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南朝時期有一位史學家名為蕭子顯,一生至少修撰了5部史學著作,其中就包括如今存世的《南齊書》。說起來這位蕭子顯,還是南朝齊的開創者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可惜齊朝存在了23年便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但蕭子顯依然憑藉他出色的才華,在入梁後獲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不僅罕見地以宗室身份撰寫《南齊書》,同時政治生涯也算順遂。

蕭子顯不光能寫史書,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也得到當時朝野文人的認可——至少是得到梁武帝包括皇太子蕭綱等人的認可的。而且他是位恃才傲物的主,很多士族門閥對他多有不滿,但對他的才華同樣高度認可。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今天介紹的是蕭子顯所作4首展現閨中女子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雖然屬“宮體詩”,但對於展現春色與春愁,的確算是上佳,而且他的這幾首詩還得到了時為皇太子的蕭綱,以及湘東王蕭繹的應和。

南朝梁·蕭子顯·春別四首其一

翻鶯度燕雙比翼,楊柳千條共一色。

但看陌上攜手歸,誰能對此空相憶。

詩人很輕鬆地就將人們帶入春日的美好中。天上的黃鶯鳥和燕子都在雙雙對對飛,堤邊的楊柳千條萬條,全都綻放喜人的碧綠之色。接下來又看到陌上的年輕男女都雙雙對對攜手歸去,一直到這裡都分明是春天的美好與喜悅。

可惜,“誰能對此空相憶”,也許詩中女子昨天也在看著黃鶯鳥和燕子,也在看著堤邊萬千綠絲條,而且都還是和她的戀人一起看的,傍晚他們也如那些少年少女一般攜手同歸,今天卻只能孤單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切。這一切,突然就變得傷感了起來,再沒有了昨日的喜悅。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南朝梁·蕭子顯·春別四首其二

幽宮積草自芳菲,黃鳥芳樹情相依。

爭風競日常聞響,重花疊葉不通飛。

當知此時動妾思,慚使羅袂拂君衣。

既然開篇提“幽宮”,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宮中女子在深宮之中痴痴等待天子。仲春之時,花草都在女子所處的宮院中肆意生長,卻無人精心打理,現在已是枝繁葉盛,連飛鳥都無法飛來,只能看著黃鳥在遠處兩相依偎。春日裡這般瘋狂生長的春草和花兒,就像女子的春愁,擋不住,卻始終無人打理,那個人不來,大概她也終將會在花謝後凋零。

最後一句“慚使羅袂拂君衣”,不應發生在上句中的“此時”,而應是發生在之前,女子對於他的離去很是不捨,這才下意識地以衣袖拂過他的衣裳,又或者已經輕拽他的衣角了,當時可能有些羞慚,如今想來大概還是不夠勇敢啊。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南朝梁·蕭子顯·春別四首其三

江東大道日華春,垂楊掛柳掃輕塵。

淇水昨送淚沾巾,紅妝宿昔已應新。

和暖春日裡,大道邊的無數楊柳枝條垂掛在地,彷彿在清掃地上空中的輕塵。在這樣的春光之下,女子卻只能和淚送別心愛的人兒,這種心情自然可以想象。但無論如何,他已經走了,我在家中每天等待他歸來就是,已經流了一個晚上的淚水,我應該重拾心情,把自己好好妝扮一下了。

另外多提一句,對於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三錄“蕭子顯春別”條目,此詩後又接2句,“昨別下淚而送舊,今已紅妝而迎新”,並言此紅妝迎新為“娼樓之本色也”,這簡直是無稽之談。按說楊慎一定是瞭解《玉臺新詠》的,含而不露是此集最為顯著的特點,又有哪一首會有透露這樣已算是越線之舉的詩句?這2句要麼是楊慎杜撰,要麼是前人混入,未見《玉臺新詠》刻本載此2句。楊慎做這種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此人學識淵博,但“好偽撰古書,以自證其說”,不足採信。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南朝梁·蕭子顯·春別四首其四

銜悲攬涕別心知,桃花李花任風吹。

本知人心不似樹,何意人別似花離。

這一首純粹是對於別離所抒發的悵恨之作,與前3首稍有不同。前3首雖然是描繪春日的離別,雖然憂傷但並不悽慘,畢竟每一首都透露出戀人遲早都會歸來的意指,但這最後一首就完全不是那麼淡定了,她將離別比作了落花,或者說是花已落盡的樹。

對於離別,女子悲傷難抑,淚水止不住地滴落。在這個春末時節裡,他走了,就剩女子一個人在這桃花李花的花瓣任風吹落的樹下。她在想:人心本來就跟樹木不一樣,可是,為什麼這一次的離別,偏偏像是這花樹,而那些花已經漸漸凋落的感覺呢?

這個比喻很是悽慘,畢竟花凋落之後永遠也不會重回樹上,而離別卻是可以預期的,並且也還是可以等待的。除非這一次戀人的離去是女子所能預感到的,也許一別就是永遠。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通讀這4首詩,每一首都是在描繪春日的離別,但每一首所呈現的場景都有不同。如果首先找共同點的話,就是每一首詩都在前面描繪春日的景象,之後再描繪離別時,或離別之後的悲傷。

如果說這4首詩的傷感程度的話,可能最後一首詩給人帶來的衝擊力最大,因為只有這一首,將景色與悲傷熔鍊在了一起,而不像前3首那麼景與情之間涇渭分明,由此反而將這悲傷在看似尋常的話語中得到了放大。

品讀4首春日別離的傷感詩作

第2首雖長,卻是其中最不出眾的春日詩。讀1500年前的春色,那就讀第1首;如果想要讀平淡之中蘊含春景與悲傷的佳句,最後1首無疑正是最佳選擇。至於第3首,其中的句子可以完全作為批評楊慎的標準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