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鄉親“幫幫團” 脫貧奔小康

東南網訊 3月19日一大早,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童遊街道水尾村村民張貴友的茶樹菇棚裡,一片忙碌景象。水尾村黨員張貴興、張旺美與其他十餘名村民一起,熟練地將調配好的培養液導入套袋裡,並用一條條細繩捆綁好放入箱子。另一側,張貴友與妻子將製作好的茶樹菇菌袋,整齊地碼放在菇架上,開始了今年茶樹菇的種植之旅。

連續5年,每年一到茶樹菇種植的時候,張貴興、張旺美等十餘戶種植茶樹菇的村民都會準時地出現在張貴友的菇棚裡,幫助他家一同製作菌袋。

“以前,沒有錢請工人,只有我們夫妻兩人做菌袋,我身體又不好,不僅種的量少,有時還會錯過種植時間。”張貴友說。

現年56歲的張貴友是水尾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長期患病,身體不能長時間勞作,往年種植茶樹菇都是靠妻子一個人在支撐,最多的時候也就種植5000多袋,加之他每年的醫藥費用還要6000多元,常常入不敷出。

張貴友家的生活轉變發生在2015年,剛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在水尾村黨支部的幫助下,向上級部門申請了產業扶貧專項資金7000元,用於擴大茶樹菇種植規模。

資金有了,菇棚建起來了,可是沒有勞動力,怎麼辦?在該村黨員張貴興、張旺美的發動下,連同12家村民組成了茶樹菇種植“幫幫團”,共同幫助張貴友。在大家的幫助下,去年張貴友家種植的茶樹菇達到了6萬多袋,收入2萬多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受益於‘幫幫團’,張貴友家實現了脫貧,也讓村裡看到了一條幫扶脫貧戶的好路子。”水尾村黨支部書記陳友忠說道,在“幫幫團”的基礎上,開展貧困戶“鄉親互助”模式,通過黨員帶頭、產業互助、人員互助等形式,將“互助小團體”轉變為“產業小聯盟”,帶動貧困戶發展。2017年底,該村3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互助模式還帶動了其他種植戶發展。”陳有忠介紹說。除了解決了貧困戶家中勞動力的問題,還給他們帶來了技術支持,也為村裡茶樹菇種植戶提供了技術交流的平臺。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全村茶樹菇種植量就從原來的6萬多袋擴大到了60多萬袋,可年產新鮮茶樹菇30多萬斤。

“光靠一家一戶,這事兒成不了!”陳有忠說,“要幫助貧困戶脫貧,必須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來,把力往一個方向使。”如今,該村正在逐步構建蔬菜、水果種植產業“小聯盟”,擴大種植規模,激發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帶動村民奔小康。(鄧忠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