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年,小年的記憶

過了小年,即意味著年的腳步已來臨了,已真正進入年的節奏了。記得幼時,西北甘肅農村的年味很濃重。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了天。要過年了,家家戶戶要祭灶,祈禱來年豐衣足食,有吃有喝。大人們端著新包煮好的餃子,虔誠地在灶前祭拜,小孩子們跟在屁股後面,看得煞有介事。猶記得,當年父親到新疆後仍保持著這一傳統。總是在祭完後給我們講,灶王爺就是姜子牙。傳說中姜子牙輔助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后進行封神,有功人員都封完神後卻發現沒有給自己留個神位,只剩最小的灶神了。姜子牙功勞很大,是相國又是封神的人,不好把別人的神位拿掉給自己,只好委曲自己,做了灶神。父親講姜子牙高尚,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卻覺得好。“那多好呀,能吃好吃的。”父親總是笑說:“對”。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生活還很艱苦,能吃白米白麵還能吃餃子,這是多大的幸福啊!小時候總盼著過年,過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還可以放鞭炮,從入冬就盼著過年,總是問大人何時過年,總想著,年咋還不到啊?

過了小年,大年就近了,家家戶戶灑掃庭廚,洗被子,曬席子,蒸花捲,炸油果子,殺豬宰羊,剁餃子餡,包餃子凍著,每天都忙忙碌碌做著過年的準備,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三十上午之前,大家早早就理了發洗了頭,下午燒紙祭祖,晚上點燈後,大小都要洗腳,小孩子們急著穿上了新衣放起了鞭炮。那時,鞭炮對小男孩子們可是寶貝,大人給買上一盒一百響的小鞭炮,孩子們都算著數字,每天放幾個,有的能放到正月十五。那時候沒電視,大家在都圍坐在火爐邊,爐子上鍋裡煮著豬頭豬蹄,因為肉大多都賣了貼補家用。肉煮好後全家大吃一頓,叫作裝倉,意思是把肚子這個倉裝滿,不再捱餓。吃到半夜再坐在熱炕上,聽父親講書上的故事。

父親愛看書,冬天的夜裡經常坐在地上的小方桌旁在油燈下看書,《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等,我們幾個孩子常常爬在桌上,讓父親念給我們聽,不懂的地方,父親就解釋給我們聽。

一邊聽一邊熬夜,孩子們都在比著看誰熬夜熬得晚,因為大人們說,誰熬的晚誰就福多。熬著熬著就睡成一片。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人們的生活好了,過年的活動更加豐富了,但年味卻淡了,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和親朋聚會在酒樓,卻找不到小時年的味道。父親走了很多年,自己很少回老家過年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村還是那個村,老屋已沒有了,物是人非,每每回想,小時的年味在心裡卻更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