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1860年8月21日,太平军在进军上海时遭到清军与英、法军队的联合对付,损失惨重之下,忠王李秀成被迫令部队撤离上海。离开上海后,太平军因应战事的发展,转战苏、浙、皖、赣等省,因而在此后的1年多时间里,太平军无暇图攻上海。

1861年9月,天京以西重要的屏障之城安庆失陷,为了弥补这一战略损失,太平军再度将注意力转向包括上海、宁波、杭州等重要城市在内的华东地区。

1862年初,太平军又进抵上海城的近郊了,这一次,盘踞城内的外国殖民势力会如何应对他们呢?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1860年代初的上海外滩

一、鸦片荼毒下的中国与太平军首图入沪的失败

自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将上海、宁波等城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便开始有不计其数的西方人踏足华东的这两座城市,随着洋人族群规模的膨胀,他们的籍属国英、美、法等又对中国实施讹诈,强迫中国在通商口岸中划辟一定范围的区域,供它们的在华侨民居住,或从事各种从前在中国法律的管束下无法从事的活动。

1840年代中后期至1850年代末的10余年时间里,上海、宁波两城成为了外国殖民势力在华东地区开展侵华活动的大本营,利用中国清政府划辟给外国的租界作掩护,外国一些不法商人大肆将鸦片等具有毒害作用的"药物"输往中国,并用这些毒品从中国"消费者"的身上大肆抽膏吸脂。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旧中国烟馆中的鸦片吸食者

太平天国政权从成立的那一天起,便标榜自己是中国劳苦民众的救赎者,因而当然不可能坐视被其称为"洋兄弟"的欧美人继续以鸦片来荼毒中国。

太平天国对鸦片所持的禁绝态度,使一心只想在华攫取、扩大权益的外国殖民势力认识到,太平天国终究不可能成为它们忠实的在华伙伴,因而在回应太平天国的信仰结盟请求时,外国当局总是保持着"态度上的谨慎"。

1856年10月,外国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太平天国加紧外交攻势,力促欧美诸国助其灭清。以英、法为首的西方诸国一度对太平天国的邀请予以过考虑,但经过再三的掂量以及对形势的观望,它们最终还是决定不与太平天国合作。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依托工事抵御英法联军的进攻

1860年夏,尚不明了外国势力心中"小九九"的天国高层授意部队进军上海,试图获得一次跟"洋兄弟"敦睦的机会。然而,当太平军部队向上海城区行进时,一个血淋淋的现实让太平天国高层第一次领略到外国侵华势力的恶毒本质。

其时,针对清政府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尚没有结束,可由于以英、法为首的西方诸国明白打败清政府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清政府战败,它就不可能有能力回绝英、法等国在华扩大权益的诉求,因此,尚与清政府处于战争状态的英国和法国决定放缓压逼清政府的脚步,并在"阻挫"太平军"夺占"上海一事中帮清政府一把。

8月19日,太平军从南门进城后不久,法租界当局就派出大量军警,以"阻止太平军据屋作巢"为名纵火焚烧民房,20日,当太平军进抵英租界附近试图稍作休整时,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英、法军队又联合向太平军发动突袭。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集结在黄浦江上、对太平军发起炮击的外国军舰

太平军由于装备上的劣势,只能且战且退。退到华界内时,太平军又遭清军优势兵力从背后袭击。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太平军只能含恨暂弃上海,至此,清军与外国军队第一次对太平军的"会剿"落下帷幕。

二、太平军兵锋指沪,沪上全城起骚动

1861年中,由于太平军在苏、浙、皖等省境内都有更重要的战事需应付,因而有外国势力盘踞的上海在这一时期没有成为太平军图攻的主要目标。1861年末,当太平军完成了夺占宁波、杭州等的战斗任务后,他们的目光又重新被移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身上。

1862年1月7日,兵锋已进抵上海外围区域的太平军向上海各界发出檄文,其中部分针对沪上洋人的文字有说道:"沪上诸友邦的侨民务必自尊自爱,与天军(指太平军)两不相扰。倘敢助清为虐,自必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9日至20日,太平军多部分别完成了对上海外围城镇嘉定、青浦、吴淞、奉贤、松江、南汇、高桥等的控制,并在一系列的接触战中击溃了由清军、洋枪队(由美国浪人华飞烈筹资组建、以西式武器作装备、成员中既有中国人又有外国人的雇佣军武装)等组成的中外"来剿"战力。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身穿洋枪队制服的华人士兵

太平军"陷城"在即,上海城内人心惶惶。为了防止太平军"咄咄逼人"的攻势让上海成为刀光剑影、枪弹横飞的战场,上海道台吴煦在沪上有产阶级的游说下出面向外国在沪的外交、军事当局请援,与此同时,清政府也指示隶属于其的总理衙门与英、法两国驻华的公使接触,商讨有关"借师助剿"的事宜。

经过"各条战线上紧锣密鼓的外交接触",清政府与英、法达成了对上海实施联防的协议,并在当地三方官员的主导下,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外会防局"的军事统筹机构。

三、"洋兄弟"与"清妖"间的并肩作战

早在清政府与外国势力达成正式的合作协议前,英、法驻扎在沪上的军队就已按捺不住,小规模地跟太平军交上火了。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活跃于华东水域的英国军舰"恩康脱号"(英:HMS Encounter)

1月13日,自吴淞向上海市区接近的太平军一部在虹口一带遭到英军的"阻击",交战中,两名英国兵被太平军生擒,沦为俘虏;1月20日,沿黄浦江航道北驶的一艘法国军舰在驶经吴淞口水域时,突然向太平军驻扎的一处营地发动猛烈炮击,致使太平军近百名遭遇横祸殒命。

正式协议达成以后,英、法更进一步地加大了介入力度,除派出更多部队进驻上海以外,还部署更多军舰巡弋长江、为清政府往上海运送增援战力的船队护航。

清政府输往上海的战力是由李鸿章主导筹建的淮军,淮军抵达上海后,当即会同华飞烈的洋枪队向太平军发动进攻。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1860年代,已装备有速射型西式枪炮的淮军

1月底至2月中旬的10余天时间里,太平军与洋枪队、淮军连续激战于辰山、天马山、广富林等处,使得上海城区以西的外围区域尽成尸横遍野之地。太平军在战斗中减员不少,但洋枪队、淮军也同样损失惨重。在对战太平军优势兵力的过程中,洋枪队中有不计其数的军火装备被太平军虏获,此外,太平军还取得了五伤华飞烈的战绩,致使他在暂失指挥能力之余,还失去了一根手指。

为了提振洋枪队的士气,促其更卖力地为维持满清的统治卖命,清政府向洋枪队赠名"常胜军"。2月21日,"常胜军"在英、法正规军及清军的加势下,向太平军驻守的高桥镇发起进击。进抵高桥以西一村庄时,接替华飞烈统领"常胜军"的另一名美国浪人白齐文遭太平军暗枪击伤,一怒之下,白齐文令部下四出纵火,将包括高桥在内的多个村镇烧作焦土。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白齐文

失去高桥作据点的太平军被迫往闵行方向撤退,撤退过程中,他们仍要与如恶犬般紧追不舍的“清洋联军”激战。在闵行,太平军与追击至此的洋兵、清军展开巷战,在28日的一场决战中,太平军在干倒数百名洋兵、清军的同时,又取得了重伤洋兵统帅白齐文的战绩。

然而,随着更多的英、法正规军被源源不断地调入上海,进取上海已无望,太平军在此危急空前的困境下,被迫再度搁置攻沪计划,撤往嘉定、青浦一带进行战力重整。

四、科技落差与外交失误带来的慢性衰亡

太平军在上海以西作休整的同时,上海城内的外国殖民势力也没有闲着,鉴于太平军随时可能再发动新的攻势,英、法两国继续从本土、印度次大陆、马来半岛、香港、天津等地调来大部队,并就地征集无业华人组建"城防队",以图用攻、守并进的方式,阻挫太平军"攻夺上海的野心"。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更多的外国战舰陆陆续续抵达华东海域

对于外国势力的露骨挑衅,太平军前线负责人在进行有礼有节的外交斗争的同时,也坚决反击外军部队几乎没有间断的挑衅。

太平军二战上海一役,终于促使太平天国的高层逐渐认清"洋兄弟"们的真面目,让他们在往后与之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加审慎。然而,历史终究没有偏帮科技、战术滞后的那一方,在清军得到洋枪、洋炮大力武装的时候,太平军的战备库中还主要是冷兵器外加土枪、土炮,这使得太平军在日后与清军的交锋中战力上很不对称。

清、洋联手战“长毛”,沪上风云再涌动

▲约1860年代,清军在外籍教官的训导下,学习西式的战地阵法

在太平天国运动持续的最后两年时间里,太平军在各条战线上连战连败,最终,威震十余年的太平天国在清政府与外国殖民势力的联合"进剿"下,逐渐因"失血过多而倒在了血泊中"。

太平天国败亡的故事告诉我们,农民阶层虽然有强烈的反封建斗争意识,但由于他们摆脱不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惯性思维,他们仍在追求着那种推翻旧王朝、自建新王朝成为至高无上统治者的旧有理想。他们成为不了带领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领导力量,他们的贡献,只在于他们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使其逐渐得以被更先进的统治阶层取代。


1.《太平军三次进攻上海》(魏建猷)

2.《太平军进攻上海纪实》(于雷)

3.《Mercenaries and Mandarins: The Ever-Victorious Army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Richard J. Smith)

4.《Devil Soldier: The Story of Frederick Townsend Ward》(Caleb Carr)

5.《中国近代史问答一百题》(唐可、陆碧凤、燕云、单同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