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西藏

前情回顧:靈魂不滅和輪迴往復的色達天葬(審核未通過,因裡面有部分在色達拍攝的天葬照片,如果想看的話,不敢做廣告,怎麼辦,我好慌!!!)

系列文章之:27)再見,西藏

10月16日,我們從甘孜出發,目的地是江達縣。途經大名鼎鼎的德格印經院,她的雕版印刷技藝作為傳統技藝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產業,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稱號,但遊客對她知之甚少。德格印經院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寶庫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寶庫印經院”,也稱“德格吉祥聚慧印經院”。據藏文《德格世德頌》記載,印經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卻吉·丹巴澤仁(1689~1750)創建,始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印經院構造獨特,紅牆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靠大門一側為一樓一底,正房則為二樓、三樓,參差有致,是典型的藏式建築風格。院內分藏版庫、紙庫、曬經樓、洗版平臺、裁紙齊書室及佛殿、經堂等。藏版庫大小共6間,約佔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印書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庫中排列著整齊的版架,書版分門別類地插滿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這是“德格巴爾康”的特色之一。書版規格有許多種,最大的長110多釐米,寬70釐米,厚約5釐米;最小的長約33釐米,寬僅約6釐米。到18世紀80年代末,全院有書版21.75萬塊,每塊刻兩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個音節計算,其字數總計約2.6億字,規模宏大。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兼容幷蓄著稱於世。創始人丹巴澤仁雖信奉紅教,但他並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經典。這使德格印經院超過其他幾個印經院,形成特色。最初蒐集書稿時,在司徒·卻吉窮乃幫助下,派出大批有學問的人到西藏的桑耶、欽普、納塘、夏魯、薩迦、拉薩、阿里等地尋遍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後延請著名學者曲格旺曲等人認真分類校勘定稿。定稿後,由精於藏文(楷體)書法的數十人繕寫書版,並由幾位學者核審;然後由數百名經過培訓、挑選出來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學者校對。經過4次反覆校對,確認無誤後,又經過對經版的複雜細緻的防腐、防裂等技術處理,一塊經版才算製作完畢。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質量標準,規定十分細緻、嚴密,完成的經版字跡清晰準確,經久不變。航拍時能清晰的看到山坡上有成片正在晾曬的經卷。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德格印經院沒多遠就是川藏第一高、第一險的雀兒山了,到達埡口時可以看到無限風光,但腳下卻經常是爛泥塌方。這曾是川藏北線的一大傷痛,讓人又愛又恨。

再見,西藏

因為地理條件的原因,雀兒山隧道施工難度非常高。近幾年一直聽說當地政府在修建雀兒山隧道,我們也是想在雀兒山隧道完工之前領略一下她的風采。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像是開玩笑似的,雀兒山隧道在我們到達的前一天已經具備了通車條件,而老路已經封閉,以後想走老路幾乎是不可能了,很遺憾。隧道限速40邁,因為部分還在施工。

再見,西藏

轉天從江達縣出發,老公不想經過昌都,第一個原因是有些繞遠,第二個原因是我們走這條路的兩個途經點已經走完(色達和雀兒山)。

我們在一個三岔路口停下,因為看地圖有一條路線可以直通芒康縣,如果可以,這將少走兩百多公里的路程,但藏區縣道真心不敢輕易嘗試,經常是前幾公里路況像高速,過幾公里就變土路和搓板路了。未知的路況和荒無人煙的環境,分分鐘就能陷入絕境,這點我們是深有體會的,所以不敢貿然進入。三岔路口處有個警局,想著問問警察看能不能得到一些信息。民警告訴我們這條路路況非常好,是去年修好的,讓我們把心放到肚子裡。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道路稍有些窄,不過車輛很少,加上兩邊的景色很好,一路上開的很舒服。不過中途還是遇到了堵車,堵了大概兩小時吧,期間我興沖沖的跑到了山頂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感覺棒極了。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10月18日從芒康出發,正式進入滇藏線。一改高原草甸的風景,兩旁開始出現成片的森林,雪山也從腳下抽離到了遠方。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路上經過千年鹽田,本來是打算看一下的,但好不容易找到景區大門後,就開始懷疑這景區是否還在營業了。

大門有些破敗,進了大門後有個大下坡,下去後的平臺就是售票處了。景區冷冷清清,很多門臉都已經上了鎖。進了售票處,問了門票要90元一人,我們拿了張宣傳單就出來了,因為我們要考慮下再決定是否買票,畢竟門票有些貴。出來後,偌大的廣場我們只看到了一個大爺,他是檢票兼看守進出入車輛欄杆的。我們過去跟大爺問了下路況,大爺說裡面的路都是土路,只允許單車通過,到鹽井還要3、4公里的樣子,大巴車的話只能停到停車場,遊客要走著過去的。聽了這個,再看看宣傳單,見過世面的我們當即決定不看了 。

這裡除了千年古鹽田之外,還有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井鹽加加面。在吃這方面,我們從不吝嗇(除在藏區外,藏區物價貴的嚇人,一碗普通的面要20元。)。每每問老公開車累不累的時候,他總是說不累,但能看出來他的疲憊,所以一定要吃好,補充好體力。

其實加加面味道一般,主要是吃法特別。正如“加”的字面意思,店家會夾一筷子的面到碗裡,吃完後再夾一筷子面,就這樣一筷子加一筷子,期間用石子作為計數。但我們去的這家店並不是傳統吃法,而是把面事先盛好,一次性端上來,大概有十碗左右,都是用的小碗,每碗的量很少,大概有一兩筷子。桌子上有個大碗裝著石頭,碗旁邊有個鐵質的碟子,店家說你也可以感受傳統的吃法,每吃一碗就從碗裡拿一個石子放到碟子裡。有些遊客就是專門為了感受這種方式過來的,所以他們雖然已經不再用石子計數了,但仍然會把石子擺在旁邊,以供慕名而來的人體驗。

再見,西藏

當晚入住德欽縣,晚上還出了個小插曲。我們找了一家酒店要了一間大床房,結果發現電熱毯是單人的。十月份的雲南晚上陰冷,沒有電熱毯的晚上很難熬,我們便找前臺要求換一個雙人的電熱毯,沒想到老闆態度極其惡劣,竟然還要動手。見過大風大浪的我們特別鄙視他,直接報警,等警察來了我們才知道,這家酒店已經被警告過好多回了,經常收到投訴,我們最終的處理結果是警告商家並讓他向我們道歉和退房費。看來大眾點評上的差評有的時候還真得走下心。當天我們折騰到很晚,又換了一家酒店,環境及條件比之前那家要好很多,恨自己為什麼不多看幾家酒店。

第二天出發前往香格里拉,路過了大名鼎鼎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兒。本打算看一眼的,結果發現已經成了景區,收費30元每人,倒是不貴,不過對於我們來說就完全沒必要進去了。首先靠邊停車,然後打開箱子取出無人機,啟動無人機,升高無人機,大拐彎兒立刻呈現在眼前了。

再見,西藏

逃票後繼續出發。不過自從進入滇藏線後,我已經沒那麼興奮了,景色變得一般,腿上也沒了負擔,不用再探頭到窗外,端起一斤多重的相機屏住呼吸,儘量讓身體不受車體晃動的不停按下快門了。

到達香格里拉時天還亮著,吃了晚飯後我們商量在香格里拉停留一天,算是一個休整吧。晚上搜索餐食的時候發現一個希爾頓的自助餐團購,評價不錯,價格也很誘惑,關鍵有生鮮,而且就在酒店旁邊,這對我們來說來的很及時,我們已經饞了好一陣子了。

再見,西藏

第二天不到開飯時間我們就出發了。不愧是希爾頓,一進餐廳,就感覺這次要賺了。我們坐到了離生鮮最近的位置,沒一會兒鄰座來了幾個生意人,後來聽他們聊天才知道其中一人是酒店的管理人員,這次的活動就是他組織的。

那人說這海鮮是早上剛打撈上來的,從青島空運過來,4、5點鐘剛剛到了香格里拉,以供這三天的活動,今天是活動第一天,生鮮是最新鮮的。我們聽了這些首先想的是這得多少錢啊,一個人才一百塊錢,還生鮮不限量,這能掙回來麼?當然了,為了不辜負這剛剛打上來的海鮮,我們不停的取刺身,什麼生蠔、三文魚、大螺,全都不限量,我們雖然表面吃的優雅,但內心其實已是狂熱狀態了。

由於當天來的人並沒有預計的那麼多,原本的抽獎環節取消了,服務員看我們有些失望,竟然直接送了我們一提香格里拉精釀啤酒。拿著啤酒,有些興奮,這是我們頭一次吃自助吃回本,也是頭一次吃刺身吃到撐,這感覺實在太爽了,只是胃有些抗議,其次就是心裡一直有個疑問,這活動能賺到錢麼?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離開香格里拉,我們要去一個不出名卻可媲美土耳其棉花堡的地方。通向那裡只有一條縣道,狹窄的鋪裝路面,加上一路上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們開的很慢。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由於不出名,景區周邊設施發展不起來,售票點就在縣道旁邊,也沒有停車場,縣道的另一邊則是幾家農家樂,每家都有很大的院子,我們把車開了進去,剛停好就出來個人招呼著我們進去吃飯。

白水臺,中國最大的華泉臺,是泉水中的碳酸氫鈣經太陽光照(加熱)後分解產生的白色碳酸鈣,常年以往的沉澱而形成。

我們到時雨停了,趁著沒雨趕緊拿出無人機。自打有了無人機,相機就用的少了,好像用了無人機就已經把所有景色都帶走了一樣。還好我們飛的及時,在拍了幾個鏡頭後,又下起了雨,我們緊急返航後打著傘收了無人機。本來是要進景區的,可雨下的密集,也沒有要停的意思,雖然有些掃興,但無遺憾,帶上航拍素材我們又出發了。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再見,西藏

這條縣道會途經虎跳峽,半路上,工作人員把我們攔住,問我們是否去虎跳峽,不去的話是需要登記的。下車登記了車牌號,繼續往裡開。

這條道路是依峽谷而建的,道路相對較窄,狹窄的道路和谷底的巨大落差給人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再加上谷底湍急的河水,令人緊張刺激。

到達束河古鎮時已經黑天,我們找了家評價較高的古城內客棧。由於下雨,空氣裡透著寒意,客棧是仿古木製閣樓,屋子裡的設施也都是木製,在這種陰雨天氣裡顯得格外冰涼。窗子的木框由於潮溼和雨水的原因脹了起來,只能與另一扇窗斜抵著,算是擋住了窗外的雨。作為北方的我們,這一夜只能熬著度過這陰冷的雨夜了。

在路上的第177天,夜宿束河古鎮。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