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苗婉秋”那样的老师,才能减轻社会的 “教育焦虑症”


像“苗婉秋”那样的老师,才能减轻社会的 “教育焦虑症”


之前,看电影是比较少的,因为“为了商业利益而胡编乱造,好电影太少了”已经形成了我固有的观念。抗疫期间,几十天呆在家里,看看电影也是打发无聊和忧虑,《老师好》就勾起了我的一些记忆,也引发出一些思考。

小学王老师给全班同学“削铅笔”的画面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你这孩子学习不错,要好好管教啊!”,她给母亲说的话也在我的耳边回响。

“下雨天,发大水,路不好走,你就不用来学校了!”“你行的,你就下定决心,考个大学,今年考不上,再复习一年!”,这些是高中李老师对我说的话,确实也激励着我,最终如愿地上了最好的大学。

王老师、李老师就像“苗婉秋”一样,他们不仅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而且给予学生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爱。在几十年前,家长们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也把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托付给老师,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传道”“解惑”做的很到位。

在乡村教书的老师,确实是村子里的“一份子”,会走访各家各户,参与到村子里的乡俗仪式、家庭教育、劳动中去。“尊师重教”是人们骨子里就有的,春节过了,开学后,几乎每家都要请老师吃饭,以表示尊重。

从这些记忆中回到现实,中国刚刚“积极向好”“有效控制”,“全球大流行”又来了,疫情确实让我们焦虑,这种焦虑蔓延给每个家庭每个人,这像我们社会中的“教育焦虑症”一样,但“新冠肺炎”带来的焦虑是短暂的、可控制的。

近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是,改革开放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但随之而出现“教育焦虑症”不断在社会特别是家庭中延伸,甚至加重。这是怎么了?吃的好了,日子过的富裕了,反而焦虑了。

教育目的是“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发展=上好学校、居大平台,有用=有金钱、有权势”,这是市场经济、商业利益带给教育目的的误导,方向错了,认识乱了,人心扭曲了,“焦虑”也就来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家长的红包收不收呢?”“贾局的孩子学习正不行,能不能和他直说呢?”“王总是郭主任介绍的,怎么安排他的孩子呢?” “苗婉秋”们也困惑了,导致家长迷茫了。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有起伏了,家长能不焦虑吗?老师是教育的轴,老师素养是教育的内核,在每个的成长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既是不可替代的,又是潜移默化的。


像“苗婉秋”那样的老师,才能减轻社会的 “教育焦虑症”


人一出生就接受教育,有的主动,有的被动。每个人在学校渡过十年到二十多年,而且这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少年、青年,“青春留给了学校”“青春与老师相伴”,老师对人的成长何其重要。

老师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一个人在学校所呈现的学习、生活状态,只有老师才能给到家长真实、客观的反应,父母及家长们的期望也需要通过老师传递给孩子,事实上家庭教育在学校老师们引导和监督下才能夯实,甚至升华。

父母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有时也是可爱的。他们与老师交往时的心情是“忐忑、犹豫、复杂,以至于惶恐”的,他们不希望在微信群里得到的只是“作业、校服费、饭费、放假、放学接送的通知”,他们很想与老师私信知晓“孩子的真实表现,哪怕是不良行为”。

因为在学校里,特别是小学,老师就像王一样的存在,虽说有些夸张,但老师对孩子们如同“圣旨”。

我们来看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地位和作用。

学校、老师、学生、课堂、教材,还有校园文化、课堂文化,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七个要素。学校是物理空间,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各种要素积累的总和——思想空间,学校文化表现为各个学校的“理念”,但它是无形的,它对学生的影响是“骨子里的”。

课堂是学生和老师的舞台,这里有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教材、老师与课堂文化、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堂文化五对关系,也可以说课堂是老师主导的“五维空间”,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材是“剧本”,课堂文化是导演(老师)主导营造的“舞台风格”。

一天中,舞台(课堂)会上演不同类型的剧目,演员(学生)不变,剧本(教材)不同,导演(老师)不同,演员(学生)的美好时光在这里渡过,并长期接受导演(老师)的指点和教导,被塑造和自我感知促进演员(学生)成长。

剧本固定,如何把不同的演员打磨成不同的独特的角色,这是导演的功夫啊!

人的一生中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在学校教育中,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啊!“苗婉秋”不能少,“苗婉秋的爱”更不能少!

事实上,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每天都在表演,有的时候是自己,有的时候不是自己。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表演的游刃有余,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像“苗婉秋”那样的老师,才能减轻社会的 “教育焦虑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