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為什麼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

洋芋寶寶


楚國的稱王並不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得分兩段時期來看。

西周時期

楚國一開始也是不敢稱王的,其實從西周中後期開始,西周的實力就已大不如從前。到了周夷王之時周王室已經虛弱到了一定程度,此時諸侯都不朝見周天子了,這時候有野心的熊渠就來了句“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於是自立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這就是楚國第一次自立為王。

但是時間並沒有持續多久,周厲王時期有了幾場戰爭的勝利,這讓熊渠看到之後心生畏懼,怕周厲王伐楚,當時的楚國也沒有實力百分百抵禦周厲王的討伐,所以廢掉了王位。自廢王位之後的楚國有一段時間沒有稱王。


春秋時期

其實春秋時期也就是我們如今對歷史時期劃分的一種方法而已,有一種春秋時期劃分的方法是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53年即平王東遷到三家分晉,這裡就採用這種方法來劃分春秋時期。平王東遷之後,周王室進一步衰微,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共主逐漸變成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平靜”了一段時間沒有要再稱王的楚國又有了動靜,這時候熊通殺了自己兄長的兒子自立為君,並且開始擴張自己的領土壯大自己的實力。在“我蠻夷也...請王室尊吾號”無效之後,於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這就是楚武王,此後楚王的稱號就穩定到了楚國滅亡。




楚國兩次自己稱王都是用的“蠻夷”這個理由,對於楚國來說這在當時看來的確是一個合適的理由。其他地處中原之國用這個理由就不怎麼好了,有些諸侯國國力雖強但是也無法制衡所有諸侯國,故名義上的共主局面還得維持,故中原之國沒有人自立為王。

畢竟有些諸侯國的確實力很強橫了,所以當時就有了一種新的稱呼:“伯”。因為“五候九伯”是天下諸侯的通稱,齊國的國佐曰:“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就是成為霸主的條件。在當時此“伯”的發音和“霸”是一樣的,今天我們稱的“五霸”中的“霸”字其實只是“伯”的假借而已。既然有了“伯”之稱,其義約同於天子,所以在當時那些中原有實力的諸侯國也就沒有稱王的必要了。


淡看天上月


“齊桓公”與“楚莊王”這兩個稱號,性質完全不同,含義也完全不同,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嚴格來說,春秋時期,除了天下共主“周王”、以及不按常理出牌的楚國,也是有其他國家的國君使用“王”這個稱號的,譬如“春秋五霸”中的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但題中表述的以及內在的含義主要涉及的是楚國,那我們就來看看,在當時諸侯國普遍稱“公”、“侯”的情況下,楚國的國君為什麼就能高人一等、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稱“王”。

一、春秋時期的爵位制度

春秋時期,實行“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簡單一點說,“公侯伯子男”是周天子根據諸侯國管理區域的大小,對貴族進行的等級劃分。這其中,“公”的治理範圍為五百里,“侯”的治理範圍為四百里,“伯”的治理範圍為三百里,“子”的治理範圍為二百里,“男”的治理範圍為一百里。

二、齊、秦、楚等諸侯國的爵位

周武王伐紂取勝建立周朝之後,對有功之臣及附屬國進行了一次大的分封。這裡我們只選幾個有代表性的來說說。

齊國:齊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呂尚,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姜太公。在周天子的冊封中,齊國的爵位是侯爵。

秦國:秦國原本是西陲小國,並沒有被周武王冊封,直到周平王時期,才被冊封為伯爵。

楚國:跟秦國類似,一開始周武王也沒有封楚國爵位,直到周成王時期,被冊封為子爵。

可見,齊、秦、楚三國中,齊國是一開始就被周天子認可的侯爵諸侯國,而秦國跟楚國因為實力弱小、偏居一隅,而且不是周朝親信,因此一開始並未被周天子認可,只是到了兩國強大之後,周天子才不得不封了兩國伯爵與子爵等較低的爵位。

三、齊國與楚國的國君稱謂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齊國是侯爵,齊桓公為什麼稱“公”、楚國是子爵,又為什麼楚莊王能稱“王”。

(一)齊桓公的稱謂

這裡面實際上有一個誤區,大多數人把諡號當成了正式稱謂。

齊桓公名小白,侯是他的爵位,“齊桓公”是他的諡號,是小白去世之後後人對他的評價稱呼。簡單的說,在小白活著的時候,小白不可能自稱“齊桓公”的,別人也不可能稱他為“齊桓公”。而在春秋時期,對去世的國君起諡號時,是可以使用“公”的稱號的,只是此“公”不是彼“公”,諡號的“公”只是一個名譽稱號,跟爵位裡的“公”完全是兩碼事。

史書《公羊傳·莊公十六年》記載:

”冬,十有二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滑伯、滕子,同盟於幽。同盟者何?同欲也。”

這裡就很明確的說清楚了,在正式場合,對齊國國君的稱謂只能是“齊侯”。

因此,“齊桓公”是小白的諡號,他的正式稱謂是齊侯,“齊桓公”這個諡號並沒有僭越爵位制度。

(二)楚莊王的稱謂

而楚莊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楚莊王那是公開的自稱“王”,是向周天子權威明目張膽的挑釁。

這裡面有楚、周之間數不清理還亂的恩怨。

周武王伐紂時,楚部落首領鬻熊帶兵支援,而且鬻熊本人還是周文王之師,但分封的時候,楚部落卻被周武王忽視,連個最低等的爵位也沒撈到;好不容易到了周成王時終於被承認了,還是低等的子爵,楚國一肚子火。

因為周天子是以宗親血緣關係來定遠近親疏,維繫等級制度,所以對僻居東南、蠻夷屬地,並且不是宗親的楚部落,可以說是根本沒在視野範圍之內。

周天子以宗親血緣為由忽視楚國,楚國也以“非中國”為由乾脆自立為王,不用周朝的那一套爵位。

《史記.楚世家》記載:

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嗣。”

於是熊渠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王,噁心一下週天子。到熊通的時候,乾脆自稱“楚武王”,在周天子底下開啟了僭越稱王的先河。之後楚國的國君都以“王”來自稱,包括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因此,與“齊桓公”不同,楚國的這一套做法完全顛覆了周朝的爵位制度,是對周天子、更是對周朝禮儀制度的公然踐踏。

在楚國之後,伴隨著周天子日趨式微,一些諸侯國勢力崛起,也紛紛效仿楚國自稱為“王”,這就包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著名人物。


曉東筆談


先講個武漢段子,二哥們吵架,一個罵的很慘。

罵人者說:你服不服周。

被罵者說:我就不服周。

罵人者繼續說:你跟老子再說一次。

被罵者說:不服不服就不服周。

罵人者:動手開打,被罵者受傷。

被罵者:隔幾天修養好之後,和罵人者約架,這次成功打贏罵人者。打完甩出一句話,個斑馬,你服不服周。由方言可以見文化淵源,武漢方言中著名的不服周就是來自春秋時期的故事,也是為何春秋時期別的國家都叫公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之類,唯獨只有楚國稱王,最有名的三年不鳴,一鳴驚人說的就是五霸之一的楚莊王。

那麼事情到底如何?其實在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中就說過這個故事下面看我來個昨日重新!

春秋時期,周天子不把楚國當正統的諸侯看,很是看不起楚國,於是楚國也對周天子很不感冒,在行動上很不尊重周天子,冒犯那是難免的二者很不對盤。

周朝天子位,從周武王傳到第四代時候周王是周昭王。

周昭王野心比較大,一直想繼續擴大周朝疆域,於是親率大軍,南侵荊楚。

那時候楚國還很弱小也沒有組成健全的國家制度,根本不敢硬抗,於是楚國人都分頭躲藏了起來

以堅壁清野戰術抵抗周昭王大軍

周昭王大軍過了漢水,剛一踏上楚國疆土,頓時傻了眼,到處深山老林,就是看不人毛,頓時也很蒙逼,楚兵不知所蹤,迎戰的居然都是一些毒蛇猛獸,更誇張的是還有犀牛出沒,看見周天子的大軍,就兇猛的橫衝直撞,撞得周軍人仰馬翻。

周天子的軍隊在叢林中成立孤軍,密集隊列完全無法展開,反而要面對毒蛇猛獸的攻擊,不僅如此軍隊還疫病流行,非戰鬥減員嚴重眼看就要支持不下去。無奈的周昭王只好帶著大軍回去了,當然也不是全無收穫,周昭王大獲楚人的財寶,滿載而歸。

三年後,嚐到甜頭的周昭王,故技重施以“南巡”名義,又一次親帥大軍攻掠楚國。

上一次的旅遊行軍因為猛獸和氣候問題無疾而終,這次周天子學聰明啦,帶著自己最強悍的御林軍守衛鎬京的“西六師”出征。

他們過漢水後,果不其然沒有見一個楚兵,以為還和上次一樣,楚國沒大軍抵擋,正準備武裝巡邏進而搶劫的時候,猛聽得一陣鼓響,前後左右湧來無數穿著破衣爛衫的楚人,還有跟隨而來的無數猛獸,人帶頭衝鋒,猛獸壓陣,居然將周軍打得大敗而逃!(史料沒有記載楚軍領軍者) 周昭王當然不甘心這樣失敗,繼續率領“西六師”強攻楚國,結果,又被憤怒的楚人團團圍住廝殺,周軍見勢不妙,只得急忙保著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了。

周軍逃到漢江邊,位置大概是今天襄陽一帶,突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的跳到船上,渡江而去,不料,船剛到江心就散了架,變成了無數塊木板。原來,楚人早就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從這裡渡江,就預先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梆成船,放在岸上,樹膠成船,必然不牢靠,所以船到了江心,樹膠溶化,船也就開裂散架了。

此戰結束,周王最最精銳“西六師”,全軍覆沒,不僅如此連周昭王也掉到江裡淹死了,可謂奇恥大辱。

因此周朝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好悄悄把昭王埋在一個無人知曉地方。對這件是司馬遷《史記》記載如下:“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天子崩在水中,又不知道兇手是誰,真是奇恥大辱,卻又不能說,只好不發佈消息。因此,周昭王的死,也成周國唯一一個沒有正式通告的案列,因為不好意思對外公佈。

此戰是楚人利用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周朝的首次對抗。

昭王死後,繼位的是兒子周穆王,周穆王兒子是周共王,周共王兒子是周懿王,周懿王死後,本該懿王兒子周夷王繼位,卻被懿王叔叔周孝王奪了王位,周夷王無能,無可奈何,只好熬到周孝王去世,才在諸侯擁護下,登上王位。

周夷王上臺後,為表達對諸侯感激,一改過去天子站堂上接受諸侯禮拜慣例,變為走下堂和諸侯親切相見,天子威嚴大大下降。

這時的楚國君主,就是著名的神箭手熊渠。

熊渠射術高超,能征善戰,先後征服附近許多部落,控制長江流域最主要的銅礦資源,成為南方第一暴發戶,家裡有礦嗎,不富裕都不行。

而熊渠也是非常有想法的人,他覺得自己祖先曾經當過周文王老師,而分封時候,卻只給楚國很低爵位,當時楚國受封子爵(公侯伯子男,最低一等爵位)

這個分封,讓楚國人一直忿忿不平,熊渠因為家裡有礦,加上個人野心,於是就趁著這個機會自立為王。周夷王又沒啥威信,我怕你個鬼哦。

但是,楚國畢竟還是很弱小的,熊渠雖然不服氣,卻又不敢公開的反叛,那怎麼辦呢?他就說,你們是正統的“周”,而我們只是蠻夷,番邦小國,我們不能用你們中原的封號、諡號,那就讓我們採用蠻族人的封號吧。

於是,熊渠就把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為了“王”!

大兒子熊毋康為“句亶王”,管理今天的江陵、荊州一帶,二兒子熊摯紅封為“鄂王”,管理今天的武昌,鄂州一帶,三兒子熊執疵封“越章王”,領地不清楚,因為史料沒有寫。

這就是湖北省最的雛形,這幾個最重要的戰略據點成為王子的封地。

熊渠自己不敢稱王,就半開玩笑、半公開把幾個兒子封王,這樣,他就是王的爹了,意思是周王也是我兒子,這便宜佔的也是很有創意啊。

這就是楚人“不服周”最早的來咧。

可是實際上,熊渠官方身份,還是楚國的子爵號稱也是“楚子”,而周夷王也不是啥有大作為的周王,自顧不暇,也就無暇顧及如此僭越之舉。

不久之後,周夷王死,周厲王繼位,周厲王是個著名的暴君,據說還是個施虐狂,看誰不順眼的,就想殺人,周厲王的殘暴,讓家裡有礦的熊渠也害怕,就把兒子的王號去掉,不稱王,也不稱王他爹了。

不過這也只是暫時的,過來一百年不到吧,時間來到公元前757年,楚國子爵熊眴,隨著國家實力的強大,又忍不住稱王,史稱楚厲王。

自此以後楚國就代代稱王,周國也因為權威不再,沒有實力過問楚國的僭越之舉,早期的楚國雖然弱小,沒有周朝強大,但叛逆的精神很足,敢為天下先,敢僭越冒稱王,敢“不服周”,敢向強者挑戰,所以“不服周”這個詞也就流傳了下來。

這就是春秋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而單單楚國稱王的由來,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還有桀驁不馴的性格才有特立獨行的楚文化出現,才有後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強音出現,才有長沙會戰中無數次拉鋸戰的勝利,這都是楚人天生不服強者的倔強體現。


阿斗不傻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發率領眾諸侯起義,組成了一支討伐紂王的聯軍。兩年後,伐商聯軍在牧野大敗紂王,滅亡了無道的商朝,建立了嶄新的朝代——周朝。

周武王奪取天下後,自稱為"天子",並將伐紂過程中立下功勞的諸侯、上古聖賢人物的後代,以及自己的同族宗親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各自建國,拱衛中心的周朝都城鎬京。後來,周朝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春秋時期。

這一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例如楚莊王,這是為什麼呢?

後世稱呼一國之主的"皇帝"一詞,要到公元前221年才被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的秦始皇嬴政所創造。在此之前,周朝作為天下共主,被稱為"天子"、"周王",而其他諸侯則只能夠自稱為"公"。據唐代史學家司馬貞所著的《史記索隱》記載,後世稱之為"春秋五霸"的五位國君,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而《荀子》主張的"春秋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這些君主中,齊、晉、秦、宋的國君都稱"公",而吳、越、楚則不同,他們雖然身為諸侯,但自稱的確實與周天子地位相等的"王"。而要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還得從這幾國的建國史說起。

我們先來說說題外的吳國和越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稱王的吳、越、楚三國都處在當時中原地區以南的偏僻之處,那裡距離周天子掌控力最強大的地區比較遙遠,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可能諸侯在南方稱王很多年後才會被周天子知曉。

當然,即使如此,也不是人人都敢於稱王的,稱王前必然要具備一定的實力,否則周圍的強鄰很輕易便會以"尊王攘夷"為名前來討伐。吳國、越國因雙方的君主夫差、勾踐而為人所熟知,"臥薪嚐膽"也是後世常用的成語典故。

而早在夫差成為吳王前百餘年,吳國國君已然稱王。傳說,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三個孩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季歷是最小的一個。周太王喜愛自己的孫子姬昌,但按照立嫡立長的繼承規則,季歷是無法繼承的。季歷的兩個哥哥懂了父親的心意,便主動離開,前往了南方,於是開創了吳國。

後來吳國持續發展,逐漸壯大,據《史記》記載,魯成公五年(前586)時,"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越國則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後裔,他們在南方發展許久,到了周敬王時,越國國力漸強,於是國君允常便自稱越王。

楚國和吳、越非常相似,楚國本是北方一支部族,受到商朝人驅逐而逃往南方,周朝建立過程中,楚部落首領鬻熊為周王當火師,肩負祭祀祈禱重任,但周朝建立後卻沒有得到封賞。直到周成王時期,鬻熊的曾孫熊繹才得到封爵,不過也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在楚國的發展過程中,來自中原的諸侯們都對其十分蔑視,認為楚國地處蠻荒、人民野蠻,不配和中原眾諸侯一同會盟,於是都排擠楚國,稱之為蠻夷。楚人忍辱負重,揹負著屈辱和嘲笑,拼命的開墾土地、發展國力,並陸續對外吞併了一些小國。

據《史記》記載:"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可見,楚人對於"蠻夷"的稱號恨之入骨,並用這一稱號來挖苦曾經嘲笑楚國的隨國。楚國攻打隨國,讓身為周朝宗親的隨國國君面見周天子,請求為楚國提升爵位。

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隨國國君帶著周天子否定的答覆回到南方,"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楚國國君自此代代稱王。

綜上所述,楚國之所以稱王,最為主要的原因便是受到諸侯的嘲諷、周王的輕慢,這也是日後楚莊王做出"問鼎中原"的威脅舉動之原因所在。其次,距離周天子和其它強國距離較遠,不易被討伐也是楚國稱王所依仗的因素之一。


煮酒君


公元前六四二年,宋國國力日益富饒,宋襄公通知諸侯各國,一起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去當國君,諸侯見是宋襄公號召,大國沒幾個理會,小國只有衛、曹、邾三個派了一點人馬跟著宋襄公殺向齊國,四國大軍壓境,當初出面主持的兩位老大臣高虎和國懿仲說公子昭本來就是太子,他們就殺了公子無虧和豎刁,攆走易牙,投降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就是齊孝公,這樣四國才撤了兵。宋襄公為齊孝公即位出了力,打算繼續齊桓公的霸業,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確定下來,他怕大國又不理會,就會合四個小國滕、曹、邾、郴先開個會,曹國邾國準時到了,滕國來晚了,郴國就沒來,這下宋襄公可來氣了,要不給點利害瞧瞧,這還像個霸主嗎?宋襄公就問滕國國君嬰齊為什麼遲到,嚇得嬰齊直打哆嗦,低三下四地直陪不是,但他還是把滕國國君給圈了起來,這下還真管用,郴國得到消息連夜也趕來了,已經晚了三天,宋襄公大怒,罵道:"我剛提出會盟,小小郴國竟敢遲到三天,要是沒個辦法還行嗎?"公子目夷(相國,宋襄公的庶兄)竭力攔住他,宋襄公還是把郴國國君殺了,當作祭品祭祀天地,古代祭祀諸侯用的祭品都是豬馬牛羊,這宋襄公用的卻是活人,還是一個國家的國君,這下宋襄公威風大了,被圈的滕國國君嬰齊千方百計地託人向他求情,又送了很厚重的禮,宋襄公才放了人。這樣做事,在場的曹共公大為不平,還沒到“插血為盟”的日子就偷偷回國去了,這可把宋襄公氣壞了,會合四個小國已經是按下葫蘆又飄起來,以後還怎麼號令大國?這些小國一個個收拾太麻煩,得想個招才行,宋襄公想到一群羊只要管好頭羊,其他的自然會跟著走,那誰是頭羊呢?那時楚成王正好會合了齊、魯、陳、蔡、鄭等國訂立了盟約,就把楚國作為頭羊了,他把這想法告訴眾大臣,公子目夷自然反對,宋襄公不理他,打發使臣帶了禮物去見楚成王,請他到宋國鹿土來開一個宋、齊、楚三國會議,商量會合各國諸侯的辦法,頭羊居然答應了。公元前六三九年,齊孝公昭先同宋襄公相見,齊孝公是宋襄公幫忙才做國君的,當然忘不了他的大恩,對他特別恭敬,可一瞧這位恩人的神氣勁,如同是他老子似的,心裡不免有點難受,過了二天,楚成王也到了,三位國君挨排坐下,宋是公爵第一位,齊是侯爵第二位,楚是子爵第三位,宋襄公拱了拱手說,“我打算會合諸侯扶佐王室,恐怕人心不齊意見不一,所以想借重二位大力,大家共同來會合諸侯,到敝國孟地開個天下諸侯大會,時間就定在七月裡吧!”說著就請二位國君說話,齊孝公跟楚成王二位讓來讓去,全不說話,宋襄公就說,“那就請二位在通告上都籤個字吧!”,說完就把準備好的通告遞給楚成王,楚成王拿來一瞧,上面寫的是會盟的大道理附帶要學齊桓公的辦法,開的是“衣裳會”,下面還簽了宋公的名字,楚成王說,“您簽了字夠了,就這麼發下去吧。”宋襄公說,“陳、許、蔡都在你們二位手裡,所以要借重你們。”楚成王就請齊侯先簽,齊孝公認為宋襄公先遞通告給楚,現在由楚來遞給他心裡很不高興,就說,“敝國就像宋公手下的人一樣,沒什麼要緊,貴國不簽字事情就不好辦了。”楚成王笑笑就簽了字,交給齊孝公,齊孝公說,“有楚國簽字就行了。”宋襄公把齊孝公的冷言冷語當成了實話,把通告收了起來,還請他們到時早一點來。到了秋天,宋襄公駕著車馬就要去孟地開大會,公子目夷說,“楚是蠻族,向來不講信義,豈肯輕易讓咱們當霸主,這次大會實質是宋同楚爭奪霸主比實力的大會,萬一楚是個披著羊皮的狼,那到時動起武來該怎麼辦,所以我們還是多帶一點人馬去才放心。”宋襄公瞪了他一眼,說,“我們約好的衣裳之會,以德服人,怎麼自己先失信於人呢?”公子目夷只好空身跟著他去。到了會場,就瞧見楚、鄭、陳、蔡、曹、許等國先後全到了,齊孝公和魯僖公還沒露面,因為齊孝公怨恨宋襄公,魯僖公不願跟“蠻子”打交道,宋襄公一瞧跟著楚成王的全是文臣,就教訓公子目夷說,“你瞧瞧,下次可別再拿小人的心思去瞎猜君子的好心眼了。”這樣中原七國諸侯準時開會,宋襄公做臨時主席,拱了拱手,致開會辭說,“今天諸侯各國到敝國來開會,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想繼續齊桓公的做法,大家共同來扶佐王室,幫助弱小和有困難的諸侯,大家夥兒訂個盟約,不準互相攻打,倡導信義,天下才可太平。不知諸位意下如何?”楚成王站起來說,“很好,很好,可不知道誰是盟主?” 宋襄公心裡一急,一時竟說不出話來,他心裡想說:“盟主就是我呀!這不是請你們來推舉我嗎?”可是這話沒法說出口,他想起了宋國是公爵,又有平定齊國的功勞,就說:“這個用不著說,不是看爵位的高低,就是看功勞的大小。”楚成王說:“宋國是公爵一等諸侯,可是我已經做了多少年的王了,王總比公高一等吧!”他就跑過去,一屁股坐在第一個位子上,氣得宋襄公暴跳起來,公子目夷拉了一下他的袖子,讓他沉住氣,宋襄公可沉不住了,他費了多大的勁,霸主已經快要弄成了,怎麼能讓給別人?他挺著胸脯說:“我是周天子封的公爵,你是自立為王,這頭銜是假的。”楚成王變了臉說:“既然知道我這楚王是假的,你請我這假王來幹什麼!”只見楚王的大夫成得臣大聲說:“今天開會只要問問眾位諸侯,是為楚國來的吶,還是為宋國來的!”陳國、蔡國國君向來害怕楚國,趕緊說:“為楚國,為楚國!”楚王聽了,哈哈大笑,指著宋襄公說:“聽到沒有?你還有什麼話說?”宋襄公當面受了欺負,正想爭辯,只見成得臣跟楚王的大將門勃脫了外衣,裡頭全是亮堂堂的鎧甲,他們從腰裡撥出兩面小紅旗向臺下一搖,就瞧見楚國的文官脫了外衣全變成了武將,野獸一樣地撲上臺來,一窩蜂地把宋襄公拖了下去,臺上的諸侯嚇得直打哆嗦,公子目夷趁著這個亂勁兒跑了,這宋襄公全然不知圈套,正是“沒心人遇有心人,要脫身時難脫身”了。




濟世修真


楚人“野蠻、霸道”呀,不守禮制!

楚國是“胡作非為、目無尊長、我行我素”。不妨給其取個綽號,喚作“楚我行”。

周朝有森嚴的等級制度,有順口溜“公侯伯子男”。在這之上,外加一個獨一無二的爵位“天子”。“子男”又屬同一個級別。


因此謂之“五等”:天子、公、侯、伯、子男

“天子”即“周天子”,用“王”號,如:周成王、周幽王。謂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楚國竟採用“王”號,很明顯是“胡弄”,很顯然是“僭越”之舉!氣憤之餘又讓人覺得可笑。

“楚國”的列土封疆,是在“周成王”時期。為了追賞開國功勳的子嗣,正好楚人也在列。因為楚國的先人“鬻熊”曾侍奉“周文王”。


最初封為“子男”,區域僅“方圓50裡”。傳至“熊渠”,不知羞愧地口口聲聲說道:“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隨之,分立諸子為“亶王”、“鄂王”、“越章王”。

所以,種下了“稱王”的劣根!以致後來冒出“楚武王”、“楚成王”、“楚莊王”等。

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為之奈何!!!


內求安己


嚴格地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稱“公”,其實都是不符規範的。

當初武王伐紂成功,建立西周政權後,對王侯、貴族和有功勞的大臣施行了分封制。除了將都城以外的領土進行了分封,還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進行了相應的分封。在稱謂上亦稱為“魯公”“晉侯”“申伯”等。

然而,隨著周平王東遷,這種天下共主的局面,發生了變化。周天子的威嚴,在犬戎進攻和周平王東遷這兩件事上,一落千丈。諸侯們也漸漸不守周禮,開始輕視周天子,並漸漸不遵守周禮了。

也就是從此時起,各諸侯國的國君紛紛以“公”相稱。周天子雖然不悅,但由於皇室衰微,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不知道。

(平王東遷)

稱“公”也就罷了,可是有人更過分,竟然直接稱“王”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稱“王”的人,是楚國國君熊通。

說起來,楚國早先只是個小部落。早在周武王征伐殷商時,楚國的先祖便準確地判斷出周武王必勝,因此率軍投奔了周武王,並得到了器重。然而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大概是因為要分封的皇親貴族和功臣太多,楚國先祖給周武王遺忘了。

周成王繼位後,輔佐朝政的周公巡遊時,得到了熊繹的熱情款待。他在回去後,便向周成王推薦了熊繹。熊繹這才得到了50裡的南蠻荒地,並被封為子爵。雖然爵位很低,不過,憑著這個,熊繹好歹建立了楚國。

由於楚國建立得比較晚,又處在遠離中原的南蠻之地,因此在諸侯國中,很被別國瞧不起,因此,從熊繹開始,為了得到周天子的支持,他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帶著山上獨有的苞茅作為貢品,去朝拜周天子。而這種苞茅由於適合濾酒,因此在祭祀中,他們還負責了濾酒的工作。

就算如此,那些姬姓諸侯還是自覺高貴,對楚國國君冷嘲熱諷,相當鄙夷。

楚國國君一邊殷勤地侍奉周天子,一邊仗著遠離都城四處攻伐,開疆拓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楚國不光領土擴大了不少,經濟軍事也都強盛了許多。

(熊渠劇照)

到第六代國君熊渠時,楚國得到了進一步強大,他也不甘心再被稱為“楚子”。不過,他是個謹慎的人,並沒有直接稱“王”,而是先四處宣傳:“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諡號。”

隨後,他就把長子熊康封為句亶王,次子熊紅封為鄂王,幼子熊執疵則封為越章王,讓他們去管理才攻下的有青銅礦富饒的領地。

由於各國正忙著互相攻打,因此沒有人站出來為周天子打抱不平。不過隨著周厲王繼位,由於周厲王性情殘暴,熊渠害怕他會召集諸侯來討伐他,所以又老實地取消了兒子們的封號。

熊通繼位後,繼續開疆拓土。楚國的領地已經擴大到了漢水流域,經濟和文化也非常繁榮。

熊通認為早前受封的“楚子”,已經配不上楚國的國情和實力了,所以他決定找周天子提高他的封號。

不過,熊通並沒有直接去找周天子,而是帶著軍隊去進攻隨國。

(熊通劇照)

隨國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如楚國,所以看到楚國來攻打他,實在不知道楚國為什麼要打他。於是就派使者去問熊通:“我無罪也,為何伐我?”

熊通也不客氣地說:“我蠻夷也,我有軍隊,現在中原諸侯紛紛背叛周天子,你去讓周天子提高我的封號,我好去討伐這些背棄天子的人。”

隨侯懼怕楚國軍隊,只好去向周天子傳話。結果周天子不但不同意給熊通加封,還把隨侯罵了一頓。

熊通得知後很不高興,於是說:“好歹祖上也曾是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只是死得太早,所以沒能得到分封。直到周文王時,才得到子爵的封號,現在南方蠻夷無不對楚國順服,這樣大的功績,居然不給我加封,那我就自封為王。”

於是,熊通便自封為楚武王,又要求隨國臣服於他。隨侯不得已,於是順服於他,並和他訂下盟約,熊通這才帶著軍隊回了楚國。

熊通廢棄了周天子冊封的“楚子”稱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國君。正是他帶了頭,眾人見周天子又不敢聲張,於是愈發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不光停止進貢,後來,也紛紛稱“王”了。

(參考史料:《左傳》《東周列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但基本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所以我打算從專業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先秦尤其是戰國以前,當時的諸侯體系,大致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諸夏,就是有高度文化認同的諸侯集團,奉周天子為宗主。另一個是戎狄蠻夷集團,他們各自為政,有自己獨有的文化傳統,對周天子叛服不常。前者內部,只有一個王,那就是周王。而後者,因為沒有明確的統屬,基本都可以稱王。下面我詳細說明。

 

在甲骨文中,“王”呈斧鉞之形,代表著有軍事征伐權力的軍事首領,有點類似於後來歐洲的權杖。所以王就成為後來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之一。在西周以前,各個經濟政治實體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統屬關係,所以除非武力威服,各個諸侯都是可以稱王的。拿周人的世系來舉例子。周人的始祖是后稷,他的兒子和孫子是不窋和鞠陶,四世孫稱公劉,王玉哲先生認為,稱公,意味著建立了國家。到了公亶父的時候,他的兒子季歷,被稱為王季,這是周人稱王的開始。但在當時,商王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可週人還是照樣稱王。在西周時期,諸夏之外稱王的也很多見,比如王世民先生曾經羅列出夨王、呂王、豐王等十多例。所以楚人稱王,其實是不足為奇的。

 

楚人的祖先鬻熊,最初輔佐周人,為文王師。後來他的後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被封在楚地。最初也是諸夏體系的一員。但後來與楚蠻相結合,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遂以蠻夷自居,因而稱王,這在當時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並沒有後來說的“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說法。

 

最後說句題外話,很多答主在回答時所說的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實際是不存在的。晁福林先生曾指出,爵位體系的出現,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是爵等,二是明確的遞進關係。但是很可惜的是,無論是甲骨金文,還是傳世文獻,都不支持這個結論。所以五等爵實際是不存在的。大家如果有疑問,可以參考南開大學朱鳳瀚先生的博士,魏芃的《西周春秋時期“五等爵”研究》。關於五等爵的細節問題,我們可以另題展開。

 

參考文獻:

林沄《林沄學術文集》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

晁福林《先秦時期爵制的起源與發展》

魏芃《西周春秋時期“五等爵”研究》



咸陽宿草幾回秋


一、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王室是天子,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天子之下是各諸侯國。諸侯又分為公、候、伯、子、男五個爵位。

春秋五霸地位各不相同。宋襄公是公爵;齊桓公、晉文公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按西周的分封制來說,楚莊王只算是子爵。

二、王室衰微、諸侯崛起

春秋後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甚至要依賴各諸侯的經濟支持。

各諸侯國紛紛雄起,各自為政,稱霸中原。不再聽從周天子命令,甚至不再向周天子納貢。

三、齊桓公最先稱霸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對內發展農業、重視商業;對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聯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九次召集諸侯國會盟。取替了周天子,充當盟主。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四、春秋五霸

其他強大諸侯國也紛紛效仿,先後稱霸。但是名義上諸侯國還要聽令於周天子。因此,霸權再大也不能稱王。所以只能稱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等等。公是諡號,是他們死後的尊稱。他們活著的時候應該被叫名字,或者叫齊候、晉候的。

五、楚莊王

楚莊王例外,楚莊王是赤裸裸的僭越冒犯。楚國的祖先是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到了楚國國君熊渠的時候,他看到周王室衰微,乘機擴展地盤,壯大勢力。他說:我們蠻夷之地,不必像中原那樣叫法。所以就封自己的三個兒子都為王。

到了楚國國君熊通的時候,勢力更強,派人跟周天子說:楚國的爵位與實力不相配,希望考慮加封爵位。周天子當然拒絕了。熊通說:既然周天子不肯加封我,那我只能自己加封了。於是自封為周武王,開諸侯僭號稱王的先河。周天子敢怒不敢言,威信一敗塗地。

到楚莊王的時候,國力鼎盛,問鼎中原,毫不掩飾篡權謀逆的野心

可以說,春秋時期其他諸侯國君稱公是給周天子留了面子,唯獨楚國稱王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首先,齊桓公的“公”不是爵位,而是去世後的敬稱,齊國的原始爵位為侯爵。春秋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的諸侯國並存著。

楚國屬於地位低下的子國,國君稱楚子。楚國雖是諸侯中第一個僭越稱王的,卻不是提主所說春秋時期唯一的諸侯王國。

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都是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吳國、越國、楚國既然敢僭越稱王,它們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嗎?當然不是!

那時候,中原地區最為發達。管仲去世後,齊國霸主地位不保。晉國成為超級大國無人能敵,直至三家分晉,歷史進入戰國時期。

那麼,南方三國憑啥敢稱王?憑的是不要臉!孟子有句名言:“春秋無義戰”,說的便是南方,他們自稱的“王”當時也不被中原各國所認可。

周公制禮作樂影響深遠,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即便戰爭也都是循“禮”的;南方卻處於弱肉強食、禮崩樂壞的混亂局面。

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都臨淄。太公,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人稱呂尚,後人習慣稱之為姜子牙。作為大周第一功臣,封為侯爵實至名歸。而隔壁的魯國雖小,卻是真正的公國,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不能比啊。

總之,春秋時期周王室雖被架空,但北方各國名義上還是敬重天子的,孔子不是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嗎?戰國時期,則是個個自立為王,戰火紛飛。秦國也只是一時之勝,最終全部滅國,便宜了劉邦這老小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