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軍打趴的?

我在做畢設


李自成確實是被清軍一步步打趴的,但他並不是毫無翻身機會。

山海關之戰

最初和清軍的直接交鋒,是在李自成討伐吳三桂的山海關之戰中,大順軍被吳三桂的關寧軍和八期兵聯軍打敗。

從實力上對比,是吳三桂和清軍的兵力和戰鬥力都超過了李自成,大順軍在激戰之後失敗,確實是實力不濟。

背後的原因,是李自成在戰略目光上的短視。

首先,李自成在北京實行追贓助餉的政策,得罪了明朝的官紳階級,吳三桂也是明朝官員,切身利益得不到保證,於是在路上殺回了山海關,趕走了唐通。

其次,李自成沒有對吳三桂引起足夠重視,沒有派出心腹嫡系,僅僅派降將唐通帶著幾千人馬去接收山海關,給了吳三桂半路殺回,重新佔據山海關的機會。

第三,李自成對清軍參戰沒有絲毫防備,以為清軍和明軍的交戰是前朝舊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等到發現八旗兵出現在山海關,戰場已經擺開,來不及增調援兵也不可能臨陣撤退,只能依靠現有兵力硬著頭皮一戰,結果毫無懸念的失敗。

放棄北直隸

隨後,李自成退回北京,登基稱帝后僅一天就倉皇撤退,棄守北京。

從戰略上看,棄守北京問題不大,因為李自成在北直隸已民心盡失,很難保證城裡軍民不出叛徒。

不過李自成沒有做好撤退的規劃,在慶都和真定又先後被清軍擊敗,損失了大將谷英、左光先和數萬兵馬,實力進一步被削弱。

北直隸的失敗,是戰術上的失敗,李自成只知倉皇撤退,沒有戰術規劃,給清軍追兵以打擊,在戰術上陷入全面被動。

放棄山西

隨後李自成撤入山西,清軍暫時停止了追擊,返回北京修整。

李自成卻不是乘機調兵遣將,更不是謀圖東進收復失地,而是...繼續西撤...

李自成率領著自己的政府班子和主力部隊繼續西撤,一直撤到了二月初誓師出兵的地方——西安。等於白折騰了幾個月。

數月之間,清軍僅以微小的代價,就佔領了大半個中原,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會這麼順利。

這個決策,不知是基於什麼考量。清兵既然停止追擊,雖然北直隸、山東已不在己手,大順政權還佔據著山西、河南的廣袤之地,擁兵數十萬,並未傷筋動骨,如果李自成自己扼守太原,集結兵力,不說再下北京,扼守山西一段時間以觀天下大勢,並不困難。

我只能認為,在與清軍的幾次戰鬥中,李自成被打怕了,認慫了,再也不想看見那群留著辮子的恐怖野人,所以腳底抹油,能躲多遠躲多遠,中原這麼大,總有立身之地,這群野人無非想撈點好處,躲過這一時,也許就好了。

丟失陝西

清軍隨後兵發潼關,想要打開入陝通道,老家受到威脅,李自成終於拼命了,親自率大軍增援潼關與多鐸會戰。

即使前面幾步都走錯了,在潼關,李自成也還是有機會,他還有幾十萬大軍,如果能擊敗多鐸,就很有可能乘勢再起。

潼關之戰,才是大順政權和滿清政權的國運之戰。

可惜,李自成還是失敗了。

原因有不少,之前我專門寫過文章,這裡就不細說了。

總之,主要原因還是李自成的戰術失誤。

窮途末路

潼關丟失後,大順在陝西也無法立足,只得放棄老家西安,全軍撤退到襄陽。

國運之戰失敗,大順政權實際已走向窮途末路,此後在清軍一路追擊下,李自成又連吃敗仗,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等文武官員先後投降或被殺,最終李自成在九宮山意外死亡,宣告大順政權徹底覆滅。

總結以上內容可以看出,李自成從山海關開始,被清軍一步步打到滅亡,不過在這期間,他並不是沒有機會,就算他犯了諸多錯誤,都還是有可能東山再起,直到潼關之戰失敗後,大順軍才徹底無力反擊,重新成為一支流動軍隊,最終被徹底消滅。


關於明末這段歷史,小院有專欄文章,詳細講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小院之觀


簡而言之,幾方面李自成都沒做好,失敗是必然的。

  1. 首先當然是軍隊:

李自成的軍隊組成非常複雜,他的核心力量主要是他的西征軍老西營、陸續收編的各種農民軍部隊如袁時中小袁營的部隊等,最主要的部分其實是陸續收編的投降的明軍。

其中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大都是明的二三流部隊,而且基本上都是餓暈了的軍隊。當時的明朝廷受困於財政危機,明宗室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資源,而關外又在和八旗惡戰,崇禎這時候是真正的捉襟見肘,拖欠軍餉更成了家常便飯。

而且由於明軍已經完全沒有鬥志,導致李自成的軍隊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據說最高達到百萬之多。

但其實就是烏合之眾。而且由於李自成的進展太快,他完全沒有時間去完成整合。

這就牽扯除了第二個問題:

2.財政

財政這是第二個要了李自成命的問題。

“闖王來了不納糧”,李自成還是基本上遵守了這個承諾的。

早期李自成軍隊規模還不大的時候,可以依靠搶劫官府和明的王爺過日子,比如李自成攻破洛陽之後,從福王朱常詢那裡搶到的白銀據說達到百萬之多。這些銀子足夠維持早期規模還不大的李自成軍隊的花銷。

但等到大批流民和投降的明軍加入李自成的軍隊以後,這麼多張口嗷嗷待哺,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李自成開始品嚐到崇禎帝的苦惱,到哪弄錢。

“不納糧”的口號暫時不能破,那就只能盯住地主老財。除了搶劫殺戮明宗室,李自成加大了搶劫官府、鄉紳的力度。

偶一為之也未嘗不可,但要命的是,李自成把這種搶劫維持軍隊開銷的辦法當成了常態。

這造成了第三個危機:

3.鄉紳士人

其實也就是官僚和讀書人以及鄉間賢達。

這個也是非常要命的。

因為靠搶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朱元璋的“廣積糧”,需要與民休息,恢復地方秩序,這需要一批官僚。

而李自成的搶劫完全破壞了他與鄉紳士人的關係。沒有這些人的支持,是無法完成這項任務的。

而沒有這些人的支持,也就無法完成第四項任務:

4.基地

一直以來,都說李自成是流寇狀態,這話沒錯。

劉邦能夠上位,是因為有蕭何為他維持關中和巴蜀這個後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餉;朱元璋能夠高築牆、廣積糧,是因為有李善長、胡惟庸等人為他經營江浙這篇富庶的地方。但李自成已經得罪了整個官僚和讀書人系統

,他根本不可能建起一套有效的官僚系統。

你不可能靠一幫丘八建起這套系統來維持地方政權的。

軍隊、財政、官僚系統和堅固的基地都沒有,李自成要能長久維持才叫奇怪呢。

而且李自成的軍隊內部也是一團亂麻,他對付內部的競爭對手如“曹操”羅汝才、袁時中等人,都是靠“殺”解決問題的。這使得羅汝才袁時中等人的部隊根本就與李自成離心離德,順的時候還好,一旦遇到問題,立刻就會崩潰。

至於後來李自成在北京城搞得那次“名垂史冊”的“助餉”,將京城的無數達官顯貴抓起來的“助餉”行動,則是李自成財政危機的高潮。並不完全是李自成的軍隊軍紀散亂,也不完全是因為“貪”,因為李自成欠餉的程度可能也就比崇禎好一點而已。

5.低估了八旗和關寧鐵騎的威力

打慣了戰鬥力低下、為欠餉所苦的關內二三流明軍的李自成,遇到明軍精銳關寧鐵騎、正在戰鬥力巔峰的八旗軍隊,顯然是慌了手腳。

而且在撤退時也缺乏策略,直接跑回陝西,從北京到陝西中間的陝西、河北等地全交給了投降的明軍和羅汝才等人的部隊。

這些軍隊尤其是原來的明軍,本來在李自成軍中就受到歧視,李自成一敗,乾脆就直接降了老上司老夥計,比如吳三桂、洪承疇等人。這下李自成真的是輸了個稀里嘩啦,一江春水向東流,落花流水春去也,只剩個夢一場。


江上一峰青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潼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要塞。潼關的得失關乎關中地區的得失,因此,出現了很多以潼關為題材的詩句。在公元1645年正月,圍繞潼關的得失,李自成與清朝軍隊展開了大決戰。依靠堅固的潼關要塞,李自成最終還是一敗塗地。那麼,清朝軍隊有什麼優勢,面對清朝軍隊,李自成擁有地利和兵力上的優勢,為何會大敗虧輸呢?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20萬農民軍攻入了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入主大內。但是李自成的幸福時光非常短暫,因為寧遠總兵吳三桂投降了清朝,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滿洲八旗抵達山海關。在至關重要的山海關大戰中,面對清朝和吳三桂的夾擊,李自成一敗塗地,軍隊損失慘重。尤其是最精銳的老部隊,幾乎損失過半。

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主動放棄京城,選擇了向關中地區撤退,關中地區是李自成的大本營。李自成的勢力崛起很快,但由於發展過快,對於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控制力非常差。李自成敗退以後,山西、河南等地的明朝投降官員們迅速倒戈,直接投降了清朝。以至於清朝沒有費力便佔領了河南、山西等地,尤其是山西地區。

依靠山西地區複雜的地質結構,完全可以阻擋清朝軍隊,但李自成放棄了。李自成計劃退守關中地區,還幻想著清朝會首先南下進攻南明。但是清朝在華北地區站穩腳跟以後,多爾袞立刻命令阿濟格和多鐸各自率領大軍,一路從陝北,一路從河南,兩路夾擊關中地區。對於李自成來說,自然是潼關一線更加重要。因為潼關的得失,直接關乎關中地區的命運。

因此,李自成親自率領主力增援潼關。由於潼關的防禦工事比較堅固,火器部隊沒有抵達的情況下,多鐸沒有急於發動進攻。李自成卻等不起,因為北路的阿濟格正在進攻延安。李自成計劃迅速擊敗多鐸的東路軍,然後向北迎戰阿濟格的北路軍。為了擊敗多鐸,李自成計劃趁多鐸立足未穩發動進攻。

結果,無論是騎兵作戰,還是步兵作戰,李自成的農民軍都不是清朝軍隊的對手。西北雖然民風彪悍,但面對精銳的清朝騎兵,根本沒有什麼優勢。李自成曾經計劃進行夜晚偷襲,還計劃挖洞戰術。多鐸作為清朝的大將,早就把《三國演義》背得滾瓜爛熟,李自成的計劃都沒有成功。幾天之後,孔有德等人率領的漢軍八旗抵達前線,並且帶來了大量的紅衣大炮。

潼關的防禦工事非常堅固,但那是針對冷兵器而言的。農民軍中裝備了大量的明朝火器,明朝火器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孔徑小。雖然數量多,但是與大口徑火器較量,無論是射程還是殺傷力,都明顯處於劣勢。火器部隊到達之後,清朝軍隊迅速開始了火力打擊。潼關的防禦工事逐步崩潰,李自成上演了反衝鋒,不過並沒有什麼效果。

眼看潼關即將失守,李自成主動放棄潼關,率領幾萬軍隊回防西安城。在潼關僅僅留下了幾千人,結果,李自成前腳剛剛逃跑,潼關的守將便投降了。進入關中地區的大門已經打開,從戰略格局來說,李自成的滅亡僅僅是時間問題。隨著潼關的失守,清朝軍隊長驅直入,開始包圍西安城。李自成再次戰敗,而且敗得非常慘。

隨後,李自成率領農民軍主要力量撤退,李自成計劃撤退到湖北地區,重新建立政權。當時,甘肅地區還接受李自成的命令。隨著李自成的逃跑,甘肅地區的農民軍先後投降。最終,清朝徹底佔領了西北地區。李自成的死亡非常巧合,在撤退轉移的過程中,李自成遭到了明朝地方武裝的伏擊。結果,李自成當場死亡,留下了30多萬部眾。

李自成死亡以後,李自成的30多萬部眾開始四散分離。起初,大部分部眾準備南下投降南明政權,但是由於農民軍和明朝的樑子太深,南明政權並不樂意接納這些農民軍。清朝方面的反應很快,迅速拋出了各種優惠政策,結果大部分農民軍投降了清朝。在湖南湖北一線,南明本來擁有優勢,隨著農民軍的頭銜,雙方的勢力迅速逆轉,清朝開始佔據優勢地位。








富士康一哥


自古能打下天下的軍隊,無不是虎狼之師,如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軍隊,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領的士兵,無不是精兵強將,所向披靡。而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後,僅僅三個月時間,號稱百萬之師的大順軍隊 ,就被吳三桂聯合清兵打的一敗塗地,真是讓人匪夷所思。那麼李自成大順軍隊,為何這麼快就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呢?


其實,李自成能攻下北京城,不是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一多半靠的是運氣。1637年,李自成在南原之戰中,被洪承疇、孫傳庭聯合擊敗,只帶領劉宗敏等17人倉皇逃進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若不是清軍第四次入關,洪承疇、孫傳庭被調走,估計李自成在歷史上就沒戲了。正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走,給了他一個苟延饞喘的機會,慢慢在商洛山中又發展起上萬人的隊伍。

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繳張獻忠之際,會師竄入河南,當時河南遇到百年不遇的糧荒,餓殍滿地。李自成收留饑民,開倉放糧。史載“遠近饑民苛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幾十萬,並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受到老百姓的擁戴。加之明朝的精銳力量都放在關外,李自成才能率領這支雜牌軍,一路勢如破竹,攻下北京城。



拿下北京城後,李自成不是想著如何出榜安民,而是縱容士兵搶掠北京的老百姓,老百姓看見大順軍,就像看見土匪一樣害怕。不僅如此,他還下令還考掠明朝官員,四處抄家,因考掠而致死的官員不下數百。李自成下的最臭的一步棋是:放任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惹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靠清朝,並在山海關聯合清軍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帶領三萬殘兵敗將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稱帝,次日,狼狽逃往西安,臨行前,一把大火燒了紫禁城,和北京其他部分建築。

1644年正月,清軍兵臨潼關城下,經過十三天激戰, 潼關失守。李自成見陝西陷落已成定局,遂放棄西安,退至襄陽。1645年三月,大順軍逼走明朝將領左良玉,佔領武昌。大順軍還沒來得及修養,清軍便分水路、陸路殺來,不給李自成一點喘息的機會,李自成不得不放棄武昌,向東南進發。四月,清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大敗李自成,切斷他東下江南之路。李自成見東下不成,掉頭向西南進軍。五月,大順軍到達湖北通城九宮山腳下,李自成帶20輕騎上山探路,遭到當地民兵武裝的襲擊,李自成被村民將大眼殺死,秘密埋葬,至此,李自成走完了轟轟烈烈的一生。

其實,李自成不是敗給了吳三桂與清軍,是敗給了自己。從攻下北京城那天起,大順軍就不在是那支秋毫不犯的農民軍,簡直與土匪無異。失民心者必失天下,從北京老百姓歡迎清軍入城中,不難看出,他們對大順軍隊是多麼憎惡!而李自成最後不是死在清軍刀下,而是被老百姓自發組織武裝打死。只能說明,此時的大順軍在老百姓眼裡,就是禍害鄉鄰的一群土匪強盜。


洛水清風


李自成在打進北京城的時候,有百萬雄兵。正如史料上所形容的:“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

可是,有這麼數量龐大的兵力,竟然在山海關一戰中敗給清軍以後,就兵敗如山倒,很快百萬雄兵就全被打沒了。

(李自成劇照)

而事實上,清兵入關的時候,還不到十萬兵力。加上吳三桂的幾萬兵力,最多也就是十多萬人馬。為何這十多萬人馬,就打得李自成毫無招架之力呢?李自成怎麼會顯得不堪一擊呢?

一、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不強。

有人肯定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李自成的軍隊把大明王朝都推翻了,怎麼還能說其戰鬥力不強呢?

確實不是胡說。李自成的軍隊之所以戰鬥力不強,是因為這些軍隊都是通過李自成“均田免賦”的宣傳,在短時間內加入到李自成部隊中來的。這些人只能算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就沒有得到過有效的軍事訓練,也沒獲得過戰場上的鍛鍊。

有人肯定又不同意,他們會說,李自成都打進北京了,怎麼還說沒獲得過戰場的鍛鍊呢?

還真是這樣的。其實,李自成能打進北京城,是各種機緣巧合的原因造成的。哪些機緣巧合的原因呢?

一是明朝當時的主力部隊都在邊關,參與抵抗李自成農民軍的明朝正規軍人數很少。

二是李自成在往北京城打的過程中,不斷有人獻城投降。包括李自成進北京城,也是北京城裡有明朝的大將和太監開門,李自成才得以打進去。之所以會有這些多人獻城或者開關放李自成過去,也是因為崇禎皇帝的刻薄寡恩,以及“牆倒眾人推”的效應。

三是崇禎皇帝孤傲自大,不講策略。當時連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能打進北京城,因此,他才提出想讓崇禎皇帝封他為西北王,他率軍去邊關打清軍的談判條件。李自成提出這個條件,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其實是非常有利的。因為當時勤王的部隊正在往京城趕來,只要緩和一下,減緩李自成的進攻,等勤王部隊趕到的時候,李自成就會腹背受敵。當年皇太極進攻北京城,袁崇煥就帶著大軍趕回來解圍了。可以說,崇禎皇帝正好用這個“緩兵之計”。但是崇禎皇帝竟然不用這個計策,導致最終李自成很快進城。

由此可見,雖然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了,只不過運氣太好罷了。

(崇禎皇帝劇照)

二、李自成的軍隊失去了凝聚力。

李自成軍隊的凝聚力是什麼?是“均田免賦”的口號。

因為有這樣一個對於農民來說,迫切希望達到的夢想,因此,農民都積極響應,軍隊人數獲得突飛猛進的增長。

但是,當李自成農民軍進京後,李自成貪圖享樂,一頭扎進後宮裡,完全沒去考慮國民生計,沒有及時出臺“均田免賦”的方針政策。也就是說,這樣的方針政策,只是停留在口號上,沒有落實,因而給老百姓造成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不但“均田免賦”的方針政策沒有得到及時落實,現實好處得到的也不多。劉宗敏之所以大肆拷打明朝官員,就是想從他們身上搜刮財富,得到現實好處的表現。但就算能得到,也是劉宗敏這樣的高級軍官能得到,普通的士兵是得不到的。

(劉宗敏劇照)

三、李自成的部下拷打舊明官員造成極快影響。

李自成為了獲得糧餉,縱容部下拷打舊明官員。這樣做,所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惡劣的。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對世家大族,都是要團結的,因為那是國家的根本。只有團結了世家大族,才能獲得支持。

但是,李自成一進京,就來那麼一下,可以說,這完全在進行反面的宣傳。所以,當李自成打敗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世家大族給予他支持。

四、李自成內部鬧不團結離心離德。

李巖是李自成集團中最有戰略眼光的人,但是在牛金星的攛掇下,李自成懷疑李巖,把他殺掉。

開國皇帝也有殺功臣的。但所有的殺功臣,都發生在國家穩定之後。像李自成這種,發生在潰敗的時候,只能讓人心更加離散。

總之,李自成沒有一個開國皇帝的氣象。最終雖然雄兵百萬,但最後真如鳥獸散,一下就全沒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從山海關開始,李自成匪幫幾乎一場大的戰役沒有贏,山海關失敗,潼關丟失、西安棄守,逃竄東南,富池口大敗,九宮山被殺,幾乎沒有一場平局!

1,李自成及手下將領,指揮能力不及多爾袞及其清軍將領

2,農民軍雖然人數多,但能征慣戰的兵力不及清兵人多,可以說農民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3,面對強敵,開始是不知道對手實力,後來就是恐懼及逃跑主義

4,失去了與明軍共同抗擊清軍的聯盟可能,甚至在向東南方向潰逃之際,仍試圖佔領南明控制地區,缺乏大局意識

5,既得不到南明軍隊的支持,也沒有地方地主的支持,甚至江南農民也不支持流寇!

李自成失敗是必然的,不堪幾擊就轟然倒下,也是正常的!


先人性後理性


李自成攻克北京以後派出居庸關投降的唐通去招降山海關吳三桂、高第,許諾父子封侯,吳三桂便將山海關交給唐通鎮守,自己奉命帶兵去北京朝見新天子,但路上聽聞北京有變,傳言說其父親被索餉等原因,吳三桂懷疑李自成是賺他入京,便反回山海關,將唐通擊敗。
南方此時的局勢是,李自成圍攻北京時,左良玉便攻打湖北,順軍在湖北有七萬軍隊由白旺率領,無法抵擋左良玉的兵峰,便求援,李自成派遣主力由袁宗第率領去擊敗左良玉,然後北上河南平定當地的局面,因此左良玉牽制住了李自成的一大部分兵力。
李自成在此時並未對滿洲重視,因為皇太極新死,滿洲內部權力不穩定,他命令唐通率部接管吳三桂的山海關,並從北京周邊抽調兵馬去征討四川,唐通被吳三桂叛亂擊敗,李自成得知以後便親自率領軍隊帶著崇禎太子朱慈烺和永定晉秦等王爵還有吳襄去迫降吳三桂,希望不必開戰。
但吳三桂此時已經向清軍借兵,清攝政王多爾袞動員了滿蒙漢幾乎所有軍隊前來征討明朝,半路碰見吳三桂的副將楊坤求援,說借兵之事,李自成的軍隊此時也在向山海關進發,半路也碰到了吳三桂的使者,謊稱願意投降,請求李自成停止進軍,李自成因此放慢速度,開始與吳三桂談判。
直到李自成軍隊到達山海關附近才知道高第、吳三桂已經佈防備戰,便決心全殲吳三桂部,激戰一天以後吳三桂陣營面臨崩潰,北翼城一支吳三桂部隊向順軍投降,吳三桂親自前往清軍中催促參戰,清軍急行軍後加入戰場,順軍開始不能支持,李自成便保存實力收兵撤退,在路上殺死吳三桂全家三十四口。
回到北京時一開始由過據守想法,並拆毀了城外的一些房屋備戰,但最終決定放棄北京,帶領文武百官向西進發,清軍在薊縣得知順軍離開北京的消息,急忙追擊,在河北望都縣追到順軍,大順蘄侯谷英帶兵阻擊戰死,在真定清軍再次追上順軍,李自成再次兵敗進入山西,清軍便作罷。
順軍被擊敗的消息傳開以後,各地士紳紛紛造反,山東鄉紳和明朝官僚在山東發起叛亂,連同北直隸的許多城池都宣佈背叛李自成,推舉出來一個濟王。
李自成進入山西后繼續前往西安,在山西固關留下馬崇喜鎮守,大同由制將軍張天琳鎮守,長治由劉忠鎮守,太原由劉永福鎮守,保德由唐通鎮守,臨汾由袁宗第鎮守,兵力可觀但似乎沒有統一指揮,向來擔任元帥的劉宗敏也返回了西安。
不久後大同姜襄叛變,投靠清朝,唐通也在陝西邊界叛亂,並襲擊鎮守陝北的李過,李過因事發突然而損失慘重,唐通隨後投降清朝,與姜襄一同把防禦清軍的前線山西給搞亂了,李自成大怒將唐通的母親和兒子殺死。
此時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召集軍隊北上勤王,但後來傳說朱慈烺南逃成功,便作罷在南方等待太子,後來得知太子沒有南逃,便準備另立新君,隨後陷入內鬥沒能有什麼作為。
北方同時發生了清軍剃髮令的事情,河北大片城池反對剃髮而起義抗清,清軍屠殺了一些縣,最終宣佈暫緩剃髮令,山東、河南等地也出現了大群起義軍反順又反清。但總體來說這些地方順軍官員紛紛被殺或者起義宣佈支持明朝,或者投降清朝,中立的義軍被清軍一個一個的驅趕和招降。弘光朝廷此時沒能及時對中原起義的鄉紳提供支援,導致這些人孤立無援被迫投靠清朝或是兵敗被殺。
史可法甚至要求中原鄉紳們南渡,準備建成南北朝局面,許多官僚也認為應當放棄北方,這使大量漢人豪傑扼腕嘆息,認為如果弘光能夠經略北方則山東等地決不可能落入清朝之手,放棄北方的這些說法被稱為“捐燕之議”。史可法後來又提出“借虜平寇”,希望放棄北方來換取清軍攻打大順,明朝保住江南樂土即可。此舉正中多爾袞下懷,他公開宣佈不忘大明者可以去南方共保江左朝廷,清軍只要求長江以北的土地。
但同時北京朝廷中許多官員極力向多爾袞獻策勸其取得江南,加上弘光朝廷過於弱小腐敗,使多爾袞不久後便決定出兵兩路一方面攻打李自成一方面攻打史可法。
與此同時,大順軍自山西東征,攻克井陘口縣城。史可法則龜縮江南如同睡著,復書多爾袞稱“願效玄宗幸蜀故事”保住江左便心滿意足,建議雙方共同西征李自成,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並派出使者團體前往北方朝見多爾袞,到了北京以後被清內院學士剛林指責弘光不合法,弘光使者左懋第回答稱福王為神宗後代很合法,剛林便大呼曰“何須多言?北方大兵已下江南!”左懋第回稱“江南尚大,兵馬尚多!”
清廷拒絕收納弘光國書,不承認弘光朝廷合法,備極屈辱之事,吳三桂等人也拒絕收取弘光及南明官僚的書信拜帖,不久後剛林稱多爾袞命令左懋第等人離去,大兵已經準備南下,左懋第請求臨行之前祭拜崇禎皇帝,剛林大罵稱先帝不受你們江南不忠之臣的祭拜,不久後左懋第等人被清軍逼迫投降,只有陳洪範逃回南方。
順治元年十月,清軍平定京畿、山東,並攻克太原,陳永福戰敗,但突圍成功,河南順軍固守在河南西部,吳三桂、阿濟格、尚可喜取道山西、內蒙古突入陝北,南征西安,清廷傳檄天下稱南方諸臣國破家亡之際不遣一兵,如鼠藏穴,又擅立福王,不徵李自成,罪大惡極,宣佈將征討江南。
陝北李過、高一功請援,李自成帶兵親征,準備在陝北與清軍決戰,此時臨汾的順軍和河南的順軍發起東征,聲勢浩大,準備渡河攻打河南重鎮懷慶,取得多次勝利,清兵連失數城,河南各地清軍守將紛紛向北京求援,這使多爾袞把本來預備進攻南明的兵力都抽調回來,全力進攻大順。
原本進攻南明的是多鐸,此時多鐸援助懷慶,並從河南向西征討,配合陝北的阿濟格兩面夾擊陝西,李自成則停留在陝西中部的洛川,考慮防守北方還是防守東方。南明方面一些官僚偵知中原清軍大多前去圍攻李自成,守備空虛,建議史可法北伐,與李自成夾擊清軍,江西總督袁繼鹹稱“虜未及謀我者因闖在耳,闖滅則江南危”,但史可法等人拒絕北伐,錯過了這一大好良機。
多鐸、孔有德等人在懷慶擊敗東征的大順兵馬以後向陝西進發,靈寶縣順軍大將張有曾寡不敵眾兵敗,隨後多鐸進抵潼關,李自成見多鐸先到,便前往潼關支援。
潼關大戰開始,劉宗敏出兵野戰失利收兵,五天後劉芳亮率兵出關又被清軍擊敗,李自成再次率領主力出關,與多鐸激戰,雙方損失慘重,潼關前雙方前後激戰十三天,清軍炮隊抵達,順軍建造了大量工事防禦,並派遣騎兵在各處突擊,均被擊敗,整體戰況不利於李自成的情況下,阿濟格在陝北出現。
與潼關大戰同時開始了陝北大戰,姜襄等明朝降兵圍攻榆林,阿濟格率領主力攻打延安,李過據守延安,與清軍激戰七場,又夜間發動兩次奇襲,但均未能有大成功,李過便放棄了延安向西撤退。榆林由高一功鎮守,姜襄等人久攻不下,半個月後高一功趁夜撤出榆林,經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收集了路上的順軍,然後向南追隨李自成。
西安只有一萬餘守軍,比較空虛,李自成無法解潼關之圍,死守西安又擔心萬一兵敗將面臨東、北兩面夾擊,無法突圍,便主張放棄西安。
於是率軍自潼關返回西安,帶領文武百官向商洛準備進入河南,潼關順軍投降,被清軍屠殺。
清軍攻克西安以後,多鐸按原計劃返回河南並南征明朝,阿濟格則追擊李自成,大順軍因被清軍分割,導致南下時分為了兩大集團,一個是東路的李自成、劉宗敏等,一個是陝北的李過、高一功等人,因西安被攻克,無法南撤,被迫向四川撤退。
高一功李過等人計劃經漢中南下,但漢中順軍將領賀珍等人降清,並且攻打李過部,經過激戰順軍才得以突破漢中,經夔州順江抵達湖北,李自成的東路軍則由藍田、商洛進入河南,然後前往湖北,和原本鎮守湖北的白旺匯合,白旺原有七萬兵馬,與李自成匯合以後有二十萬眾,聲言欲取南京。
白旺認為襄陽等地經略一年有餘,可以作為根據地,但李自成認為襄陽四面受敵,無法長久支持,因此放棄襄陽,前往南京,武昌左良玉與李自成交戰以後大敗,部下議論紛紛,軍心大動,於是放火焚燬武昌,宣佈清君側,向南京逃跑。
李自成進入武昌後被阿濟格圍攻,出戰兵敗後放棄武昌追著左良玉而去,但已經方寸大亂,沒有根據地,陷入流竄,後勤無著,是孤注一擲的去打南京,但缺乏足夠的船隻,明軍抵抗阻滯了他的速度,清軍在後夾擊導致他又無法整頓補給
。被阿濟格在江西攻入大營,劉宗敏、宋獻策和大批文武被俘,牛金星也逃跑,準備攻打南京的數萬條船隻也損失掉了,自此李自成便一蹶不振,準備前往湖南,南明在湖南的何騰蛟比較軟弱可欺。
此時他部下還有數萬精兵強將,能夠輕易割據一方,但在率領輕兵偵查地形時於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死,跟隨他的軍官們都死掉了,只有兩人逃出,其餘順軍得知噩耗以後軍心崩潰,數萬人前往九宮山附近大肆屠殺以報復。
東路軍此時還有袁宗第、劉芳亮、皇后高氏等人領導,西路軍由李過高一功等人領導,李過後來與南明聯合繼續抗清,改名為李赤心,清朝招降他六次,使者被殺、並且沒有回覆。李過病死以後,李來亨等人繼續抗清,康熙三年順軍餘部力不可支,李來亨自焚而死。
《顧誠南明史》

飛天夜航船


李自成失敗原因無非兩點吧:

第一,跑得太快。從山海關失敗,馬上放棄北京,跑到陝西就幾個月。中間河北山西大片的土地都丟了,沒打過硬仗。

第二,失敗後一路逃跑,放棄了以前常用的游擊戰。李自成農民軍打不過關寧鐵騎,八旗軍隊,因為對方是騎兵。但如果打游擊戰,估計清軍短期內是沒辦法消滅他的。李自成死後餘部還有幾十萬人,如果當初化整為零,進入陝南山區,如商洛。或者秦嶺七十二峪,打游擊,耗個清軍幾十年是沒問題的。而這裡也是他的發達之地。比如李自成後代李來亨,在三峽一帶打游擊,守著一處山寨。清朝直到康熙年間才把他攻破。

另外,如果李自成失敗後不回陝西,直接由河北,山西進入河南,再南下。在南方打游擊,也能堅持比較長的時間。


秦嶺夜譚工作室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之所以選擇這個問題。就是闖王李自成貴為大順皇帝,所帶領的並不是一群烏合之眾。

我大概梳理一下,大順軍的成長的過程,然後看看大順軍的戰略戰術,然後就可以得出它為什麼被清軍打趴下。

李自成是一個驛足出身。本身沒有特別的軍事知識,李自成可以說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積少成多,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最終積蓄力量,發動戰略決戰。一舉滅明。李自成絕不是浪得虛名。你會發現李的成長過程和我朝基本一致,這可能也是他在我朝評價高的一個原因。

第一階段 和明軍軍戶的作戰。

軍戶是明軍特有的軍事制度(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詢),到了明朝末年,貪汙腐敗,壓榨士卒。明軍地方部隊的戰鬥力很弱。但是李自成的部隊沒有任何的軍事技巧,加上裝備和正規軍有差距,只能讓明軍追著跑,變成游擊戰。當崇禎任命陳奇瑜為5省經略,統一指揮權,對李自成連勝20陣,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入興安(今陝西省安康市)車箱峽(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芻([chú],喂牲畜的草)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逃過一劫。但這一戰的磨練 ,李自成軍已經從烏合之眾,變成了一支有組織,有紀律,有戰術的 具備了初級的軍事技能的正規軍。 這個是時候明朝只好派出了他們的大boss.

第二階段 和明軍精銳邊軍的作戰。

明朝的後幾任的五省經略的下場都不好。 崇禎十年(1637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小編插一句 我一直認為他是明末最著名的戰略家。調關寧軍 曹文詔部,左良玉部,祖寬部 入關。這個時候,明朝完全對關內明軍不報希望, 把希望寄託在新軍身上。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八月二十五日下旨命楊嗣昌督師平寇,賜尚方寶劍。經過一番準備後,楊嗣昌於九月六日陛辭,當日平臺餞行時崇禎帝贈詩曰:“鹽梅今暫作干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可見明朝已經是精銳雲集,畢全功於一役。

關寧軍和關內軍最大的區別就是騎兵。關寧軍彎刀快馬,箭如雨下,奔馳千里。 讓李自成軍極不適應,甚至出現了明軍有一曹,賊軍聞斷腸之語。曹文詔經常幾千騎兵,追著十幾萬李自成軍跑。李自成沒有騎兵也沒有騎兵戰術吃了大虧 ,最後18騎跑到了商洛山中。當李自成再次出山的時候, 就仿效關寧軍組織了騎兵部隊。明兵部尚書對李自成的評價是 戰將如雲,積兵如雨,戰馬奔馳,疾如閃電,馳逐中原, 可謂勇亦,雖曹部,左部不能敵亦。果然崇禎11年曹文昭戰死,崇禎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

李自成

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楊嗣昌兵敗自殺。四隅六正,十面網的戰略徹底破產。

這時的李自成軍的軍事實力達到了高峰。 已經可以和明軍進行戰略決戰。

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十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

李自成是一個 卓越的軍事家,善於學習。李自成軍與關寧軍戰力基本相等 ,但不如八旗軍。

第三階段 與清軍作戰。

在山海關一片石,李自成軍基本快擊敗吳三桂軍。這時候清軍兩白旗突然殺出,可以鐵騎森森,大地轟鳴。瞬間改變了戰場局勢。李自成身經百戰,數次在絕境之中逆襲。他具備超強戰場閱讀能力,對敵我實力瞭然在胸,面對衝擊力超出明軍衝擊力數倍的滿清騎兵。李自成知道取勝是黃粱一夢。所以立刻撤退。並且快速撤離北京,山西。 後人都認為李自成被清軍嚇破膽。其實這正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李自成軍騎兵不如滿清。炮兵更是不如,李自成軍從來沒有也不會製造紅衣大炮。即使北京有高大城牆,在紅衣大炮面前也是如紙牌一樣脆弱。北京的華北大平原更是利於滿清鐵騎奔馳。 所以撤退到西安依靠潼關天險是最好的選擇。

李自成不但沒有被嚇破膽,還積極找破解之法。順清戰爭的最後階段恰恰是李自成軍發動的。李自成在自以為找到了破解之法” 就是避守城 ,用地利。不守城就避免了紅衣砲的發揮。妄圖用熟悉地形的優勢殺退清軍。 這一戰略,指導著李自成的作戰直至滅亡。李自成不守一城,流動作戰,想在運動戰中找到戰機,他先後放棄重鎮西安,襄陽。可惜他遇到了睿親王多爾袞和戰力正盛的八旗軍,當清軍和李自成再度接觸的時候,就沒有給李自成任何調整的機會,一直窮追猛打直至滅忙。李自成軍主動攻擊河南懷慶。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兵分兩路攻打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尚可喜等軍由大同向榆林進兵,然後,從陝北南下西安。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部,從河南懷慶攻擊潼關。李自成聞訊,勿忙率軍增援潼關。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劉宗敏先戰不利。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1645年)正月初四日,劉芳亮

李自成敗退路線

統兵出戰,受到挫折,李自成親率馬步兵拒戰,又被清軍擊敗。初五、初六兩日夜間,大順軍連襲清營,俱敗。初九日,清軍的紅衣大炮運至,進逼潼關口。大順軍鑿重壕,立堅壁,堵截清軍。十一日,清軍先用紅衣大炮轟擊,接著大舉進攻,相繼攻入大順軍陣。大順軍仍頑強奮戰,以騎兵300反擊,又分兵迂迴到清軍陣後攻擊,但都失敗。這時,北路清軍由阿濟格率領,從山西保德州渡過黃河,進入陝北,圍攻榆林。經十三天激戰,潼關失守。李自成見清兵兩路夾攻,陝西陷落已成定局,遂被迫放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退入襄陽[19]。 最後敗死九宮山。

李自成一代梟雄,他是敗給了這個時代,敗給了正在上升時期的光芒萬丈的清王朝。

可以說是非戰之罪也。


Johnny親王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有很多,但是成功的案例只有兩個:秦末的劉邦、元末的朱元璋。他們能成功,有很多共同點。比如他們都有一支業務水平很高的團隊;都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都有正確的大戰略思路;都與地主階級相互妥協、相互利用,儘可能的團結一切可以籠絡的力量。

當然了,劉邦和朱元璋能成功,原因肯定不止這幾點。不過上面提到的四點,李自成一樣都沒有。

山海關被吳三桂和清軍打拜後,大順軍往南逃竄,百萬大軍一年內,逃的逃,死的死,最終在李自成死後,歸順了南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