國的矛盾,使用離岸平衡的手段,在德國周邊煽風點火,這些手段像極了如今美國對世界第二大國的所作所為。英國成功的讓德國和法國、俄國埋下了仇恨和對抗的歷史基因,使得三國難以走出對抗的怪圈,正是這一怪圈,主導了此後一戰、二戰的基本格局,也就是德國想要衝破這一秩序體系,打破東西方壓力,但是總是面對著東西兩個戰線的壓力,最終崩盤。
可是既然形勢如此險惡,那德國為什麼要選擇打呢?這一方面和歐洲國家的戰略邏輯有關,歐洲各個列強都崛起於戰爭和對殖民地的控制,骨子裡帶有好戰和動用武力的想法,一旦事情遇到困境,總是會想到戰爭,而且往往選擇組成不同的軍事集團,這也給了這些國家發動戰爭的底氣,比如德國每一次都拉上意大利,當然,意大利也每一次都拋棄了德國。
在一方面來說,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的時候,契機也都還算不錯,德國當時的實力確實已經超過了他的主要對手法國和英國,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雖然沒有在總體國力上超過英國,但是也超過了沙俄和法國一大截,德國聯合了奧匈帝國和土耳其意大利就開始了一戰,一開始確實打的法國和沙俄叫苦不堪,甚至還擊敗了沙俄,沙俄成為第一個在一戰中投降的國家。
二戰中,德國一開始也是風捲殘雲一般的席捲了歐洲大陸,法國被一個月擊敗,波蘭一禮拜就被擊敗,英國也陷入了被德國空襲的困擾,西班牙早已經投靠了德國,德國還控制了意大利,打下了整個東歐和大片蘇聯國土,當時的歐洲大陸儼然就只剩下德國一家的力量了。所以,德國在一戰和二戰爆發前,是有國家實力作為基礎和底子的,他敢於宣戰。
現在,德國已經損失了近半的國土和人口,軍力連波蘭都不如,以色列都比德國軍力強,真正強大的德國已經埋沒在歷史中,正應了那句話:好戰必亡。德國對舊秩序的挑戰是失敗的,作為第二對第一的挑戰也是悲劇式結尾的,這給了後人無盡的思考,當然,英國作為一戰和二戰中的戰勝國,雖然成功限制和削弱了德國,但是自己也實力大損,早已經不是那個一流強國,所以戰爭時沒有勝者的,只有合作才能雙贏。
海事先鋒
如果說近代哪個國家最喜歡挑起戰爭,亞洲一定是日本,歐洲一定是德國。德國是一戰和二戰的發動者或推動者。兩次戰爭的結果,都出乎德國的意料之外,最終全部都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不僅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反而因為一戰和二戰遭到嚴重削弱,尤其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從領土上說,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德國的領土面積為59萬平方千米,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領土面積為54萬平方千米。一戰過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遭到協約國的宰割,領土面積下降到46.87萬平方千米。二戰戰敗以後,德國的領土面積進一步縮小為35.73萬。美國藉助兩次世界大戰成功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蘇聯藉助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充六七十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德國倒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不僅沒有擴大一分土地,反而失去了近一半的領土。就連普魯士最傳統的土地都基本喪失。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出生的柯尼斯堡在二戰之後變成了蘇聯的加里寧格勒,德國文化之根的東普魯士也喪失了。
兩次世界大戰給德國帶來如此慘重的損失,為什麼德國非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德國效仿美國坐收漁翁之利不好嗎?德國沒有美國的天然優勢,德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坐收漁翁之利。
德國的地理位置在和平年代非常有利於發展貿易,但是在戰爭時代卻是一個四戰之地。德國地處西歐和東歐的交界之處,德國處於歐洲的中心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的德國不可能向美國那樣置身世界戰爭之外。統一之後的德國,外交政策相對來說比較保守,只想保持歐陸霸權。當時的德國面臨英國、法國和俄國兩面夾擊。德國為了維持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利益只得和實力相對較弱的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建了同盟國。法國和俄國感受到了來自同盟國的壓力,組成法俄協約,歐洲兩大軍事集團開始形成。
德國統一以後,軍事、政治、經濟實力迅速增加,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威廉二世上臺以後改變了俾斯麥相對比較保守的外交政策。威廉二世在世界範圍內爭奪世界霸權,追求陽光下的土地。可是作為後起之秀的德國,可以佔領的土地已經非常有限。德國若想佔領更多底盤,只能和英國爭霸重新劃分世界。英德矛盾逐漸激化,並且成為當時歐洲最主要的矛盾。英國最終加入法俄協約,協約國正式建立。兩大軍事同盟建立之後,雙方為了爭奪利益,擴軍備戰。整個歐洲都充滿了火藥味,只要有一顆火星,整個歐洲便會陷入戰爭狀態。
1914年7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事件。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線,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對塞爾維亞宣戰。接著俄國、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先後捲入這場大戰,一戰正式爆發。看起來德國似乎很無辜,被奧匈帝國拖進了一戰,德國只是被動參戰。其實則不然,即使沒有薩拉熱窩事件,一戰也會爆發,即使奧匈帝國不對塞爾維亞宣戰,兩大對立軍事集團也會爆發戰爭。德國參加一戰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歐美強國的國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佔據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法國和俄國依靠自己的實力,也佔領了大量殖民地。英國和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也遠遠超過德國。當時英法俄獲得的政治實惠和本國的實力相當,有充足的國力作為支撐。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新的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後起之秀的美國和德國的經濟力量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新興資本主義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最終兩大陣營終於兵戎相見。如果說德國挑起一戰,有點把責任推給德國的感覺。一戰是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必然結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而宣告結束,戰後協約國召開了懲辦德國等戰敗國的巴黎和會,通過了懲罰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德國損失了13.5%的土地。德國人視《凡爾賽和約》為洪水猛獸,認為這個條約是協約國強加在德國人身上的沉重枷鎖,是德國人從未有過的恥辱。魏瑪政府總理謝德曼拒絕簽字而辭職,並宣稱:“誰要是簽署這樣的條約,他的手就會爛掉!”《凡爾賽和約》簽訂以後,德國國內瀰漫著濃厚的復仇情緒。德國人復仇的種子已經買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顆種子已經在德國人心底發展壯大。希特勒和納粹黨利用德國人的復仇情緒,成功上臺。
一戰後,德國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國。實力得到恢復的德國人,野心重新膨脹起來。當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世界經濟危機席捲了德國,德國的經濟遭到了巨大打擊。納粹德國藉助經濟危機上臺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平復了經濟危機,但是希特勒也把德國經濟綁上了戰車。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的國內經濟危機也沒有完全平復,希特勒和德國希望通過對外戰爭轉嫁國內經濟危機。
納粹德國最後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再一次被擊敗。戰後德國失去了11萬平方千米土地,統一的德國被一分為二,一直到1990年兩個德國才最終完成統一。再次統一後的德國對外宣稱所有屬於德國的領土已經全部回到德國。雖然德國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是近代比較富有侵略性的國家之一。但是二戰後,德國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二戰後德國的經濟再一次騰飛,現在德國經濟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位居世界第四位。德國現在也是歐盟的核心國家和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德國人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終於明白和平與發展才是德國應該走的路。現在重新崛起的德國不再是世界不安定因素,也不再充滿侵略性。
依稀說史
兩次世界大戰確實讓德國損失了大片的領土,從最初德意志帝國的54萬領土到二戰結束淪為四國佔領區,再到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一分為二,乃至最後德國重新統一,但是當時的土地只有35萬平方公里,整整縮減了19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德國疆域的一半。
從“普法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每次挑起世界大戰的元兇是德國,每次損失最慘重的也是德國,為什麼德國人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動用全國之力來發動戰爭?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德國的“百年宿敵”法國。
1870年7月19日,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三世正式向宿敵普魯士王國宣戰,“普法戰爭”爆發,最終以法國戰敗、拿破崙三世也當了普魯士人的“階下囚”。“普法戰爭”的戰敗給法國人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也為日後一戰、二戰的爆發埋下了種子。
從“薩拉熱窩”到二戰爆發
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上演,西方列強對於人類文明世界的利益瓜分正式開始,“普法戰爭”中達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已經不滿足於已有的利益,希望能夠通過戰爭方式來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然而一戰的最終勝利讓德國人的美夢破滅,非但沒能獲得更多的利益,反而直接損失了已經擁有的大量土地和金錢。“巴黎和會”決定,對德國人的懲罰不僅僅是鉅額賠償款和損失土地,德國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區”也被佔領,德國人的海岸線遭到縮減,禁止德國政府軍事方面的發展。
“成王敗寇”,輸則一無所有
這樣一來德國人肯定不樂意了,這不是把人往火坑裡推嗎,所以1939年9月1日,積怨已久的德國人在希特勒的蠱惑下積極正式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用一戰結束後二十多年來忍辱負重所積攢的力量,對全歐洲人進行了一次復仇,勢必要奪回一戰後所失去的種種權益。
可以這樣說,德國人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領土和經濟利益,其導火索也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於人類文明世界的利益瓜分不均所導致。只不過成王敗寇,德國人輸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換成任意一個國家,這個結局都是必然的。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發動的,德國只是被動參戰而已。
一戰的爆發順序是這樣的:
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遇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下達最後通牒;沙俄警告奧匈不要輕舉妄動,奧匈怕沙俄,遂求助於德國。
德國出於利益需要,表示支持奧匈;奧匈有了德國的支持,繼而對塞爾維亞宣戰;沙俄同樣出於利益需要,因此也對奧匈宣戰。
奧匈與沙俄相互宣戰後,德俄以為宣戰只是做做樣子,都沒太當回事。結果,奧匈這個棒槌居然真的出兵了。
奧匈這一出兵,沙俄蒙了,牛皮吹了,不能不算數吧。於是,沙俄也出兵。
由於沙俄實力強於奧匈,且因為簽了《德奧同盟條約》的關係,德國怕奧匈崩盤,就也只能硬著頭皮對沙俄宣戰。
至此時,一戰的宣戰關係是奧匈和德國對塞爾維亞和沙俄相互宣戰。當時英國和法國均未表示會參戰。
英法不參戰,沙俄尷尬了。遂立即催促英法參戰。否則它一家單挑德奧,它會是會被打出屎來。
德國害怕法國宣戰,就致電法國,詢問法國意圖。結果法國回電聲稱:“見機行事”。
收到回電後,德國很不滿。
為啥不滿呢?道理很簡單,法國想讓德奧俄三國互掐,它坐收漁翁之利,藉機報普法戰爭的血海深仇。
德國一看法國憋著壞屁,於是就在沒有做好跟法國決戰的情況下,向法國先宣戰。
但是因突襲法國的計劃(施裡芬計劃)需要經過比利時,而比利時又不對德軍讓道,德國便在對法國宣戰的同時,對比利時也宣了戰,繼而發動對比利時的突襲。
比利時捱打,英國怒了。因為英國在比利時有大量的投資,並且德國如果贏了法國,德國就壯了,英國可能鎮不住德國了。於是英國以德國打比利時為藉口,向德國宣戰。
至此,一戰正式開打。具體的宣戰關係是德國和奧匈與沙俄和塞爾維亞相互宣戰;德國對法國和比利時宣戰;法國、比利時、英國對德國宣戰。
從這個宣戰可以看出:一戰的爆發在有其必然性的前提下,也有偶然性。可以說一戰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把一場區域爭端玩脫了的表現。
當時,德國的戰略是盯著英國,同時防著法國和沙俄,打世界大戰不是德國的訴求,並且德國也不認為會爆發大戰。比如在戰爭爆發的當天,德皇威廉二世在出巡狩獵,參謀長小毛奇也正在度假。奧匈諮詢德國,威廉二世以為奧匈只是常規操作,就想也沒想的就答應了支持奧匈。
然而,德國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奧匈帝國是個大坑,居然真的開戰,直接把德國帶溝裡去了。
所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時代背景下的整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總爆發,大家都是戰爭發起國。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唯一的一戰的發起源頭國,那也只能是奧匈,不是德國。
再說二戰。
德國是二戰發起國之一,這沒問題。發動的原因很簡單:德國人對一戰結果不服氣,報仇心理強烈。希特勒利用民族仇恨上臺,叫囂會帶領德國人一雪前恥。德國人迷信了希特勒的鬼話,就選了他上臺。希特勒上臺之後,為了兌現他的選舉承諾,以及解決經濟問題,就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擴軍。當戰爭機器發動後,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具體來說,一戰後,英法對德國的懲罰太厲害了,激起了德國人的報仇心理。並且當時德國的經濟不景氣,民眾對時任魏瑪政府的領導能力也持懷疑態度。
民怨沸騰,報仇心理又強烈。於是,希特勒這個極其會煽動人心的奧地利人,就借民眾的復仇和求富心理,通過選舉上了臺。
希特勒上臺之後,由於他要兌現他之前的競選宣言(零失業、補貼、工人權益,保護資本家等),而他又不可能真正解決德國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
於是,他就只能想了一個歪招:利用民族主義政治宣傳,進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即依靠大量的軍事訂貨和瘋狂修基建為企業提供市場,進而帶動產業發展。讓資本家和老百姓都有錢可賺,有事可做。
這樣做,確實可以短暫的解決國民經濟和就業問題。
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德國的現實問題。因此,當德國的軍事訂貨飽和,政府欠債加劇後,希特勒就只能想另一個歪招了——對外發動戰爭。
以上說的都是當時的“大勢”,德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還有兩點直接原因。
首先,當時的資源分配不合理,德國要突破發展瓶頸,就必須開戰。
具體來說,英法俄佔據了大量資源,德國只是它們的零頭,其擁有的資源無法滿足德國對於原料和勞動力的要求。如果不解決這個現實問題,德國可能會被英法俄擠壓的連一點渣都不剩。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選擇先發制人可能還有點活路,如果被動挨打,最終只能是死路一條。而當時德國又具備了挑戰英法的實力,打兩次世界大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次,民族矛盾無法解決。
舉個例子,美國在一戰後提出民族自決,讓小民族投票表決,自行建國或者加入某一國。這個建議得到了英法的響應。於是一時間,各個小國家紛紛建立。
然而,當德國人想民族自決時(波蘭的日耳曼人想加入德國),英法美卻不幹了。德國人說你們這是玩雙標,不公平。英法美直接就說你丫一個戰敗國,沒資格跟我們戰勝國談公平。
這麼玩,二戰爆發也就不稀奇了。
Mer86
德國分別在1914年和1939年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領土面積為54萬平方公里,在歐洲僅次於俄國,如今德國領土面積為35萬平方公里,德國失去了35%的領土,其中包括大片的重要地區,如果沒有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德國不僅僅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還是第一軍事強國,那麼德國為什麼要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殖民國家分贓不均的結果,歐洲國家將非洲、亞洲、美洲的主要地區進行瓜分,比如英國,雖然本土面積狹小,但是卻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340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殖民地可以提供資源、勞動力以及商品傾銷市場,龐大的殖民地助力英國成為超級大國。
德國統一比較晚,當德國想要對外擴張,全世界各個地區的主要殖民地都已經被瓜分完了,德國只能在歐洲大陸進行擴張,並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失去13.5%的領土,12.5%的人口,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並且向英法等戰勝國支付1320億金馬克賠款,這筆錢直到2010年德國才還清。
英法等戰勝國將德國掠奪一空,包括輪船、火車皮等全被奪走,1929年爆發經濟危機,德國無力償還戰爭賠款,法國軍隊立刻進入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強迫德國還款。德國不僅失去了領土,就連最基本的保障都沒有。
英法對德國的掠奪已經到了極點,因此德國民眾普遍具有強烈的復仇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僅次於美國和蘇聯,武器裝備先進,因此德國不再甘心賠償英法等戰勝國,而是想要再賭一把,如果戰勝,不僅可以免除所有戰爭賠款,還可以佔領整個歐洲大陸。德國決心再賭一次。
德國的國力和軍事實力比英法都強,卻要向兩國支付大筆戰爭賠款,德國心有不甘,如果德國不發動戰爭,自己創造的財富隨時有可能被英法奪走,而且連安全都難以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又賠了一次,不僅要支付大筆賠款,而且失去了東普魯士、柯尼斯堡(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阿爾薩斯、洛林等大片領土。
戰爭是賭博,賭不贏就必須承擔後果。
視野新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總共有55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是歐洲除了沙皇俄國最大的國家。
為什麼德國要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候,避免不了與其他國家爆發戰爭。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法國、俄國已經完成了“三國協約”,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也完成了“三國同盟”。兩大集團為了利益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
- 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波刺殺了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直接成為了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同盟國可以以協約國的人刺殺斐迪南大公為借囗,進攻協約國。協約國也可以以同盟國進攻其他協約國為借囗,進攻同盟國。
總的來說,一戰,可以這麼說:1914年,周圍已經沒有肥肉可以搶了,餓狼們只有相互撕咬,打得頭破血流,才可以得到,肥肉。
至於為什麼要打二戰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 《凡爾塞條約》欺人太甚。
《凡爾賽條約》讓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6%的煤礦產地、50%的鋼產量,並且不能擁有超過10萬的軍隊,不能製造、擁有坦克、機槍、火炮等大型殺傷力武器,不能擁有空軍,海軍只能擁有六艘萬噸大驅。可以說,《凡爾賽條約》為二戰埋下了火種。
2.意大利作為戰勝國卻只獲得了東北部貧疾之地。
3.在1921年,一戰戰勝國又簽訂了《華盛頓條約》,並命令日本只能擁有8.1噸的海軍總噸位,可是日本海軍早已經超過限制了,所以他們只能拆幾艘船。
我可以肯定的說,二戰,就是為了報二戰的仇,中間相隔的二十一年則是休養時間。(順便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就算德國不爆發一戰二戰,俄國蘇聯也會爆發一戰二戰,所以說一戰二戰是不可避免的)
我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帶你一起揭密歷史的真相。
最後點個贊再走唄,🥺🥺打走純屬不易。😭😭
想不到好名字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領土是除俄羅斯外最大的歐洲國家,面積有54萬平方公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德國割讓了大約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如下圖所示:
第一、承認奧地利、盧森堡國家獨立。
第二、將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劃歸法國託管15年,最後公投決定歸哪一個國家。
第三、割讓尤本和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
第四、北石勒蘇益格公投回歸丹麥。
第五、承認波蘭獨立,並給與波蘭海岸線。
第六、東上西里西亞劃給捷克斯洛伐克。
第七、東普魯士的梅梅爾(默默爾)劃給立陶宛。
1936年時,德國的領土面積大約46-47萬平方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割讓了大約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現在德國國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分割形勢圖)
割讓土地細則如下:
第一,東普魯士被前蘇聯強佔(一部分),現在為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第二、德國南部波西米亞劃歸現在的捷克。
第三、西里西亞州、波茨坦、但澤自由港、勃蘭登堡部分和奧德河流域、切仕青等大片領土劃歸波蘭。
第四、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劃給法國。
第五、石勒蘇益格劃給丹麥。
第六、蘇聯佔據東德,英法美佔據西德,柏林分區佔領,英法美佔據的西柏林成為飛地。
德國為什麼要打第二次世界大戰?
自1871年普法戰爭勝利後,普魯士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隨著工業和經濟的發展,德意志的軍人希望尋找“陽光下的地盤”和“海神手中的三叉戟”,要對當時大局已定的世界格局重新劃分地盤和勢力範圍(海外殖民地),只有通過戰爭才能實現這一目標,這是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動因,不過德國被打敗了。(二戰德國擊敗法國,希特勒和將領們在埃菲爾鐵塔)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短短二十年後,德國再次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吶?我私下認為主要是一下幾個原因:
一、被嚴重壓抑的德國民族主義情緒。
從歷史追溯來看,德國人是一個十分好戰的民族,民族自尊心非常強,如果受到極端打壓後肯定會反彈,整體民族都會嚮往俾斯麥時期的軍國主義,重現民族的輝煌。
一戰戰後的《凡爾賽和約》,卻是一個懲罰性和報復性的條約,這個條約讓德國損失了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約佔當時德國領土的13.5%;損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損失了12.5%的人口,隨著割讓領土而損失;16%的煤炭開採量,50%以上的鋼鐵產量。
這還不算,戰勝國要求德國於1921年5月前,馬上償付賠款200億馬克,這時具體賠償金額還沒有定下來,全部黃金、商品、船舶、有價證券以及實物的形式賠付,德國還要負擔所有佔領軍在其領土上的所有費用。萊茵河兩岸50公里不能設置軍事防禦工事。
戰勝國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德國和一勞永逸的削弱德國,讓德國永無翻身之時。
當一個國家和民族遭受巨大壓力的時候,一般會產生兩種極端效果,一種是觸底反彈,一種是壓力被消化緩解,德國日耳曼民族作為一個戰鬥的民族在重壓下觸底反彈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已經分析研究德國發動戰爭的這種民族復仇情緒,採取了與一戰後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們推進“馬歇爾計劃”,援助發展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西德),將這種民族復仇情緒逐步消融瓦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蘇軍佔領柏林照)
二、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瓦解了德國人的希望。
德國為了還債,拼命掠奪人民財富,人民生活生活困苦,大部分企業集團舉步維艱,整個德國的經濟隨時面臨崩盤。
1929年自美國開始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衝擊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舉步維艱的德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農業生產下降了30%,600萬人口失業,銀行企業紛紛倒閉,德國社會階級矛盾加劇。
三、希特勒上臺,法西斯推行。
《凡爾賽和約》嚴重傷害了德國的民族自尊心,被德國人稱之為“屠夫的合約”,加之經濟危機的加重,德國的民族危機加重了。
此時德國為納粹運動提供了土壤,希特勒成功調動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情緒,將激昂的民族主義演變成民族復仇主義。此時軟弱的魏瑪共和國已經被德國民眾所摒棄,他們需要新的強大的政府,新的強硬的國家領導人。在希特勒成長髮展的過程中,德國絕大多數企業選擇了支持希特勒,譬如:克虜伯、西門子、奔馳等,企業也面臨絕境。
希特勒是德國民族復仇主義的代表,被認為是引領德國復興的領導人。1934年,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掌握了德國的黨、政、軍大權。
上臺伊始的希特勒就積極發展經濟,尤其是軍事工業,並打破《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禁錮,組建軍隊,1935年時已建成了足可以對外擴張的軍事力量,1936年3月,德國軍隊開進了萊茵河非軍事區進行佈防,從此後希特勒將德國拉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車。(希特勒自殺焚燒屍體的地點)
戰爭是希特勒評估當時歐洲各國軍事實力的情況下進行的一場豪賭,至於戰爭的最後結局誰也難以下結論,只有打過了才知道結果。戰爭的任何一方絕對不會在預估自己失敗的情況下開戰的,希特勒對戰爭的前景是非常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