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國中呂蒙聽了孫權的把關羽放了,三國會怎麼樣?

ALU_U


這個問題先聲明,只有在《三國演義》中才有孫權勸呂蒙放了關羽,在真正的歷史上雖然孫權知道自己與關羽之間關係並不好,而且有很多被關羽看不起的事,但是孫權自己確實想放了關羽,但是在謀士的勸諫下防止“放虎歸山”,才最終殺了關羽。那麼在看如果真的放了關羽那會怎麼樣呢?

讓我們來假想一下。

一、蜀國,為報一箭之仇對吳國用兵。

因為畢竟蜀國丟了荊州,還丟了已經佔領的魏國大片領土,放回關羽,依照關羽的性格,關羽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極力勸諫大哥領兵伐吳,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拿下漢中,有足夠的精力去直接對付吳國。

這種大概是很多人最認為的可能性啊!因為畢竟捱了打不還手說不過去,不但要拿回荊州很有可能與吳國展開大戰。

二、蜀國和吳國達成一定的協議,繼續聯盟對抗曹魏。

這種可能是因為當時的曹魏實力強大,不是蜀國或者吳國單兵能夠戰勝的,唯有聯盟才能戰勝,所以兩家聯盟仍是兩家的選擇,這也是孫權考慮放關羽的理由。

如果要是放掉關羽兩家重新修好關係,達成一定的協議,這樣對於曹魏無疑是極大的壓力啊!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佔領漢中,無論是出兵涼州或者直接進攻出兵潼關地區,對於魏國來說也是壓力啊,當時的蜀國正處於上升期階段,趁機進攻的概率很大。

因為畢竟荊州是借的,與吳國的修好利益大於與吳國開戰,如果兩家修好,也同時出兵,那曹操一定會頭大的。

以上僅僅是猜測,因為三分天下是對三家來說最好的選擇,相互牽制制約,這也是吳國進攻荊州的原因,因為當時的蜀國已經強大到吳國害怕,所以才會聯合曹魏進攻荊州的。

所以我認為第一種假想是不明智的,但是得到的支持會多;而第二種假想才是當時的蜀國真正要做的,因為長遠的利益大於暫時的利益。

不過,關羽的死,對於蜀漢來說是毀滅性的。

因為他的死導致了吳蜀展開了戰爭,也應證了第一種假想,而大家都知道吳蜀的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中的損失不止是士兵的傷亡,更大的損失的蜀國的人才流失和實力強勁發展的勢頭,大大打擊了當時剛剛成立的蜀國,也從而讓蜀國開始緩緩的走著下坡路,被魏國和吳國遠遠地甩下,從而迫使諸葛亮連續北伐。


歷史文武君


我覺得如果當時呂蒙把關羽放了,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劉備顧全大局,沒有和孫權開戰,而是選擇繼續維持雙方脆弱的聯盟關係。此時的蜀國雖然失去了荊州這個戰略要地,但是整體國勢仍然處於上升趨勢,主力尚存。再者,因為關羽沒有死,也會讓劉備和張飛繼續留在三國舞臺上一段時間,對蜀國的實力也是很大的增強。

因為沒過多久,曹操就去世了,曹丕又代漢自立。所以這時候沒有經歷過夷陵之敗的蜀國和吳國聯手,處於混亂之中的魏國未必是兩國的對手,那麼很有可能蜀國和吳國平分天下。而最後,我認為蜀國應該會戰勝吳國統一天下。一方面是吳國的陸戰將領匱乏,打不過蜀國。另一方面是蜀國在西方,地形上佔據著很大的優勢。

第二種是關羽回到蜀國之後,厲兵秣馬,帶著大軍重新進攻荊州。雖然當時呂蒙進攻荊州非常順利,但那是因為荊州內部的糜芳等人叛變導致的。以關羽水淹七軍的軍事水平,善於訓練水軍的軍事技能,再加上蜀國地處長江上游的地理優勢,吳國守住荊州的概率很小,除非他請求魏國的支援,但那時候魏國未必能騰出手來。

最後,我認為孫權進攻荊州,戰術上打得確實是非常漂亮,但在戰略方面卻是一個大敗筆。因為古往今來,南方的勢力就很少有能統一天下的。如果孫權和劉備聯手,那麼兩國還有機會擊敗魏國。但是經過了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蜀國基本上就被打殘了。正所謂唇亡齒寒,孫權的吳國相較於蜀國而言,也只是多苟延殘喘了幾年而已,所以孫權偷襲荊州的行為,只能說是鼠目寸光,遠不及他的兄長孫策。

題主如果還有什麼別的問題,可以留言評論,大家一起討論。


呵筆尋史


如果關羽不死的話,蜀國和吳國只會滅亡的更快

我們先看下,關羽死之前三國是什麼狀態

從上面的兩圖我們也可以對比出來。從公元207年到223年,可以說是蜀國高速發展的時間段,而且取得益州之後勢頭正旺,一度迫使曹操放棄漢中。220年去世以後,曹丕迫使漢獻帝禪位,這也使得中原發生了一些政治上的動盪。諸葛亮也是抓住了這一有利的時機,迅速的出兵北上。關羽也迅速的跟隨動作,取得了襄陽。大家要知道襄陽的戰略位置,在《神鵰英雄傳》上面,郭靖就是死守襄陽,限制了蒙古大軍的南下。公元214年是蜀國的最鼎盛時期,當時根據行政劃分,天下共分為14個州,從南到北分別是交州、益州、荊州、揭州、徐州、豫州、司州、雍州、兗州、青州、冀州、幷州、涼州、幽州,曹魏政權是佔據的最多,整個北方除了幽州不聽招呼意外,徐州、豫州、司州、雍州、兗州、青州、冀州、幷州、涼州都是曹魏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天下有14個州,9個是屬於曹魏的。蜀漢政權佔據了益州、荊州大部分地區,孫吳政權佔據了交州、揭州、荊州的長江渡口部分。蜀漢依靠蜀中天險據防,孫吳依靠長江天險據防,但是無論哪一方,依靠自身勢力是無妨完成對曹魏的防守的,畢竟天險只是一個措施,不是萬無一失。

如果關羽沒有死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孫權不要荊州,關羽繼續揮兵北進。這種狀態應該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狀態,當時由於中原政權交接的動盪,無疑是蜀漢擴充實力的最有利時機。如果再向北走,就到達了豫州的地域,豫州是曹操的一個家底,這個地方的守備實力是較強的,畢竟這裡要拱衛首都,關羽的進攻勢頭到這裡也將會戛然而止。畢竟曹魏的最大一個老狐狸司馬懿還在,他不會坐看蜀漢做大的。而關羽的後勤供給,也就只能供應到這裡,再往前供應,成本就會翻倍,因為要跨過漢水。而且最大的一個危險就是,他的前進兵鋒將於劉備失去呼應,嘉陵江將會是他們兩路人馬的隔絕之地。而且一旦取得了漢水的控制權,長江在荊州地域的控制權將會完全在蜀漢的掌控範圍之內,這將使得蜀漢取得對孫吳作戰的主動權。這是孫吳所不能容忍的,很有可能造成曹魏與孫吳的聯合,導致蜀漢的加速滅亡。

第二種情形,孫權強要荊州,關羽與之在長江決戰。這種狀態是曹魏最願意看到的狀態,諸葛亮的聯吳政策至少在關羽這裡是行不通了。關羽憑藉關隘與之對決,以孫權的性格必然會傾兵西下,全力攻擊關羽。劉備必定會增援關羽,那時他們三兄弟肯定又是一場大敗孫吳政權的好戲。孫吳失敗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相對應的是曹魏政權肯定不會座山觀虎鬥,將會迅速組織兵力南下,最不濟,重新奪取漢中是不成問題,失去漢中,蜀漢將會失去一個戰略緩衝要地,直接將領域暴露在敵方的攻擊之下。到那時,以曹魏的戰略,肯定要拉攏孫吳,以孫權的小聰明,肯定會上當,至少會攻擊蜀漢的後方。到那時,任憑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承擔不了兩頭的攻擊。要知道蜀漢還有一個不安定的後方:孟獲,這哥們可是一個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會給蜀漢致命的一擊。

關羽之死,對蜀漢有什麼好處

關羽的死亡,直接導致了劉備、張飛的死亡,諸葛亮成了蜀漢的掌權人,文臣武將大多都支持諸葛亮,這將使得諸葛亮的政策能夠在蜀漢得到徹底的貫徹和執行。並且關羽的死暴露出了蜀漢的政治危機,比如孟達的叛變,劉封的野心,這都使得諸葛亮迅速穩定政權,制定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借鑑。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之後,迅速與孫吳修訂聯盟條約,穩固了蜀漢政權的順利交接,沒有出現任何紕漏,也為諸葛亮以後六出漢水打下了政治基礎。

當然,諸葛亮沒有完成北伐,並不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行,而是中原的雄厚物質基礎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儘管中原政權出現過好幾次的混亂,但是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是力壓蜀漢和孫吳,沒有讓兩家佔到任何的便宜。

所以說,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死亡是最好的結局。


傲虎樓主


首先歷史是沒有如果的,那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把關羽放了的幾種可能

一吳蜀聯盟依舊三分局勢不變

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是很低的,首先我們說關羽是什麼性格?自傲自大一生可以說除了劉備幾乎不就沒有服過誰。失了荊州可以說是人生中做大的汙點,必然會捲土重來再去爭奪。而東吳方面費這麼大的力氣奪回來的土地又怎麼可能再拱手相讓,戰爭在所難免。我們再說劉備他知道關羽死後為什麼要執意打東吳,一者劉備意識到自己已經老了,統一在他這一輩幾乎無望,他要為自己的繼承人考慮。二是他漸漸偏離了由諸葛亮為他規劃的藍圖,他不要三分天下,他要南北對峙,盡一切可能擴充自己的疆域版圖。

二吳蜀開戰一決雌雄

這種可能是極大的,我們上面也說了幾個蜀漢開戰的原因,那我們再說一下吳國方面,其實東吳方面也是不想三分天下的,在還早以前魯肅就向孫權提出過二分天下的政治構想,只是後來形勢所逼而已,劉備是英雄孫權也一樣是英雄,而且孫權比劉備年輕政治活力更強更大。所以吳蜀這對塑料姐妹花遲早是會走向戰爭的,就算荊州不失劉備也會主動進攻東吳反過來孫權也不會允許劉備做大。

三息事寧人齊心抗曹

這第三種設想過於理想化,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形成條件過於苛刻。一劉備孫權必須提前死一個。二曹魏必須給雙方都要不斷施壓。第三諸葛亮魯肅二人必要有一人在世。只有滿足這三個條件吳蜀才有可能連手抗曹。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喜歡的話可以關注點贊評論一下這裡是西廂奇談我們下次見等粉絲數量再多一點會不定期的給大家送出一些小小的紅包感謝你們對我的支持


西廂奇談


如果呂蒙放了關羽,對三國曆史是沒有什麼影響的,唯一不同的是關羽不是死在別人手裡,而是死在自己人手裡。

我記得我讀初中時,歷史課本封面有這樣一段話,“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而三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即便是關羽被放,許多歷史事情是無法逆轉的。

一、曹操離世,曹丕稱帝。


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梟雄曹操在洛陽病逝。

在小說演義中,說曹操見到關羽頭顱,關羽還夢將曹操嚇病,加上曹操不顧人反對砍伐百年神樹,結果病情加重。

而曹操又生性多疑,將前來為他治頭痛病的華佗殺害,結果自己不治身亡。

但人生老病死,本是常情,是難以改變的,所以曹操是註定要死的。

而曹操死後,曹丕稱帝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劉備稱帝,關羽或是劉備立帝威的犧牲品。


公元220年10月29日,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為漢。

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劉備在許多人心目中一直是忠厚賢德劉皇叔的形象。

但真正的劉備,狡黠程度一點也不亞於曹操,不然也不會有許多人大罵他為“大耳賊”。

劉備稱帝之心早有,只不過差個時機,而曹丕稱帝,正好讓他藉著撥亂反正、匡扶漢室的名義稱帝。

那劉備稱帝后,如何面對兵敗而歸的關羽呢?

  1. 關羽不僅僅是在孫權面前狂妄,更是在劉備面前狂妄。無論黃忠能力如何,都是劉備授意加封的,關羽如此妄自尊大,便是忤逆了劉備。
  2. 借關羽敲山震虎,威懾馬超等人。馬超歸降劉備時,帶來的是自己全部勢力,這股勢力不容小覷,在蜀漢陣營是把雙刃劍,畢竟三國時期,降將叛變並不是沒有先例。
  3. 劉備已近暮年,稱帝時已經60歲,也該考慮劉禪繼位的事情。一朝天子一朝臣,以關羽的心性,如何能屈居劉禪之下,倒不如早早為劉禪除去隱患。


那劉備會怎樣殺了關羽呢?

劉備一定會借諸葛亮之手殺了關羽,原因有三:

  1. 自己不會揹負手刃兄弟的罵名。
  2. 使張飛等人對諸葛亮積怨,雙方勢力達到制衡。
  3. 警示諸葛亮,你雖神機妙算,但蜀漢天下是我劉備說了算。
三、劉備征戰無法避免。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無法避免的。

劉備稱帝,即使關羽被放回,但劉備豈能輕易嚥下這口惡氣。

即使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但他藉著匡扶漢室而稱帝,總得做出點什麼吧?

襄樊之戰前,蜀漢曾贏得漢中之戰的勝利,那麼劉備也有可能向曹丕宣戰。

而孫吳陣營曾招惹過蜀漢,樑子算是結下了,自然不會站在蜀漢一邊,免得蜀漢陣營秋後算賬。

當然孫吳陣營也不會站在曹魏陣營,畢竟蜀漢討伐曹魏,打的是“匡扶漢室”的旗號,自己又何必撞槍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隔岸觀火。

而真實情況是,曹魏陣營實力確實比蜀漢陣營強大許多,即便是諸葛亮神機妙算,也曾面對曹丕五路大軍,選擇講和。

【如此一來,歷史重蹈覆轍。這一次換作,“呂蒙義釋關雲長,蜀相揮淚斬虎將。玄德稱帝伐曹魏,兵敗託孤白帝城。

之後的歷史便一直演繹到三家歸晉,三國時代終結。】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關羽不死,三國鼎立的局面會持續的更久,但蜀漢也不至於取得根本性突破!

關羽死後

最重大事件就是夷陵之戰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221年7月,為給關羽報仇,劉備親率四萬多蜀軍外加沙摩柯統領的一萬多五溪蠻夷攻伐孫吳,和陸遜統領的吳軍對峙七八個月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倉皇逃至白帝城,最終戰爭結束於公元222年8月。

劉備此戰幾乎全軍覆沒,《傅子》有言:劉備僅以身免。

這次戰役之前,蜀漢最近的兩次戰役分別是漢中之戰,和曹魏從217年打到219年;襄樊之戰,也就是關羽北伐,從219年7月打到219年12月關羽敗亡為止!

也就是說蜀漢本身就在連年征戰,說是窮兵黷武也不為過,的確對於匡扶漢室剿滅曹賊的理想,聽起來很偉大,但是戰爭的成本都落在了人民身上,而蜀漢的富庶之地本就不比其他兩個多。

稍微空置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夷陵之戰開始了。於是又損失了數萬有生力量和不計其數的資源。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細數三國名將,蜀漢越往後,將才越少,而這一次夷陵之戰,將軍馮習、張南、傅肜 、程畿 等戰死,張飛更是在戰前就被部下陰謀殺害,蜀中重臣黃權退路被阻,百般無奈之下投降曹魏!

這一切的損失,就像是在“釜底抽薪”,而且是抽蜀漢自己的“薪”。

而劉備惱羞於夷陵戰敗,與次年4月,也就是223年4月,抱病而亡!這個結果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諸葛亮花了5年的時間才重建了軍隊和平定了各地叛亂,達到了可以出兵的水準!

儘管諸葛亮之後穩固和東吳的聯盟,於5年後,也就是228年風風火火北伐,但是連年征伐,早已動了蜀漢根本,就如諸葛亮在《出師表》裡的描述:“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赤壁之戰結束後,司馬懿就曾對曹操說“十年之內不可南下”,厚實如關中之地尚如此,蜀漢偏執之地5年復能強?

諸葛死後,蜀國更是一路直下,直至滅亡!

關羽沒死

首先夷陵之戰就不會發生,而夷陵之戰的這些重大損失更不會有,此時蜀漢只是丟了荊州,劉關張在,蜀漢的“旗幟”就在。

失了荊州,勢必會和東吳產生摩擦,但是諸葛亮等謀臣都是心如明鏡,深知曹魏始終是最強大敵,必定會施計勸諫,而關羽沒死,劉備也不會怒火上腦,固執一戰。此後大政方針,定會從長計議!

對於東吳,諸葛亮定會想法重修盟好,一如當初劉備“借荊州不還”,東吳依然忍氣吞聲聯盟蜀漢,畢竟曹魏強敵當前!

那麼此時蜀國還擁有益州和漢中,更重要的是不僅沒有丟失那麼多的有生力量,還能有更多時間更有成效的休養生息,積蓄力量!

更重要的是,蜀漢的“旗幟”沒倒,儘管年齡越來越大,但只要他們存在,對敵人就是一種強大的震懾,更不要說關羽在敗麥城前“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重新刷新了在當世人們心中的存在感!

如此,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必將持續的更久!

至於我說“蜀漢不至於取得根本性突破”,這在於我認為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包含了經濟能力,科技能力等等重要的方面!

首先,漢朝天下13州,曹魏獨佔其9,分別是冀州,幽州,幷州,涼州,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司州;而蜀漢只有益州;東吳有揚州,交州,荊州(先後被曹魏,蜀漢和東吳佔領)

綜合國力本身曹魏就最強,曹魏所在關中之地生產能力也比另兩者高!且蜀漢後期人才凋零,想要戰勝強魏,難上加難,而蜀吳互相也無滅國之力,只能聯盟並存,曹魏給力,一統天下;不給力,最次也能持續很長時間的對峙局面!


史海浮沉假行僧


孫權要求釋放呂蒙是三國演義中的片段,但是在歷史上孫權並沒有釋放關羽的想法,反而下令誅殺關羽的。三國演義雖然說是七分真三分虛,但是小編認為夷陵之戰中三國演義明顯是假的多,真的少的。羅貫中是明顯誇大蜀國實力,而大貶江東集團實力的。

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孫權為什麼一定要殺關羽呢?

江東集團實力大於蜀國

三國演義中蜀國七十三萬大軍功吳,但是歷史上蜀國攻打吳國的軍隊頂多也就是6萬到10萬的,所以說蜀國的實力明顯還是不如江東集團的,而且吳國為漁米之鄉,而且百姓眾多,經濟實力也是遠勝蜀國,孫權根本不會懼怕關羽後面的劉備集團。

一個強大的集團怎麼會害怕一個比自己弱小的集團呢?江東集團連劉備都不怕,又怎麼會害怕殺害關羽而得罪劉備呢?所以說孫權根本就不害怕劉備集團,所以說孫權不敢殺關羽只是三國演義虛構的。

關羽侮辱孫權,孫權懷恨在心

孫權曾經想和關羽和親,想讓自己的兒子娶了關羽的女兒,但是關羽卻是看不起孫權,不但不同意,反而當著使者的面侮辱孫權,孫權知道後大怒,恨不得立刻殺死關羽。

所以說關羽大敗,孫權必定下令殺死關羽以雪前恥。

關羽是劉備集團虎將,一直阻撓孫權奪回荊州

孫權做夢都想取回荊州的,但是關羽一直態度強硬,沒有一點要給孫權荊州的意思,而且關羽一直鎮守荊州,所以孫權對關羽一直是恨之入骨的;

同時關羽還很有才能,江東集團水軍非常厲害,而劉備集團關羽是唯一一個可以訓練水軍而且可以帶領水軍打仗的,所以孫權必定要除掉關羽,以絕後患。

所以說孫權在歷史上是下令要斬殺關羽的,因為孫權集團實力比劉備集團強,關羽一直是孫權奪取荊州的絆腳石,同時關羽很有才能,對江東集團是個威脅,所以在孫權眼中關羽必死!


唐朝的長老


如果呂蒙聽了孫權的話,把關羽放了,就相當於放虎歸山了。這對蜀國影響很大,還會影響到三國的走勢。

首先,放了關羽不等於歸還荊州。因為劉備和孫權合作,以東吳為主打了赤壁之戰,把曹操趕回了北方。結果劉備襲了荊州,搶佔了勝利果實,孫權對此一直耿耿於懷,數次向劉備討要荊州。劉備推說拿下了益州後,再歸還荊州給孫權。實際劉備並沒有踐諾,後來孫權也是靠偷襲取得荊州,吞到嘴裡是絕不會吐出來的。所以,劉備只能在四川發展了。但不要緊,關羽如果還在,有人就有希望。

其次,更重要的是關羽的存在對劉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劉備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這是劉備打天下的武將班底。因為關羽被害,張飛接著遇難,五虎上將折損其二。史載黃忠是在劉備討伐東吳前去世的,然後沒的是馬超,僅存的是趙雲,隨同諸葛亮首次北伐。而劉備敗於夷陵之戰,駕崩在白帝城。試想,如果關羽沒死,五虎上將俱在,能征慣戰的部隊基本都在,劉備不會衝動地去打東吳。那麼,劉備絕對有繼續擴張的本錢,會繼續實施諸葛亮的戰略。

再者,從三國的角度看,劉備還是能先嚥下失荊州這口氣,繼續和孫權聯盟,至少不會腹背受敵。然後,他可以先去打曹操。以劉備的實力,打持久戰是打不過曹操的。但劉備有打大戰役的本錢,也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然後,劉備再回過頭來對付孫權。當年,漢高祖就是出川后打下天下的。

由此看來,關羽絕對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人物。如果他有戰略眼光,不大意失荊州的話,三國的歷史也許要改寫了。


瀾石記


實際上關羽並不是呂蒙殺的,是潘璋部將馬忠所殺。題主說的孫權讓呂蒙把關羽放了這事,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



孫權讓呂蒙偷襲荊州,並再三囑咐不能傷害關羽的性命,但呂蒙因為好大喜功,並且前期就對關羽恨之入骨,因此奪取荊州後乘勝追擊關羽。孫權害怕有失,又單獨遣陸遜親自責令呂蒙勿殺關羽,只可惜遲了一步,呂蒙還是殺了關羽。





雖然這不是正史,但是不妨以此為假設,分析一下三國的情況:

情況1:關羽不死,但是東吳得荊州。

以關羽的性情,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勢必傾盡全力奪取荊州,夷陵之戰提前爆發,勝負未可知,但是必定是兩敗俱傷。



情況2:關羽不死,順勢奪回荊州。

此種情況則不是關羽威震華夏了,是要蜀漢威震華夏了,北伐中原要提前了。關羽出荊襄,兵鋒直指許都。諸葛亮馬超出漢中,威脅關中。那曹魏和孫吳勢必聯手。



不論以上那種情況,至少是保全了劉關張三人的性命,人在,則可威震曹魏和東吳,蜀漢的實力得以保全。後期圖謀北伐統一天下則勝算更大。


幽靈vs浪子


如果呂蒙聽了孫權的話不殺關羽,歷史便會有可能發生這樣的變化,關羽不死的話,劉備便不會因為這件事情跟東吳死磕,張飛也就不可能那麼早死,劉備也應該不會病死白帝城,按照當時的天下大勢,三分天下之後很有可能會經歷一個平穩的發展期,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得到完全的發揮,又有佔有蜀地的地理優勢,發展迅速。當然,這些都是基於有可能的情況,在當時,三個諸侯國的君主,除了孫權,其餘兩個都是六十多的老人了,關羽死後,魏國做了一會漁翁之外,沒有特別大的變化,除了他們的政治理念,諸葛亮因為劉備死了之後,立志匡扶漢室,收復中原。沒有時間發展內政,而且,有些事情,劉備可以做,但諸葛亮不能做,但劉禪不會做的,大大限制了諸葛亮的c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