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1860年8月21日,太平軍在進軍上海時遭到清軍與英、法軍隊的聯合對付,損失慘重之下,忠王李秀成被迫令部隊撤離上海。離開上海後,太平軍因應戰事的發展,轉戰蘇、浙、皖、贛等省,因而在此後的1年多時間裡,太平軍無暇圖攻上海。

1861年9月,天京以西重要的屏障之城安慶失陷,為了彌補這一戰略損失,太平軍再度將注意力轉向包括上海、寧波、杭州等重要城市在內的華東地區。

1862年初,太平軍又進抵上海城的近郊了,這一次,盤踞城內的外國殖民勢力會如何應對他們呢?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1860年代初的上海外灘

一、鴉片荼毒下的中國與太平軍首圖入滬的失敗

自1842年《南京條約》規定將上海、寧波等城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便開始有不計其數的西方人踏足華東的這兩座城市,隨著洋人族群規模的膨脹,他們的籍屬國英、美、法等又對中國實施訛詐,強迫中國在通商口岸中劃闢一定範圍的區域,供它們的在華僑民居住,或從事各種從前在中國法律的管束下無法從事的活動。

1840年代中後期至1850年代末的10餘年時間裡,上海、寧波兩城成為了外國殖民勢力在華東地區開展侵華活動的大本營,利用中國清政府劃闢給外國的租界作掩護,外國一些不法商人大肆將鴉片等具有毒害作用的"藥物"輸往中國,並用這些毒品從中國"消費者"的身上大肆抽膏吸脂。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舊中國煙館中的鴉片吸食者

太平天國政權從成立的那一天起,便標榜自己是中國勞苦民眾的救贖者,因而當然不可能坐視被其稱為"洋兄弟"的歐美人繼續以鴉片來荼毒中國。

太平天國對鴉片所持的禁絕態度,使一心只想在華攫取、擴大權益的外國殖民勢力認識到,太平天國終究不可能成為它們忠實的在華夥伴,因而在回應太平天國的信仰結盟請求時,外國當局總是保持著"態度上的謹慎"。

1856年10月,外國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打響,此後3年多的時間裡,太平天國加緊外交攻勢,力促歐美諸國助其滅清。以英、法為首的西方諸國一度對太平天國的邀請予以過考慮,但經過再三的掂量以及對形勢的觀望,它們最終還是決定不與太平天國合作。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依託工事抵禦英法聯軍的進攻

1860年夏,尚不明瞭外國勢力心中"小九九"的天國高層授意部隊進軍上海,試圖獲得一次跟"洋兄弟"敦睦的機會。然而,當太平軍部隊向上海城區行進時,一個血淋淋的現實讓太平天國高層第一次領略到外國侵華勢力的惡毒本質。

其時,針對清政府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尚沒有結束,可由於以英、法為首的西方諸國明白打敗清政府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清政府戰敗,它就不可能有能力回絕英、法等國在華擴大權益的訴求,因此,尚與清政府處於戰爭狀態的英國和法國決定放緩壓逼清政府的腳步,並在"阻挫"太平軍"奪佔"上海一事中幫清政府一把。

8月19日,太平軍從南門進城後不久,法租界當局就派出大量軍警,以"阻止太平軍據屋作巢"為名縱火焚燒民房,20日,當太平軍進抵英租界附近試圖稍作休整時,早已做好戰鬥準備的英、法軍隊又聯合向太平軍發動突襲。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集結在黃浦江上、對太平軍發起炮擊的外國軍艦

太平軍由於裝備上的劣勢,只能且戰且退。退到華界內時,太平軍又遭清軍優勢兵力從背後襲擊。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太平軍只能含恨暫棄上海,至此,清軍與外國軍隊第一次對太平軍的"會剿"落下帷幕。

二、太平軍兵鋒指滬,滬上全城起騷動

1861年中,由於太平軍在蘇、浙、皖等省境內都有更重要的戰事需應付,因而有外國勢力盤踞的上海在這一時期沒有成為太平軍圖攻的主要目標。1861年末,當太平軍完成了奪佔寧波、杭州等的戰鬥任務後,他們的目光又重新被移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身上。

1862年1月7日,兵鋒已進抵上海外圍區域的太平軍向上海各界發出檄文,其中部分針對滬上洋人的文字有說道:"滬上諸友邦的僑民務必自尊自愛,與天軍(指太平軍)兩不相擾。倘敢助清為虐,自必如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9日至20日,太平軍多部分別完成了對上海外圍城鎮嘉定、青浦、吳淞、奉賢、松江、南匯、高橋等的控制,並在一系列的接觸戰中擊潰了由清軍、洋槍隊(由美國浪人華飛烈籌資組建、以西式武器作裝備、成員中既有中國人又有外國人的僱傭軍武裝)等組成的中外"來剿"戰力。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身穿洋槍隊制服的華人士兵

太平軍"陷城"在即,上海城內人心惶惶。為了防止太平軍"咄咄逼人"的攻勢讓上海成為刀光劍影、槍彈橫飛的戰場,上海道臺吳煦在滬上有產階級的遊說下出面向外國在滬的外交、軍事當局請援,與此同時,清政府也指示隸屬於其的總理衙門與英、法兩國駐華的公使接觸,商討有關"借師助剿"的事宜。

經過"各條戰線上緊鑼密鼓的外交接觸",清政府與英、法達成了對上海實施聯防的協議,並在當地三方官員的主導下,成立了一個名為"中外會防局"的軍事統籌機構。

三、"洋兄弟"與"清妖"間的並肩作戰

早在清政府與外國勢力達成正式的合作協議前,英、法駐紮在滬上的軍隊就已按捺不住,小規模地跟太平軍交上火了。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活躍於華東水域的英國軍艦"恩康脫號"(英:HMS Encounter)

1月13日,自吳淞向上海市區接近的太平軍一部在虹口一帶遭到英軍的"阻擊",交戰中,兩名英國兵被太平軍生擒,淪為俘虜;1月20日,沿黃浦江航道北駛的一艘法國軍艦在駛經吳淞口水域時,突然向太平軍駐紮的一處營地發動猛烈炮擊,致使太平軍近百名遭遇橫禍殞命。

正式協議達成以後,英、法更進一步地加大了介入力度,除派出更多部隊進駐上海以外,還部署更多軍艦巡弋長江、為清政府往上海運送增援戰力的船隊護航。

清政府輸往上海的戰力是由李鴻章主導籌建的淮軍,淮軍抵達上海後,當即會同華飛烈的洋槍隊向太平軍發動進攻。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1860年代,已裝備有速射型西式槍炮的淮軍

1月底至2月中旬的10余天時間裡,太平軍與洋槍隊、淮軍連續激戰於辰山、天馬山、廣富林等處,使得上海城區以西的外圍區域盡成屍橫遍野之地。太平軍在戰鬥中減員不少,但洋槍隊、淮軍也同樣損失慘重。在對戰太平軍優勢兵力的過程中,洋槍隊中有不計其數的軍火裝備被太平軍虜獲,此外,太平軍還取得了五傷華飛烈的戰績,致使他在暫失指揮能力之餘,還失去了一根手指。

為了提振洋槍隊的士氣,促其更賣力地為維持滿清的統治賣命,清政府向洋槍隊贈名"常勝軍"。2月21日,"常勝軍"在英、法正規軍及清軍的加勢下,向太平軍駐守的高橋鎮發起進擊。進抵高橋以西一村莊時,接替華飛烈統領"常勝軍"的另一名美國浪人白齊文遭太平軍暗槍擊傷,一怒之下,白齊文令部下四出縱火,將包括高橋在內的多個村鎮燒作焦土。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白齊文

失去高橋作據點的太平軍被迫往閔行方向撤退,撤退過程中,他們仍要與如惡犬般緊追不捨的“清洋聯軍”激戰。在閔行,太平軍與追擊至此的洋兵、清軍展開巷戰,在28日的一場決戰中,太平軍在幹倒數百名洋兵、清軍的同時,又取得了重傷洋兵統帥白齊文的戰績。

然而,隨著更多的英、法正規軍被源源不斷地調入上海,進取上海已無望,太平軍在此危急空前的困境下,被迫再度擱置攻滬計劃,撤往嘉定、青浦一帶進行戰力重整。

四、科技落差與外交失誤帶來的慢性衰亡

太平軍在上海以西作休整的同時,上海城內的外國殖民勢力也沒有閒著,鑑於太平軍隨時可能再發動新的攻勢,英、法兩國繼續從本土、印度次大陸、馬來半島、香港、天津等地調來大部隊,並就地徵集無業華人組建"城防隊",以圖用攻、守並進的方式,阻挫太平軍"攻奪上海的野心"。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更多的外國戰艦陸陸續續抵達華東海域

對於外國勢力的露骨挑釁,太平軍前線負責人在進行有禮有節的外交鬥爭的同時,也堅決反擊外軍部隊幾乎沒有間斷的挑釁。

太平軍二戰上海一役,終於促使太平天國的高層逐漸認清"洋兄弟"們的真面目,讓他們在往後與之打交道的過程中更加審慎。然而,歷史終究沒有偏幫科技、戰術滯後的那一方,在清軍得到洋槍、洋炮大力武裝的時候,太平軍的戰備庫中還主要是冷兵器外加土槍、土炮,這使得太平軍在日後與清軍的交鋒中戰力上很不對稱。

清、洋聯手戰“長毛”,滬上風雲再湧動

▲約1860年代,清軍在外籍教官的訓導下,學習西式的戰地陣法

在太平天國運動持續的最後兩年時間裡,太平軍在各條戰線上連戰連敗,最終,威震十餘年的太平天國在清政府與外國殖民勢力的聯合"進剿"下,逐漸因"失血過多而倒在了血泊中"。

太平天國敗亡的故事告訴我們,農民階層雖然有強烈的反封建鬥爭意識,但由於他們擺脫不了舊式農民戰爭的慣性思維,他們仍在追求著那種推翻舊王朝、自建新王朝成為至高無上統治者的舊有理想。他們成為不了帶領中國推翻"三座大山"的領導力量,他們的貢獻,只在於他們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使其逐漸得以被更先進的統治階層取代。


1.《太平軍三次進攻上海》(魏建猷)

2.《太平軍進攻上海紀實》(於雷)

3.《Mercenaries and Mandarins: The Ever-Victorious Army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Richard J. Smith)

4.《Devil Soldier: The Story of Frederick Townsend Ward》(Caleb Carr)

5.《中國近代史問答一百題》(唐可、陸碧鳳、燕雲、單同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