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中,蘇聯真的從來都沒領先過美國嗎?

Jack゛


冷戰中蘇聯真的從來都沒有領先過美國嗎?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冷戰是世界在二次大戰後持續了幾十年的一個世界局勢,直到蘇聯解體才結束,而在冷戰的幾十年裡面,其實是蘇聯和美國的抗爭,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相對抗,而在對抗的幾十年裡面,至於誰贏了,我們直到現在也很難去說。

當然美國現在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因此總的來說,美國是佔到了便宜,而蘇聯在和美國抗爭的時候,其實也贏了很多次,下面我便給大家簡單說幾點。



首先大家要明白,冷戰的開啟,源於英國原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而同時期的中國,正處於解放戰爭,美國為了繼續自己在亞洲的霸權,所以給予國民黨獨裁反動派以軍事上的支持,並且大量輸送國民黨軍隊去往前線打解放軍。

可是國民黨雖然獲得了美國人的幫助,甚至得到了大量的武器支援,但是在三年時間,還是一敗塗地,當然同為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首先就在中國戰場,贏了美國。



其次朝鮮戰爭爆發,蘇聯當然支持社會主義國家朝鮮,但是美國慫恿了聯合國,組建聯合國軍,侵略朝鮮,最終我國為了保家衛國,不讓美國染指我東北邊境,最終出兵。因而朝鮮戰爭,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也是蘇聯贏了美國,所以蘇聯贏美國,真的離不開我中國的幫助。

而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便和蘇聯開始了軍備競賽,當然這兩個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可以說是旗鼓相當,沒有輸贏,包括髮生的古巴危機,也是兩國軍備競賽的結果。



而在上世紀又爆發了越戰,但是美國支持南越,雖然花費巨大,美國也死了不少士兵,但是南越最終還是被北越統一,可以說越戰,美國又是失敗了的一仗。因此我覺得,在冷戰時期,蘇聯對於美國,還是佔據優勢的,但是美國經濟發展快,除軍事之外,科技實力也強大,這一點就是蘇聯不能夠比擬的,所以最終蘇聯還是解體了,使得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強國。

當然現在的世界的格局,美國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這便是我中華民族,相信我國會在未來,越來越強大,超越美國,重現盛唐時的輝煌。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對於這個問題,要看如何評定。

在冷戰期間,蘇聯在很多方面領先過美國。隨便舉兩個例子

製造出了世界第一枚洲際導彈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1956年3月1日,蘇中中央主席團會議做出決議-研製遠程導彈Р-7,要求在5月10日以前完成設備的工廠安裝調試;7月底前完成發射臺測試;所有導彈部件及其測試在9月底前完成;當年11月或者12月進行第一次導彈發射。

1957年8月21日終於在拜科努爾靶場成功進行了第一枚洲際導彈P-7的試驗。1959年7月30日,進行了帶核彈頭的導彈試射,根據實驗結果,縱向偏差1.75千米,橫向偏差0.75千米。

出於冷戰的需要,蘇聯一反軍事技術秘而不宣的老傳統,由塔斯社在1957年8月27日發表了一則轟動全球的公告:“8月21日,世界上第一枚多級遠程彈道火箭向太平洋進行全程發射試驗成功。火箭試驗進展順利。經過短時間的遠距離飛行之後,火箭在預定區域降落,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飛行!

試驗結果表明,這種導彈能夠發射到地球上任何地區,與之相比戰略轟炸機已經遠遠落後了”。這種報道顯然是在暗示蘇聯在核武器運載工具上已經超越了美國,蘇聯具有把核武器發射到美國本土的能力。

在此之後的1957年10月4日22時28分34秒,蘇聯使用P-7導彈改裝的運載火箭“衛星”號將蘇聯也是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送入近地軌道。

1960年1月20日,P-7導彈開始戰鬥執勤,同年11月20日正式列入裝備。

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枚潛射導彈

1954年1月26日,蘇聯政府出臺第136-75號“關於開展潛射彈道導彈的可能性研究,以及建造首批裝備海軍彈道導彈的作戰潛艇”命令。

1954年9-10月進行了最初的三次試射,試射的是控制系統尚不完善、從固定發射臺進行發射的導彈。1955年5-7月試射了控制系統經過完善的P-11ФМ導彈。發射的11枚導彈有9枚命中了距離發射臺240千米的目標,這樣就為從潛艇上試射做好了準備。

P-11ФМ導彈第一次從В611型潛艇(舷號Б-67)發射成功是1955年9月16日17時32分(莫斯科時間)。1955年10月飛行試驗(共進行8次試射,7次成功)結束。研發期限盡管縮短,但研發工作和飛行試驗均有良好結果,表明海軍裝備戰略導彈這種新型武器是很有前景的,也表明進一步發展該裝備的必要性。

冷戰蘇聯最終的失敗並不是單個項目的問題,而是整體發展戰略的問題,實際上與蘇聯最初的戰略指導思想有必然關係。蘇聯建國之初面臨外來威脅,導致軍事工業優先發展,最後蘇聯經濟軍事化,軍事部門完全成為不受監督、凌駕於國家計劃之外的領域,使得蘇聯領導人不顧國力的許可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也得不到制約,這也成為其日後解體的一個原因之一。


榮華之武器堂


到目前為止,蘇聯是唯一一個能讓整個西方世界感到害怕的國家。那麼,蘇聯到底哪些地方讓它們害怕?

第一,強大的軍事實力。

蘇聯在二戰後迅速恢復了工農業生產,到1950年經濟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這一速度比西歐國家要快的多。

總體來講,美國和蘇聯的軍事實力處於同一個級別,但各有千秋。美國海軍更強,依靠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和航母,掌握了各大洋的制海權。蘇聯陸軍更強,稱霸亞歐大陸,在坦克、大炮方面,質量不低於西方,但數量遠超西方。蘇聯海軍航母水平不如美國,但核潛艇實力超過美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在核武器、彈道導彈等戰略武器方面領先於蘇聯,導致蘇聯潛艇被迫上浮,在全世界面前顏面盡失。此後,蘇聯大力發展戰略武器,到1970年在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數量方面完成反超。

對於蘇聯軍事實力,歐洲的戰略家們說:“如果蘇聯軍隊星期天開始進攻歐洲,星期一就能佔領德國慕尼黑,星期三就能佔領法國巴黎,星期五就能佔領西班牙馬德里和希臘雅典,不等美國盟軍從大洋彼岸剛來,歐洲就淪陷在了紅色鐵蹄之下。”

這話雖然不虛,但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只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入門級資格,這並非蘇聯最可怕的地方。

第二,領土龐大,盟友團結。


從上圖可以看出,蘇聯陣營佔據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蘇聯領土面積達到2200萬平方公里,遼闊的領土不但為蘇聯提供了足夠的戰略縱深,還讓自己的國界延伸到離西歐很近的地方,戰爭前沿往前推移對西歐各國很不利。蘇聯南部國土包含了高加索山區,使得南部經濟、能源中心有了地形作為屏障。

蘇聯實際上控制了東歐盟友,使得蘇聯的實力進一步加強。新中國建立後,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得蘇聯陣營在亞歐大陸佔據了優勢,進一步增強了蘇聯的實力。

美國和它的盟友緊密程度遠遠不如蘇聯陣營,所以雖然美國和盟友的經濟實力相加比蘇聯陣營強大,但面對近乎鐵板一塊的蘇聯陣營,實際處於劣勢。

第三,經濟發達,貧富分化小。

蘇聯經濟其實是很發達的,工業產值並不低,農業雖然是蘇聯的短板,但基本能夠做到自給自足。

蘇聯經濟規模和工業產出僅次於美國。相比於貧富懸殊的美國,蘇聯的優勢是貧富分化很小。

第四,意識形態領域。

蘇聯陣營二戰後很長時間在意識形態領域保持一致,比較團結。更重要的是,蘇聯對歐洲各國內部的左派政黨有著重要影響。蘇聯勢力可以深入西方國家內部,組織個罷工什麼的,那都不叫事。意識形態鬥爭方面,蘇聯一度不落下風,甚至處於領先地位。這讓西方很無奈。

第五,資源和能源方面。

一個國家實現工業化雖然實力變強,但對於能源、資源和市場的需求就變得非常重要,直接關乎國運。對於西歐國家和日本而言,能源是他們的短板。正是因為美國掌控了石油定價權,加上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西歐國家和日本才不得不向美國低頭。

蘇聯領土面積大,資源能源豐富,尤其是石油天然氣等,在做到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還能大量出口,這是蘇聯可以挑戰西方的最重要的資本之一。

擁有了這五個方面的優勢,蘇聯才能成為超級大國,成為迄今為止最讓西方國家害怕的國家。

但是,由於蘇聯的內部鬥爭和一些錯誤政策,導致蘇聯的五條優勢難以完全發揮出來,有些甚至轉化為劣勢,最終導致蘇聯解體。下一篇文章從以上五個方面說一下,蘇聯是怎麼把優勢變成劣勢,並最終解體的。



ZeroMD


加加林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氫彈1000萬當量,新地島冰層融化幾米。


灌南潘體寶


當然不是了,在美蘇爭霸期間,彼此的優勢是有降有升、交替出現的。總的來說,美國大部分時間處於戰略攻勢,但蘇聯也在70年代取得過相對優勢,下面我分幾個階段來說明。

1961年蘇聯修築“柏林牆”,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標誌著蘇聯開始同美國進行全球爭霸,這也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仍然在美國方面。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這一時期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至70年代,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蘇聯大力增強常規軍事力量。1978年,美軍210萬人,蘇軍440萬人,美軍擁有坦克10500輛,蘇軍擁有坦克50000輛。這一時期蘇聯推行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美蘇在歐洲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痺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誌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受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增長趨於緩慢,侵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軍事力量被蘇聯趕上,美國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蘇爭霸進入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局部戰爭,打擊親蘇政權。蘇聯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的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

值得一提是,在美蘇冷戰期間,中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0年代中期,蘇聯企圖把中國納入與美國爭霸的軌道,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如1958年蘇聯要求在中國建立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1960年,蘇聯片面撤走在華的全部專家,撕毀了243個合同書,廢除科技合作項目257個,給中國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同年,蘇聯在新疆挑起邊境衝突事件,中蘇關係惡化。1969年,蘇軍挑起珍寶島武裝衝突。蘇聯在中國邊境增兵百萬,威脅中國的安全。中國開始把蘇聯稱為“社會帝國主義”國家,並且把蘇聯做為頭號敵人,與蘇聯霸權主義進行鬥爭。這一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同中國處於敵對狀態。中國在國際關係上經受了嚴峻的考驗。70年代初,美國在同蘇聯的爭霸中轉入戰略防禦。為了扭轉同蘇聯爭霸的不利局面,美國提出了“尼克松主義”,轉而同中國改善關係。中國為了抵抗蘇聯的壓力,也需改善同美國的關係。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發表《上海公報》,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80年代,蘇聯在美蘇爭霸中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進行全面收縮。在這種情況下,中蘇關係開始緩和。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中、蘇、美三國關係隨著美蘇爭霸局勢的變化而變化,中、美、蘇關係惡化時,給三國都帶來了損害。中國與美國和蘇聯的關係,從美蘇方面來說,都是在戰略進攻時要控制或顛覆中國政權,而在戰略防禦時又打“中國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進行反對霸權主義的鬥爭,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無陣雨


經濟實力上是這樣,但軍事領域蘇聯也有很多方面超越美國,比如基礎科學,核潛艇技術,原子彈當量……


麴院荷風185945465


空間站技術蘇聯是領先美國。

甚至蘇聯解體後,讓繼承了蘇聯空間站技術的俄羅斯可以在國際空間站的建造中起領導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