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內容導讀】

我為什麼要選擇這首《泊船瓜洲》,來解讀“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心路歷程,追尋他的人生軌跡?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因為,我要通過對這首詩作的解讀,來解剖詩人王安石的內心世界;更要通過盤點身為政治家的王安石,他的人生軌跡,以此來和大家共同解讀這首寫景兼具比興的偉大詩作。

我們,不僅要看到:詩人通過誇張手法的運用,將空間距離的遠與近和時間隧道的短暫與恆久,都賦予了哲學意義上的強烈反差;我們,還要讀懂:詩作中,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創作魅力;更要深刻理解詩作中,那開闊的意境、清新的格局中所富含的——詩人不平凡的人生履歷。可以說,這首詩作,把詩人極其矛盾的內心世界,融進了廣袤的天地間,把天地間一個永恆的真理,留在了人世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楔子

春之腳步,早已悄悄地開啟她,丈量祖國大好河山的步伐;新冠病毒,趁此機會,到地球上溜達溜達。面對橫行無忌的病毒,人類唯避其鋒芒,尋其軟肋,把它禁錮在遠離人群的四野八荒。

今天,我們十四億人民共築的“宅家長城”,已將肆虐的“疫情”控制到:“沒有機會人傳人”的理想進程。 在此關鍵時刻,我們每一個人,務必再堅守一下自己的陣地,決不能疏忽大意、前功盡棄!

如果你覺得自己,因無法自由自在的欣賞春天的美好時光而煩悶,現在,就請開啟你“宅家讀書”的歡樂時光!跟著卓姥姥一起領略:大政治家、大文豪王安石為我們繪製的一幅江南春光圖——《泊船瓜洲》。感受一下“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奇偉與壯闊,想象一下“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畫面是何樣的旖旎與炫美!體會一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人生起起伏伏後,對親人的依戀、對第二故鄉的眷戀!

但是,要想真正讀懂王安石的“鐘山”情結,理解他,為什麼會感嘆“明月何時照我還?”,就必須要了解他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所走過的漫漫人生路!瞭解他在變法過程中的艱辛!體會他兩次罷相時的心情!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王安石那絢麗的人生!走進《泊船瓜洲》的曠美和撲朔中!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宋仁宗景祐四年,王安石入大宋帝都——開封

№1. 初入京都,誰識君?——“唐宋八大家”宋六家“樓主”,歐陽修!

983年前,王安石隨其父親——王益,來到了宋都開封。在這裡,年僅16週歲的王安石,結交了另一位“唐宋八大家”,曾鞏。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明月何時照我還?”——家的牽絆,家的牽記!】

人人都說:在地球上,兩條平行線永遠沒有相交的時候。而王安石和曾鞏,這兩根同屬於“唐宋八大家”的平行線,居然在公元1037年的大宋帝都,相交啦!

原來:18週歲的曾鞏,不早不晚,恰恰也隨其父親——曾易佔,赴京,來到了開封。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鄙人,曾鞏是也。相貌有些對不住觀眾,見諒!見諒!】

此時,學富五車的曾鞏,因喜歡撰寫策論而譽滿京城,自然而然,在他的圈子裡,聽說英才少年——王安石,也來到了京城,萬分歡喜。

此刻,兩個“官後代”,因為,都是熱血的“文學青年”,都會說“江西臨川”話,都喜歡談論治國理政方略,所以,這兩根“早慧”的“八大家”平行線,相互吸引了對方,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相談甚歡。

此際,“唐宋八大家”中的另一根平行線——歐陽修,這位倡導詩文革新的北宋文壇領袖,也因其祖籍是江西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與年幼於自己12歲的曾鞏,成了一對忘年交。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我乃“六一居士——醉翁”歐陽修也!】

於是,曾鞏把好友——王安石的文章,恭恭敬敬地遞給恩師歐陽修,並在歐陽修面前極力推薦這位江西“小老鄉”。

遺憾的是,王安石未來得及拜見歐陽修,就跟隨父親南下江寧。

然而,只因有了曾鞏的熱心推薦,王安石這根“唐宋八大家”平行線,多年後,終於在京都開封的歐府,交上了歐陽修這根平行線。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歐陽修,我一生中,總是因為紅顏而被別人攻擊,甚至遭同僚“實名舉報”。】

歐陽修,這位正直而愛才的師長,成了王安石和曾鞏的伯樂(當然哦,歐陽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三蘇父子”的伯樂)。

此後,在王安石通過了公務員(進士)考試,步入官場,至其領導變法,推出“青苗法”之前,這段為期18年的漫漫人生路上,生性耿介、唯才是舉的歐陽修,都甘為這個聰明好學的後生做鋪路石,不遺餘力地向朝廷推薦他的人品和才能。

然而,詩人王安石的志向,並非僅僅是要把文章寫好,他有更高的人生目標,也有自己的靈魂安放處。

究竟王安石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他將自己的靈魂安放在何方?又為何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途經瓜洲時,對月慨嘆——“明月何時照我還”?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2. 王安石魂之所寄,在何方?——江寧

景祐四年,王安石剛剛結交京都一批文朋詩友,父親王益又要帶著他啟程,前往被今人稱之為“六朝古都”的南京——那個在大宋帝國時期,被叫做“江寧”的地方,因為王益調任江寧府通判。

自此,王安石與江寧,便結下了終生相守的情緣。

1)王安石為何,獨獨回望鐘山?——父兄皆長眠於江寧牛首山!

王安石時期,南京這個“十朝都會”,不僅擁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1600年的建城史,也在亡國不久的南唐時期,被南唐三代帝主建設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王安石跟著父親來到江寧,便喜歡上這裡。

江寧,不僅風景秀麗,更有王安石喜愛的江南四大名山——鐘山。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鐘山只隔數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在詩人王安石的心目中,鐘山群嶺,就是他的精神導師,是他寄放靈魂的地方!而那裡的佛教名山——牛首山(今江寧縣南),也在冥冥之中,成為他此生中寄託哀思之地。

因為,跟隨父親王益來到江寧不久,王安石的父親,就因病而逝於江寧任上。

為此,王安石邀請好友曾鞏為父親撰寫墓誌銘。曾鞏在《尚書都官員外郎王公墓誌銘》中記載:“寶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於官,享年四十六。”可見,王安石的父親病逝時,正是:上撇老、下撇小,中間撇嬌妻。

父親一生中勤勤勉勉、任勞任怨的品性,影響著王安石的一生;而父親逝於任上,這對王安石的心靈,造成了不小的創傷,也為他日後堅決推行“變法”,力圖實現民富國強的夙願,烙下了一個深深的心之印!

而且,在王家,不僅是王安石父親的靈柩被安葬在江寧牛首山,包括他同父異母的長兄王安仁,也在任“轉運使以監江寧府鹽院”期間,病逝於任上,葬在父親身邊。因此,王安石對江寧有著無法割斷的情結與眷戀,也埋下了功成名就後,隱退江寧的小小心結。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對江寧有著無法割斷的情結。

2)王安石為何,苦上“萬言書”?——世人皆醉我獨醒!為國為民,踏上艱辛變法路!

轉眼,距王安石結識曾鞏已過去五年,為父親守喪期滿的王安石,走進了招錄國家公務員的科舉考場。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年僅22歲虛齡的王安石,在慶曆二年(1042年)登科及第,中楊鎮榜進士第四名。而他的親哥哥王安仁和他的師哥哥曾鞏,都一而再、再而三的名落孫山、榜上無名,眼瞅著小弟弟王安石通過了國家“公務員資格”考試,那叫一個羨慕加佩服。自此,曾鞏更是經常在恩師歐陽修面前誇讚王安石的才情。

拿到了“國家公務員認證資格”的王安石,被大宋政府授以淮南節度判官一職。生性勤勉的他,到任後,興修水利、興農辦學,兢兢業業、勤政愛民、政績斐然。他的的確確為王家和他的曾哥哥掙足了面子。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我是介甫,一生都想著“變革法度”,造福於民。雖然變法失敗被革職,我也感到光榮!】

那麼,王安石為何,在他僅是一個小小的“節度判官”時,就腳踏實地地為老百姓做實事,成為一名地方好官?

因為,他的心中有夢想!一個——效法古之先賢,嚴明法度、依法治國,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夢想!

可以說,王安石的一生中,都在為他的改革夢想而嘔心瀝血、剖肝瀝膽,積累經驗、積蓄能量。

為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十月,利用自己調任京城“三司度支判官”的機會,於嘉祐四年(1059年)春夏之交,進京述職時,向宋仁宗呈遞了他第一份改革提案——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寫給趙禎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開頭截圖】

此書一開篇,王安石就亮明自己的改革觀點:“……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這個意思就是明確告訴宋仁宗:現在,我們的大宋,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法律條款”。進而導致:政府官員,不能“依法行政”;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遵什麼樣的紀?守什麼樣的法?”

看看,我們的大政治家王安石,他在962年前,就提出了“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遵紀守法”的治國理念。可以說,我們今天的法治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安石的法治思想所啟發,他是那個時代的開路先鋒,也是華夏民族——“法治思維”倡導者。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京口瓜洲一水間——王安石《泊船瓜洲》

那麼,怎樣才能讓高高在上的宋仁宗接受自己的政治觀點呢?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誠懇地說:“臣愚不肖,蒙恩備使一路,今又蒙恩召還闕廷,有所任屬,而當以使事歸報陛下。……,幸甚。臣竊觀陛下有恭儉之德,有聰明睿智之才;……。

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原來,王安石為了實現自己的改革願望,也是首先拍一拍宋仁宗的馬pì,捧一捧宋仁宗的大腳丫,然後,才開始步入正題。

想一想:在那沒有電腦、沒有打印機,全靠自己一個字一個字的用毛筆“碼字”的大宋時代,王安石不僅要在家仔仔細細的研磨香墨、恭恭敬敬的一筆一畫的書寫,還要頂著冒犯龍顏、觸怒龍威而被革職,甚至是殺頭的壓力和風險,才寫就這篇“萬言書”。

在此萬言書中,王安石不僅系統而具體地闡述了他的執政理念、改革主張,並提出了他的人才觀,且一併給出了改革時弊的變法方案。

 可是,皇帝大佬兒——宋仁宗,他並不買王安石這個剛剛升任從六品小官的“帳”,拒絕了他的改革方案。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改革,就是打破一潭平靜的湖水!

這次上“萬言書”遭拒的打擊,對王安石來說,可謂“六月霜”。此後,王安石拒絕各種提職加薪的機會,也不再買皇帝老兒宋仁宗的帳。

但是,兩年後,王安石還是按捺不住他那顆執意變法的躁動之心,又給宋仁宗上了一道奏摺——《上時政疏》。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寫給宋仁宗趙禎的《上時政疏》全文。】

在此奏摺中,王安石大聲疾呼:“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苟無至誠惻怛[dá]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於大亂。”

看一看,聽一聽,王安石這個居安思危的“吹哨人”,具有何等高的政治頭腦,他的觀點,又具備何等高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識。可惜呀,“

肉食者,鄙”!宋仁宗依然不理不睬王安石的“哨聲”,而寧願讓他的重侄孫宋徽宗和重重侄孫宋欽宗——父子二人,在一夜之間,連同大宋的三宮六院,幾千人,一起掠到了“北國”。

歷史不會逆轉,人死不能復生。假如宋仁宗多活了70年,活到了宋欽宗靖康二年(1129年),可能,他就會重視王安石上的兩道奏摺。所以,中國有句話叫“飽帶乾糧晴帶傘”。無論是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都必須要樹立“憂患意識”。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朕是宋仁宗趙禎呀,這可是我的真人畫像哦!——我,帥嗎?】

這第二封奏摺依然沒有吸引宋仁宗的眼球,致使王安石更加悶悶不樂,推拒了宋仁宗幾次伸向他的橄欖枝,不願留任京官。直至皇帝老兒向他下詔,委任一個直集賢院、知制誥,專職審查大宋京城裡的刑事案件,這樣重要的角兒,王安石才覺得:嗯,哦,這個職位嗎,還是能夠讓我實踐一下公平公正執法的理想,讓京城惡棍嚐嚐我王安石嚴明法度的決心!於是,他欣然接受了。

然而,即使這樣,王安石還是對宋仁宗拒絕他的改革方案而心有不甘。但是,王安石並不耿耿於懷,而是,更加勤奮、時時牢記他的變革初心。只是,他懂得了怎樣積累自己的“裂變”能量;怎樣提升自己的身價籌碼,並研習諸葛亮“臥龍坡”釣劉備之術。

恰好,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生母吳氏病逝。王安石抓住機會,索性以母親病逝,需“丁憂”為由,辭官回江寧,專心為母守喪,不再為宋仁宗效犬馬之勞。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父母、兄長安葬地·江寧牛首山】

此後3年,王安石都以:為母守孝為由,拒絕入朝為官。然而,王安石並不是真心退出“廟堂”,不問朝野之事;甘居江湖之遠,不食人間煙火。他是在厚積薄發,等待時機,更要等待他心目中的明君“橫空出世”。

皇天不負苦心人。

宋神宗治平四年(1067年),即位不久的趙頊【】,向王安石伸出橄欖枝,下了一道諭旨:起用“丁憂”期滿的王安石知江寧府。不久後,又下一道金光閃閃的聖旨,詔王安石為翰林學士,還破格錄入他兼任“侍講”,做自己的“博導”老師和諮政高參。

從此,王安石的政治春天終於——到來了。

深得神宗器重的王安石,抓住一切機會,向宋神宗展示他的政治才華,不僅極力向趙頊推銷他那套“治國之道,首先要確定革新方法”的為政思想,而且,極力鼓動神宗效法堯舜,簡明法度,變革法令

而這一切的鼓勵和洗腦,都是年輕氣盛的宋神宗所急需的心靈雞湯。

君臣,至此,一拍即合!

№3. 王安石為何,執意變革法度?
——先天下之憂而憂!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王安石心花怒放,由江寧啟程,來到了宋都。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我是趙頊,大家都叫我宋神宗。我和王安石可是一夥兒的哦!——我,英明嗎?】

1)王安石為何,被剛即位的宋神宗所崇拜?——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

此次入京,王安石是受命而來。因為,剛過弱冠之年(20週歲)的新皇主,在進駐東宮,做“預備皇帝”(太子)時,就已拜讀過王安石呈給自己皇爺爺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開源”財稅思想極其讚賞,對王安石銳意變法的立場極為贊同。自然,當自己坐上大宋龍椅,手握大宋社稷實權之時,便迫不及待的啟用了他心目中的改革派“偶像”——王安石

王安石的變法思想,終於獲得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他的“革新方法”,也獲得了這位年輕新皇上的認同。這讓王安石興奮得徹夜不眠,他以前所未有的勵精圖治精神,積極的投身於偉大的社會變革行動中。

隨後,王安石為了回答宋神宗向他提出的:“祖宗守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的疑問,又向宋神宗趙頊上了一封《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奏議,闡釋了:宋,自建國初期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原因,指出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提出

“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的觀點,以此指導並激勵小皇帝敢於打破祖制宗法,全面推行改革政策。

王安石深厚的文學功底,為他在書寫政論文方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封奏議中,王安石巧妙的採用了以揚為抑,褒中帶貶的說理方法,條理清晰的,而且是懇切坦誠的,全面剖析了宋仁宗統治時期的種種弊端,使年輕的宋神宗透過大宋帝國“百年無事”的表象;看到了自己執政前路上,四伏的危機;明白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對大宋江山的危害;懂得了如何就吏治、教育、科舉、農業、財政、軍事等,諸方面的改革舉措出臺相應的政策,以此實現他利國惠民、興邦強兵的宏偉抱負。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寫給趙頊的《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2)王安石為何,如此執著於他的改革恆心?——基層生活閱歷!

王安石自幼跟著任大宋基層官員的父親輾轉於江西、四川、廣東、河南、江蘇等地區,小小年紀的他,便有機會接觸到大宋基層官員的艱辛,也有機會親自接觸,並考察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現狀。在那裡,他看到了大宋帝國百年太平盛世所積累下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各樣的吏治之弊、各色的歪風邪氣。所以,作為一個立志“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文人政治家,王安石,他是站在為國為民的高度,站在“為國鞠躬盡瘁”的角度,在為這個外強中乾的大帝國的未來而擔憂。因此,他想通過自己的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為這個國家的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做力所能及的奉獻,死而無憾!

然而,歷朝歷代,立志改革者的命運,大同小異,迎接他們的,無不是荊棘和蒺藜

、排擠和誹謗,下野和外放……

但是,早已立志“變法救國”的王安石,不在乎自己的官銜是幾等,更不在乎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哪裡?因為,他早已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這,就是一個改革者的基本素養!他的胸中,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七個字!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的心中只有“先天下之憂而憂”七個字!

所以,王安石頒佈的所有法令,目的只需八個字來概括:富國、強兵、惟才、惠民。

在王安石的治國理念中:只有國家先富起來,百姓才能享受到“國富”的紅利,國家才不會產生內憂;只有國家的邊防軍事力量強大起來,國家才能在沒有外患的前提下,安安心心的搞國民經濟建設,老百姓才能真正的過上平安、富足的“小康”生活;只有國家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發現人才、選用人才,國家的各項舉措才有優秀的人來操作和實施。至此,富國、強兵的治國理念,也才能夠真正的得以落實。當“富國、強兵、惟才”之法落實到位後,惠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看,王安石心中的夢想,就是國強民富。老百姓的日子美如畫!】

№4. 王安石變革,為自己收穫了什麼?——罷相!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為參知政事,行使國家常務副總理的職責。自此,王安石真正走進了大宋的政治權利中心,奏響了他的變法序曲、拉開了大宋“熙寧變法”的序幕。

首先,他不顧朝野一片反對之聲,組織設立實施新法的“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提供財稅保障。隨後,他頒佈了富國新令:《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條約》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同平章事,掌管了宰相大印,開始全面推行變法,再次頒佈了一系列強兵新令:《募役法》《保甲法》等。

自熙寧三年,王安石執掌相印起,至宗熙寧六年(1073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陸續頒佈了十多項法令。

改革,往往觸及到的,並非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必然會觸及到當權者的利益。而一切提出反對意見的,往往又都是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為由頭。其實,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至少,也要維護自己的政治主張、為政理念、治國理想。

所以,王安石推行變法,他註定是一個被孤立的對象,就連他的恩師,一個曾經極力支持范仲淹變革的革新派——歐陽修,都在改革之初,視王安石的“青苗法”在損害基層老百姓的利益,提出嚴厲的批評,而且,在他的任職地,不予推行青苗法。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我是司馬光,小時候就喜歡砸缸。今天,我要拿石頭砸王安石和他頒佈的法令。】

1)力排眾議,矢志變法!

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另一位文學大家、政治家,即是王安石所敬重的史學泰斗司馬光。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王安石和司馬光,是一對彼此敬重對方的人品、學識的“政治冤家”。在個人品行、忠君愛國方面,他們彼此尊重對方,也從不懷疑對方的人格魅力!但是,在政治立場上,他們是“針尖對麥芒”、固執己見、相互說服不了對方,又各自不願向對方妥協!宋神宗愛惜他們兩個的才能,但是,宋神宗也無力調和他們之間的政治分歧。最後,以王安石戰勝司馬光而告一段落。司馬光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說了一句有損於自己形象的話:“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引鄉黨之士,天下風俗,何由得更淳厚!”

所以,後世稱他們之間的政治鬥爭,為

“新舊黨爭”

熙寧三年二月至三月,司馬光連連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

司馬光在信中,多處引用孔子的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又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一顆君子之心,坦蕩的胸懷,勸說王安石。並在信中總結說:“今天下之人介甫之甚者,其詆譭無所不至,光獨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賢,其失在於用心太過,自信太厚而已。”

同時,司馬光在信中,還列舉了王安石實施新法所帶來的各種弊端,極力勸說王安石聽取各方意見,改變立場,廢除新法。

為此,王安石給司馬光回了一封短信——《答司馬諫議書》,並在信中針對司馬光的觀點,給予回應。

“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面對各種非議,毅然決然地表態:自己在變法之前,早已考慮到了。言下之意,如果自己擔心變法會招致“怨誹”

而不做,那就不是我——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給司馬光寫的回信。全文。中學課本上見。】

王安石堅如磐石的態度,令司馬光十分失望。同時,司馬光也對宋神宗一味地支持王安石推行變法,十分絕望!為表達自己對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極度不滿,司馬光,一怒之下,連上五道奏摺,請求離京外任。

熙寧四年(1071年),司馬光回到洛陽專心編撰他的《資治通鑑》,時間長達15年。

當然,王安石變法,他的政治勁敵遠不止歐陽修和司馬光。“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也是他的政治死對頭。此外,北宋著名的“相三朝,立二帝”的三朝宰相韓琦,也是堅決地站在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元老重臣組合中。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蘇軾,我最喜歡對著月光喝一杯。王安石拜相時我反對他變法,他罷相時,我去江寧看他。哈哈!

2)天災人禍,王安石在變法路上遭遇“滑鐵盧”!

時光如梭,轉眼,王安石變法已歷時5年。

熙寧七年(1074年),也就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這個時間節點,大宋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

嚴重的旱災,本是一種自然災害,但是,一直攻擊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利用這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向宋神宗奏說,旱災是因為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而招致的“天降大災”。此時,宋神宗的皇奶奶和皇媽媽,也到他面前哭訴說——“王安石亂天下”!王安石被搞得“朝野不容”,連後宮都站出來反公開對他。

年輕的宋神宗,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摺、一浪高過一浪的“罷相”呼聲,一籌莫展。萬般無奈,只得下旨,讓王安石交出“相印”,炒了王安石的魷魚。

心力憔悴的王安石,為保住變法成果,極力推舉韓絳和呂惠卿代替自己,為宋神宗繼續推進變法進程。

不料,“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葉。”韓絳很快發現呂惠卿對大宋的相位虎視眈眈,在處理公務時,精心設計,試圖構陷王安石的胞弟王安國,以此達到傾覆王安石的目的,為他上位大宋宰相寶座,做著“大清洗”的準備。於是,正直的韓絳,在向王安石傳遞密信的同時,也向宋神宗遞了一道密奏,攪和了呂惠卿的“黃粱美夢”。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王安石塑像。“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

№5. 王安石被彈劾後,發生了什麼?——二次拜相,留下了遺憾,也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

經歷了一年的折騰,宋神宗環顧朝野,能夠比王安石更大公無私、敢闖敢幹的忠臣,似乎也沒有幾個;能夠比王安石的執政觀點更符合自己治國理想,且有能力擔任當朝宰相的人選,似乎也沒有被自己發現。因為,大家都在忙於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相互排擠、相互打擊。於是,宋神宗接受了韓絳的密奏,再次下詔,命王安石啟程回京重掌相印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鎮江市。瓜州:今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

1)反轉人生,安石再度被啟用,含淚吟出——“京口瓜洲一水間”!

熙寧八年(1075年),那個“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的早春二月,退知江寧府的王安石,在接到聖旨的那一刻,內心裡的感受,我們無法揣摩。可以說,就連王安石自己,也是無法準確地,表達出他內心裡的酸楚和甜蜜的滋味。

所以,當他啟程回京都,泊船在長江北岸——瓜洲,不由感慨萬千,隨口吟詠了“京口瓜洲一水間”。與其說是詩人王安石在感嘆:“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江而已”,不如說,這是王宰相在感嘆他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改革立法制度、變革國家治理方針的“成與敗”,也就在“皇上的一念之中”

同時,“一水間”就好比,當宋神宗熱氣方剛,一心一意的推進“熙寧變法”之時的政治背景,與如今再次啟用王安石為相時的大宋社會風情。因為,此時的王安石已真切的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尤其是,那個被自己一手提拔的呂惠卿,在自己前腳剛剛離開,就在背後下刀子了。這樣的心機,能不令王安石感到——“後脊樑發麻”?

因此,卓姥姥認為,在王安石這隨口一吟的詩作中,不僅僅是詩人王安石對江南美景的留戀和熱愛,更有一種:淡淡的,鹹鹹的,人生滋味在裡頭!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泊船瓜洲》——有一種:淡淡的,鹹鹹的,人生滋味在裡頭!

而且,“一水間”,在這裡,既是形容舟行迅疾,頃刻間就從長江南岸,到了長江北岸;同時,也說明:在詩人心目中,江寧,永遠是,他心靈的港灣,自己無論走到了哪裡,江寧和他,永遠只是一水之隔。所以,在這裡,“京口”是代指江南,更具體一點,就是“江寧”;而“瓜州”則是代指廣大的江北地區,甚至可以理解為江寧之外的地域。

其實,凡是熟悉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人,無不知道:長江南岸和長江北岸,雖是一江之隔,但兩岸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基礎,都有不小的差距。在王安石看來,實施改革,大宋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就會像長江南部地區的經濟——發達、富足;不改革,大宋的國力和民生,都會像一江之隔的江北地區——蕭條、貧困。因此,“一水間”在此,有著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個人情感含蘊其中。

如果,是從一個政治家的心理去理解:京口和瓜州,就是: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一個屬於“廟堂”,一個屬於“江湖”;一個在聖上的“心裡”,一個在“聖上”的嘴邊。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回首,看透——“鐘山只隔數重山”。】

2)了悟人生,安石再度回首,看透——“鐘山只隔數重山”!

蒼茫夜色中,回京的帆船停泊在長江北岸,趁著夜幕尚未遮蔽來時路,王安石,不由回首觀望:眼前,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日夜兼程,去尋找自己的歸處!

隔江相望,朦朧的夜色中,連綿起伏的群山,不再是鬱鬱蔥蔥,而是像一幅水墨畫上的群峰,綿延不絕,聳立於水天相接處。

詩人王安石,望著遠處的群山魅影,不由想到了自己的父兄,想到了母親……

一位位至親,他們的靈魂,都安息在那峰連峰、嶺連嶺的遠山黛影中……

這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無一,不在牽動著詩人的魂靈……

儘管,隔著大江;儘管,籠罩著夜幕。可是,詩人的心中:鐘山,是他心靈深處的“神”!是他,閉著眼睛就能看得見的“巨峰”!

因為,他的忠魂,早已,隨著父兄的軀體,埋葬在哪個叫“鐘山”的群峰下!他,就是鐘山的子民;鐘山,就是他心中的圖騰!

所以,在他的心中,永遠是——“鐘山只隔數重山”!沒有空間的阻隔,沒有時間的流逝,只有,一抹蔥蔥的、鬱郁的、溫馨的,記憶!

因此,對於這一詩句的理解,我們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為:鐘山只是隔著幾重山而已。要在瞭解到:詩人,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經歷了自己坎坎坷坷、風風雨雨、起起落落的人生旅途後,他內心深處的情結,是什麼?他的根,在哪裡?而真正能夠讓他把自己的靈魂寄寓在此的,又是什麼?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家國!——家國!——還是家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人老,天不老;心荒,地不荒,是故——“春風又綠江南岸”。】

3)感慨自然,安石驀然發現:人老,天不老;心荒,地不荒,是故——“春風又綠江南岸”!

這一詩句,是詩人王安石在描寫大自然“春去春又歸”的自然規律,也是政治家王安石在感嘆自己的政治生涯再一次沐浴到一股恰似春風的“皇恩”。

“綠”字,是這一句詩的詩眼,而“又”字,則是這一首詩的詩魂

“春風又綠江南岸”,描繪了江岸美麗的春色,寄託了詩人浩蕩的情思,使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之情相諧合、相統一,融為了一體。

而詩人王安石,以“綠”字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不僅僅給抽象的春風賦予了春的色彩,而且是一種萬物剛剛復甦的色彩。可以說,一個“綠”字,不僅把春天特有的個性表達了出來,同時,這個“綠”字也開拓出一個遼闊的視野,把春風吹過的江南大地所發生的奇妙變化,全景式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千里鶯啼綠映紅”【見杜牧《江南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神奇意境之美,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傳遞出:春風一拂,千里江堤,茫茫大地,一片“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見白居易《憶江南》】的盎然景色!詩人,不僅僅寫出了春風的精神:“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見賀知章《詠柳》】,也寫出了春天的面貌:“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見高鼎《村居》】,使詩的意境更加深邃、遼遠。也可以說:一個“綠”字,把整首詩的藝術效果提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增強了整首詩的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張力!

關於王安石如何精心錘鍊“綠”字,用“綠

”字替換其他字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我只想說:這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的春景都寫活了!再也找不到一個字,能比“綠”字更準確而生動的的表現出春天的魅力、春天的意境、春天的魂設!

同時,這個“綠”字,也是政治家王安石心中的希望,是他被罷相一年來,心中最大的結!更是他夢寐以求的——繼續推進改革的願望和夢想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第二次復相,王安石心中的夢想,就像這棵小草……】

“春風”一詞,在此具有雙重含義,表面上,它是指自然界中的“風”,但是,在倡導文學服務於政治的王安石的心目中,這個“春風”,卻是實指“皇恩”。所以說,“春風”一詞,既是對自然界的寫實,也是富含政治寓意的一個詞。因為,既然神宗下詔恢復王安石的相位,表明神宗決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對此,詩人感到4欣喜和欣慰,他希望憑藉這股溫暖的春風驅散瀰漫在大宋朝堂上空的政治寒流,開創變法新局面。而這種心情,用“春風吹綠”來表達,既微妙,又含蓄;既形象,又魅力無窮!完全可以用“心照不宣”和“妙不可言”來形容“春風”和“綠”字在此處的關係。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雖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可,王安石的心中,依然蒙有揮之不去的雲!】

“又”字,在有些一版本中為“自”字。其透露出來的,是詩人內心深處複雜的情感,既反映出詩人心中的欣喜與彷徨,也說明變法的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且,鑑於第一次罷相前,朝廷上政治鬥爭的尖銳和複雜,對於這次重新入相,王安石不能不有所顧慮。儘管,變法圖強是他的政治理想,但是,由於變法遇到的強大阻力,和他本人所受到的猛烈攻擊依然歷歷在目。所以,他只能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宋神宗這個能夠呼風喚雨的“聖主”身上,他殷切的希望:宋神宗能夠像七年前【熙寧元年(1068年)】的那個春天,再次鉚足勁,再度發力,將“變法改革”進行到底!因此,這個“又”字,在全詩中,起主導作用,相當於人的大腦支配著整個生命的運行軌跡。而“又”字,也說明了,這首詩是寫於王安石第二次被宋神宗啟用,委任宰相之時。

為什麼要這樣評價“又”字,在這首詩中的作用和分量呢?因為,據史料記載,宋神宗在任命王安石擔任宰相,推行“變法”新政的幾年中,身為聖上的他,年紀輕輕,也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尤其是韓琦的幾封奏摺、司馬光的憤然辭職,朝野一片“廢止新法”的呼聲,都讓這位新皇上焦頭爛額。所以,“熙寧變法”,承受著巨大壓力的,不僅僅是王安石一個人,還有那位鼎力支持他的宋神宗趙頊。

“江南岸”,代表著的不僅僅是秀麗的鐘山、恬靜的江南大地,也是整個大宋的疆土,表達了詩人期望改革成功的美好願景。在政治家兼詩人的王安石心目中,他多麼企盼:自己的變法,能夠像這春天裡,“江南岸”上的一片新綠,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所以,這首詩不僅僅是一首寫景詩,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詩”。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的心中,依舊籠罩著一層朦朧的薄雲慘霧!】

4)感慨人生,安石淚目,——“明月何時照我還”?!

明月何時照我還,從時間上說,已是夜晚,說明詩人回望已久,不覺紅日西沉,皓月當空,隔岸的景物漸次消失在朦朧的月色中。但是,詩人對鐘山的依戀卻愈加濃深,因為,政治家王安石對此去京都的前景還是抱有猶疑不定的態度,他知道:等待他的,還有許多的不確定性,尤其是聖上的態度,依然使他不敢太過樂觀!畢竟,他被宋神宗罷相,僅僅過去1年。他和宋神宗,為了推行新政,可謂是朝夕相處了幾年。其間,宋神宗的執政理念和自己的改革觀點,也時有相互撞擊的時候。況且,“伴君如伴虎”!……

當然,事實也證明了詩人的矛盾心理不是杞人憂天,在他復相不久,又再次罷相。儘管,這第二次“罷相”不是出於被動局面,是王安石主動申請的,但是,那也是因為:王安石的變法進程已經無法順利開展下去,他的請辭,也是出於十萬分的“心不甘情不願”局勢。所以,詩人在結尾,以設問句式來表達他的矛盾心理,更表達出他內心深處,對政治鬥爭的厭倦,對春光明媚的“江南岸”的依戀。

因此,詩人王安石,讓千年後的人們,看到了一個改革家內心的彷徨與無奈;也看到了政治家王安石,在朗朗的月光下,在粼粼的江岸邊,那孤獨的背影!和他,不輕彈的男兒淚!

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內心有苦,詩人王安石,那麼一個意志頑強的人,豈會在習習春風中,皎皎月光下,長嘆“明月何時照我還”?!如果此去前途一片光明,詩人豈會在泊船瓜洲時,回首凝望夜幕下的江寧,久久不願離去……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都說“月亮知道我的心”!月亮,月亮,您真的知道我的心嗎?】

一個“何時”,表達出詩人多少的無奈?多深的憂愁?多重的心理負擔?

一個“還”字,道出了身為政治改革家的王安石,幾多苦楚!幾多辛酸!幾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

所以,我的眼前,浮現著,一個《泊船瓜洲》的政治家王安石,那,不為人知的淚目,和他“對影成三人”的孤獨!

千年的孤獨,萬年的淚目,凝聚起的,必將是——一個偉大的人格!偉大的魂靈!和一座,值得後世永久紀念的——豐碑!

王安石的時代,早已落下了帷幕!留給我們的,是一串串跋涉的腳步!一代代人,苦苦追求的抱負!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一代代人追尋的腳步,如同春天裡,山巒上爛漫了花朵,開了又謝,謝了又開!】

我喜歡王安石的詩作,更崇拜他,勇往直前的精神!我熱愛王安石的作品,更敬重他,憂國憂民的靈魂!

所以,我要通過對這篇詩作的解讀,來嘗試解剖王安石的內心;更要通過盤點身為政治家的王安石,他的人生軌跡,與大家共同賞析這篇偉大的詩作,走進詩人王安石那極其複雜的內心世界,讀懂他心中的——明月何時照我還?!我想:答案依然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滄桑的歲月,一如這幅圖片!】

№6. 結束語——《泊船瓜洲》,寫於何時?——二次拜相,出寧赴京


有人對王安石這首詩寫作時間存有爭議。卓姥姥認為:從詩作的意境中,尤其是最後一句,不難判斷,這首詩寫於王安石二次拜相:自江寧啟程去京都開封之時,即宋神宗熙寧八年二月,也就是公元1075年的春天。


但是,有學者認為:此詩寫於熙寧二年春,王安石第一次拜相出江寧,赴開封之時。

現在,假設此說成立。那麼,作為一個被埋沒多年,一心一意謀求“變法”的人,會在接到皇上的調令,進京任翰林學士、有望開啟他變法夢想航程的時候,還在酸溜溜的假裝傷心地說:“明月啊,明月!你什麼時候才能夠讓我不要去做‘翰林學士,不要去做我夢寐以求的變法之事,回到我的江寧府哇’?我只想留在美麗的江寧,不想到皇帝的身邊擔任宰相啊!”

如果是這樣,王安石何必一而再再而三的給宋仁宗上那個“萬言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還有哪勞什子的《上時政疏》?!

所以,王安石也就是一個凡人,他刻苦讀書,“面壁十年圖破壁”,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進入大宋的政治權利中心,去實現他的改革夢想!更何況,王安石秉性沉穩,不浮華、不做作、更不會“無病呻吟”!因此,王安石絕對不會在他應該“仰天大笑出門去”【見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的時候,杞人憂天,在春光明媚的長江北岸,吟詠:“明月何時照我還?”

綜上,這首《泊船瓜洲》寫於熙寧二年春的說法,站不住腳,也缺少真實的史料加以佐證。


至於,有人說這首詩寫於熙寧七年(1074 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返還江寧,途經瓜洲所作。

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就無法站住腳。因為,王安石是一個意志頑強的人,是出了名的,也是公認的“拗相公”。他,不會因為自己被宋神宗“罷相”而在歸途吟出這樣傷感的詩句。不為別的,就是一個當朝宰相的“面子”都掛不住。不相信,可以讀一讀他寫於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的《登飛來峰》。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現在,我們依然假設這個說法成立。那麼,也就是說:王安石在罷相歸來途中吟出——“明月何時照我還”,其言下之意是:王安石盼望自己再次被起用?這,符合王安石的個性嗎?別說是王安石,就是其他人,也不可能這麼不知好歹,剛剛被“罷相”,還沒有回到家門,就開始做夢了,夢想有朝一日在回到皇帝身邊?況且,王安石拜相不久,因在處理“反對變法”意見方面,與宋神宗意見不統一,還託病在家並向宋神宗提出過辭去相職的申請。他豈會在被“罷相”回江寧的途中就盼著復相?

而且,這個說法同樣缺少有力的史料加以佐證。因此,卓姥姥的觀點,同意絕大數學者的意見,這首詩寫於王安石二次拜相的啟程之際。


第二年,即熙寧九年,王安石長子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王安石異常傷心!加之“新黨”內部的矛盾與分裂,讓王安石下定決心,離開宋廷最高權力機構,回他日思夜唸的江寧,去吟吟詩、填填詞,過一個半歸隱的生活。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終於炒了宋神宗的魷魚,辭去宰相一職,回到江寧府。

熙寧十年,王安石改任集禧觀使,被宋神宗封為舒國公。君臣一場,自此別過。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泊船瓜洲》

【圖片說明:滔滔長江水,顧自東流……】

滔滔長江水,顧自東流;江山如畫,引多少英雄競折腰……

悠悠人類長河,幾多英雄淚!古往今來,詩詞文章傳後世,變法舉措垂青史,唯大宋帝國王安石!


——全文結束——

2020年3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