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國學經典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該書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顏氏家訓》卷一 序致第一

【原文】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1],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2],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3],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4]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6]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7]。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註釋】
[1]誠孝:忠孝。
[2]已來:以來。已,通"以"。
[3]模效:模擬,仿效。
[4]業以:用它來。
[5]同言:相同的話。
[6]師友:可以求教請益的人。一般指師長。
[7]諭:使人理解。
【譯文】
古代聖賢著書立說,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們要忠誠孝順,不隨便說話,行為要端莊穩重,創立宏偉大業,成就一世英名。這些道理,古人已經說得很詳盡了。但是,自從魏、晉以來,闡述古代先哲明聖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還是內容方面,無不重複雷同,相互模仿,這樣做就如同屋裡建屋,床上放床,實在是多餘。我現在又寫這樣的書,並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為規範,只是用來整頓自家的門風,讓後輩警醒罷了。同樣的一句話,有的人會相信,這是因為相信他們所親近的人;同樣的一個命令,有的人會去執行,就是因為下命令的人是他們所信服的人。要想禁止小孩子的過於淘氣,那麼師友的勸誡抵不過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間的爭鬥,堯、舜的言傳身教比不上他們妻子的訓導與規勸。我希望這本書裡面的道理能讓你們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勝過婢女對孩童、妻子對丈夫的作用。

【原文】
吾家風教[1],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2],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3]荼蓼,家塗[4]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5]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6],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7]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8]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9]耳。
【註釋】
[1]風教:家風與家教。
[2]溫清:冬季溫暖,夏季清涼。溫,冬季準備好被子,使父母溫暖。清,通"慶",夏季準備好扇子與涼蓆,給父母帶來清爽。
[3]丁:遭遇。
[4]家塗:家道。
[5]鞠:養。
[6]屬(zhǔ)文:寫文章。
[7]少:同"稍"。
[8]徒:只,僅僅。
[9]後車:後繼之車,引申為借鑑。
【譯文】
我們家的門風家教,一向是嚴整縝密的。還在孩童的時候,我就時時得到長輩的指導教誨;學著我兩位兄長的樣兒,早晚侍奉雙親,一舉一動都按照規矩辦事,神色安詳,言語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見尊嚴的君王一樣。長輩時時傳授我佳言錦句,關心我的喜好,勉勵我克服缺點發揚優點,沒有一樣不是懇切深厚的。我長到九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愛的兄長盡其撫育之責,困苦辛勞達到極點;但他仁愛而沒有威嚴,對我的督導就不夠先前嚴厲。我雖然讀了《周禮》《左傳》,也有些喜歡作文,但與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薰染,放縱私慾,信口開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潔。到十八九歲時,逐漸懂得要磨鍊自己品性了,但習慣成自然,最終還是難以徹底去掉不良習慣。二十歲以後,太大的過失很少犯了,經常是在信口開河時,心裡就警覺起來而加以控制,理智與感情往往處於矛盾之態,夜晚覺察到白天的錯誤,今日追悔昨日的過失,自己意識到小時候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發展到這種地步。追憶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銘心,絕不僅僅是把古書上的告誡聽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這二十篇《家訓》,以此作為你輩的後車之鑑。


【評析】
《序致》篇相當於全書的序,主要用來說明著述本書的宗旨和目的,講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感受,並希望自己的後人以此為借鑑,檢點行為,磨礪意志。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原文】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1],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2],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3],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4]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5]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6]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7]。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註釋】
[1]誠孝:忠孝。
[2]已來:以來。已,通"以"。
[3]模效:模擬,仿效。
[4]業以:用它來。
[5]同言:相同的話。
[6]師友:可以求教請益的人。一般指師長。
[7]諭:使人理解。
【譯文】
古代聖賢著書立說,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們要忠誠孝順,不隨便說話,行為要端莊穩重,創立宏偉大業,成就一世英名。這些道理,古人已經說得很詳盡了。但是,自從魏、晉以來,闡述古代先哲明聖思想的著作,不管在道理還是內容方面,無不重複雷同,相互模仿,這樣做就如同屋裡建屋,床上放床,實在是多餘。我現在又寫這樣的書,並不敢拿它做一般人的行為規範,只是用來整頓自家的門風,讓後輩警醒罷了。同樣的一句話,有的人會相信,這是因為相信他們所親近的人;同樣的一個命令,有的人會去執行,就是因為下命令的人是他們所信服的人。要想禁止小孩子的過於淘氣,那麼師友的勸誡抵不過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間的爭鬥,堯、舜的言傳身教比不上他們妻子的訓導與規勸。我希望這本書裡面的道理能讓你們信服,也希望它所起的作用勝過婢女對孩童、妻子對丈夫的作用。

【原文】
吾家風教[1],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清[2],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年始九歲,便丁[3]荼蓼,家塗[4]離散,百口索然。慈兄鞠[5]養,苦辛備至;有仁無威,導示不切。雖讀《禮》、《傳》,微愛屬文[6],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7]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盪,二十已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8]古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以為汝曹後車[9]耳。
【註釋】
[1]風教:家風與家教。
[2]溫清:冬季溫暖,夏季清涼。溫,冬季準備好被子,使父母溫暖。清,通"慶",夏季準備好扇子與涼蓆,給父母帶來清爽。
[3]丁:遭遇。
[4]家塗:家道。
[5]鞠:養。
[6]屬(zhǔ)文:寫文章。
[7]少:同"稍"。
[8]徒:只,僅僅。
[9]後車:後繼之車,引申為借鑑。
【譯文】
我們家的門風家教,一向是嚴整縝密的。還在孩童的時候,我就時時得到長輩的指導教誨;學著我兩位兄長的樣兒,早晚侍奉雙親,一舉一動都按照規矩辦事,神色安詳,言語平和,走路小心恭敬,就像在拜見尊嚴的君王一樣。長輩時時傳授我佳言錦句,關心我的喜好,勉勵我克服缺點發揚優點,沒有一樣不是懇切深厚的。我長到九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道中衰,人丁冷落。慈愛的兄長盡其撫育之責,困苦辛勞達到極點;但他仁愛而沒有威嚴,對我的督導就不夠先前嚴厲。我雖然讀了《周禮》《左傳》,也有些喜歡作文,但與一般平庸之人相交而受其薰染,放縱私慾,信口開河,又不注重容貌的整潔。到十八九歲時,逐漸懂得要磨鍊自己品性了,但習慣成自然,最終還是難以徹底去掉不良習慣。二十歲以後,太大的過失很少犯了,經常是在信口開河時,心裡就警覺起來而加以控制,理智與感情往往處於矛盾之態,夜晚覺察到白天的錯誤,今日追悔昨日的過失,自己意識到小時候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才發展到這種地步。追憶平素所立的志向,真是刻骨銘心,絕不僅僅是把古書上的告誡聽一遍看一遍。因此,我留下這二十篇《家訓》,以此作為你輩的後車之鑑。

【評析】
《序致》篇相當於全書的序,主要用來說明著述本書的宗旨和目的,講解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感受,並希望自己的後人以此為借鑑,檢點行為,磨礪意志。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顏氏家訓》卷一 教子第二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1],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2]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3]。生子咳嫕,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4],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5]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6]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7]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8]!
【註釋】
[1]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2]節:約束,限制。
[3]匱:櫃子。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櫃"。
[4]稚:兒童。
[5]笞(chī):用竹杖、荊條打。
[6]恣:放縱。
[7]訶:同"呵"。怒斥、喝斥。
[8]誠哉斯語:主謂倒置。


【譯文】
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育他就能成才;智力遲鈍的人,雖然教育他也沒有用處;智力中常的人,不教育他就不會明白事理。古時候,聖王有所謂胎教的方法:王后懷太子到三個月時,就要搬到專門的房間,不該看的就不看,不該聽的就不聽,音樂、飲食,都按照禮節制。這種胎教的方法,都寫在玉版上,藏在金櫃裡。太子生下來到兩三歲時,師保就已經確定好了,從那時起開始對他進行孝、仁、禮、義的教育訓練。普通平民縱然不能如此,也應當在孩子知道辨認大人的臉色、明白大人的喜怒時,開始加以對他們教誨,叫他去做他就能去做,叫他不做他就不會去做。這樣,等到他長大時,就可不必對他打竹板處罰了。當父母的平時威嚴而且慈愛,子女就會敬畏謹慎,從而產生孝心。我看這人世上,父母不知教育而只是溺愛子女的,往往不能這樣;他們對子女的吃喝玩樂,任意放縱,本應告誡子女的,反而獎勵,本應呵責,反而面露笑容,等到子女懂事,還以為按道理本當如此。子女驕橫傲慢的習氣已經養成了,才去制止它,把子女鞭抽棍打死也樹立不起威信,對子女火氣一天天增加,招致子女的怨恨,等到子女長大成人,終究是道德敗壞。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便是這個道理。俗話又說:"教媳婦趁新到,教兒子要趕早。"這句話一點不假啊!

【原文】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1],傷其顏色[2],不忍楚[3]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4]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註釋】
[1]但:只,僅僅。重:難,不願意。
[2]顏色:臉色,神色。
[3]楚:荊條,古時用作刑杖。引申為用刑杖打人。
[4]針艾:針灸。有中醫用針具刺,用艾燻灼。
【譯文】
一般人不去教育子女,也並不是想讓子女去犯罪;只是不願意看到子女受責罵而臉色沮喪,不忍心子女被荊條抽打受皮肉之苦罷了。這應該用治病來打比方,子女生了病,父母怎麼能不用湯藥針艾去救治他們呢?也應該為那些勤於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想一想,他們難道願意虐待自己的親骨肉嗎?確實是不得已啊。

【原文】
王大司馬[1]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2]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3],遍於行路[4],終年譽之;一行[5]之非,揜[6]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7],暴慢日滋[8],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9]抽腸釁鼓雲。


【註釋】
[1]王大司馬:即王僧辯,字君才,南朝梁人。
[2]梁元帝:即蕭繹([5]0[8]—[5][5][4]),字世誠。南朝梁皇帝。武帝第七子。
[3]是:正確。
[4]行路:路人。
[5]行:做,執行。
[6]揜:通"掩"。掩蓋,遮蔽。
[7]婚宦:結婚和做官。這裡指成年。
[8]滋:滋長。
[9]周逖:據《陳書》記載,"其人強暴無信義"。
【譯文】
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老夫人,品性十分嚴謹方正;王僧辯在湓城時,是三千士卒的統帥,年紀也過四十了,但稍微不稱魏老夫人的意,老夫人就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辯才能成就功業。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聰明有才氣,從小被父親寵愛,疏於管教:他若一句話說得漂亮,當爹的巴不得能使過往行人都曉得,一年到頭都掛在嘴上;他若一件事有了閃失,當爹的為他百般遮掩粉飾,希望他能悄悄改掉。學士成年以後,兇暴傲慢的習氣是一天賽過一天,終究因為說話不檢點,得罪了周逖,被殺掉後,腸子被抽出,血被拿去塗抹戰鼓。

【原文】
父子之嚴[1],不可以狎[2];骨肉之愛,不可以簡[3]。簡則慈孝不接[4],狎則怠慢[5]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6]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7]。或問曰:"陳亢[8]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9]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10]有悖亂之事,《春秋》[11]有邪僻之譏,《易》[12]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13],故不親授[14]耳。"


【註釋】
[1]嚴:威嚴。
[2]狎:親近而不莊重。
[3]簡:簡慢。
[4]慈孝不接:是說慈和孝不能接觸,就是慈和孝都做不好。
[5]怠慢:懈怠輕忽。
[6]狎(xiá):狎暱,親暱。
[7]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是說為父母按摩止痛止癢,鋪床疊被,這是不簡慢禮節的辦法。
[8]陳亢:孔子的學生。
[9]《詩》:《詩經》的簡稱。儒家經典之一。
[10]《書》:《尚書》的簡稱。儒家經典之一。
[11]《春秋》:即編年體《春秋》史。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系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整理修訂而成。
[12]《易》:《周易》的簡稱。也稱《易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為周朝人所作。
[13]通言:互相談論。
[14]授:傳授。
【譯文】
以父親的威嚴,就不應該對孩子過分親暱;以至親的相愛,就不應該不拘禮節。不拘禮節,慈愛孝敬就都談不上了;如果過分親暱,那麼放肆不敬之心就會產生。從有身份的讀書人往上數,他們父子之間都是分室居住的,這就是不過分親暱的道理;當晚輩的替長輩抓搔,收拾臥具,這就是講究禮節的道理。有人要問:"陳亢這人很高興聽到君子與自己的孩子保持距離的事,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呀?"我要回答說:"不錯啊,大約君子是不親自教授自己孩子的。因為《詩》裡面有諷刺罵人的詩句,《禮》裡面有不便言傳的告誡,《書》裡面有悖禮作亂的記載,《春秋》裡面有對淫亂行為的指責,《易》裡面有備物致用的卦象,這些都不是當父親的可以向自己孩子直接講述的,因此君子不親自教授自己的孩子。"

【原文】
人之愛子,罕亦能均[1];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2],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3]之戮,父實使之。劉表[4]之傾宗覆族,袁紹[5]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6]明鑑也。
【註釋】
[1]均:同樣。此處有一視同仁之意。
[2]矜憐:憐憫,同情。
[3]趙王:即趙隱王如意。漢高祖與戚姬所生之子。
[4]劉表([1][4][2]—[2]0[8]):字景升,東漢末山陽高平(位於今山東魚臺東北)人。東漢遠支皇族。
[5]袁紹(?—[2]0[2]):字本初,東漢末汝南汝陽(位於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在與各地勢力的混戰中,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當時地廣兵多的割據勢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為曹操所敗,不久病死。
[6]靈龜:龜名。舊時用以占卜。
【譯文】
人們喜愛自己的孩子,卻很少有能夠一視同仁的。從古到今,這中間的弊端可夠多了。那聰穎伶利又漂亮的孩子,當然值得賞識喜愛,那愚蠢遲鈍的孩子,也應該對他憐憫同情才是,有那偏寵孩子的人,雖然想以自己的愛厚待他,反而以此加害他。共叔段的死,實際就是他母親造成的。趙王如意的被殺,實際是他的父親造成的。其他如劉表的宗族傾覆,袁紹的兵敗地失,這些事例都像靈龜、明鏡一樣可供借鑑啊。

【原文】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1],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2]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3]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註釋】
[1]書疏:奏疏、信札之類。
[2]伏:通"服"。
[3]致:到。
【譯文】
齊朝有一位士大夫,曾經對我說:"我有個孩子,現在已經[1][7]歲了,非常通曉公文的書寫,我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他逐漸地快掌握了,用這些特長去為王公們效勞,沒有不寵愛他的,這也是一件緊要的事啊。"我當時低著頭,沒有作回答。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令人詫異啊!假如因幹這種職業,就可當上宰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幹。

【評析】
《教子》篇主要闡述了對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問題,認為兒童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對於幼兒的教育,必須處理好教育和愛護的關係,父母對幼兒時期的孩子是非常疼愛的,而過分地溺愛也是有害而無益的。教育孩子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恰當的方法,首要的是重視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因為良好的品德是成人的基礎。

《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顏氏家訓》卷一 兄弟第三

【原文】
夫有人民而後有夫婦,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自茲以往,至於九族[1],皆本於三親焉,故於人倫為重者也,不可不篤[2]。
【註釋】
[1]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孫、曾孫、玄孫。另一種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為"九族"。


[2]篤:誠篤,忠實。此處指認真對待的意思。
【譯文】
有了人類以後才有夫婦,有了夫婦以後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後才有兄弟:一個家庭中的親人,就這三者而已。以此類推,直到產生出九族,都是來源於"三親",因此對於人倫關係來說,三親是最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視。

【原文】
兄弟者,分形連氣[1]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2],前襟後裾[3],食則同案,衣則傳服[4],學則連業[5],遊則共方[6],雖[7]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8]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9]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10]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11]悌深至,不為旁人[12]之所移者,免夫!
【註釋】
[1]連氣:又稱"同氣"。指兄弟同為父母所生,氣息相同相連。
[2]挈:提攜。
[3]前襟後裾:襟,上衣的前幅。裾,上衣的後幅。前襟後裾,指兄弟有的拉父母的衣前襟,有的牽父母的衣後襬。
[4]傳服:指大的孩子穿過的衣服再傳給小的孩子穿。
[5]連業:指哥哥用過的經籍,弟弟又接著用。業,舊時書寫經典的大版,引申為書本。
[6]共方:同去一個地方。


[7]雖:即使。
[8]壯:壯年。古人三十歲以上為壯年。
[9]娣(dì)姒(sì):兄弟之妻互稱,弟妻為娣,後稱"妯娌"。
[10]節量:節制度量之意。
[11]友:兄弟間相親愛。
[12]旁人:其他的人,局外的人。此處指妻子。
【譯文】
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體各異,而氣息相通的人。他們小的時候,父母左手拉一個,右手牽一個;這個扯著父母的前襟,那個抓住父母的後襬;吃飯是用一個餐盤;穿衣是哥哥穿過的傳給弟弟;學習是弟弟用哥哥用過的課本;遊玩是在同一個地方。即使有悖禮胡來的人,兄弟間也不會不相互愛護。等到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雖然有忠誠厚道的人,兄弟間的感情卻是逐漸減弱。妯娌比起兄弟來,關係就更是疏遠淡薄了。現在讓關係疏遠淡薄者來決定關係親密者之間的關係,這就如同給方形的底座配上圓形的蓋子,一定是合不攏的。只有相親相愛、感情至深,才不會受妻子影響而改變關係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況。

【原文】
二親既歿[1],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2];愛先人之遺體[3],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際,異於他人,望深[4]則易怨,地親則易弭[5]。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塗之,則無頹毀之慮;如雀鼠之不恤[6],風雨之不防,壁陷楹[7]淪,無可救矣。僕妾之為雀鼠,妻子之為風雨,甚哉!


【註釋】
[1]歿:死亡。
[2]響:回聲。
[3]先人之遺體:先人,指死去的父母;遺體,所敬重的人的屍體。此處的"先人之遺體",不可解釋為父母軀體,而是指兄弟軀體,因為兄弟都是從父母身上分離出來的。
[4]望深:要求過高。
[5]地:居住。此處有"相處"之意。親:親近。弭:消除,停止。此處指解除隔閡,停止糾紛。
[6]恤:憂慮。
[7]楹:廳堂前部的柱子。
【譯文】
父母死後,兄弟間互相照顧,應當如同身體和它的影子、音響和它的回聲那樣密切。互相愛護先輩所給予的軀體,互相珍惜從父母那兒分得的血氣,不是兄弟又有誰會這樣互相愛憐呢?兄弟之間的關係與別人不一樣,相互期望過高就容易產生不滿,而接觸密切,不滿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間居室,有一個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條縫隙就馬上塗蓋,就不可能有倒塌的憂慮了。如果對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對風雨的侵蝕不加以提防,就會致使牆壁倒塌,楹柱摧折,沒法補救了。僕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風雨,其危害更甚。

【原文】
兄弟不睦,則子侄不愛;子侄不愛,則群從[1]疏薄;群從疏薄,則僮僕為仇敵矣。如此,則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2],誰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於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3]!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4]!


【註釋】
[1]群從:指堂兄弟及其子侄。
[2]踖(jí):踐踏。蹈:踏,踩。
[3]能多:指"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天下之士為數多。不能少:指"失敬於兄",兄為數少。
[4]能疏:指"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數萬之師和己疏。不能親:指"失恩於弟",弟和己親。
【譯文】
兄弟之間如果不能和睦,侄兒子之間就不能互相愛護;侄兒子之間如果不互相愛護,家庭中的子弟輩們就會關係疏薄;如果子弟輩們關係疏薄,那童僕之間就可能成為仇敵。這樣,過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們,誰能夠救助他們呢?有的人卻能夠結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間都能快樂友愛,而對自己的哥哥卻缺乏敬意,為什麼對多數人可以做到的,而對少數人卻不行呢!有人能統領幾萬軍隊,使部屬以死效力,而對自己的弟弟卻缺乏恩愛,為什麼對關係疏遠的人能夠做到的,對關係親密的人卻是不行呢!

【原文】
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1],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2],佇日月之相望[3]也。況以行路之人,處多爭之地,能無間[4]者,鮮[5]矣。所以然者,以其當公務而執私情[6],處重責而懷薄義也;若能恕[7]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註釋】


[1]骨肉居之:此指親姊妹成為妯娌。
[2]感霜露而相思:感嘆霜露的出現還能觸發彼此的思念之情。
[3]佇日月之相望:日月各為東西,總會等到相望之時。
[4]間:隔閡,疏遠。
[5]鮮:少。
[6]當公務:這裡指為兄弟同居的大家庭辦事。執私情:指妯娌各為自己的小家室打算。
[7]恕:寬恕,原諒。
【譯文】
妯娌之間,容易產生糾紛,即使是同胞姊妹,讓她們成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讓她們遠嫁各地,這樣,她們反而會因感受霜露的降臨而相互思念,仰觀日月的運行而彼此遙相盼望。何況妯娌本來就是陌路之人,處在容易鬧糾紛的環境裡,彼此之間能夠不產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能這樣,主要是因為大家面對家庭中的集體事務時卻出以私情,肩負重大的家庭責任卻心懷個人的區區恩義。如果她們都能夠本著仁愛之心行事,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加以愛撫,則這種弊端就不能產生了。

【原文】
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1]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國[2]劉璡,嘗與兄瓛連棟隔壁[3],瓛呼之數聲不應,良久方答;瓛怪問之,乃曰:"向來[4]未著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5]矣。


【註釋】
[1]怨愛弟不及愛子:指(弟弟)埋怨兄長愛弟弟不如愛他自己的兒子。
[2]沛國:古時國名。位於今安徽淮河以北、河南夏邑、江蘇沛縣一帶。東漢時稱沛國。
[3]劉瓛(huán):字子圭,南齊沛郡相人。性至孝。篤志好學,博通五經,當世推為大儒。
[4]向來:剛才。
[5]免:避免。此處是免除隔閡之意。
【譯文】
有人不肯以對待父親的態度來敬事兄長,又怎麼能埋怨兄長對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愛呢?以此反觀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國的劉璡曾與哥哥劉瓛住房只隔著一層牆壁,有一次,劉瓛喊叫劉璡,連叫幾聲都沒有答音,過了好長時間才聽見他答應。劉瓛感到奇怪,問他原因,他說:"因為剛才還沒有穿戴好衣帽。"以這樣的態度敬事兄長,就可以免除隔閡了。

【評析】
《兄弟》篇主要是談論家庭成員間的相處問題,認為兄弟之情是除父母、子女之外最為深厚的一種感情,而在男權為主的社會里,兄弟之間的相親相愛對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睦、治理、穩定是十分重要的。作者根據自己的見聞,同時還論述了影響兄弟友誼的一些不利因素,並提出了防範的辦法。

《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顏氏家訓》卷一 後娶第四

【原文】
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父御[1]孝子,合得終於天性,而後妻間之,伯奇遂放。曾參[2]婦死,謂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王駿[3]喪妻,亦謂人曰:"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4]。"並終身不娶,此等足以為誡。其後,假繼慘虐孤遺[5],離間骨肉[6],傷心斷腸者,何可勝數。慎之哉!慎之哉!


【註釋】
[1]御:(上對下)治理。此處是管教或教誨之意。
[2]曾參(前505—前436):即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位於今山東費縣)人。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
[3]王駿:西漢成帝時大臣。
[4]華、元:即曾華、曾元。曾參的兩個兒子。
[5]假繼:繼母。孤遺:前妻留下的孩子,因已失去生母,故亦稱"孤"。
[6]離間骨肉:此處指後母挑撥前妻之子與其生父發生矛盾和爭執。
【譯文】
吉甫是一位賢明的父親,伯奇是一位孝順的兒子,讓賢明的父親來教導孝順的兒子,應該能夠稱心如意吧。但吉甫的後妻從中進行挑撥,伯奇就被父親放逐了。曾參的妻子死後,他拒絕再續娶,並對兒子說:"我不如吉甫賢明,你們也趕不上伯奇孝順。"王駿在妻子死後,也對別人說了相同的理由:"我不如曾參,我的孩子也不如曾華、曾元。"三人都終身不再另娶。這些事例都足以為誡。在曾參、王駿他們之後,繼母殘酷虐待前妻的孩子,離間父子骨肉的關係,令人傷心斷腸的事,不可勝數,因此對娶後妻的事,要特別慎重啊!慎重啊!

【原文】
江左[1]不諱庶孽,喪室之後,多以妾媵[2]終家事;疥癬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鬥鬩之恥。河北鄙於側出[3],不預人流,是以必須重娶,至於三四,母年有少於子者。後母之弟與前婦之兄[4],衣服飲食,爰及婚宦,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身沒[5]之後,辭訟盈公門,謗辱彰[6]道路,子誣母為妾,弟黜[7]兄為傭,播揚先人之辭跡,暴露祖考之長短[8],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悲夫!自古奸臣佞[9]妾,以一言陷人者眾矣!況夫婦之義,曉夕移[10]之,婢僕求容,助相說引,積年累月,安有孝子乎?此不可不畏。


【註釋】
[1]江左:江東。指長江在蕪湖以下的南岸地區,長江在此為東北流向,舊時地理上東為左,西為右,因此稱江左。此處也是東晉及南朝時期的根據地。
[2]妾媵(yìng):舊時諸侯之女出嫁,從嫁的妹妹和侄女叫"妾媵"。後來廣義地稱正妻以外的婢妾為"妾媵"。
[3]側出:此處指婢妾所生子女。
[4]後母之弟:後母生之子,對前母生之子來說就是弟弟。前婦之兄:前母所生之子,對後母所生之子來說是兄。
[5]沒:同"歿"。死亡。
[6]彰:顯揚,公開。
[7]黜(chù):貶斥。
[8]長短:是非,好壞。
[9]佞(nìng):花言巧語進行諂媚他人。
[10]移:改變,變化。
【譯文】
江東一帶,不顧忌妾媵所生的孩子,正妻死後,大多是以妾媵主持家事。這樣,小的摩擦,或許不能避免,但限於妾媵的身份地位,也能很少發生兄弟內訌那種恥辱的事。在河北一帶,瞧不起妾媵所生的孩子,不讓他們平等參與各種家庭或社會事務,這樣,在妻子死去以後,就一定要再娶一位,甚至娶三四次,以至後母的年齡比前妻的兒子還小。後妻所生的兒子,與前妻所生的兒子,他們的衣服飲食,一直到婚配做官,竟然有像士庶貴賤那樣的區別,而當地習俗認為這是很正常的。這樣的家庭,在父親死後,往往打官司會擠破衙門,誹謗辱罵之聲路上都能聽得到。前妻之子誣衊後母是小老婆,後母之子貶斥前妻之子當傭僕,他們四處傳揚先輩的隱私,暴露祖宗的長短,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正直,這種人時時出現。可悲啊!自古到今的奸臣佞妾,用一句話就害了別人的太多了!何況憑夫婦的情義,早晚會改變男人的心意,婢女男僕為討得主人歡喜,幫著勸說引誘,積年累月,怎麼還可能有孝子?這不能不讓人恐懼。

【原文】
凡庸之性[1],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婦人懷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2]之僻,亦事勢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與我子爭家,提攜鞠養,積習生愛,故寵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3]學婚嫁,莫不為防焉,故虐之。異姓[4]寵則父母被怨,繼親[5]虐則兄弟為仇,家有此者,皆門戶[6]之禍也。
【註釋】
[1]庸:此處指平常人或普通人。性:習性,品性。
[2]沉惑:沉迷,迷惑。
[3]宦:舊時指做官。
[4]異姓:此處指前夫之子。
[5]繼親:繼母,後母。
[6]門戶:家門,家庭。
【譯文】
常人的秉性,後夫大多寵愛前夫留下的孩子,後妻則必定虐待前妻丟下的骨肉。並不是只有婦人才會心懷嫉妒之情,男人才有一味溺愛的毛病,這也是事物的情勢令他們這樣。前夫的孩子,不敢與自己的孩子爭奪家業,而從小照顧撫養他,日積月累就能夠產生愛心,因此就寵愛他;前妻的孩子,地位往往在自己孩子之上,讀書做官,男婚女嫁,沒有一樣不要提防,因此說要虐待他。但異姓的孩子被寵愛,父母就會遭到怨恨,後母虐待前妻的孩子,兄弟之間就會變成仇人,如果哪家有這種事,都是家庭的禍害啊!

【評析】
在《後娶》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事例說明對待妻子死亡後續弦一事要慎之又慎。通常的經驗是後娶的妻子常常同前妻的孩子因感情、財產等問題產生矛盾衝突,衝突的結果便是骨肉的分離,嚴重的則是家庭的再次破碎,這是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

《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顏氏家訓》卷一 治家第五

【原文】
夫風化[1]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2]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3]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犬義而婦陵[4],則天之兇民,乃刑戮之所攝[5],非訓導之所移[6]也。
【註釋】
[1]風化:風俗,教化。
[2]是以:因此。"是",前置賓語,即"以是"。
[3]友:友愛,親近。
[4]陵:通"凌",欺侮。
[5]攝:通"懾",使人畏懼。
[6]移:改變。
【譯文】
教育感化的事,是從上向下推行延續,前人影響後人。所以,父親不慈愛,子女就不可能孝順;哥哥不友愛,弟弟就不可能恭敬;丈夫不仁義,妻子就不可能和順。父親慈愛而子女杵逆,哥哥友愛而弟弟倨傲,丈夫仁義而妻兇悍,那便是天生的兇民,只有靠刑罰殺戮來讓他們畏懼,而不是靠訓導能夠加以改變的。

【原文】
笞怒廢於家,則豎子之過立見[1];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2]。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註釋】
[1]豎子:童僕。也用作對人的蔑稱,可譯為"小子"。過:錯誤,過失。見:出現。


[2]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意思是刑罰不能恰如其分,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行為才好。中:合適,確當。措:安放。
【譯文】
家庭內部取消體罰,孩子們的過失立刻就會出現;刑罰施用不當,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寬嚴、標準也與治國一樣。

【原文】
孔子曰:"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又云:"如有周公[3]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4]觀也已。"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註釋】
[1]孫:同"遜",恭順。
[2]固:鄙陋。
[3]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兒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4]足:足以,值得。
【譯文】
孔子說:"奢侈就顯得不恭順,儉樸就顯得鄙陋;與其不恭順,寧可鄙陋。"孔子又說:"假如有一個人有周公那樣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驕傲又吝嗇,那其他方面也是不足道的。"如其這麼說來就應該節儉而不應該吝嗇了。節儉,即是減省節約以合乎禮數;吝嗇,即是對窮困急難的人也不救濟。現在願意施捨的卻也奢侈,能節儉的卻又吝嗇,例如能做到肯施捨而不奢侈,能節儉而不吝嗇,那就可以了。

【原文】
生民[1]之本,要當稼穡而食[2],桑麻[3]以衣。蔬果之畜[4],園場之所產;雞豚[5]之善,塒[6]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7],樵蘇脂燭[8],莫非種殖之物也[9]。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10]以足,但家無鹽井[11]耳。今北土風俗,率能躬儉節用,以贍[12]衣食;江南[13]奢侈,多不逮焉。
【註釋】
[1]生民:人民。
[2]稼(jià)穡(sè)而食:種植五穀以獲取食物。稼:播種穀物;穡:收穫穀物。
[3]桑麻:指農事。
[4]畜:積聚,儲藏。
[5]豚(tún):本指小豬,此處泛指豬。
[6]塒(shí):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窠。
[7]棟宇:房屋。器械:泛指用具。
[8]樵(qiáo)蘇:打柴割草以充燃料,此處指充當燃料用的柴草。脂燭:用油脂做的蠟燭。
[9]莫非:沒有不是。殖:通"植"。
[10]為生之具:維持生活的必需品。
[11]鹽井:產鹽的井。此處是說家裡不能產鹽。
[12]贍(shàn):供給。
[13]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和"江左"一詞常互用。
【譯文】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種秋收來獲取食物,種桑紡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積,是靠果園菜圃裡出產;雞肉豬肉等美味,是靠雞窩豬圈裡產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燭,無不是耕種養殖的產物。那些最善於管理家業的人,不出門而各種維持生計的物品已經充足了,只不過家裡還缺少一口產鹽的井罷了。現在北方地區的風俗,一般能做到減省節約,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區風氣奢侈,在節儉持家方面大多不如北方。

【原文】
梁孝元[1]世,有中書舍人,治家失度,而過嚴刻[2],妻妾遂共貨[3]刺客,伺醉而殺之。
【註釋】
[1]梁孝元:即梁元帝蕭繹。
[2]嚴刻:嚴厲苛刻。
[3]貨:賄賂。
【譯文】
梁朝孝元帝的時候,有位中書舍人,治家缺乏一定的法度,待家人過於嚴厲苛刻。妻妾就共同買通刺客,乘他喝醉不防時殺了他。

【原文】
世間名士[1],但務[2]寬仁;至於飲食餉饋,僮僕減損,施惠然諾[3],妻子節量[4],狎侮賓客,侵耗[5]鄉黨[6]:此亦為家之巨蠹[7]矣。
【註釋】
[1]名士:舊時指以學術詩文等著稱的知名士人。
[2]務:追求,講究。
[3]然諾:應允諾言。
[4]節量:節制數量。
[5]侵耗:侵吞剋扣。
[6]鄉黨:泛指鄉里。
[7]蠹(dù):蛀蟲。這裡指危害家庭的人或事。
【譯文】
世上的一些名士,只知道講究寬厚仁慈,以致款待客人饋贈的食品,被童僕減損,承諾接濟親友的東西,由妻子把持控制,甚至發生狎弄侮辱賓客,侵吞剋扣擾亂鄉里的事,這也是家裡的一大弊害。

【原文】
齊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嘗嗔怒,經霖雨絕糧,遣婢糴[1]米,因爾逃竄,三四許[2]日,方復擒之。房徐[3]曰:"舉家[4]無食,汝何處來?"竟無捶撻。嘗寄[5]人宅,奴婢徹[6]屋為薪略[7]盡,聞之顰蹙[8],卒無一言。
【註釋】
[1]糴(dí):買。
[2]許:左右。
[3]徐:慢,緩。
[4]舉家:全家。
[5]寄:借。
[6]徹:通"撤",拆毀。
[7]略:大略,大概。
[8]顰(pín)蹙(cù):皺眉蹙額,不高興的樣子。
【譯文】
齊朝的吏部侍郎房文烈,從來都不生氣發怒,一次由於連續幾天降雨家中斷缺了糧食,房文烈派一名婢女出去買米,婢女乘機逃跑了,過了三四天,才把她抓住。房文烈只是語氣平和地對她說:"一家人都沒吃的了,你跑哪裡去啦?"竟然沒有痛打。房文烈曾經把房子借給別人居住,奴婢們把房子拆了當柴燒,差不多都要拆光了,他聽到後皺了皺眉頭,但始終沒說一句話。

【原文】
太公[1]曰:"養女太多,一費也。"陳蕃[2]曰:"盜[3]不過五女之門。"女之為累,亦以深矣。然天生蒸[4]民,先人傳體,其如之何[5]?世人多不舉女,賊行[6]骨肉,豈當如此,而望福於天乎?吾有疏親,家饒妓媵,誕育將及,便遣閽豎[7]守之。體有不安,窺窗倚戶,若生女者,輒[8]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


【註釋】
[1]太公:姜太公。西周開國名臣。
[2]陳蕃(fān):漢代人。字仲舉,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人,祖上曾為河東太守。
[3]盜:盜竊的人。
[4]蒸:眾多。
[5]如之何:如……何,把……怎麼樣。
[6]賊行:殘害。
[7]閽(hūn)豎:守門的童僕。
[8]輒(zhé):就。
【譯文】
姜太公說:"女兒養得太多,實為一種耗費。"陳蕃說:"盜賊也不光顧有五個女兒的家庭。"女兒帶來的拖累,也太深重了。但天生眾民,先輩傳下的骨肉,你拿她怎麼辦呢?一般人通常都不願撫養女兒,生下的親骨肉對其也要加以殘害,難道這樣做,還期望老天賜福給你嗎?我有一個遠親,家中多有姬妾,有誰產期快要到的時候,就派看門人去監守。一旦產婦身體不安,就從門窗往裡窺視,如果生下的是女孩,就立即抱走;母親隨之號啕大哭,真讓人不忍心聽下去。

【原文】
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1]。寵婿,則兄弟[2]之怨生焉;虐婦,則姊妹[3]之讒行焉。然則女之行留[4],皆得罪於其家者,母實為之。至有諺雲:"落索阿姑餐[5]。"此其相報也。家之常弊,可不誡哉!
【註釋】


[1]率:通常。子婿:女婿。
[2]兄弟:此處指女兒的兄弟。
[3]姊妹:此處指兒子的姊妹。
[4]行:此處指女兒出嫁。留:這裡指娶進兒媳婦。
[5]落索阿姑餐:意思是婆婆吃頓飯都要受到冷落。落索,冷落蕭索。阿姑,指婆婆。
【譯文】
女人的秉性,多為寵愛女婿而虐待兒媳。寵愛女婿,則兒子的不滿就由此而產生;虐待兒媳,則女兒的讒言就隨之而至。那麼不論是嫁女兒還是娶兒媳,都要得罪家人,這實在是當母親的造成的。以致有諺語說:"阿姑吃飯好冷清。"這是對她的報應啊。這是家庭中經常出現的弊端,能不警戒嗎!

【原文】
婚姻素對[1],靖侯[2]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3],買婦輸絹[4],比量[5]父祖,計較錙銖[6],責[7]多還少,市井[8]無異。或猥[9]婿在門,或傲婦擅[10]室,貪榮求利,反招羞恥,可不慎歟?
【註釋】
[1]對:對當。指婚姻"門當戶對"的"對"。
[2]靖侯:顏之推的九世祖顏含死後加封的稱號。顏含,字宏都,東晉人。
[3]賣女納財:在嫁女時收受財禮,就等於出賣女兒。
[4]買婦輸絹:在娶兒媳婦向女方送厚禮,就等於買進媳婦。


[5]比量:比較。
[6]錙銖:錙、銖都是舊時很小的重量單位。比喻極微小的數量。
[7]責:責求,索取。
[8]市井:舊時指做買賣的地方。此處是做買賣。
[9]猥:卑汙,下流。
[10]擅:獨攬。
【譯文】
男女婚配要挑選對當,這是先祖靖侯立下的規矩。近來嫁女兒娶媳婦,竟然有賣女兒撈錢財,用財禮買媳婦的。為子女選擇配偶時,比較算計對方父輩祖輩的權勢地位,斤斤計較對方財禮的多寡;女方要求得多,男方應允得少,與商人沒有差別。結果,招的女婿猥瑣鄙賤,娶來媳婦兇悍擅權。他們貪榮求利,反而招來羞恥,對此能夠不慎重嗎?

【原文】
吾家巫覡[1]禱請,絕於言議;符書章醮[2],亦無祈焉,並汝曹所見也。勿為妖妄之費。
【註釋】
[1]巫覡(xí):舊時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合稱"巫覡"。
[2]符書:道士用墨筆或硃筆在紙上畫的用於驅使鬼神、治病延年的符,純屬騙人的迷信活動。章醮(jiào):"醮"本是一種禱神的祭禮,後來僧道稱給天曹上奏章作祈禱的活動為"章醮"。
【譯文】
我家從來不提請巫婆神漢求鬼神消災賜福的事,也不祈求道士用符書章醮弄法,這些都是你們看到的。可不能為這類妖妄之事破費。

【評析】
《治家》篇主要探討了治家的一些基本理論和方法,並對此作了一些總結。作者站在歷史的角度,通過考察研究認為:治理家庭必須自上而下,也就是說父母在子女面前必須率先垂範,做出榜樣。另外,對於家庭的治理要做到勤儉,對子女的教育要寬嚴適度,要有仁慈寬厚之心。子女的婚嫁影響到他們的一生,父母更要有正確的態度和立場,不可貪榮求利而毀了他們的幸福。同時作者還特別強調:治家要從小事做起,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

《顏氏家訓》全文及譯文(卷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