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中国被欺辱,欧美国家都想捞好处,为何德国却帮中国强军?

李振亚love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前,德国与中国的分分合合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在中国符合德国整体国家利益之时,德国会“不遗余力”的帮助中国(其实都是付钱的贸易,只不过规模大一点),而当德国必须在日本和中国两个东亚国家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时,德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实力更强的日本,中国很快就被抛弃!



(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与纳粹德国首脑希特勒)

国际社会终究是一个暗黑森林,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强国在中国贫弱之时,想的最多的仍旧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所谓友谊,但是作为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家,能够建立起如此紧密的经济和军事联系,当然也是掺杂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各自领导人的个人感情在其中。
(希特勒会见日本外相)

德国之所以在二战前夕与中国交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严重依赖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特别是以钨、锰、锑、锡、铬等稀有金属为代表(中国的钨矿产量占当时世界的38%,锑产量占世界61.73%),这些金属是制造飞机、坦克以及反坦克炮弹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扩军备战的战略,这些资源又很难从苏联、美国以及英法控制的殖民地得到,所以只能转而舍近求远,将目光投向当时的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纠葛的东方大国——中国!(希特勒上台后,冲破凡尔赛条约,大规模生产武器装备)

一战结束后,统治德国的是共和制的魏玛政府,魏玛政府受制于巴黎合约的束缚,只能将发展重点集中于经济领域,而当时他们的对华政策就非常“单纯”,那就是尽可能多的占领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工业制品,以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这一政策其实和当时其他的西方强国并没有任何区别!而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以后,迅速将对华政策转变为:将中国作为战略资源的可靠来源地!而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是为德国本国的利益所服务的,因此说德国刻意帮助中国其实大可不必!
(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落后就要挨打!)

为了将中国作为战略资源的可靠来源,德国自然要表现出与其他西方列强不同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帮助中国发展起足以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力,不然被其他国家侵略控制,中国怎么稳定的向德国供应资源!(所以日本侵略中国后,德国其实是相当纠结的)而德国对此也算是煞费苦心,先后与中国签订了《中德易货协定》、《德华信用借款合同》、《五年军事工业发展计划等》等多项合作协定,以这些协议为契机,德国与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军事合作!
(德军驻华军事顾问团制导国军军官进行沙盘推演)

从1937年开始中国先后订购了数十亿马克的德国军火,德国军事顾问团帮助中国建整编了60个师,建立起近20个德械师和半德械师,中国的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1935年50%以上的轻武器及弹药还需要进口,到1937年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可以说这一切也成为了当时的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限度的基础!(国军德械师)

而对于中国而言,从1937年起就将钨矿产量的70%以上供应至德国,此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有色金属,以及当时被大规模用于工业防锈的战略资源桐油被出口至德国。而德国民间急需的诸如生丝、花生、鸡蛋、芝麻等农产品也是中国对德出口的大头!那么中国的钨矿对于德国到底有多重要?苏德战场基本上都是重火力坦克集群作战,而坦克所使用的穿甲弹必须使用钨钢制造,没有钨矿,别管你什么虎1虎2虎王,连敌人装甲都穿透不了,那也不过是只老鼠罢了。在1943年底,因为中国终止供应德国钨矿两年,德军库存严重不足,德国经济部长施佩甚至提议直接使用黄金与中国交换钨矿,然而那时国际交通线已经被美英切断,德国已然回天乏术,缺乏钨矿的结局就是装甲部队最后被吊打!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德军虎式坦克)

除了在战略上的需求互补之外,中德两国的交好也与蒋介石和希特勒的个人喜好有着莫大的关系。蒋介石本人十分欣赏德国人严谨细致的民族风格,并且一度推崇法西斯统治,甚至认为中国只有法西斯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国强军,因此甚至喊出了“我们需要自己的希特勒”的口号。为了效仿纳粹党组织,蒋还在国民党内部搞出了蓝衣社,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个人极权统治。所以在蒋本人的推动下,也逐渐向德国一步步的靠拢,最终促成了最后的中德蜜月期。


(正在演讲中的蒋介石)

而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实行的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政策,像犹太人、斯拉夫人都是被希特勒明确划归为最劣等的民族,是需要从地球上抹去的,因此如果是被视为劣等民族的国家,德国肯定也不会将关系发展的如此轰轰烈烈。而对于中国人,希特勒明确的表示: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文明的特殊人种!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国才更愿意与中国人打交道,甚至在1943年还想拉拢蒋介石进攻印度!而希特勒对于日本人打心眼里的看不起也让德国直到1940年仍旧在对华进行军火输出,只是因为日本国力远远强于当时的中国,为了自己的全球利益着想,德国最终还是承认了伪满洲国和伪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也最终忍无可忍,与德国断交,从此,中德两国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


军武吐槽君


希特勒曾说:“中国人并不能等同于靼鞑人和匈奴人,他们是特殊的人种,是比较文明的人种。”希特勒他对中国,远好于当时要杀光有色人种的3K党盛行的美国和视有色人种非人的英国。希特勒对中国的好感很大程度来源于他曾经被中国人无私帮助过。

希特勒在他的自传中描述童年在维也纳的生活时,曾经提到过,在自己贫困潦倒时受到过一家旅居奥地利的中国家庭的无私帮助,这个中国家庭曾无偿的一次提供给他500奥地利帝国先令作为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还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留宿。当知道希特勒有很好的绘画天分时,这个善良的中国家庭还主动帮他联系了闻名的维也纳大学,希望能资助他进入大学学习。“他们的帮助是无私的,是让人无法忘怀的……”希特勒曾在谈起自己往事的时候感叹道。希特勒掌权后合并了奥地利,但那时无论他用什么方法都再也没有找到过这家善良的恩人们。

二战前的德国和中国关系良好和此事也不无关系,德国对中国的帮助远好于英、美,当时的中国军队里有德械师,军队有德国教官,有德国克虏伯榴弹炮,中华民国向德国派了大量的公费留学生,甚至蒋公次子蒋纬国还是德军军官,希特勒还承担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全部费用。直到抗战开始后还不顾日本的强烈反对,小规模给中国军事援助,南京大屠杀也让希特勒鄙视日本,他曾私下对自己的秘书长阿姆施太朗说过:“和日本这种国家结盟简直是耻辱,他们只配在海边打鱼!”


大唐陌刀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德国和中国没有什么矛盾。

除了庚子事变中,义和团清军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导致德国大举出兵报复以外,中德没有什么矛盾。

一战以后,德国战败退出青岛后,中德更是基本没有瓜葛,德国连在中国的殖民地也没了。

所以,德国可以随意军售甚至军事援助中国,没有政治上的顾虑。

相反,英法美苏日等列强,全部在中国都有殖民地和各种势力。

他们如果擅自帮助中国,让中国强大,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强大以后,必然会驱赶他们,废除他们的特权,收回殖民地。

第二,德国在东亚没有势力,急需找一个盟友。

众所周知,德国在欧洲、非洲包括中东、印度等地区,都有一些盟友。

但是,德国在东亚本来是没有势力的。

自然,日本后来成为轴心国成员,但开始日德关系并不能算亲密。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将青岛德军打败,并且将太平洋德国岛屿都占领的,就是日本。

日本当时实力很强,又有强大的侵略野心,以希特勒的智力自然明白日本只是利用德国,随时可能防水或者坑德国一下。

实际上,就是日本战这根搅屎棍,让美德成为敌人。对德国而言,日本是危险的朋友,不能信任。

相反,中国国力较弱,但潜力大。以中国目前的国力,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德国作对。

所以,德国因国际政治在东亚找部署一个盟友,中国就是很适合的。

事实上,即便1941年中国对德国宣战,实际上也没有对德国造成什么损失,只是查封了一些德国商人的财产而已,战争结束后还归还了一大部分。

第三,中国有德国急需的一些资源。

其他资源不提了,中国具有大量优质钨矿资源。

钨矿是军工的骨骼。

钨及其合金是现代工业、国防及高新技术应用中的极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原子能、船舶、汽车工业、电气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含钨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燃气轮机、火箭、导弹及核反应堆的部件,高比重钨基合金则用于反坦克和反潜艇的穿甲弹头。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军事工业,就必须得到大量钨矿资源,德国也不例外。

而钨矿属于战略资源,英美法苏是不会随便卖给德国的,只能从中国购买。

一种说法认为,德国最后惨败,以匮乏钨矿有关系。

在中德钨矿贸易停止后,德国只能以高价向西班牙、葡萄牙购买钨矿。

同时,英美也参与购买抢购西班牙钨矿。

西班牙佛朗哥政权坐地起价,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结果该年的钨砂产量几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吨,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 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

盟国以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其中将近一半的钨砂。

德国这边即便也出了高价,却买不到多少钨矿,军火的巨大需要得不到满足。

到了1944年西班牙判断德国将会战败,基本停止了钨矿供应,由此德国军工产品质量一落千丈。

第四,中德有军贸传统。

大家也许不知道,清末中国三分之一的武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北洋水师中的大量军舰,包括定远号、镇远号两艘铁甲舰,都是从德国购买的。

当时北洋新军很多是德式装备,用着德国大炮,抬着德国重机枪,拿着德国毛瑟步枪,挎着德国手枪。

而德国的武器质量非常好,成为价格略高但质量极佳的代名词。

以定远号、镇远号为例,黄海海战中两舰被日军中大口径舰炮击中近400发,换成普通军舰早就给打成渣了。

但因为德国武器优质的质量,它的装甲堡自始至终未被日舰击穿,主炮到战斗结束时仍可使用。两舰出航时合计仅携带12英寸主炮弹197发,其中大部分尚为不适于攻击巡洋舰的穿甲弹,共打出172发。

所以,中国军人对德国武器有好感。




萨沙


这也许就是很多中国人对二战德国存在好感的原因吧,1937年12月7日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沦陷,而德国人拉贝拉出的那张被欧洲人深深唾弃的纳粹党旗却拯救南京25万同胞的生命。自清末以来,中国对德国就有着著名的一股好感,并且一直存在着军贸联系,上至军舰、大炮、武器,小至枪械口径、军队制式都是采用德国制式,所以德国和中国进行军事合作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更何况这个时候的德国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资源去投入生产建设。


电影《拉贝日记》
剧照

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德国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所以也就没有像英国那样拥有大量的海外资源,而德国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源都比较少,所以德国需要一块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能供应自己资源、但是不是很强大的国家,当时放眼全球,能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就只有中国。德国钨芯穿甲弹、以及强化装甲的稀土资源德国都需要进口,既然橡胶资源大多被英国控制,那么就寻找另一种能替代橡胶的资源,那就是桐油。所以,德国有资金和需求,中国则穷得只剩下这些资源,所以一直保持着传统军帽,联系的中德两国,这时也就一拍即合。




也许有人会说双方这都是为了利益,但是,你有钱我不卖给你资源,你有资源我也不卖你的东西。在国际政治上就是间接的打压,合作是双赢的,都是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合作。所以,得中国卖资源给德国,德国卖军备给中国,并且派出军官帮助中国的军队建设。我们都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看待问题,虽然德国在欧洲挑起了世界大战,但是人家也的确间接的帮助中国抗日啊。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德国的援助下,获得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

并且,为了使得这批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德国还指派了专门的顾问来到中国,以德国军队的训练方式,系统地训练中国部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均成功达到了德式标准,他们也成为了国军的王牌部队。

(国民党的王牌之师)

但奇怪的是,最终中国成了英美的盟友,德国训练出的军队,用来攻打德国的盟友日本。那么,当初德国为何要帮中国强军呢?

一、中德两国保持着长久的合作关系。

早在晚清时期,中德两国就已经有了一些军事上的贸易合作。比如袁世凯训练的北洋新军所配备的装备,基本上都是从德国进口的。而北洋水师中的定远号、镇远号等战舰,其实也是从德国购买而来的。

只不过由于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逐渐膨胀,中德两国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摩擦。比如1897年11月发生曹州教案后,威廉二世就立即电令舰队进入胶州湾。

1898年3月,德国逼迫清朝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山东胶州湾的99年租借权,以及山东半岛的开矿权和铁路铺设权。而在庚子年间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中,德国还是领头部队。

在20世纪开头的一段时间中,中德两国的关系并不是很友好。但随着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德国军队完全退出山东,中德两国的矛盾也随之消除了。

20世纪20年代,两国恢复了贸易上的往来。到30年代,中德两国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一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之前,德国才停止了同中国在军事上的贸易。

(德皇威廉二世)

二、德国需要中国来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利益。

众所周知,德国在19世纪完成了统一,并渐渐成为了欧洲强国。但当时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上都被英美法等国瓜分,德国什么都捞不到。因此德国只得将目光投向远东地区。本来山东青岛已经到手了,但一战的失败又让德国不得不双手奉还给了中国。因此,德国在一战后,改变了殖民地方略,转而在远东地区寻找一个盟友,以此来保障自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利益。

那么,谁是最适合的盟友呢?

一开始,德国将目光投到了日本身上。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和日本眉来眼去,双方在1936年签订了反共协定,成功搭上了线。但当时的日本算得上是世界上的一个强国,其本身的野心就不小。希特勒清楚德日之间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绝不可能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因此,最终德国将远东盟友锁定为中国。

中国之所以被德国看重,一来是因为国力较弱,在便于操控的同时,又无法与德国抗衡。二来是地广人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比日本更加靠谱的盟友。只是由于时间太紧,没有能够成功发展起来。

由于日本野心过大,又四处闯祸。他们不仅把整个二战搞得一团糟,还把中国和美国都推向了德国的对立面。这也让德国在二战中后期相当难受。

(中德战争)

三、德国需要中国的资源。

德国对中国进行援助,当然不可能是无偿的。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无视《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工业、扩充军备,这肯定是需要大量资源的。而德国的国土面积狭小,根本就没有太多资源可供使用。他们只得向其他国家进口。

比如钨矿这种战略资源,就是发展军工产业的必需品。德国向英法等国求购,英法根本不卖。因此德国只能转而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行贸易,但普遍价格较高。中国的钨矿资源非常丰富,德国便开始同中国洽谈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德国对症下药,将一大批先进装备输送到了中国,并且还附赠了训练顾问。那一段时间,德国的军工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也获得了大批先进武器,双方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但随着二战的爆发,中德之间的贸易开始不断减少。到1941年,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两国的贸易彻底停止。

到了1942年,德国在苏德战争中失利后,西班牙等国坐地起价,将钨矿的价格不断抬高,而德国也只能咬牙坚持。这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德国开始在战争中各线崩溃。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二战那时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给人的印象小到手枪、钢盔,大到飞机、大炮、坦克始终都有德国的影子在。

确实,德国在二战前对国民政府的各种军事“援助”源源不断,不但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出售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是还直接派出了大量的军事顾问团辅助国军训练军队。

可以说在二战初期装备德式武器、使用德军战术的国民政府军队,那在当时是绝对的精锐部队所在,德国对国民政府的各方面军事援助直到1939年才彻底结束。
不过,


德国对中国军队的一切所谓的军事援助,怎么会是真正的帮助国民政府呢,都是建立于各自的利益上。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殖民地大多都不复存在,而当时的英美列强在世界各地还都拥有着自己的势力或者殖民地。

自从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更是野心勃勃,非常想在世界各地培养友好的势力,而在东亚地区的国民政府与日本貌似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德国也知道日本这一个国家的德性,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在背后插你一刀,所以在德国人眼里当时的国民政府无疑是最佳选项。
而德国当时大量向国民政府出售武器、帮助其训练军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国内有着德国急需的矿产资源。

所以作为交换,国民政府也向德国提供了大量钨矿等优质的矿产资源,这些中国国内稀缺的资源,也为当时德国制造更加先进的坦克、飞机、大炮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德国人对中国的军售历史早已悠久,早在晚清时期,清朝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来源于德国出口。包括清朝著名的北洋海军,其多艘主力战舰都来源于德国建造,甚至晚清时期的许多枪械等轻武器也都进口自德国,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非常热衷于德国所制造的武器。再者,国民政府当时的国力薄弱,根本没有能力自己制造武器装备,就算德国人不对民国政府出口武器,民国政府也很可能会像欧美等列强寻求进口,这是德国所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在二战前期,大量对民国政府实施所谓军事援助的德国,技能在东亚地区拉起一个友好势力,又能从中获得中国与之交换的大量自身所需的矿产资源,这对德国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军器战位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德国并不是不想在中国捞好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其中就有德国,欧美在华获取的利益,德国一样没少拿,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我国青岛达17年之久,只不过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了,作为战败国,德国丧失了在我国的一切权力,也就没办法欺辱中国了。

至于德国为什么帮助中国强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他们自己。自一战失败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军队数量不得超过10万,为了给二战做准备,德国留下的10万军人全是军官,这些军官总不能呆在国内吃闲饭吧?,德国就将他们出口到战乱地区,一方面是为了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赚些外汇。国民党围剿红军时,就有大量的德国参谋人员在国军中服务。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军工产品需要大量的钨、锑等战略矿物资,而中国正好盛产这些,于是双方达成了以矿产资源换取军事装备的协议,这属于各取所需,当时德国所急需的钨矿石90%都来自中国,在这个前提下,德国才加大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准备为中国训练和打造60个德械师,当然,中国不仅仅是提供矿物资,还花费了大量的外汇,1936年就用了2300万马克购买德国装备。

有人说德国援助是为了牵制苏联,我认为牵制苏联作用不大,东北早在1931年就落入了日本之手,如果要援助也该援助日本才对,何必要援助国军呢?再说,援助国军对日本是不利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国军只有第36、87、88三个德械师,但却发挥了巨大作用,日军伤亡4万多人,估计有一半是他们打死的,如果抗战再推迟几年,国军再增加20多个德械师,日本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中国呢?

抗日爆发后,德国为了中国的资源还试图调停过中日矛盾,对中国的援助也没有一下子停下来,直到1938年底,在日本的不断施压下,希特勒才最终选择了日本,终止了对中国的军事合作,所以,德国帮助中国强军,并不是对中华民族多么友善,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没什么可值得肯定的,最终德国还不是抛弃了中国,大家说是不是啊?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一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按照战后签订的和约,德国除了承担高额的战争赔款之外,还按照英法等国的要求,解散了其军队,导致德国原先的军队将领大量下岗失业。而且,德国的军事工业也在英美的要求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拆和限制。而在1920年之后,由原来的军队将领主导的军事工业系统仍然悄悄的复苏,并且,军队将领大量承担外交使命,在多个国家进行沟通,为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其他工业产品寻求出路。

德国最开始的主要合作对象包括苏联和拉美的一些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都从德国采购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其他工业产品。苏联更是和德国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合作,德国企业向苏联转移了一部分技术。而从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开始,德国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开拓,先后和孙中山、北洋政府、陈炯民都有过接触,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和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常态化的军事和工业合作,为德国的军工产品寻找出路。

到1930年之后,国民政府对全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德国与国民政府之间开始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当时,德国和国民政府高层进行了比较多的商讨,希望能够建立起比较全面的合作,德国不仅要向中国提供军工产品,还要在中国建立一部分合资工厂,其中的重心是在湖南建立一个重工业基地,包括一个中型的钢铁厂和一个汽车厂。到1933年后,德国和国民政府还商定了一个军事培训计划,也就是帮助中国武装和培训三十个德械师的计划。

德国之所以如此热衷于与中国合作,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从自身的方面来说,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受到了各种限制,因此不太可能与列强平等合作,而中国当时积贫积弱,深受列强欺辱,过敏症完成表面统一之后,正是百废待兴,需要进行建设的时候,所以德国愿意以平等的姿态和中国交往,并和中国进行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这样,双方就一拍即合,很快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关系。

当然,当时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无论是购买德国产品,还是和德国建设合资工厂,最大的问题都是没钱。之前的北洋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是大量出卖全国各地的各种权益,而德国提出的办法相对来说要更加平等和公平一些,也就是以中国能够出口的物资来抵偿,尤其是中国当时主要的出口物资桐油和钨砂等产品。这其中,中国出口的钨砂占到全世界产量的90%,是武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资。而钨砂的主要产地就是在江西南部的赣南地区,也就是当时的中央苏区,这也是国民政府急于剿灭中央苏区,控制赣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军事方面的合作更加直接一些。德国向国民政府和国军派出了大量的顾问,帮助国军进行德国式的训练,并在一些战争中为国军提供作战指挥方案。比如国军第四次围剿中央苏区时,红军方面的指挥者为奥地利人李德,而国军方面的作战方案则主要是由德国顾问冯·塞克特将军提供的。一直到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期间,德国顾问也在为国军提供作战指导。比如初期作战中,国军始终坚持以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等几个已经完成德械装备改造的部队担任第一线作战,后续部队进入战场后,以小部队分散补充到第一线部队去,而不是成建制的替换第一线部队,这就是德国顾问法肯豪斯的意见。

一直到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在欧洲战场都已经爆发后,德国还曾经考虑过和中国结盟,还是与日本结盟的问题,但最终还是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之下,德国选择了以日本为盟友。但德国在抗战初期仍然按照战前和中国签订的协议,提供了大量的重要军需物资,只是在滇越路被日军切断后,囤积在越南的大量物资都被日军缴获了。在中国抗战进入比较困难的1939年和1940年期间,美国对援助中国态度消极,中国也曾有一部分人鼓吹过与德国结盟。但因为各种因素,这种论调只是昙花一现,并未成为主流。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派到中国工作的各种顾问留给国民政府各级相关工作人员和国军各级军官和将领的印象都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德国顾问和后来的苏联顾问一样,都比较本分,只做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事情,顾问就是只做顾问的事,而不会去指责国民政府官员腐败,军队无能,将领水平低,这和后来美国顾问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所以,国军将领和国民政府官员普遍对德国和苏联顾问印象更好,没有出现类似史迪威问题这样的争端。


萧武


一个说法是希特勒当年在维也纳流浪期间,曾得到过一家张姓中国人的接济,从此对中国怀有感恩之心。但此说法未经正史收录,而且果真如此的话 希特勒十几年后发迹后直接找来那家人进行报答,不是更方便吗?而且在希特勒早年颠沛流离的经历中,他没少接受各方的援助,包括犹太人的,所以,对于这个说法咱就只能呵呵了。

真实的情况,首先,一战结束之后,德国只能保留十万国防军,德国,大家都知道,那可是军队掌管下的国家,一下子前容克贵族出身的军人都纷纷失业了,而部队的有限容量,又不能保证尚武传统的传承,咋办?那就只好搞军事输出,仗着普鲁士军人上百年攒下的名头,这些前军官们纷纷收拾行装外出打工,其中最重要的德国军事民工集散地就是刚刚完成形式上统一的中国国民政府。中国近代军事本身就基于德式操典,各级军官中德粉众多,基本不用换教材德国民工就能异地上岗。而脱下本国军装,在异国他乡能重操旧业 还有丰厚的佣金,这对于战后囊中羞涩的德国军人来说 也是不错的机会。

其次,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和德国经济奇迹般的复苏,使得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在当时国际舞台上甚为抢眼,各国都不乏希特勒的拥趸和法西斯主义的鼓吹者。在中国,蒙陈氏兄弟的嫁接,蒋介石也发现了法西斯与民国事业的有利结合点,于是国民党上下大兴法西斯主义研发热情,成立了许多各类会社,比较著名的就有AC团,蓝衣社等组织,他们也学纳粹德国那套,鼓吹一个政党 一个领袖。这文化输出不花一分钱,希特勒德国当然乐见其成,作为回报,自然在对华军事援助上肯下大力气。

第三,日本在三十年代末法西斯轴心彻底形成之前,一直都以英国在远东的铁杆盟友身份晃荡,对此德国也心知肚明,要不是英国放手 日本一战时不敢去撩德国虎须,趟德国殖民地的浑水,所以,在武装中国这一问题上德国也是有想在远东扶持一个亲德战友,来抗衡日本的现实考虑。


石海钓沉


说白了就是国家利益驱使德国帮助中国,另外一点可能是同病相怜的缘故!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详说。

一、国家利益: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亲兄弟之间都明算账,何况两个不同民族的国家之间。希特勒上台后,要重振德国的雄风,必须要发展军备,发展军备就少不了战略物资和军事人才。但是因为一战的缘故,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军备被削弱。那么德国想要拥有战略物资和大量的军事人才就必须另辟蹊径,而处于战乱并且贫穷落后却资源丰富的中国就成了德国的选择。

德械师

德国看上了中国的丰富资源,比如钨矿、锑矿、锰、锡、桐油等等都可以从中国获得,这个钨矿是生产武器的重要资源,它可以提高枪炮管的熔点,提高使用寿命,不至于因为枪炮的连续发射产生的高温而软化,因此在生产时可以在钢铁中加入钨矿来提高它的熔点。而中国则看上了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两者各取所需,中国的武器市场很大,非常利于德国出口军工用品。

军备人才,毕竟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被缩减到10万,有非常多的军人被迫退役。德国外派大量的军事顾问,一来可以保证他们的军事素质,以待日后有用;二来为他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省着这些大兵们整日无所事事,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马克斯.鲍尔

二:同病相怜;

其实这点题主已经说了,当时的中国受到欧美大国的欺负;而德国也因为一战的缘故,在欧洲也是被欺负的主。因此两者同病相怜,在当时互相帮助。

基于以上原因中德两国在1928年达成了协议,德国的首批军事顾问团由马克斯.鲍尔率领前往中国。

我是铁血军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