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匪片每年劇目眾多,但情節雷同,港片的出路在哪?

旅行OnTheWay


三大港片《三人行》、《寒戰 2》、《樹大招風》,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三人行》最可惜,不缺能力,但主題上充滿衝突;《寒戰 2》最商業,格局大,可各處細節上充滿漏洞;《樹大招風》最愚蠢,有想法,但最終展現出來的卻如同鬧劇一般,令人過目即忘

注:文章通篇劇透,請謹慎閱讀。

先從《三人行》說起

杜琪峰一直是我最喜愛的香港導演,從《槍火》,《暗戰》 ( 這部是在電視上看的只看了後半部分 ) ,到《PTU》,《放逐》,《復仇》,再到近年的《毒戰》,雖然還有幾部經典電影需要補課,但杜琪峰的警匪片基本還都看全了。而今年的《三人行》從定位上看,仍舊是杜琪峰招牌的警匪片,但質量卻不如從前。

先從優點說起,影片前一個小時觀感良好,雖然趙薇的角色定位不明,分量也輕於古天樂與鍾漢良,但影片保持了一定的情節張力,警匪醫三人各懷私心也保持了懸念。總督察為保同僚不惜作偽證,悍匪為逃出醫院千方百計,醫生為證明自己堅持要做手術。即使如此,問題也是不少,趙薇的表演仍舊顯浮誇,本來角色定位就輕與警匪二人,相形見拙的演技使得此角色作用更加可有可無 ; 鍾漢良的表演讓他給人感覺很賤,卻沒有作為悍匪的那份兇悍之氣,直到後期臨近衝突爆發,他才顯出狡猾和兇狠來 ; 相比之下古天樂保持了其一貫的水平,沉穩,不動聲色,謹慎小心。

隨著劇情進展,鍾漢良的逃跑計劃也暗中進行,但這個計劃也是基本靠人品,因為只要盧海鵬的角色出一點差錯,無論是在拿鑰匙前被醫院抓住還是沒有撿起鑰匙,鍾漢良便毫無可能解開手銬逃出醫院。這時,《三人行》的問題看上去很大一部分出在不上心的劇作上。

可是到了結尾,隨著鍾漢良推開門走入長鏡頭槍戰的那一刻,電影才露出了其荒誕的一面,隨著醫院中各人的百態呈現,無論是在槍林彈雨中緊握昏迷不醒愛人的手的老婦,還是若無其事地吃麵的盧海鵬,再到挺身而出卻被槍擊的年輕小夥,一幅人世百態的圖景赫然而出。

可本片的另一大問題也隨之出現,鍾漢良推開門前無論是長鏡頭運鏡還是配樂都是冷峻而充滿爆發力的感覺,那一瞬間一下找回了杜琪峰《槍火》,《放逐》,《PTU》中經典槍戰段落的感覺,正當我準備大呼過癮時,畫風突然一轉,冷峻的電子樂突然換成了輕靈的《知乎者也》,運鏡與畫風也一下變的滑稽起來,措手不及的我那時感覺就是 WTF 了。

這個長鏡頭前後兩段風格完全接不上前面緊張驚險,後面荒誕不經,正如全片的風格一樣,表面講兩方角力的警匪故事,實際卻用荒誕的情節諷刺人世,原來情節上的欠缺邏輯也是杜琪峰故意為之,只是為了凸顯人事的荒唐,正所謂 " 醉翁之意不在酒 ",結尾處古天樂坦白交代卻完全沒事,一心逃跑的鐘漢良沒被抓卻徹底變成植物人,趙薇重拾信心的設計也使全片有了人間喜劇的感覺。

杜琪峰本意是借本片勸勉他人,只是這個警匪外殼太過喧賓奪主,或者諷刺部分不夠深入人心,使得《三人行》時時刻刻充滿了兩種風格的格格不入感,主題也因此而不得明白。事實上這兩種風格拿出來單看並沒有問題,只是接駁的實在太差,導致了《三人行》並不好看

再說說《寒戰 2》

2012 年的《寒戰》無疑是當年國語片的一批黑馬,同時也為久久乏力的香港警匪片帶來了新風。影片由衝鋒車被劫拉開序幕,引出的卻是警署兩位領導的權力鬥爭。十分具有心意,影片的主要內容也是關於警隊內鬥,而衝鋒車被劫案這條線索也講述的行雲流水,雖然影片劇情上仍舊由一些沒有解釋清楚的地方,但整體而言佳作無疑。4 年後,《寒戰 2》帶著 IMAX3D 這種坑錢屬性姍姍來遲,外加了周潤發,文詠珊等律師勢力,意欲塑造 " 三方角力 " 的局勢。結果野心大於能力,《寒戰 2》也成了 2016 年裡眾多撲街續作中並不亮眼的一部

首先得說《寒戰 2》格局一下大得不得了,從警隊領導得鬥法一下延展到全香港領導層的權力鬥爭,場面也是全面升級,地鐵爆炸,隧道槍戰,廢車場圍剿行動,看上去比《寒戰》不知高大上了幾倍,最終展現出來的效果卻比《寒戰》為數不多的動作戲差了好幾個檔次,氣氛營造還是具體場景走位設計,明顯沒有用心,設計草草了事,只是用更多的爆炸掩蓋這一點。

首先需要批評的就是梁陸兩位導演以為更宏大的場面,更多的名演員就能獲得更大的成功的典型錯誤態度,電影成敗在於細節這個道理他們就是不懂。而《寒戰 2》最欠缺的就是細節,開場彭于晏逃出警方掌控的段落就有幾分牽強,少了幾分自然,中篇梁家輝成為反派缺乏令人信服的鋪墊,心理動機也不夠明白,其意欲罷免郭富城達到奪權目的一看就是對第一部中郭富城罷免梁家輝段落的複製,毫無新意,而張國柱的暴露也是借了編劇之手,這麼重量級的角色竟然死在一名律師偷拍的照片上,真是令人無言以對了。

周潤發飾演的律師根本不像律師,倒是感覺還沒從《澳門風雲》的片場中走出來似的,一舉一動誇張得與權力鬥爭格格不入 ; 反倒是隧道槍戰一場中得郭富城頗有《辣手神探》中周潤發的神韻,身為警務處處長,外勤能力強的不像話,被持衝鋒槍的匪徒四面圍困在轎車裡,居然能四處騰挪,靈巧地躲避子彈,同時用一把小手槍 1v3,最後翻過摩托搶到手槍直接把原來衝鋒隊的精英彭于晏打成重傷,若是警務處處長各個都有飛虎隊的身手,香港治安何愁 ?《寒戰 2》場面大但細節非常差,結尾處還挖了好幾個大坑準備到《寒戰 3》在填,不禁讓我想到了一部美劇《24 小時》。不過至少現在港片仍舊能夠保持排出大製作的能力,只是欠缺水平,也算難能可貴。

說句不好聽的話,全片唯一好看地方的就是文詠珊,只是本片中美女已經香消玉殞,不知《寒戰 3》讓人怎麼看。其實按我的設想,《寒戰 2》直接別叫 2,叫《寒戰:破冰者》,回頭講 1995 年 O 記探員和李文彬對付黑幫的故事,再與香港迴歸的政治局勢和大陸勢力連起來講講,刪掉郭富城的角色或者讓他作個配角,加上個張家輝之類的角色作為行動組長,負責動作戲擔當,和梁家輝二人鬥法,至少也算血統純正純正的警匪片,相信一定比現在像個政治片的《寒戰 2》精彩

最後說說《樹大招風》

相比《三人行》,《樹大招風》看上去更像是純正的銀河映像,開頭還有經典 logo,可是三位新人導演的水平實在不高,《樹大招風》的素質,也確實難以與其前輩相比。

" 香港迴歸前的三大賊王合作 " 這個噱頭十分吸引人,可到了正片裡三人僅僅是通了一番電話,在同一家酒樓吃了頓飯,連正經見面都沒見,就紛紛落入法網。這個設定看似新穎,但是不知道三位導演有沒有想過觀眾看到這一幕是什麼感受,反正我只感覺受了欺騙。總之這麼個設定對觀眾的傷害是很大的。

再說到具體正片,值得褒揚的一點是本片港味很濃很經典,三人角色刻畫也算合格。可是劇情安排讓本來有著拍成香港《盜火線》潛力的《樹大招風》成為了徹徹底底一番鬧劇。因為三大賊王的覆滅並不是因為時代變遷,香港迴歸,而是因為自己的愚蠢。說實話,本片不應該叫《樹大招風》,應該叫《三大笨賊實錄》

卓子強,曾綁架李嘉誠之子的職業綁匪,在劫得大陸旗兵的上噸炸藥後不慎將炸藥甩出貨車,之後冒著被警察追上的風險徒手將上噸炸藥一箱一箱搬上貨車,最終被大陸武警追上逮捕。

葉國歡,曾手持 AK47 街頭槍戰飛虎隊的悍匪,後來轉職走私,在經歷了來自大陸官員的凌侮,來自香港警察的嘲笑後,在大批吃夜宵的警察前用 AK47 槍擊兩名嘲笑他的警察,並且不看路地向前走,同時大喊 " 我是葉國歡 ",被面前的大批警察當場擊斃。

季正雄,曾經的 " 隱形賊王 ",小心謹慎,改名換姓縱橫香港多年沒人識破他,在老友家陽臺大聲說出 " 我是季正雄 " 被老友聽到,老友因擔心家人安全而告密,季正雄當場被捕。

相信我,以三人的這種智商都能當賊王,估計《盜火線》中的悍匪幫,《公眾之敵》中的迪林傑會哭死的。

總結一下,《樹大招風》立意不錯,但編劇的愚蠢與所謂的 " 故作創新 " 的結局直接導致電影淪為一番鬧劇。

結語

香港電影近年的沒落,相信是個人就能看得見,而今年的 " 三大港片 " 素質也是令人失望 ( 不過 2016 年好像就沒什麼電影是不讓人失望的 ) 。但無論如何,三部電影各自的亮點仍舊不容忽視,更何況三部電影一定程度上都顯示了香港電影人對未來的探索與創新,對於港片,我們仍舊要保持信心,因為只有信心,才能帶來希望。


天影剪輯


香港電影史是社會變遷史,先後經歷了啟蒙時代,萌芽時代,崢嶸時代(有聲電影),成熟時代,黃金時代,合拍片時代。

近年來,大部分香港電影均有中國內地的電影公司注資,香港電影亦因為CEPA協定而受惠。像《少林足球》、《長江七號》等都能在大陸打出名堂。而一些海外投資的港產影片,像電影《功夫》也為港產片打出新路向。隨著與內地合作拍片漸成主流,界定港產片也變得愈來愈困難。香港電影金像獎有一套定義香港電影的方法[,不過好些符合此定義的影片,嚴格來說都不是港產片(如《功夫灌籃》、《渺渺》等)。而近年不少由香港導演執導的華語大片,都混合了兩岸三地以至外國的資金、幕前演員與幕後製作人員,令港產片的味道被稀釋,因此有人慨嘆港片沒落,甚至認為港片已完成歷史使命,但亦有人對香港電影持續發展的出路提出思考。

有別於北上拍戲的電影人,一大群香港電影工作者則選擇留港發展,這群出師本土的新晉導演,如彭浩翔、黃真真、郭子健、伍健雄、麥曦茵、蕭定一、鍾澍佳、林子聰、黃精甫、曾國祥、鄭保瑞、杜琪峰、岸西、許鞍華等等,他們能結合傳統港產片天馬行空的思維,融入新時代別具一格的語言,每位都自成一格,成功開闢了新世紀香港電影的本土道路。這些香港電影大多是中小成本拍攝,題材和表達方式新奇古怪、創意十足,既帶有濃郁的香港文化情結,也能融入華人社會的點滴元素,實驗探索味道濃厚,大膽運用各式靈活、創新方式詮釋演繹,完全走出傳統香港類型片範疇,也擺脫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開創香港新世紀電影的風采。但是,合拍片既救了香港電影,也摧毀了香港電影。合拍片讓香港電影變得不倫不類,早已失去原有的特色。

香港電影跟隨著香港到了最緊要的開頭,是消失於歷史還是重新綻放。命運把握在香港人的手裡。我相信香港電影會重新輝煌,


驢子大叔


香港電影是如何從輝煌走向了沒落,從引領者變成了追隨者。上個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最為輝煌的時期,那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還是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首屈一指的。據統計在1980年前後,香港的電影輸出數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對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的電影產業產生極大的影響。當時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及周邊的額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都在積極學習香港電影的拍攝手法,敘事技巧,以及電影的製作工藝等。

但是,進入新的世紀之後,香港電影,卻開始走了下坡路,曾經的輝煌成為了過眼雲煙。香港電影是如何從輝煌走向了沒落,從引領走向了追隨。近幾年也有很多分析,原因也說了很多。不過小編認為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找原因。好的電影離不開好的導演、編劇和演員。香港電影在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輝煌其實很多是得益於當時大陸電影工作者的大批進港。導演胡金銓、張徹、楚原、張鑫炎等都是那個年代先後到達香港的,還有熟悉的電影演員周星馳、劉德華、成龍等都是小時候隨父母到的香港。到了90年代的時候很多香港優秀導演、演員選擇去美國發展。還有就是優秀幕後人員的離開,更是使香港電影損失巨大。

第二就是資本的流失。90年代開始,香港影壇原有的資本開始向房地產轉移,電影投資的減少,導致影片出產數量的急劇減少,影片數量又與新生代演員的磨鍊有關,新生代演員缺少磨鍊,演技更是提升緩慢。還有就是香港電影開始對原有拍攝電影的形式產生懷疑。香港原有電影講述的大多為小環境、小人物、以及小的事物。可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敘事風格就比較宏大和開放,而且電影票房也是很好。當時香港導演希望學習美國電影的拍攝,所以在電影中不斷加入新的元素,可是又不捨得丟棄原有的東西,最後搞得不像東,也不像西,觀眾的觀影體驗也越來越差。

以上的原因或許有些就是導致香港電影從引領到追隨的原因。但是香港電影還沒有死,畢竟有多年的積累和沉澱。希望能夠在未來拍出更好的影片供觀眾欣賞吧。作為一個從小看香港電影長大的人,今天來說香港電影的沒落,確實有些傷感,但是對於香港電影的情懷還是沒有抹滅。今天小編只是作為一個香港電影的影迷,給大家討論香港電影,也是希望香港電影能夠振奮起來,佳片不斷,寫的有些亂,請見諒。歡迎更多的香港電影的影迷,關注小編,參與討論,讓我們也為電影出一些主意,出一把力,謝謝大家!


皮皮偵探劇場


事實上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是七八年代,那時候邵氏,嘉禾兩雄稱霸,還有新藝城這樣的新軍突起。

90年代已久開始沒落, 90年代初周星馳和徐克的武俠片在我看來是迴光返照吧。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1.外來電影的衝擊,香港電影繁盛的時候,外埠買片對香港電影極為重要,當時韓國,東南亞,臺灣各地區主要靠買香港的商業片來放映,所以,當時的情況就是隻要拍電影就賺錢,香港電影人每天有工開,那個時候只要一部電影有明星參演,還沒開拍,就已經被一些院線買好了,劉德華一年拍十三部片子 人稱“劉十三”,鄭裕玲一天趕九個劇組得名“鄭九組“。

後來,韓國電影成熟,不僅可以滿足自己的院線,還向外輸出,其他各國也不侷限於只引進港片,港片的市場縮水,僅僅靠本埠的票房自然是不行的。

多謝@張學而 提醒,還有好萊塢。

2.電影人士青黃不接, 不說”雙龍一週“,隨便挑一部電影,各種實力派,甚至配角都是老喜骨,以前新藝城的片子經常是五六個主角,個個都是頂樑柱,現在老的老,去的去(張國榮,梅豔芳)。再說導演 胡金銓,張徹這兩位元老級別的。後來新浪潮的一批,徐克,許鞍華都成為香港電影中流砥柱。再看新導演,找不出幾個像樣的。

3.香港電影本身的原因 香港電影有很多弊端,以前有片就有錢賺的時候,片方為了趕檔次趕片子,省成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一個鏡頭 一個場景拍下來用到不同的幾部影片裡,比如一個槍戰鏡頭可能在不同的影片裡出現,可見當時香港部分電影粗製濫造到什麼地步。

跟風,當年《無間道》火的時候就是各種跟風,以前賭片火的時候同樣也是,只管拍,不管好壞。

還有就是港片題材和類型的限制,大部分愛香港電影的人,都鍾情於電影中講的關於香港的那些故事,畢竟香港僅是彈丸之地,歷史也就百來年,題材上沒太多發揮的餘地,除了自身的故事,最多的就是廣東一帶的傳說。類型上也不多,受成本的限制並不能像好萊塢那樣發揮(比如 根本沒辦法拍場面宏大的科幻片)。

以前大家沒得選擇,爛片好片一起都看了,現在對電影的要求高了,再這麼粗製濫造,肯定不行了。

最後,現在純港片不多了,現在不都流行合拍片嘛,大陸電影市場變態啊,只要會宣傳就有錢賺啊。唉



阿文拍電影


香港的影劇也不錯 《延禧攻略》在TVB黃金劇場播出,首周收視率便高達26.3,全香港共170多萬觀眾收看,差不多每四個人中便有一個在觀看該劇。而最新更新的TVB收視數據,《延禧攻略》收視率高達31.2,再創新高,也被不少網友評價為“年冠預定”


FM午夜傷感小健哥


我比喜歡看警匪片、動作片。《英雄本色》《古惑仔》這些電影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佳作,但從92年開始港片的影響力已經被國外影片替代。傳統的警匪片和動作片沒有大突破,沒有更加新穎的東西,所以很多觀眾都被國外警匪片和動作片中的特效所吸引。

2019年4月。國家電影局出臺措施支持港澳電影業在內地進一步發展。

港澳人士參與內地電影業製作不作數量限制;對內地與港澳合拍片在演員比例、內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內地與港澳合拍片立項申報管理費用;港澳電影和電影人可報名參評華表獎、金雞百花獎等內地電影獎項;港澳電影企業在港澳臺地區和海外發行推廣優秀國產電影可申請獎勵等。有關措施將納入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實施。

港片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還需要這代人不斷地去摸索和實踐,希望最終能夠找到能立足的爆點


青春的味道1986


香港早期的成功完全取決於以前華人電影市場都是香港輸出。號稱華人好萊塢。主要以賬號本地700萬人支持。以前的電影投資小且質量優。部分明星演技都很好。現在電影投資巨大。小鮮肉演員演技不行。很難回覆之前的輝煌!

目前香港電影出路只有兩個。1:要麼降低成本製作精品,但要符合國內種種審查要求。香港味自然消失。市場推向國內。2:製作精良短視頻。這些香港本地人一直在嘗試。但由於人才都去北上賺錢了,很難製作出精品。所以很難恢復往日輝煌!這就是我對香港電影的看法。



珍的喜歡你


一提起香港電影,浮現在我們眼前就是那些年無數少男少女痴迷的蠱惑仔,用鈔票點香菸的小馬哥,龍門客棧嫵媚的老闆娘張曼玉,精明又帥氣的的邱淑貞,許下愛情誓言又立地成佛的星爺,飛天遁地、湖中飲酒的林青霞,還有我們一直鍾愛的小哥張國榮……

我們之所以喜歡港片,就是因為他很親民,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很接地氣。我們看過的香港電影中,絕大多數都是堅定地站在群眾這一邊,他們是以群眾的喜為喜,以群眾的怒為怒。就像有“爛片之王”頭銜的王晶的很多作品,或許會感覺有點粗糙,但是卻很生動,讓我們笑中帶淚。

近些年,香港電影似乎有些不很景氣,有人說,港片已死。感慨之餘,也剩下無盡唏噓。雖不準確,但也能理解,畢竟上世紀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理性回看這些年的中國電影市場,還有今後兩年預計推出的新港片,似乎嗅到了港片復甦的味道。港片不僅沒有死,還會活出新的姿態。香港電影,跌跌撞撞走過幾十載,或許它永不可能再恢復以往的輝煌,但港片會以最適合當下的姿態繼續野蠻生長。


首先,香港和內地從文化交流到融合共創,合作範圍及模式越發深入,諸多優秀的製作機構強強聯手,精品佳作不斷湧現。特別是近幾年來,兩地合拍的系列作品不斷在中國電影市場開花,這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其次,香港老一輩的電影人,一邊創作,一邊不遺餘力地扶持新人,使香港電影有了傳承。形成了老人們都好拼,新人們都好野的良好影視生態圈。


清風南徐


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依稀記得上學時候我們歷史老師講清朝:落後就要捱打,科技才是硬道理,道理是亙古不變的。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潮流,香港電影曾經引領潮流,所以好電影層出不窮。現在不能引領也跟不上,所以才是現在這個局面。

要想破局,也非難事,日韓美不可能一直引領。現在要做的就是模仿,但要改編的符合我們國情,其次保護人才不要流失,優秀的演員導演都跑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