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衝鋒和烏拉衝鋒哪個更厲害?

lezhyl


雖然二者同樣是衝鋒,可是卻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萬歲衝鋒又叫“板載衝鋒”,講究步炮結合。蘇軍的“烏拉衝鋒”則講究步坦結合。

這萬歲衝鋒,又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很正常,在聽到“萬歲衝鋒”時,日軍向敵軍高速衝鋒,全程不開槍。肯定有人會說不開槍衝過去,那不是送死的行為嗎?

日軍可不傻,這個時候後方及兩側的輕重機器就開始瘋狂傾瀉火力,在加上迫擊炮和擲彈筒,壓的對面頭都抬不起來。在強大火力的掩護下,日軍衝鋒起來倒也損失不大,尤其是和我們這種人員、裝備都參差不齊的國家打起來更是得心應手。


他們一直衝鋒到離敵軍三四十米的時候開始往敵軍戰壕投擲手榴彈,將對手炸死、炸傷。至於剩下的就開始短兵交鋒,但是拼刺刀反面恰恰又是日軍最希望看到的,畢竟武士道也不是白練的,在拼刺刀方面日軍還從來沒有怕過誰。

日軍萬歲衝鋒固然可怕,但是作用也僅限於中國戰場,換作美國等軍事強國那子彈跟不要錢似的瘋狂輸出,日軍過去也就是被割麥子的份。

一旦遇到逆風局,這種時候就該萬歲衝鋒的第二種形態現身了——玉碎衝鋒,在中途島戰役的末期,有的日軍為了避免投降,在明知勝利無望的情況下,悍然無畏的發起自殺式衝鋒,不僅僅是武士道精神在此作祟,也是對天皇效忠的一種表現。在他們看來,有尊嚴的戰死沙場才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而這在美國人的眼中簡直是一種愚蠢的表現,為什麼視自己生命如草芥?視死如歸的往自己槍口上撞?

而蘇軍的“烏拉衝鋒”和日軍萬歲差不多,只不過衝鋒時候喊的口號由“板載”變成了“烏拉”。因此得名為烏拉衝鋒,烏拉這個詞其實沒什麼特別大意思,如果硬要解釋的話可以理解為“殺呀”(符合大眾認知)。一個人喊肯定時沒什麼意思,但是衝鋒的時候一群人一起喊“烏拉”還是挺有氣勢的,整聾發聵,直接從氣勢上壓倒對面。

烏拉衝鋒講究步坦協同,比起日軍的萬歲衝鋒多了一個機械部隊的掩護。士兵在兵源充足的情況下,會形成波浪狀,一浪一浪的拍向前方,士兵會控制間隔,大概有三到六米的距離,至少會形成九道這樣得波浪,前後大概會有十米左右的間隔。隊伍整體寬度有好幾千米,厚度也有近千米。


士兵在形成潮水般攻擊的同時,後方的機槍,迫擊炮和反坦克炮都會全速射擊掩護。不僅如此,還有開路先鋒——裝甲部隊為他們持續“保駕護航”。

敵軍遭遇這種一眼望不到盡頭黑壓壓的人群往往會喪失一部分機槍的交叉火力射擊能力,陣線左右不能兼顧,再加上敵人源源不斷的填充,帶來一種似乎無窮無盡的衝擊力。如果是老兵面對這種衝鋒,心智堅定的還能繼續奮勇殺敵,稍微差一點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懷疑,到底還要不要堅持這種看似已經守不住的防線。如果換作新兵,不臨陣脫逃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烏拉衝鋒”是建立在人員充足的基礎之上的,對於兵源數量不小的蘇聯來說,根本不成問題。再加上本就參差不齊的人員質量,讓的他們更是不把人命當回事。但是到了後期的時候,這種狀況就改觀了佷多。在冷戰期間,這種衝鋒已經變成裝甲部隊開路,機械化步兵跟進的方式,“人海衝鋒”已經一去不返。

蘇聯人不像日軍一樣崇尚天皇,也沒有不懼死亡的武士道精神。那麼在明知死亡的情況下他們為何還會如此英勇衝鋒?這就與蘇聯的“270”命令有關了。蘇聯成立了專門的督戰小組——蘇聯政委,不往前衝鋒往後撤退,就得等待自己人的重機槍收割。



命令一出對面的德軍坐不住了,於是德軍下令俘虜蘇聯政委立即槍決。在雙方的壓力下,蘇聯政委爆發了更大的動力,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帶領整個團隊前進。在他們的組織下,部隊的執行力和爆發力都得以更上一層樓。

兩種人海戰術雖然看似兇猛,但是自一戰爆發一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攀升。這種人海戰術所能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小。


歷來現實


烏拉衝鋒:

毛子:老鐵們!下面我給大家表演一個“烏拉”!

接下來:

“感謝爸爸送的B-4慈父快樂炮!”

“感謝叔叔刷的喀秋莎小姐姐!”

“大哥大嫂過年好!感謝你們的波波莎妹紙!”

“感謝我的伴舞蘇維埃快樂機Il-2來表演一段舔地助興!”

“感謝122大屌群和152大屌群的伴奏!”

“感謝我愛人贊助的T-34蘇維埃快樂車!老婆我永遠愛你!直播完這一場回家陪你造孩子!mu~~a!”

“來!music,《紅軍最強大》!走起!老鐵們!跟我一起嗨!跟著我的節奏一起喊!ypa!сука блять!ypa!”

板載衝鋒:

本子:米納桑,今天的我們表演的節目是“板載”跌絲襪!看我用有大和魂加成的三八式步兵銃幹翻鬼畜米英和露西亞。歐尼醬你有洞!天鬧嗨卡,板載!呆泥波恩胎國哭,板載!託茲蓋奇!

接下來……

“主播,你這主播沒有BGM啊!看得沒氣氛!”

“就是就是,主播你自己給我們唱一段吧!就唱那首《歡樂送》,哦不,《雪之進軍》”

(PS:美軍&蘇軍:怎麼回事,小老弟?老實交代,你為什麼要板載?

本子:想新戰術是不可能想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想新戰術的;投降又沒臉投,只有靠板載才維持得了生活這樣子;靖國神廁裡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我超喜歡在裡面噠!)





盧比揚卡的小布爾喬亞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不是一回事,有本質區別。

蘇軍的烏拉衝鋒,其實和普通的衝鋒沒有區別。

烏拉衝鋒目的是求勝,會有強大的炮火支持,衝鋒的官兵該隱蔽就隱蔽,該迂迴就迂迴,總之避免自己傷亡還要消滅地方。

但日軍萬歲衝鋒恰恰相反。

基本上,萬歲衝鋒都是日軍被逼急了,眼前就要完蛋,敗中取勝的半自殺行為。

很多時候是日軍已經戰敗,沒有獲勝的可能,而故意進行萬歲衝鋒求死的,避免被美軍俘虜。

萬歲衝鋒的歷史悠久,最早來源於日本戰國時期。一些大名明知道必敗無疑,卻不願意被俘(一般被俘也會被全家殺光),就帶著骨幹的家臣進行自殺性衝鋒,目的是求死。

到了日俄戰爭時期,出現了著名的“豬突戰術”,也被稱為“肉彈戰術”。也就是不管敵人火力,以必死的決心衝鋒決勝。

需要說明的是,除了乃木希典支持這個戰術,其他大部分日軍將領都是反對的。

他們認為這種戰術就是送死,卻不可能有什麼戰果。

支持這個戰術的乃木希典,被日本民眾憤怒的稱為“殺人魔乃木”!

所以日軍其實並不常用萬歲衝鋒,直到太平洋戰爭中後期逼急了。

再多說幾句,烏拉這個詞其實並不是俄語,俄語沒有這麼個詞。

對於烏拉的源頭有幾種說法,薩沙個人認為這是來自於曾經殺得俄國人落花流水的突厥人。

這些突厥人很多來到烏克蘭草原和俄國其他地區,同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戰鬥民族哥薩克。

在突厥語(準確說是哈薩克語)中,烏拉就是“殺啊”的意思!

俄羅斯人曾經被哥薩克騷擾,血流成河。每次隨著烏拉的怒吼後,就是矯健的哥薩克騎兵衝鋒過來。

俄羅斯人很欣賞哥薩克的勇氣,將烏拉這個詞學過來,最終成為衝鋒時的強烈語氣詞。


至於萬歲衝鋒,一般衝鋒的日本兵在衝擊之前,首先會大喊“天皇陛下萬歲”。然後在軍官帶領下,高喊“萬歲”衝鋒過來。

其實,日軍萬歲衝鋒對於美軍心理的衝擊是很大的。

一般來說,美軍會突然聽到尖厲的“天皇陛下萬歲”,隨後日軍就黑壓壓的排成散兵線衝鋒過來。需要說明的是,軍官一般都會揮舞軍刀衝在最前面。

這種打法基本是送死,因為美軍的火力強大,步兵班裝備大量半自動步槍,還有輕機槍和衝鋒槍。

但美軍文化不認可日軍這種蠻幹的胡來。美軍認為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明知道已經戰敗就應該投降。

更誇張的是,一些非戰鬥兵的日本人進行萬歲衝鋒,根本沒有武器,每人帶著2個手榴彈。在靠近美軍陣地是,他們就拉響手榴彈,然後跳進去,等於是自殺了。

萬歲衝鋒就軍事上來說,毫無意義,還不如死守陣地到全軍覆沒,畢竟還能多消滅幾個敵人。

這樣胡亂尋死,只有智障才會這麼做。


薩沙


當然是老毛子的烏拉衝鋒厲害啦~

烏拉衝鋒是老毛子二戰對德棍粗暴平推的戰術,在喀秋莎小姐姐的裙底下,122毫米慈父小錘和203毫米的慈父大錘中,在伊爾2狂舔下,一波帶走德棍

一幫毛子在他們政委的帶領下抄著伏特加(波波沙)衝鋒槍和DP28大轉輪,

從戰壕裡面跳出來,喊著震天動地的“YPA”朝著德軍衝去,將德國人打得屁滾尿流。

(蘇聯人還在奇怪德國客人不是喜歡抽菸嗎?我們給他送煙為什麼他們就跑了)熱情好客的蘇聯人哪會善罷甘休?於是1945年把各種蘇聯煙送到柏林去了

而本子的萬歲衝鋒或是“板載衝鋒”就不一樣了,純粹是送死

“萬歲衝鋒”一般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守島陸軍面對火力強大的美軍討不到便宜而又沒有後援陷入絕境時,

特別到了彈盡糧絕,本子死傷嚴重時這時候指揮官眼看勝利無望,就滿腦子“玉碎”。於是還能動的鬼子就上了刺刀舉起軍旗往美軍面前發起衝鋒。

本子們邊衝邊高喊“提諾黑卡,板載!”(天皇陛下萬碎)讓後跑到美軍面送死

然而早就加入火力強大到早已加入肯德基豪華午餐的美軍哪會把這些本子看在眼裡,這完全就是M1加拉德叮叮機和噴火器的最佳人肉移動靶啊。本子結局毫無疑問,全體撲街


瘋狗的輕武


其實,不論是東洋人的板載衝鋒,還是毛子的烏拉衝鋒,都被網絡上的某些推文誇大其詞了,離真實的戰爭情形相去甚遠,所以哪些誇張的說法,僅當是飯後茶餘的談資罷了,是不能太當真的。

戰爭題材電影《兵臨城下》中,沒有配給槍械的士兵們,剛從伏爾加河上的船中下來,就立即被政委舉著手槍推入戰場,“烏拉!烏拉!”的一通鼓動,就向德國防衛森嚴鐵桶般的陣地衝鋒。

打仗哪有那麼簡單的,不動腦子似豬玀一般去送死;西方人拍攝的蘇聯衛國戰爭電影,在這方面明顯過分演繹了以及“妖魔化”了蘇軍的烏拉衝鋒。

事實上,“烏拉”衝鋒,屬於波次衝鋒戰法;在己方猛烈炮火掩護下,衝鋒人員分為一道道散兵線,一浪接一浪的拍向前。

在兵力充沛的前提下,往往會排出五六道、甚至八九道散兵線,每個士兵間隔3-5米,前後間距8-10米上下;隊伍整體寬度有好幾公里,厚度也有將近千米。

防禦方,遭遇這種帶有寬度和厚度的“烏拉”人浪衝擊,每每會喪失一部分機槍的交叉火力射擊能力,陣線左右不能兼顧。

即使前面幾波衝鋒的人被射殺,緊跟而上後的“烏拉”人浪,也會即刻補充上來,帶來一種似乎連綿不斷的強烈衝擊力。

“烏拉”衝鋒,以一種浩大的聲勢,打擊敵人的心理防線,起到明顯的心理震懾作用;在短時期內,集合大量兵力,採取重點進攻,以密不透風陣勢的衝擊,打破敵方佈設的陣線。

日軍的板載衝鋒,也已經被嚴重妖魔化了,成了日軍無腦的送死衝鋒;其實,二戰時的日軍,打仗非常精明,確實不好對付;儘管步兵槍械落後於美軍,但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美軍照樣被日軍打得心驚膽戰,腦子出問題進精神病院的不知其數。

關於日軍的萬歲衝鋒,主要的是在九二式步兵炮對進攻陣地狂轟濫炸以後,側翼九二式重機槍掩護下,歪把子輕機槍或九六式輕機槍或九九式輕機槍主攻,端著上軍刺的三八大蓋或九九式步槍的日軍步兵衝鋒,是一種典型的步兵中隊級以上人員的集群攻擊戰術,類似於蘇軍的“烏拉”衝鋒,但似乎人員之間的距離要比蘇軍緊湊。

另外日軍的一種衝鋒,就是彈盡糧絕突圍無望之後的自殺衝鋒,也就是網絡上被極力渲染的自殺式攻擊,比日軍的步兵戰術衝鋒更加玩命,講究的就是“為天皇玉碎”。

二戰時期,受武士道精神的影響,日軍官兵普遍認為戰敗被俘是軍人的恥辱,所以有的寧願自殺,也不願成為對手的俘虜。

此等衝鋒,身材矮小的日軍士兵,端著上軍刺的長長步槍,口喊“萬歲!”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擊到距離對手三四十米左右,猛地投擲出手榴彈。

但面對火力遠遜於日軍的美軍,衝鋒的日軍往往被猛烈的火力似韭菜般收割;因此,板載衝鋒令日軍損失慘重,但日軍前赴後繼地送死精神,也令少數美國大兵嚇尿了褲子,手中儘管有槍械,就是不摟火,直到被日軍的軍刺刺進胸膛。

綜上,蘇軍的烏拉衝鋒,是波次進攻,“烏拉!”提振士兵勇氣,有鼓勵人的精神作用,烏拉衝鋒,是有目的主動進攻,並非無腦衝鋒。

而日軍的萬歲衝鋒,是彈盡糧絕、突圍無望時,因不願投降,是絕望的送死衝鋒,但這種情形,在戰場上其實並不多見。

美軍有記載的日軍自殺衝鋒,是塞班島戰役,1944年7月7日清晨,美軍第27步兵師第105步兵團的陣地上突然出現了大量日軍。

在衝鋒的日本士兵當中,有些由於沒有步槍,揮舞著刺刀就往美軍的槍口下撞,甚至有的傷兵拄著柺杖,吼叫著衝向美軍陣地,許多衝鋒的日軍士兵頓時就成了美軍機槍的槍下之鬼。

但由於日軍有人數的優勢,美軍第105步兵團第1營被衝鋒的日軍擊退,隨即,美軍配備噴火坦克的增援部隊趕來,最終,圍殲了這部分衝鋒的日軍,戰鬥中美軍總共擊斃了三千多名日本官兵。

本次萬歲衝鋒的始作俑者,守島的日軍第43師團師團長斎藤義次中將卻選擇了切腹自殺;在遺書的最後一行中寫到:勇士們,都隨我來!但他卻並沒有帶隊發起衝鋒,而是與南雲忠一一起死在了塞班島的山洞內。


國平軍史


萬歲衝鋒是求死!烏拉衝鋒是求活!

萬歲衝鋒 豬突猛進 ,戰鬥沒有明確攻擊目標,幹倒對方就行!

烏拉衝鋒 政委督戰 ,攻擊目標明確 戰鬥戰術相對能靈活一點,因為目的是要活著幹倒對方。

萬歲衝鋒 是困獸猶鬥!要挺不住的最後一搏,櫻花飄落啥啥啥的什麼JB玩意,美化的肛門!

烏拉衝鋒 是以絕對兵力優勢 壓倒性的 對敵方碾壓。

最厲害的是 中國和北朝鮮的 紅旗小喇叭衝鋒!


實業興國


我是以史鑑今朝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萬歲衝鋒和烏拉衝鋒哪個更厲害。其實認真來說這兩種衝鋒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講蘇軍的烏拉衝鋒,在蘇德戰場上蘇軍自掌握戰場主動權後就經常對德軍發起烏拉衝鋒,蘇軍的“烏拉”翻譯成我們中文的話就相當於“衝啊”、“殺啊”。和二戰中各國軍隊的衝鋒沒什麼區別(太平洋戰場的日軍除外)。蘇軍衝鋒時往往會伴有炮火支援,而且蘇軍在衝鋒時會盡量的保全自己以過多的殺傷敵人。蘇軍衝鋒即便不是抱著必勝的心態也是抱著能突出重圍的心理,所以說蘇軍的衝鋒沒什麼特別之處。

到了日軍的萬歲衝鋒那完全就是另一種畫風了,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確實發動過多次的萬歲衝鋒。日軍發動萬歲衝鋒時往往是在被包圍、缺衣少糧、彈藥不多且突圍無望的時候。這要是放在其他國家的軍隊裡恐怕唯一的選擇也就只有投降了,但是日軍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帝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的洗腦把投降視為奇恥大辱。所以他們往往被圍的時候就只能端刺刀浩浩蕩蕩的衝向美軍陣地任由美軍瘋狂“屠殺”,要說日軍的萬歲衝鋒的特點那就抱著送死的心態讓美軍來屠戮,簡單點的來說就是故意給美軍送人頭的。

所以說蘇軍的衝鋒和別的軍隊的衝鋒沒什麼區別,但日軍的衝鋒就有點特殊了——故意送人頭。






以史鑑今朝


個人覺得相比於日本的萬歲衝鋒,蘇聯的烏拉衝鋒,意大利的掉頭就跑,法國的舉起手來,英國的女王保佑,還是美國的fack衝鋒更帶勁。

首先是日本的板載衝鋒,也名為肉彈攻勢(乃木西點)但是考慮到日軍的裝備倒數第二麼...也就那樣

其次是蘇聯的烏拉衝鋒,在蘇德戰爭期間,蘇聯的打發叫做你就是往德國衝就對了,打累了就休整,打散了就重編,效果槓槓的,死亡率槓槓的。



但是美國的fack衝鋒就不一樣了,別說什麼美國是少爺兵承受不起傷亡什麼的,實際上衡量一個大國的標準之一就是死亡衝鋒能力,明知會死依舊執行任務的軍隊才有資格成為大國(這也就是意大利法國日常被黑的理由)

英國人麼,倒是照樣剛,英國攔截v1導彈的操作教做,掀翻他(直接打爆,就跟這發導彈一塊涼了,畢竟這個是導彈不是戰鬥機,擊落的話真的會爆炸然後同歸於盡的)鬼才的英國暴風飛行員表示,俯衝靠近,v1,然後扇翅膀把他拍下去。

嗯英國的更帶勁,但是你還得知道美國的規模大啊


嘯鷹評


如果是指求死的話,萬歲衝鋒更厲害。

萬歲衝鋒

1. 所謂玉碎

日語中叫作バンザイ(音為板載)突擊,是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軍指揮官以全體陣亡(玉碎)為前提,對進行跳島戰術而登陸後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各陣地發起的人海攻勢。以用步槍刺刀或武士刀肉搏、綁日本軍軍旗於肩膀,頭盔繫上象徵日本國旗的紅圓點白布帶,及齊聲大喊天皇陛下萬歲後開始衝鋒。

圖二:電影《登陸之日》中的萬歲衝鋒


2. 起源:豬突戰術

集體衝鋒是在亞洲、歐洲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的常見戰術。進入火器時代後,這種會造成自身巨大傷亡的戰術已經逐步退出歷史。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軍隊進攻俄軍固守的旅順港。俄國軍隊的防禦十分嚴密,日軍幾次進攻都沒有成功。此時俄國的增援艦隊正在途中,如果等俄軍等到了援兵,那戰局將會迅速逆轉。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將領乃木希典指揮4萬多日軍上演了集體大沖鋒,這就是所謂的豬突戰術。

通過人海戰術加上白刃戰(銃劍術),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以後,終於佔領了旅順港。但日軍的傷亡比俄軍多得多,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在戰鬥中全部戰死。

由於有過這樣的勝績,豬突戰術成為了日本軍隊的必須課之一(拼刺、夜戰、大集團衝鋒);二戰時期,日本軍隊仍然抱持著豬突戰術*的思想。

(注:這樣的思想源於兩種極端情況。20世紀初期,日本面對自動化武器裝備不足的亞洲國家,豬突戰術顯得非常有利,導致日本盲目信仰這種打法;等到二戰,與自動化武器發展成熟,並且裝備比日本更高上一籌的強悍對手(蘇聯、美國)交戰時,也只能以人海去面對密集火力。)

1939年夏天,蒙古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在輕重武器、空中力量、後勤等各方面都落後於蘇軍,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再次上演了豬突戰術。17,000多名日軍全體上刺刀,對蘇軍陣地發起了集團衝鋒。但在蘇聯軍隊的強大火力面前,日軍付出重大傷亡,也未能奪下陣地。隨後日軍又上演了夜間突襲,由於蘇軍不擅長夜間作戰,日軍奪取陣地成功。但是隻過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白天,蘇軍再次奪回了陣地。


3. 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萬歲衝鋒發生於1944年塞班島戰役

7月6日至7月7日,在踏盼(英語:Tanapag)戰鬥中的萬歲衝鋒,造成大約4,300名日軍死亡,而美軍第105步兵師第1營、第2營幾乎被摧毀,損失了近650人。


烏拉衝鋒

烏拉(俄語:Ура!)只是一個語氣詞,有說法來源於“韃靼”,即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軍隊的前進口號“Hurree”(音同烏拉);亦有說法是沿襲了日耳曼軍隊的行軍口號“Hurra”(意為快)。

蘇聯二戰時的烏拉衝鋒,並非是特指一種衝鋒戰術,蘇聯軍隊通常在衝鋒時以“烏拉”作為激勵士氣的口號,衝鋒本身與其他國家相比並無特殊性。



【關注歷史,關注生活,我是夜未央】


萬里長空夜未央


萬歲衝鋒和烏拉都是人海戰術的一種在進攻的時候依靠密集的隊形進行進攻。通過密集隊形衝鋒施加的精神壓力擊垮對手。萬歲衝鋒對於火力孱弱,重武器稀少沒有裝甲力量的中國軍隊來說有巨大的威力。但是在面對火力強大的對手面前,這種戰術的效果可以說非常差詳情參考日俄戰爭中的203高地戰役。日軍衝鋒在俄軍火力面前傷亡慘重,共有2.79萬人傷亡。俄軍傷亡不到3500人。在後來的諾門坎戰役中日軍面對有裝甲力量的蘇聯軍隊面前的萬歲衝鋒傷亡就更大了,幾個師團被打殘。可以說萬歲衝鋒對於佔據火力優勢的敵人面前無異於自殺。美軍僅憑半自動的伽藍德與m1918就將日本人打的不能近身,也有陸戰隊員一人一挺重機槍就讓日本人付出了600人傷亡的代價。所以說萬歲衝鋒和烏拉衝鋒是一種極端不可取的進攻方式,雖然它對於敵人精神是一種壓力,但面對具有火力優勢的敵人面前敢死隊就變成了送死隊。對於進攻作戰最有話語權的大概就是解放軍了,可以說解放軍發明的三三制戰術是最有效的進攻方式。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得到了印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