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深圳賣口罩月入1000萬的小夥,我才知道為什麼有人註定窮

也許有些讀者還記得,我曾說過我母親的事情。


七年前,母親得了重病。手術加上後續治療,需要大幾十萬,這對於我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所以那時候我什麼約稿都接,就連以前嗤之以鼻的軟文也寫。

因為只要寫一篇,就能有300塊錢。

那段時間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有的人好像特別容易就變富有了,而有的人卻一輩子都在為錢勞累。

直到我看到了疫情下的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一個在深圳做生意小夥子,他叫周文(化名)。

疫情期間,他從國外訂購了一批口罩,結果被卡在海關遲遲過不來。於是靈光一現,決定從電子煙生意跨行,自己建廠生產口罩。

於是,當普通玩家還要搖號才能獲得購買口罩資格的時候,高級玩家們已經開始跨行業尋找新商機。

政府開了綠色通道,備齊生產、售賣口罩的資質證書時間很快,辦了備案,就可以獲得生產資質。

辦妥手續後,周文就開始著手準備無塵車間和口罩機,不過幾天,就實現了生產轉型。

一臺口罩機每天生產口罩10萬個到16萬個不等,按每個至少純賺一塊來計算,保守估計一天能賺10萬塊。


算上原材料,兩三天就回本,後面都是淨賺。


當然,這期間周文也踩了不少坑。

不良供應商坐地起價,商定好28萬一臺的口罩機,硬要加到38萬。

原本2萬塊一噸的熔噴布,漲了20倍,穩定在35萬到40萬之間。

口罩機調配師以前每個月工資是5000到8000,現在直接被人2萬挖走,最高峰的時候漲價到8萬每天,注意是每天。

即便如此,一個合格的一次性醫用級口罩的成本,不超過6毛錢,期貨報價是一塊五到兩塊之間。

本著“不惡意加價,不倒買倒賣,不違背良心”的原則,周文的一個搭檔,接了3000萬個口罩訂單,利潤也達到了千萬。

和他一樣跨行業生產口罩的轉型者,不在少數。

更有頭腦的人,直接把一拖一的口罩機改裝成一拖十八,原本產能每分鐘60到90個口罩,現在進化到每分鐘300到400個。

或是索性在口罩片的兩端分別打2個洞,把耳帶皮筋附在包裝袋裡面,這就省去了中間電焊機的步驟。

“哐呲、哐呲”從打片機中掉落的藍色口罩片,更多時候就像堆積起來的小額人民幣。


用印鈔機來形容口罩機,毫不誇張。

看了深圳賣口罩月入1000萬的小夥,我才知道為什麼有人註定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