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匪片每年剧目众多,但情节雷同,港片的出路在哪?

旅行OnTheWay


三大港片《三人行》、《寒战 2》、《树大招风》,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三人行》最可惜,不缺能力,但主题上充满冲突;《寒战 2》最商业,格局大,可各处细节上充满漏洞;《树大招风》最愚蠢,有想法,但最终展现出来的却如同闹剧一般,令人过目即忘

注:文章通篇剧透,请谨慎阅读。

先从《三人行》说起

杜琪峰一直是我最喜爱的香港导演,从《枪火》,《暗战》 ( 这部是在电视上看的只看了后半部分 ) ,到《PTU》,《放逐》,《复仇》,再到近年的《毒战》,虽然还有几部经典电影需要补课,但杜琪峰的警匪片基本还都看全了。而今年的《三人行》从定位上看,仍旧是杜琪峰招牌的警匪片,但质量却不如从前。

先从优点说起,影片前一个小时观感良好,虽然赵薇的角色定位不明,分量也轻于古天乐与钟汉良,但影片保持了一定的情节张力,警匪医三人各怀私心也保持了悬念。总督察为保同僚不惜作伪证,悍匪为逃出医院千方百计,医生为证明自己坚持要做手术。即使如此,问题也是不少,赵薇的表演仍旧显浮夸,本来角色定位就轻与警匪二人,相形见拙的演技使得此角色作用更加可有可无 ; 钟汉良的表演让他给人感觉很贱,却没有作为悍匪的那份凶悍之气,直到后期临近冲突爆发,他才显出狡猾和凶狠来 ; 相比之下古天乐保持了其一贯的水平,沉稳,不动声色,谨慎小心。

随着剧情进展,钟汉良的逃跑计划也暗中进行,但这个计划也是基本靠人品,因为只要卢海鹏的角色出一点差错,无论是在拿钥匙前被医院抓住还是没有捡起钥匙,钟汉良便毫无可能解开手铐逃出医院。这时,《三人行》的问题看上去很大一部分出在不上心的剧作上。

可是到了结尾,随着钟汉良推开门走入长镜头枪战的那一刻,电影才露出了其荒诞的一面,随着医院中各人的百态呈现,无论是在枪林弹雨中紧握昏迷不醒爱人的手的老妇,还是若无其事地吃面的卢海鹏,再到挺身而出却被枪击的年轻小伙,一幅人世百态的图景赫然而出。

可本片的另一大问题也随之出现,钟汉良推开门前无论是长镜头运镜还是配乐都是冷峻而充满爆发力的感觉,那一瞬间一下找回了杜琪峰《枪火》,《放逐》,《PTU》中经典枪战段落的感觉,正当我准备大呼过瘾时,画风突然一转,冷峻的电子乐突然换成了轻灵的《知乎者也》,运镜与画风也一下变的滑稽起来,措手不及的我那时感觉就是 WTF 了。

这个长镜头前后两段风格完全接不上前面紧张惊险,后面荒诞不经,正如全片的风格一样,表面讲两方角力的警匪故事,实际却用荒诞的情节讽刺人世,原来情节上的欠缺逻辑也是杜琪峰故意为之,只是为了凸显人事的荒唐,正所谓 " 醉翁之意不在酒 ",结尾处古天乐坦白交代却完全没事,一心逃跑的钟汉良没被抓却彻底变成植物人,赵薇重拾信心的设计也使全片有了人间喜剧的感觉。

杜琪峰本意是借本片劝勉他人,只是这个警匪外壳太过喧宾夺主,或者讽刺部分不够深入人心,使得《三人行》时时刻刻充满了两种风格的格格不入感,主题也因此而不得明白。事实上这两种风格拿出来单看并没有问题,只是接驳的实在太差,导致了《三人行》并不好看

再说说《寒战 2》

2012 年的《寒战》无疑是当年国语片的一批黑马,同时也为久久乏力的香港警匪片带来了新风。影片由冲锋车被劫拉开序幕,引出的却是警署两位领导的权力斗争。十分具有心意,影片的主要内容也是关于警队内斗,而冲锋车被劫案这条线索也讲述的行云流水,虽然影片剧情上仍旧由一些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但整体而言佳作无疑。4 年后,《寒战 2》带着 IMAX3D 这种坑钱属性姗姗来迟,外加了周润发,文咏珊等律师势力,意欲塑造 " 三方角力 " 的局势。结果野心大于能力,《寒战 2》也成了 2016 年里众多扑街续作中并不亮眼的一部

首先得说《寒战 2》格局一下大得不得了,从警队领导得斗法一下延展到全香港领导层的权力斗争,场面也是全面升级,地铁爆炸,隧道枪战,废车场围剿行动,看上去比《寒战》不知高大上了几倍,最终展现出来的效果却比《寒战》为数不多的动作戏差了好几个档次,气氛营造还是具体场景走位设计,明显没有用心,设计草草了事,只是用更多的爆炸掩盖这一点。

首先需要批评的就是梁陆两位导演以为更宏大的场面,更多的名演员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典型错误态度,电影成败在于细节这个道理他们就是不懂。而《寒战 2》最欠缺的就是细节,开场彭于晏逃出警方掌控的段落就有几分牵强,少了几分自然,中篇梁家辉成为反派缺乏令人信服的铺垫,心理动机也不够明白,其意欲罢免郭富城达到夺权目的一看就是对第一部中郭富城罢免梁家辉段落的复制,毫无新意,而张国柱的暴露也是借了编剧之手,这么重量级的角色竟然死在一名律师偷拍的照片上,真是令人无言以对了。

周润发饰演的律师根本不像律师,倒是感觉还没从《澳门风云》的片场中走出来似的,一举一动夸张得与权力斗争格格不入 ; 反倒是隧道枪战一场中得郭富城颇有《辣手神探》中周润发的神韵,身为警务处处长,外勤能力强的不像话,被持冲锋枪的匪徒四面围困在轿车里,居然能四处腾挪,灵巧地躲避子弹,同时用一把小手枪 1v3,最后翻过摩托抢到手枪直接把原来冲锋队的精英彭于晏打成重伤,若是警务处处长各个都有飞虎队的身手,香港治安何愁 ?《寒战 2》场面大但细节非常差,结尾处还挖了好几个大坑准备到《寒战 3》在填,不禁让我想到了一部美剧《24 小时》。不过至少现在港片仍旧能够保持排出大制作的能力,只是欠缺水平,也算难能可贵。

说句不好听的话,全片唯一好看地方的就是文咏珊,只是本片中美女已经香消玉殒,不知《寒战 3》让人怎么看。其实按我的设想,《寒战 2》直接别叫 2,叫《寒战:破冰者》,回头讲 1995 年 O 记探员和李文彬对付黑帮的故事,再与香港回归的政治局势和大陆势力连起来讲讲,删掉郭富城的角色或者让他作个配角,加上个张家辉之类的角色作为行动组长,负责动作戏担当,和梁家辉二人斗法,至少也算血统纯正纯正的警匪片,相信一定比现在像个政治片的《寒战 2》精彩

最后说说《树大招风》

相比《三人行》,《树大招风》看上去更像是纯正的银河映像,开头还有经典 logo,可是三位新人导演的水平实在不高,《树大招风》的素质,也确实难以与其前辈相比。

" 香港回归前的三大贼王合作 " 这个噱头十分吸引人,可到了正片里三人仅仅是通了一番电话,在同一家酒楼吃了顿饭,连正经见面都没见,就纷纷落入法网。这个设定看似新颖,但是不知道三位导演有没有想过观众看到这一幕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只感觉受了欺骗。总之这么个设定对观众的伤害是很大的。

再说到具体正片,值得褒扬的一点是本片港味很浓很经典,三人角色刻画也算合格。可是剧情安排让本来有着拍成香港《盗火线》潜力的《树大招风》成为了彻彻底底一番闹剧。因为三大贼王的覆灭并不是因为时代变迁,香港回归,而是因为自己的愚蠢。说实话,本片不应该叫《树大招风》,应该叫《三大笨贼实录》

卓子强,曾绑架李嘉诚之子的职业绑匪,在劫得大陆旗兵的上吨炸药后不慎将炸药甩出货车,之后冒着被警察追上的风险徒手将上吨炸药一箱一箱搬上货车,最终被大陆武警追上逮捕。

叶国欢,曾手持 AK47 街头枪战飞虎队的悍匪,后来转职走私,在经历了来自大陆官员的凌侮,来自香港警察的嘲笑后,在大批吃夜宵的警察前用 AK47 枪击两名嘲笑他的警察,并且不看路地向前走,同时大喊 " 我是叶国欢 ",被面前的大批警察当场击毙。

季正雄,曾经的 " 隐形贼王 ",小心谨慎,改名换姓纵横香港多年没人识破他,在老友家阳台大声说出 " 我是季正雄 " 被老友听到,老友因担心家人安全而告密,季正雄当场被捕。

相信我,以三人的这种智商都能当贼王,估计《盗火线》中的悍匪帮,《公众之敌》中的迪林杰会哭死的。

总结一下,《树大招风》立意不错,但编剧的愚蠢与所谓的 " 故作创新 " 的结局直接导致电影沦为一番闹剧。

结语

香港电影近年的没落,相信是个人就能看得见,而今年的 " 三大港片 " 素质也是令人失望 ( 不过 2016 年好像就没什么电影是不让人失望的 ) 。但无论如何,三部电影各自的亮点仍旧不容忽视,更何况三部电影一定程度上都显示了香港电影人对未来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港片,我们仍旧要保持信心,因为只有信心,才能带来希望。


天影剪辑


香港电影史是社会变迁史,先后经历了启蒙时代,萌芽时代,峥嵘时代(有声电影),成熟时代,黄金时代,合拍片时代。

近年来,大部分香港电影均有中国内地的电影公司注资,香港电影亦因为CEPA协定而受惠。像《少林足球》、《长江七号》等都能在大陆打出名堂。而一些海外投资的港产影片,像电影《功夫》也为港产片打出新路向。随着与内地合作拍片渐成主流,界定港产片也变得愈来愈困难。香港电影金像奖有一套定义香港电影的方法[,不过好些符合此定义的影片,严格来说都不是港产片(如《功夫灌篮》、《渺渺》等)。而近年不少由香港导演执导的华语大片,都混合了两岸三地以至外国的资金、幕前演员与幕后制作人员,令港产片的味道被稀释,因此有人慨叹港片没落,甚至认为港片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亦有人对香港电影持续发展的出路提出思考。

有别于北上拍戏的电影人,一大群香港电影工作者则选择留港发展,这群出师本土的新晋导演,如彭浩翔、黄真真、郭子健、伍健雄、麦曦茵、萧定一、钟澍佳、林子聪、黄精甫、曾国祥、郑保瑞、杜琪峰、岸西、许鞍华等等,他们能结合传统港产片天马行空的思维,融入新时代别具一格的语言,每位都自成一格,成功开辟了新世纪香港电影的本土道路。这些香港电影大多是中小成本拍摄,题材和表达方式新奇古怪、创意十足,既带有浓郁的香港文化情结,也能融入华人社会的点滴元素,实验探索味道浓厚,大胆运用各式灵活、创新方式诠释演绎,完全走出传统香港类型片范畴,也摆脱中港合拍片的框架,成功开创香港新世纪电影的风采。但是,合拍片既救了香港电影,也摧毁了香港电影。合拍片让香港电影变得不伦不类,早已失去原有的特色。

香港电影跟随着香港到了最紧要的开头,是消失于历史还是重新绽放。命运把握在香港人的手里。我相信香港电影会重新辉煌,


驴子大叔


香港电影是如何从辉煌走向了没落,从引领者变成了追随者。上个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时期,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还是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据统计在1980年前后,香港的电影输出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位。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产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时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周边的额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都在积极学习香港电影的拍摄手法,叙事技巧,以及电影的制作工艺等。

但是,进入新的世纪之后,香港电影,却开始走了下坡路,曾经的辉煌成为了过眼云烟。香港电影是如何从辉煌走向了没落,从引领走向了追随。近几年也有很多分析,原因也说了很多。不过小编认为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找原因。好的电影离不开好的导演、编剧和演员。香港电影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辉煌其实很多是得益于当时大陆电影工作者的大批进港。导演胡金铨、张彻、楚原、张鑫炎等都是那个年代先后到达香港的,还有熟悉的电影演员周星驰、刘德华、成龙等都是小时候随父母到的香港。到了90年代的时候很多香港优秀导演、演员选择去美国发展。还有就是优秀幕后人员的离开,更是使香港电影损失巨大。

第二就是资本的流失。90年代开始,香港影坛原有的资本开始向房地产转移,电影投资的减少,导致影片出产数量的急剧减少,影片数量又与新生代演员的磨炼有关,新生代演员缺少磨炼,演技更是提升缓慢。还有就是香港电影开始对原有拍摄电影的形式产生怀疑。香港原有电影讲述的大多为小环境、小人物、以及小的事物。可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风格就比较宏大和开放,而且电影票房也是很好。当时香港导演希望学习美国电影的拍摄,所以在电影中不断加入新的元素,可是又不舍得丢弃原有的东西,最后搞得不像东,也不像西,观众的观影体验也越来越差。

以上的原因或许有些就是导致香港电影从引领到追随的原因。但是香港电影还没有死,毕竟有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希望能够在未来拍出更好的影片供观众欣赏吧。作为一个从小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人,今天来说香港电影的没落,确实有些伤感,但是对于香港电影的情怀还是没有抹灭。今天小编只是作为一个香港电影的影迷,给大家讨论香港电影,也是希望香港电影能够振奋起来,佳片不断,写的有些乱,请见谅。欢迎更多的香港电影的影迷,关注小编,参与讨论,让我们也为电影出一些主意,出一把力,谢谢大家!


皮皮侦探剧场


事实上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是七八年代,那时候邵氏,嘉禾两雄称霸,还有新艺城这样的新军突起。

90年代已久开始没落, 90年代初周星驰和徐克的武侠片在我看来是回光返照吧。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

1.外来电影的冲击,香港电影繁盛的时候,外埠买片对香港电影极为重要,当时韩国,东南亚,台湾各地区主要靠买香港的商业片来放映,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只要拍电影就赚钱,香港电影人每天有工开,那个时候只要一部电影有明星参演,还没开拍,就已经被一些院线买好了,刘德华一年拍十三部片子 人称“刘十三”,郑裕玲一天赶九个剧组得名“郑九组“。

后来,韩国电影成熟,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院线,还向外输出,其他各国也不局限于只引进港片,港片的市场缩水,仅仅靠本埠的票房自然是不行的。

多谢@张学而 提醒,还有好莱坞。

2.电影人士青黄不接, 不说”双龙一周“,随便挑一部电影,各种实力派,甚至配角都是老喜骨,以前新艺城的片子经常是五六个主角,个个都是顶梁柱,现在老的老,去的去(张国荣,梅艳芳)。再说导演 胡金铨,张彻这两位元老级别的。后来新浪潮的一批,徐克,许鞍华都成为香港电影中流砥柱。再看新导演,找不出几个像样的。

3.香港电影本身的原因 香港电影有很多弊端,以前有片就有钱赚的时候,片方为了赶档次赶片子,省成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一个镜头 一个场景拍下来用到不同的几部影片里,比如一个枪战镜头可能在不同的影片里出现,可见当时香港部分电影粗制滥造到什么地步。

跟风,当年《无间道》火的时候就是各种跟风,以前赌片火的时候同样也是,只管拍,不管好坏。

还有就是港片题材和类型的限制,大部分爱香港电影的人,都钟情于电影中讲的关于香港的那些故事,毕竟香港仅是弹丸之地,历史也就百来年,题材上没太多发挥的余地,除了自身的故事,最多的就是广东一带的传说。类型上也不多,受成本的限制并不能像好莱坞那样发挥(比如 根本没办法拍场面宏大的科幻片)。

以前大家没得选择,烂片好片一起都看了,现在对电影的要求高了,再这么粗制滥造,肯定不行了。

最后,现在纯港片不多了,现在不都流行合拍片嘛,大陆电影市场变态啊,只要会宣传就有钱赚啊。唉



阿文拍电影


香港的影剧也不错 《延禧攻略》在TVB黄金剧场播出,首周收视率便高达26.3,全香港共170多万观众收看,差不多每四个人中便有一个在观看该剧。而最新更新的TVB收视数据,《延禧攻略》收视率高达31.2,再创新高,也被不少网友评价为“年冠预定”


FM午夜伤感小健哥


我比喜欢看警匪片、动作片。《英雄本色》《古惑仔》这些电影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佳作,但从92年开始港片的影响力已经被国外影片替代。传统的警匪片和动作片没有大突破,没有更加新颖的东西,所以很多观众都被国外警匪片和动作片中的特效所吸引。

2019年4月。国家电影局出台措施支持港澳电影业在内地进一步发展。

港澳人士参与内地电影业制作不作数量限制;对内地与港澳合拍片在演员比例、内地元素上不作限制;取消收取内地与港澳合拍片立项申报管理费用;港澳电影和电影人可报名参评华表奖、金鸡百花奖等内地电影奖项;港澳电影企业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发行推广优秀国产电影可申请奖励等。有关措施将纳入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实施。

港片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还需要这代人不断地去摸索和实践,希望最终能够找到能立足的爆点


青春的味道1986


香港早期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以前华人电影市场都是香港输出。号称华人好莱坞。主要以账号本地700万人支持。以前的电影投资小且质量优。部分明星演技都很好。现在电影投资巨大。小鲜肉演员演技不行。很难回复之前的辉煌!

目前香港电影出路只有两个。1:要么降低成本制作精品,但要符合国内种种审查要求。香港味自然消失。市场推向国内。2:制作精良短视频。这些香港本地人一直在尝试。但由于人才都去北上赚钱了,很难制作出精品。所以很难恢复往日辉煌!这就是我对香港电影的看法。



珍的喜欢你


一提起香港电影,浮现在我们眼前就是那些年无数少男少女痴迷的蛊惑仔,用钞票点香烟的小马哥,龙门客栈妩媚的老板娘张曼玉,精明又帅气的的邱淑贞,许下爱情誓言又立地成佛的星爷,飞天遁地、湖中饮酒的林青霞,还有我们一直钟爱的小哥张国荣……

我们之所以喜欢港片,就是因为他很亲民,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很接地气。我们看过的香港电影中,绝大多数都是坚定地站在群众这一边,他们是以群众的喜为喜,以群众的怒为怒。就像有“烂片之王”头衔的王晶的很多作品,或许会感觉有点粗糙,但是却很生动,让我们笑中带泪。

近些年,香港电影似乎有些不很景气,有人说,港片已死。感慨之余,也剩下无尽唏嘘。虽不准确,但也能理解,毕竟上世纪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理性回看这些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还有今后两年预计推出的新港片,似乎嗅到了港片复苏的味道。港片不仅没有死,还会活出新的姿态。香港电影,跌跌撞撞走过几十载,或许它永不可能再恢复以往的辉煌,但港片会以最适合当下的姿态继续野蛮生长。


首先,香港和内地从文化交流到融合共创,合作范围及模式越发深入,诸多优秀的制作机构强强联手,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地合拍的系列作品不断在中国电影市场开花,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其次,香港老一辈的电影人,一边创作,一边不遗余力地扶持新人,使香港电影有了传承。形成了老人们都好拼,新人们都好野的良好影视生态圈。


清风南徐


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依稀记得上学时候我们历史老师讲清朝: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是硬道理,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潮流,香港电影曾经引领潮流,所以好电影层出不穷。现在不能引领也跟不上,所以才是现在这个局面。

要想破局,也非难事,日韩美不可能一直引领。现在要做的就是模仿,但要改编的符合我们国情,其次保护人才不要流失,优秀的演员导演都跑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