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中國被欺辱,歐美國家都想撈好處,為何德國卻幫中國強軍?

李振亞love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前,德國與中國的分分合合很好的表明了這一點,在中國符合德國整體國家利益之時,德國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中國(其實都是付錢的貿易,只不過規模大一點),而當德國必須在日本和中國兩個東亞國家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時,德國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實力更強的日本,中國很快就被拋棄!



(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與納粹德國首腦希特勒)

國際社會終究是一個暗黑森林,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強國在中國貧弱之時,想的最多的仍舊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所謂友誼,但是作為兩個相隔萬里的國家,能夠建立起如此緊密的經濟和軍事聯繫,當然也是摻雜了兩個民族之間的惺惺相惜以及各自領導人的個人感情在其中。
(希特勒會見日本外相)

德國之所以在二戰前夕與中國交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嚴重依賴中國的礦產資源和農產品,特別是以鎢、錳、銻、錫、鉻等稀有金屬為代表(中國的鎢礦產量佔當時世界的38%,銻產量佔世界61.73%),這些金屬是製造飛機、坦克以及反坦克炮彈的不可或缺的資源。德國在一戰戰敗後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希特勒上臺後實行擴軍備戰的戰略,這些資源又很難從蘇聯、美國以及英法控制的殖民地得到,所以只能轉而捨近求遠,將目光投向當時的與自己沒有直接利益糾葛的東方大國——中國!(希特勒上臺後,衝破凡爾賽條約,大規模生產武器裝備)

一戰結束後,統治德國的是共和制的魏瑪政府,魏瑪政府受制於巴黎合約的束縛,只能將發展重點集中於經濟領域,而當時他們的對華政策就非常“單純”,那就是儘可能多的佔領中國市場,向中國傾銷工業製品,以換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而這一政策其實和當時其他的西方強國並沒有任何區別!而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以後,迅速將對華政策轉變為:將中國作為戰略資源的可靠來源地!而這一切的背後其實都是為德國本國的利益所服務的,因此說德國刻意幫助中國其實大可不必!
(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落後就要捱打!)

為了將中國作為戰略資源的可靠來源,德國自然要表現出與其他西方列強不同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幫助中國發展起足以保持獨立自主的國力,不然被其他國家侵略控制,中國怎麼穩定的向德國供應資源!(所以日本侵略中國後,德國其實是相當糾結的)而德國對此也算是煞費苦心,先後與中國簽訂了《中德易貨協定》、《德華信用借款合同》、《五年軍事工業發展計劃等》等多項合作協定,以這些協議為契機,德國與中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經濟軍事合作!
(德軍駐華軍事顧問團制導國軍軍官進行沙盤推演)

從1937年開始中國先後訂購了數十億馬克的德國軍火,德國軍事顧問團幫助中國建整編了60個師,建立起近20個德械師和半德械師,中國的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1935年50%以上的輕武器及彈藥還需要進口,到1937年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可以說這一切也成為了當時的國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限度的基礎!(國軍德械師)

而對於中國而言,從1937年起就將鎢礦產量的70%以上供應至德國,此外還有大量的其他有色金屬,以及當時被大規模用於工業防鏽的戰略資源桐油被出口至德國。而德國民間急需的諸如生絲、花生、雞蛋、芝麻等農產品也是中國對德出口的大頭!那麼中國的鎢礦對於德國到底有多重要?蘇德戰場基本上都是重火力坦克集群作戰,而坦克所使用的穿甲彈必須使用鎢鋼製造,沒有鎢礦,別管你什麼虎1虎2虎王,連敵人裝甲都穿透不了,那也不過是隻老鼠罷了。在1943年底,因為中國終止供應德國鎢礦兩年,德軍庫存嚴重不足,德國經濟部長施佩甚至提議直接使用黃金與中國交換鎢礦,然而那時國際交通線已經被美英切斷,德國已然回天乏術,缺乏鎢礦的結局就是裝甲部隊最後被吊打!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德軍虎式坦克)

除了在戰略上的需求互補之外,中德兩國的交好也與蔣介石和希特勒的個人喜好有著莫大的關係。蔣介石本人十分欣賞德國人嚴謹細緻的民族風格,並且一度推崇法西斯統治,甚至認為中國只有法西斯化才能實現真正的富國強軍,因此甚至喊出了“我們需要自己的希特勒”的口號。為了效仿納粹黨組織,蔣還在國民黨內部搞出了藍衣社,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個人極權統治。所以在蔣本人的推動下,也逐漸向德國一步步的靠攏,最終促成了最後的中德蜜月期。


(正在演講中的蔣介石)

而對於當時的德國而言,實行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政策,像猶太人、斯拉夫人都是被希特勒明確劃歸為最劣等的民族,是需要從地球上抹去的,因此如果是被視為劣等民族的國家,德國肯定也不會將關係發展的如此轟轟烈烈。而對於中國人,希特勒明確的表示:這是一個具有一定文明的特殊人種!也正是因為如此,德國才更願意與中國人打交道,甚至在1943年還想拉攏蔣介石進攻印度!而希特勒對於日本人打心眼裡的看不起也讓德國直到1940年仍舊在對華進行軍火輸出,只是因為日本國力遠遠強於當時的中國,為了自己的全球利益著想,德國最終還是承認了偽滿洲國和偽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也最終忍無可忍,與德國斷交,從此,中德兩國分道揚鑣,各奔東西!


(1940年9月德意日簽訂軸心國三國同盟條約)


軍武吐槽君


希特勒曾說:“中國人並不能等同於靼韃人和匈奴人,他們是特殊的人種,是比較文明的人種。”希特勒他對中國,遠好於當時要殺光有色人種的3K黨盛行的美國和視有色人種非人的英國。希特勒對中國的好感很大程度來源於他曾經被中國人無私幫助過。

希特勒在他的自傳中描述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時,曾經提到過,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這個中國家庭曾無償的一次提供給他500奧地利帝國先令作為他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還常常邀請他到家裡吃飯留宿。當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繪畫天分時,這個善良的中國家庭還主動幫他聯繫了聞名的維也納大學,希望能資助他進入大學學習。“他們的幫助是無私的,是讓人無法忘懷的……”希特勒曾在談起自己往事的時候感嘆道。希特勒掌權後合併了奧地利,但那時無論他用什麼方法都再也沒有找到過這家善良的恩人們。

二戰前的德國和中國關係良好和此事也不無關係,德國對中國的幫助遠好於英、美,當時的中國軍隊裡有德械師,軍隊有德國教官,有德國克虜伯榴彈炮,中華民國向德國派了大量的公費留學生,甚至蔣公次子蔣緯國還是德軍軍官,希特勒還承擔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直到抗戰開始後還不顧日本的強烈反對,小規模給中國軍事援助,南京大屠殺也讓希特勒鄙視日本,他曾私下對自己的秘書長阿姆施太朗說過:“和日本這種國家結盟簡直是恥辱,他們只配在海邊打魚!”


大唐陌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和中國沒有什麼矛盾。

除了庚子事變中,義和團清軍殺死德國公使克林德,導致德國大舉出兵報復以外,中德沒有什麼矛盾。

一戰以後,德國戰敗退出青島後,中德更是基本沒有瓜葛,德國連在中國的殖民地也沒了。

所以,德國可以隨意軍售甚至軍事援助中國,沒有政治上的顧慮。

相反,英法美蘇日等列強,全部在中國都有殖民地和各種勢力。

他們如果擅自幫助中國,讓中國強大,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強大以後,必然會驅趕他們,廢除他們的特權,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國在東亞沒有勢力,急需找一個盟友。

眾所周知,德國在歐洲、非洲包括中東、印度等地區,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國在東亞本來是沒有勢力的。

自然,日本後來成為軸心國成員,但開始日德關係並不能算親密。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將青島德軍打敗,並且將太平洋德國島嶼都佔領的,就是日本。

日本當時實力很強,又有強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國,隨時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國一下。

實際上,就是日本戰這根攪屎棍,讓美德成為敵人。對德國而言,日本是危險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國國力較弱,但潛力大。以中國目前的國力,他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和德國作對。

所以,德國因國際政治在東亞找部署一個盟友,中國就是很適合的。

事實上,即便1941年中國對德國宣戰,實際上也沒有對德國造成什麼損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國商人的財產而已,戰爭結束後還歸還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國有德國急需的一些資源。

其他資源不提了,中國具有大量優質鎢礦資源。

鎢礦是軍工的骨骼。

鎢及其合金是現代工業、國防及高新技術應用中的極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廣泛應用於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等諸多領域。特別是含鎢高溫合金主要應用於燃氣輪機、火箭、導彈及核反應堆的部件,高比重鎢基合金則用於反坦克和反潛艇的穿甲彈頭。

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軍事工業,就必須得到大量鎢礦資源,德國也不例外。

而鎢礦屬於戰略資源,英美法蘇是不會隨便賣給德國的,只能從中國購買。

一種說法認為,德國最後慘敗,以匱乏鎢礦有關係。

在中德鎢礦貿易停止後,德國只能以高價向西班牙、葡萄牙購買鎢礦。

同時,英美也參與購買搶購西班牙鎢礦。

西班牙佛朗哥政權坐地起價,從1942年初開始,英美開始聯合買斷西班牙所有的鎢礦出產。結果該年的鎢砂產量幾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噸,價格也從原來每噸75 美元飆升至16800美元。

盟國以巨大的代價,獲得了其中將近一半的鎢砂。

德國這邊即便也出了高價,卻買不到多少鎢礦,軍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滿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斷德國將會戰敗,基本停止了鎢礦供應,由此德國軍工產品質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軍貿傳統。

大家也許不知道,清末中國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從德國進口的。

北洋水師中的大量軍艦,包括定遠號、鎮遠號兩艘鐵甲艦,都是從德國購買的。

當時北洋新軍很多是德式裝備,用著德國大炮,抬著德國重機槍,拿著德國毛瑟步槍,挎著德國手槍。

而德國的武器質量非常好,成為價格略高但質量極佳的代名詞。

以定遠號、鎮遠號為例,黃海海戰中兩艦被日軍中大口徑艦炮擊中近400發,換成普通軍艦早就給打成渣了。

但因為德國武器優質的質量,它的裝甲堡自始至終未被日艦擊穿,主炮到戰鬥結束時仍可使用。兩艦出航時合計僅攜帶12英寸主炮彈197發,其中大部分尚為不適於攻擊巡洋艦的穿甲彈,共打出172發。

所以,中國軍人對德國武器有好感。




薩沙


這也許就是很多中國人對二戰德國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為中華民國首都的南京淪陷,而德國人拉貝拉出的那張被歐洲人深深唾棄的納粹黨旗卻拯救南京25萬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來,中國對德國就有著著名的一股好感,並且一直存在著軍貿聯繫,上至軍艦、大炮、武器,小至槍械口徑、軍隊制式都是採用德國制式,所以德國和中國進行軍事合作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更何況這個時候的德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資源去投入生產建設。


電影《拉貝日記》
劇照

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德國並沒有像英國那樣在海外擁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沒有像英國那樣擁有大量的海外資源,而德國發展工業所需要的資源都比較少,所以德國需要一塊不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能供應自己資源、但是不是很強大的國家,當時放眼全球,能符合這個條件的也就只有中國。德國鎢芯穿甲彈、以及強化裝甲的稀土資源德國都需要進口,既然橡膠資源大多被英國控制,那麼就尋找另一種能替代橡膠的資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國有資金和需求,中國則窮得只剩下這些資源,所以一直保持著傳統軍帽,聯繫的中德兩國,這時也就一拍即合。




也許有人會說雙方這都是為了利益,但是,你有錢我不賣給你資源,你有資源我也不賣你的東西。在國際政治上就是間接的打壓,合作是雙贏的,都是為了本國利益的最大化而進行合作。所以,得中國賣資源給德國,德國賣軍備給中國,並且派出軍官幫助中國的軍隊建設。我們都說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關係看待問題,雖然德國在歐洲挑起了世界大戰,但是人家也的確間接的幫助中國抗日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在德國的援助下,獲得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

並且,為了使得這批武器裝備發揮出最好的效果,德國還指派了專門的顧問來到中國,以德國軍隊的訓練方式,系統地訓練中國部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國民革命軍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均成功達到了德式標準,他們也成為了國軍的王牌部隊。

(國民黨的王牌之師)

但奇怪的是,最終中國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國訓練出的軍隊,用來攻打德國的盟友日本。那麼,當初德國為何要幫中國強軍呢?

一、中德兩國保持著長久的合作關係。

早在晚清時期,中德兩國就已經有了一些軍事上的貿易合作。比如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所配備的裝備,基本上都是從德國進口的。而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號、鎮遠號等戰艦,其實也是從德國購買而來的。

只不過由於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漸膨脹,中德兩國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發生曹州教案後,威廉二世就立即電令艦隊進入膠州灣。

1898年3月,德國逼迫清朝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取得山東膠州灣的99年租借權,以及山東半島的開礦權和鐵路鋪設權。而在庚子年間八國聯軍的侵華活動中,德國還是領頭部隊。

在20世紀開頭的一段時間中,中德兩國的關係並不是很友好。但隨著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德國軍隊完全退出山東,中德兩國的矛盾也隨之消除了。

20世紀20年代,兩國恢復了貿易上的往來。到30年代,中德兩國的貿易達到了一個高峰。一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之前,德國才停止了同中國在軍事上的貿易。

(德皇威廉二世)

二、德國需要中國來維護其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眾所周知,德國在19世紀完成了統一,並漸漸成為了歐洲強國。但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國瓜分,德國什麼都撈不到。因此德國只得將目光投向遠東地區。本來山東青島已經到手了,但一戰的失敗又讓德國不得不雙手奉還給了中國。因此,德國在一戰後,改變了殖民地方略,轉而在遠東地區尋找一個盟友,以此來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利益。

那麼,誰是最適合的盟友呢?

一開始,德國將目光投到了日本身上。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和日本眉來眼去,雙方在1936年簽訂了反共協定,成功搭上了線。但當時的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的一個強國,其本身的野心就不小。希特勒清楚德日之間只是互相利用的關係,絕不可能長期保持合作關係。因此,最終德國將遠東盟友鎖定為中國。

中國之所以被德國看重,一來是因為國力較弱,在便於操控的同時,又無法與德國抗衡。二來是地廣人多,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而後來的事實證明,中國確實是比日本更加靠譜的盟友。只是由於時間太緊,沒有能夠成功發展起來。

由於日本野心過大,又四處闖禍。他們不僅把整個二戰搞得一團糟,還把中國和美國都推向了德國的對立面。這也讓德國在二戰中後期相當難受。

(中德戰爭)

三、德國需要中國的資源。

德國對中國進行援助,當然不可能是無償的。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無視《凡爾賽條約》,大力發展工業、擴充軍備,這肯定是需要大量資源的。而德國的國土面積狹小,根本就沒有太多資源可供使用。他們只得向其他國家進口。

比如鎢礦這種戰略資源,就是發展軍工產業的必需品。德國向英法等國求購,英法根本不賣。因此德國只能轉而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進行貿易,但普遍價格較高。中國的鎢礦資源非常豐富,德國便開始同中國洽談貿易。對於中國來說,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先進的武器裝備。因此德國對症下藥,將一大批先進裝備輸送到了中國,並且還附贈了訓練顧問。那一段時間,德國的軍工產業快速發展,中國也獲得了大批先進武器,雙方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但隨著二戰的爆發,中德之間的貿易開始不斷減少。到1941年,中國正式對德宣戰,兩國的貿易徹底停止。

到了1942年,德國在蘇德戰爭中失利後,西班牙等國坐地起價,將鎢礦的價格不斷抬高,而德國也只能咬牙堅持。這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德國開始在戰爭中各線崩潰。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二戰那時的國民黨軍隊,他們給人的印象小到手槍、鋼盔,大到飛機、大炮、坦克始終都有德國的影子在。

確實,德國在二戰前對國民政府的各種軍事“援助”源源不斷,不但向當時的國民政府出售了許多先進的武器裝備,更是還直接派出了大量的軍事顧問團輔助國軍訓練軍隊。

可以說在二戰初期裝備德式武器、使用德軍戰術的國民政府軍隊,那在當時是絕對的精銳部隊所在,德國對國民政府的各方面軍事援助直到1939年才徹底結束。
不過,


德國對中國軍隊的一切所謂的軍事援助,怎麼會是真正的幫助國民政府呢,都是建立於各自的利益上。

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德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與殖民地大多都不復存在,而當時的英美列強在世界各地還都擁有著自己的勢力或者殖民地。

自從希特勒上臺後的德國更是野心勃勃,非常想在世界各地培養友好的勢力,而在東亞地區的國民政府與日本貌似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德國也知道日本這一個國家的德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在背後插你一刀,所以在德國人眼裡當時的國民政府無疑是最佳選項。
而德國當時大量向國民政府出售武器、幫助其訓練軍隊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國國內有著德國急需的礦產資源。

所以作為交換,國民政府也向德國提供了大量鎢礦等優質的礦產資源,這些中國國內稀缺的資源,也為當時德國製造更加先進的坦克、飛機、大炮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不過,德國人對中國的軍售歷史早已悠久,早在晚清時期,清朝軍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都來源於德國出口。包括清朝著名的北洋海軍,其多艘主力戰艦都來源於德國建造,甚至晚清時期的許多槍械等輕武器也都進口自德國,所以中國一直以來都非常熱衷於德國所製造的武器。再者,國民政府當時的國力薄弱,根本沒有能力自己製造武器裝備,就算德國人不對民國政府出口武器,民國政府也很可能會像歐美等列強尋求進口,這是德國所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戰前期,大量對民國政府實施所謂軍事援助的德國,技能在東亞地區拉起一個友好勢力,又能從中獲得中國與之交換的大量自身所需的礦產資源,這對德國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德國並不是不想在中國撈好處,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其中就有德國,歐美在華獲取的利益,德國一樣沒少拿,1897年,德國以“鉅野教案”為藉口,侵佔我國青島達17年之久,只不過一戰結束後,德國戰敗了,作為戰敗國,德國喪失了在我國的一切權力,也就沒辦法欺辱中國了。

至於德國為什麼幫助中國強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他們自己。自一戰失敗後,《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軍隊數量不得超過10萬,為了給二戰做準備,德國留下的10萬軍人全是軍官,這些軍官總不能呆在國內吃閒飯吧?,德國就將他們出口到戰亂地區,一方面是為了在實戰中得到鍛鍊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賺些外匯。國民黨圍剿紅軍時,就有大量的德國參謀人員在國軍中服務。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開始大力發展軍事工業,軍工產品需要大量的鎢、銻等戰略礦物資,而中國正好盛產這些,於是雙方達成了以礦產資源換取軍事裝備的協議,這屬於各取所需,當時德國所急需的鎢礦石90%都來自中國,在這個前提下,德國才加大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準備為中國訓練和打造60個德械師,當然,中國不僅僅是提供礦物資,還花費了大量的外匯,1936年就用了2300萬馬克購買德國裝備。

有人說德國援助是為了牽制蘇聯,我認為牽制蘇聯作用不大,東北早在1931年就落入了日本之手,如果要援助也該援助日本才對,何必要援助國軍呢?再說,援助國軍對日本是不利的,八.一三淞滬抗戰時,國軍只有第36、87、88三個德械師,但卻發揮了巨大作用,日軍傷亡4萬多人,估計有一半是他們打死的,如果抗戰再推遲幾年,國軍再增加20多個德械師,日本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中國呢?

抗日爆發後,德國為了中國的資源還試圖調停過中日矛盾,對中國的援助也沒有一下子停下來,直到1938年底,在日本的不斷施壓下,希特勒才最終選擇了日本,終止了對中國的軍事合作,所以,德國幫助中國強軍,並不是對中華民族多麼友善,完全是為了自身利益,沒什麼可值得肯定的,最終德國還不是拋棄了中國,大家說是不是啊?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一戰結束後,德國成為戰敗國。按照戰後簽訂的和約,德國除了承擔高額的戰爭賠款之外,還按照英法等國的要求,解散了其軍隊,導致德國原先的軍隊將領大量下崗失業。而且,德國的軍事工業也在英美的要求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和限制。而在1920年之後,由原來的軍隊將領主導的軍事工業系統仍然悄悄的復甦,並且,軍隊將領大量承擔外交使命,在多個國家進行溝通,為德國的軍事工業和其他工業產品尋求出路。

德國最開始的主要合作對象包括蘇聯和拉美的一些國家,包括巴西、阿根廷,都從德國採購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其他工業產品。蘇聯更是和德國進行了大量的軍事工業合作,德國企業向蘇聯轉移了一部分技術。而從孫中山在世的時候開始,德國就開始在中國進行開拓,先後和孫中山、北洋政府、陳炯民都有過接觸,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和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常態化的軍事和工業合作,為德國的軍工產品尋找出路。

到1930年之後,國民政府對全國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德國與國民政府之間開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合作關係。當時,德國和國民政府高層進行了比較多的商討,希望能夠建立起比較全面的合作,德國不僅要向中國提供軍工產品,還要在中國建立一部分合資工廠,其中的重心是在湖南建立一個重工業基地,包括一箇中型的鋼鐵廠和一個汽車廠。到1933年後,德國和國民政府還商定了一個軍事培訓計劃,也就是幫助中國武裝和培訓三十個德械師的計劃。

德國之所以如此熱衷於與中國合作,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從自身的方面來說,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受到了各種限制,因此不太可能與列強平等合作,而中國當時積貧積弱,深受列強欺辱,過敏症完成表面統一之後,正是百廢待興,需要進行建設的時候,所以德國願意以平等的姿態和中國交往,並和中國進行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合作。這樣,雙方就一拍即合,很快建立起了全面合作關係。

當然,當時的中國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金,無論是購買德國產品,還是和德國建設合資工廠,最大的問題都是沒錢。之前的北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般是大量出賣全國各地的各種權益,而德國提出的辦法相對來說要更加平等和公平一些,也就是以中國能夠出口的物資來抵償,尤其是中國當時主要的出口物資桐油和鎢砂等產品。這其中,中國出口的鎢砂佔到全世界產量的90%,是武器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物資。而鎢砂的主要產地就是在江西南部的贛南地區,也就是當時的中央蘇區,這也是國民政府急於剿滅中央蘇區,控制贛南地區的一個重要原因。

軍事方面的合作更加直接一些。德國向國民政府和國軍派出了大量的顧問,幫助國軍進行德國式的訓練,並在一些戰爭中為國軍提供作戰指揮方案。比如國軍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時,紅軍方面的指揮者為奧地利人李德,而國軍方面的作戰方案則主要是由德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提供的。一直到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期間,德國顧問也在為國軍提供作戰指導。比如初期作戰中,國軍始終堅持以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等幾個已經完成德械裝備改造的部隊擔任第一線作戰,後續部隊進入戰場後,以小部隊分散補充到第一線部隊去,而不是成建制的替換第一線部隊,這就是德國顧問法肯豪斯的意見。

一直到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在歐洲戰場都已經爆發後,德國還曾經考慮過和中國結盟,還是與日本結盟的問題,但最終還是在多方面因素影響之下,德國選擇了以日本為盟友。但德國在抗戰初期仍然按照戰前和中國簽訂的協議,提供了大量的重要軍需物資,只是在滇越路被日軍切斷後,囤積在越南的大量物資都被日軍繳獲了。在中國抗戰進入比較困難的1939年和1940年期間,美國對援助中國態度消極,中國也曾有一部分人鼓吹過與德國結盟。但因為各種因素,這種論調只是曇花一現,並未成為主流。

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派到中國工作的各種顧問留給國民政府各級相關工作人員和國軍各級軍官和將領的印象都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德國顧問和後來的蘇聯顧問一樣,都比較本分,只做自己工作範圍內的事情,顧問就是隻做顧問的事,而不會去指責國民政府官員腐敗,軍隊無能,將領水平低,這和後來美國顧問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國軍將領和國民政府官員普遍對德國和蘇聯顧問印象更好,沒有出現類似史迪威問題這樣的爭端。


蕭武


一個說法是希特勒當年在維也納流浪期間,曾得到過一家張姓中國人的接濟,從此對中國懷有感恩之心。但此說法未經正史收錄,而且果真如此的話 希特勒十幾年後發跡後直接找來那家人進行報答,不是更方便嗎?而且在希特勒早年顛沛流離的經歷中,他沒少接受各方的援助,包括猶太人的,所以,對於這個說法咱就只能呵呵了。

真實的情況,首先,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只能保留十萬國防軍,德國,大家都知道,那可是軍隊掌管下的國家,一下子前容克貴族出身的軍人都紛紛失業了,而部隊的有限容量,又不能保證尚武傳統的傳承,咋辦?那就只好搞軍事輸出,仗著普魯士軍人上百年攢下的名頭,這些前軍官們紛紛收拾行裝外出打工,其中最重要的德國軍事民工集散地就是剛剛完成形式上統一的中國國民政府。中國近代軍事本身就基於德式操典,各級軍官中德粉眾多,基本不用換教材德國民工就能異地上崗。而脫下本國軍裝,在異國他鄉能重操舊業 還有豐厚的佣金,這對於戰後囊中羞澀的德國軍人來說 也是不錯的機會。

其次,1933年希特勒的上臺和德國經濟奇蹟般的復甦,使得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在當時國際舞臺上甚為搶眼,各國都不乏希特勒的擁躉和法西斯主義的鼓吹者。在中國,蒙陳氏兄弟的嫁接,蔣介石也發現了法西斯與民國事業的有利結合點,於是國民黨上下大興法西斯主義研發熱情,成立了許多各類會社,比較著名的就有AC團,藍衣社等組織,他們也學納粹德國那套,鼓吹一個政黨 一個領袖。這文化輸出不花一分錢,希特勒德國當然樂見其成,作為回報,自然在對華軍事援助上肯下大力氣。

第三,日本在三十年代末法西斯軸心徹底形成之前,一直都以英國在遠東的鐵桿盟友身份晃盪,對此德國也心知肚明,要不是英國放手 日本一戰時不敢去撩德國虎鬚,趟德國殖民地的渾水,所以,在武裝中國這一問題上德國也是有想在遠東扶持一個親德戰友,來抗衡日本的現實考慮。


石海釣沉


說白了就是國家利益驅使德國幫助中國,另外一點可能是同病相憐的緣故!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詳說。

一、國家利益: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親兄弟之間都明算賬,何況兩個不同民族的國家之間。希特勒上臺後,要重振德國的雄風,必須要發展軍備,發展軍備就少不了戰略物資和軍事人才。但是因為一戰的緣故,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軍備被削弱。那麼德國想要擁有戰略物資和大量的軍事人才就必須另闢蹊徑,而處於戰亂並且貧窮落後卻資源豐富的中國就成了德國的選擇。

德械師

德國看上了中國的豐富資源,比如鎢礦、銻礦、錳、錫、桐油等等都可以從中國獲得,這個鎢礦是生產武器的重要資源,它可以提高槍炮管的熔點,提高使用壽命,不至於因為槍炮的連續發射產生的高溫而軟化,因此在生產時可以在鋼鐵中加入鎢礦來提高它的熔點。而中國則看上了德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兩者各取所需,中國的武器市場很大,非常利於德國出口軍工用品。

軍備人才,畢竟德國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的軍事力量被縮減到10萬,有非常多的軍人被迫退役。德國外派大量的軍事顧問,一來可以保證他們的軍事素質,以待日後有用;二來為他們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省著這些大兵們整日無所事事,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馬克斯.鮑爾

二:同病相憐;

其實這點題主已經說了,當時的中國受到歐美大國的欺負;而德國也因為一戰的緣故,在歐洲也是被欺負的主。因此兩者同病相憐,在當時互相幫助。

基於以上原因中德兩國在1928年達成了協議,德國的首批軍事顧問團由馬克斯.鮑爾率領前往中國。

我是鐵血軍史1927,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