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唐詩三百首》共選入唐代詩人77位,計310首詩,其中五言古詩33首,樂府46首,七言古詩28首,七言律詩50首,五言絕句29首,七言絕句51首,諸詩配有註釋和評點。

五言古詩簡稱五古,是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南北朝時期,鮑照致力於七古創作,將之衍變成一種充滿活力的詩體。唐代七古顯示出大唐宏放的氣象,手法多樣,深沉開闊,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韓愈。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五七言絕句簡稱五絕和七絕,都是古典詩體中絕句的一種。五絕起源於漢,七絕起源於六朝,兩者都在齊梁時期成型,初唐階段成熟。唐代絕句氣象高遠,率真自然,達到了吟誦自由化的最高峰,名家有李白、王維、王昌齡、韋應物、杜牧、劉禹錫等人。 清代康熙年間編訂的《全唐詩》,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難以全讀;此後 沈德潛以《全唐詩》為藍本,編選《唐詩別裁》,收錄詩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難以全讀。於是,清代乾隆年間 蘅塘退士 以《唐詩別裁》為藍本,
編選《唐詩三百首》收錄詩三百一十首,成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唐詩普及讀本。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目錄:

滁州西澗(韋應物)

桃花溪(張旭)

寄人(張泌)

題金陵渡(張祜)

贈內人(張祜)

集靈臺二首·其一(張祜)

集靈臺二首·其二(張祜)

楓橋夜泊(張繼)

隴西行(陳陶)

雜詩(佚名)

回鄉偶書(賀知章)

瑤瑟怨(溫庭筠)

月夜(劉方平)

春怨(劉方平)

烏衣巷(劉禹錫)

春詞(劉禹錫)

馬嵬坡(鄭畋)

寒食(韓翃)

已涼(韓偓)

宮詞(顧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梓州李使君(王維)

漢江臨眺(王維)

終南別業(王維)

終南山(王維)

酬張少府(王維)

過香積寺(王維)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山居秋暝(王維)

歸嵩山作(王維)

次北固山下(王灣)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

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寄左省杜拾遺(岑參)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贈孟浩然(李白)

渡荊門送別(李白)

送友人(李白)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涼思(李商隱)

北青蘿(李商隱)

蟬(李商隱)

風雨(李商隱)

落花(李商隱)

登岳陽樓(杜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

別房太尉墓(杜甫)

旅夜書懷(杜甫)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杜甫)

月夜憶舍弟(杜甫)

天末懷李白(杜甫)

月夜(杜甫)

春望(杜甫)

春宿左省(杜甫)

旅宿(杜牧)

春宮怨(杜荀鶴)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滁州西澗(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桃花溪(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道理。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寄人(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這是與情人別後的寄懷詩。詩的首句寫夢中重聚,難捨難離;二句寫依舊當年環境,往日歡情;三句寫明月有情,伊人無義;四句寫落花有恨,慰藉無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後兩句是埋怨伊人無情,魚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於對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題金陵渡(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

詩寫偶見的江上清麗夜色。首句點題,次句抒發感慨;三、四句寫因懷愁而難眠,推窗遠望,斜月朦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閃爍。全詩畫面清麗宜人,但卻難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後所作,寄寓懷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為是寫鄉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麼愁?愁什麼?也確實難斷。我們暫且欣賞這清美寧靜的夜景吧。

贈內人(張祜)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巢。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詩意在寫宮女靜夜的孤寂無聊;先寫宮門森嚴,時光飛逝;次寫麗質不寵,豔羨宿鷺;再寫斜拔玉釵,丰姿嫋娜;最後寫剔焰救蛾,使其重生。雖是無意,卻頗有情。有感於自身深鎖宮禁,恰如飛蛾撲焰,大有憐蛾自憐的情感。全詩造意深曲,耐人尋味。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集靈臺二首·其一(張祜)

日光斜照集靈臺,紅樹花迎曉露開。

昨夜上皇新授籙,太真含笑入簾來。

這兩首詩是諷刺楊玉環姊妹的專寵。第一首諷楊玉環的輕薄。楊玉環原系玄宗十八子壽王瑁的妃子,玄宗召入禁中為女官,號太真,後來大加寵幸,進而冊封為貴妃。集靈臺是清靜祀神所在,詩人指出玄宗不該在這裡行道教授給秘文儀式。並指出貴妃在這時“含笑”入內,自願為女道士,配合默契,掩人耳目,足見其輕薄風騷。

集靈臺二首·其二(張祜)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

第二首諷虢國夫人的驕縱風騷。虢國夫人是楊玉環的三姊,嫁給裴家,是當時名聲極壞的人。她並非“后妃”,卻“承主恩”,而且“騎馬入宮”“朝至尊”。自恃美豔,不施脂粉,足見她的輕佻,也可見玄宗的昏庸。

這兩首詩語言頗為含蓄,看似是褒,實則是貶,諷刺深刻,入木三分。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首句寫所見(月落),所聞(烏啼),所感(霜滿天);二句描繪楓橋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寫客船臥聽古剎鐘聲。平凡的橋,平凡的樹,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鐘,經過詩人藝術的再創造,就構成了一幅情味雋永幽靜誘人的江南水鄉的夜景圖,成為流傳古今的名作、名勝。此詩自從歐陽修說了“三更不是打鐘時”之後,議論頗多。其實寒山寺夜半鳴鐘卻是事實,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孫覿的《過楓橋寺》詩:“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即可為證。張繼大概也以夜半鳴鐘為異,故有“夜半鐘聲”一句。今人或以為“烏啼”乃寒山寺以西有“烏啼山”,非指“烏鴉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憂愁難眠”。殊不知“烏啼山”與“愁眠山”,卻是因張繼詩而得名。孫覿的“烏啼月落橋邊寺”句中的“烏啼”,即是明顯指“烏啼山”。

隴西行(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隴西行》共四首,這是第二首。首二句寫將士忠勇,喪亡甚眾;末二句寫犧牲者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情人。全詩反映了唐代長期征戰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表達了非戰情緒。三、四兩句,以“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裡人”比照,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悽楚,吟來潸然淚下。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雜詩(佚名)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回鄉偶書(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於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於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著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絃,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瑤瑟怨(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詩是寫女子別離的悲怨,蘅塘退士批註:“通首佈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詩所寫的是夢不成之後之所感、所見、所聞的情景。全詩象是幾種銜接緊密的寫景鏡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冰簟、銀床、碧空、明月、輕雲,南雁、瀟湘,以至於月光籠罩下的玉樓,組成了一組離人幽怨的秋夜圖,渲染了一種和主人公離怨情緒統一和諧的情調和氛圍。詩中雖無“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月夜(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春怨(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金屋:原指漢武帝少時欲金屋藏阿嬌事。這裡指妃嬪所住的華麗宮室。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烏衣巷(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一首懷古詩。憑弔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塗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這首詩據說博得白居易“掉頭苦吟,歎賞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春詞(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這首宮怨詩,是寫宮女新妝雖好,卻無人見賞。首句寫粉脂宜面,新妝初成,豔麗嫵媚,希冀寵幸;二句寫柳綠花紅,良辰美景,卻獨鎖深院,滿目生愁;三句寫無端煩惱,凝聚心頭,只好數花解悶;四句寫凝神佇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顯冷落。層層疊疊,婉曲新穎。寫宮女形象,丰韻多姿,嫵媚動人;寫孤悽幽怨,委婉含情,得之於神。

馬嵬坡(鄭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是一首詠史詩。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亂軍攻陷潼關,長安危及,玄宗倉皇逃蜀,道經馬嵬坡,六軍駐馬譁變。殺奸相楊國忠,逼玄宗賜死貴妃。即為馬嵬事變。詩的首兩句寫玄宗“回馬長安”時,楊妃死已多時,意謂“重返”長安是以楊妃的死換來的。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懷“雲雨”之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在景陽宮的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詩對玄宗有體諒,也有婉諷。玄宗的舉動雖勝陳後主,但所勝實在無幾。

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已涼(韓偓)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這是寫景寓情詩,詩人通過對一間華麗精緻的金閨繡戶和一年中最舒適的“已涼未寒之時”的描繪,點染了在深閨繡閣中的主人公,渴望愛情生活的情懷。佈景種種,不僅寫出了臥室的華貴氣派,還增添了綺靡的氛圍,並點明這是在一年中“已涼未寒之時”,便把主人公一種閨情綺思推到極點。故蘅塘退士批曰:“此亦通首佈景,並不露情思,而情愈深遠。”此論確有見地。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宮詞(顧況)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這首宮怨詩,與其他宮怨詩的不同處,是採用對比的手法。前二句寫聽到玉樓笙歌笑語;後二句寫自己鎖閉幽宮的孤悽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顯露於言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悽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送梓州李使君(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這是一首投贈詩,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詩以即景生情,抒發惜別心緒,也兼寫蜀中的風景土俗。開頭四句寫梓州山林奇勝;五、六兩句寫“漢女巴人”之風俗;七、八句以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比擬李使君;寓意不能因為此地僻陋,人民難治而改變文翁教化之策。

詩的情緒積極開朗,格調高遠,前半首尤勝,是唐詩中寫送別的名篇之一。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漢江臨眺(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選自《王右丞集箋註》卷八。開元二十八年(740),40歲的王維調知南選,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選補使,途經襄陽時作此詩。詩的前六句寫臨流遠眺的景觀和感受,既是寫實,又充滿想象,氣象恢宏闊大,是歷代文人寫江漢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詩,中兩聯皆言景,而前聯猶壯,足敵孟、杜《岳陽》之作"。《唐詩成法》:"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佈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終南別業(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意在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閒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第一聯敘述自己中年以後就厭惡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聯寫詩人的興致和欣賞美景時的樂趣。第三聯寫心境閒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後一聯進一步寫出悠閒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談笑”“無還期”了,寫出了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對句既純屬自然,又含隱哲理。凝鍊至此,實乃不易。

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

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酬張少府(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全詩著意自述“好靜”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偉大抱負不能實現之後的矛盾苦悶心情。由於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靜”了。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發人深省。

全詩寫情多於寫景。三、四句隱含不滿朝政之牢騷。

過香積寺(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這是一首寫遊覽的詩,主要在於描寫景物。題意在寫山寺,但並不正面描摹,而用側寫環境,來表現山寺之幽勝。“雲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後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經》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制服,喻指僧人之機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覺又悟到禪理的高深。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構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歷代被譽為煉字典範。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這是寫景之詩,描繪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潛比自己。風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抒發了閒居之樂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誼。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於詩情畫意中寄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歸嵩山作(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這首詩是寫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首聯寫歸隱出發時的情景。頷聯寫水寫鳥,其實乃託物寄情,寫自己歸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歸隱之心不改,如禽鳥至暮知還。頸聯寫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於景,反映詩人感情上的波折變化。末聯寫山之高,點明歸隱之高潔和與世隔絕,不問世事的宗旨。寫景寫情並舉,於寫景中寄寓深情。層次整齊,景象蕭瑟。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首詩寫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鄉愁。開頭以對偶句發端,寫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懷。次聯寫“潮平”、“風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闊大。三聯寫拂曉行船的情景,對仗隱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給人積級向上的藝術魅力。尾聯見雁思親,與首聯呼應。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不失詩苑奇葩,豔麗千秋。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詩寫乍見又別之情,不勝黯然。詩由上次別離說起,接著寫此次相會,然後寫敘談,最後寫惜別,波瀾曲折,富有情致。“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乃久別重逢之絕唱,與李益的“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喜外弟盧綸見宿(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司空曙和盧綸都在“大曆十才子”之列,詩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從這首詩,尤其是末聯“平生自有分(情誼),況是蔡家親(羊祜為蔡邕外孫,因稱表親為蔡家親)”,可以看見他倆的親密關係和真摯情誼;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涼。據《唐才子傳》卷四載,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為“性耿介,不幹權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這首詩正是作者這種境遇的寫照。

賊平後送人北歸(司空曙)

世亂同南去,時清獨北還。

他鄉生白髮,舊國見青山。

曉月過殘壘,繁星宿故關。

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

詩意在寫送故人返鄉,傷自己不能與之同返。詩扣緊亂離主題,由亂起南來,到亂平北還,到所見劫後荒涼,環環相扣。但詩在結構上看,從第三句至第六句,四句結構相同,卻是一大敗筆,不足為鑑。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大庚嶺為五嶺之一,古人以此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飛至此不過嶺南之傳說。詩是作者流放欽州途經大庚嶺時所作。

全詩寫貶謫嶺南的傷感,於旅途中抒發情懷。開頭以比興入手,寫望雁思鄉,再寫嶺南境惡,更襯懷鄉情切。最後兩句由寫景轉為抒情,暗祈能見到紅梅採寄親眷,以表衷情。

詩旨在寫“愁”,卻未著“愁”字,情致悽婉,愁緒滿懷,以情佈景,以景託情,情真意切,柔婉動人。

寄左省杜拾遺(岑參)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御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詩人由杜甫的推薦而任右補闕。次年寫此詩。詩是投贈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寫諫議官左拾遺的官場生活。然後自傷遲暮,無法盡力,規勸別人繼續進取。筆法隱晦,曲折地抒發內心之憂憤。詞藻豔麗,雍容華貴。

聽蜀僧浚彈琴(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此詩是寫聽蜀地一位和尚彈琴,極寫琴聲之入神。開頭兩句,寫他來自故鄉四川,表達對他的傾慕。頷聯寫彈琴,以大自然的萬壑松濤聲作比,令人感到琴聲之不凡。頸聯寫琴聲盪滌胸懷,使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尾聯寫聚精會神聽琴,而不知時日將盡,反襯彈琴之高妙誘人。全詩一氣呵成,勢如行雲流水,明快暢達。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夜泊牛渚懷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望月懷古,抒發不遇知音之傷感。首聯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頷聯由望月過渡到懷古。從謝尚聞袁宏“詠史”事件中,領略到對於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是與地位高低無關的。頸聯是由懷古回到現實,發出感慨,抒發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遠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淒涼寂寞。寫景清新雋永而不粉飾抒情豪爽豁達而不忸怩作態。

詩為五律,卻無對偶。有人認為李白才高,放逸不羈,興之所至,隨口諷誦,不顧及對偶。此說自有其理。

贈孟浩然(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詩推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品格。首聯點題,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慕之情;二、三兩聯描繪了孟浩然摒棄官職,白首歸隱,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聯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詩採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以一種舒展唱嘆的語調,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認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說頗是在理。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是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工對,寫得別開生面。先寫作別處的山水:青山橫亙外城之北,白水環繞東城潺流。此兩句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刻出山之靜態,“繞”字畫出水之動態。如此描摹,揮灑自如,秀麗清新。中間二聯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雲流水,舒暢自然。後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聯更進一層,抒發難捨難分的情緒。化用:《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句,嵌入“班”字,寫出馬猶不願離群,何況人乎?烘出繾綣情誼,真是鬼斧神工。

詩寫得新穎別緻,丰采殊異。色彩鮮豔,語言流暢,情意宛轉含蓄,自然美與人情美水乳交融,別是一番風味。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這是一首寫表兄弟因亂離闊別之後,忽然相逢又匆匆別離之詩。初問姓氏,心已驚疑,待知姓名,即憶起舊容,於是化驚為喜。敘談傷亂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全詩採用白描手法,以凝鍊的語言和生動的描寫,再現了亂離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場面,抒發了真摯的至親情誼,讀來親切感人。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涼思(李商隱)

客去波平檻,蟬休露滿枝。

永懷當此節,倚立自移時。

北斗兼春遠,南陵寓使遲。

天涯占夢數,疑誤有新知。

這是一首因時光流逝,對涼秋而懷舊的詩。流露作者盼望友人來信,卻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終竟懷疑對方已有新交,唯恐為人所棄。

詩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語言風格爽朗清淡,不雕飾,不造作。細細吟來,一種悲思綿綿的悲涼情味隨之而生。或以為此詩是寫女子懷念情人,並疑心他有了新歡,而把自己拋棄。此乃解人自解,不足為訓。

北青蘿(李商隱)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詩是寫訪僧忽悟禪理之意。首聯點出造訪的時間;頷聯寫尋訪孤僧的過程;頸聯寫黃昏時才尋到;末聯是抒發感慨。訪的是孤僧,因而以“獨敲”、“一枝”、“人何在”等點出“孤”字來。最後兩句,以“微塵”照應“僧”字,處處緊扣題意,表現了詩人在苦悶彷徨之時,不滿現實,而嚮往佛家的消極情緒。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借詠蟬以喻自身的高潔。前半首聞蟬而興,重在詠蟬;它餐風飲露,居高清雅,然而聲嘶力竭地鳴叫,卻難求一飽。後半首直抒己意,他鄉薄宦,梗枝漂流,故園荒蕪,胡不歸去?因而聞蟬以自警,同病相憐。全詩層層深入闡發主題:“高難飽”,鳴“徒勞”,聲“欲斷”,樹“無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瞭然。實屬“詠物”佳絕。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風雨(李商隱)

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又幾千。

這是作者自傷淪落漂泊無所建樹的詩,是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詩起句寫理想與際遇的矛盾,雖懷有郭震般的抱負,卻沒有他那樣的際遇。頷聯抒寫羈旅漂泊的人生感受。頸聯寫在現實生活中孤立無援的悲涼。末聯寫想借酒澆愁,但卻不能象唐初的馬周,落拓時在新豐酒店受到冷遇,然而後來他卻得到皇帝的賞識,拔居高位。

詩以“風雨”為題,“淒涼”開首,是表露羈泊異鄉,因目接悽風苦雨而引起的身世之感。

落花(李商隱)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

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

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這是一首專詠落花的詩。首聯寫落花與人的心情,含蓄蘊籍耐人尋味。頷聯從不同角度描寫落花“亂飛”的具體情狀。頸聯直接抒發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聯寫花為裝點春天而開,卻落得飄零沾衣的結局。表達了素懷壯志,不見用於世的悽婉和感慨。全詩洋溢著傷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動人。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代宗大曆三年(768)之後,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然,毫不費力。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這首詩意在送嚴武奉召還朝。詩人曾任嚴武幕僚,深得嚴武關懷,故別離之情依依,自不待言。

詩的開頭點明“遠送”,可見意深情長。分手傷別,自然想到“昨夜”餞別情景,也想何時重逢。接著謳歌嚴武入相出將都有成就,受到人民的稱讚。最後寫送別後的心境的孤獨無依。語言質樸含情,章法謹嚴有節。

別房太尉墓(杜甫)

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

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

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房琯在唐玄宗幸蜀時拜相。乾元元年(758)為肅宗所貶。杜甫曾為其上疏力諫,得罪肅宗,險遭殺害。寶應二年(763),房又進為刑部尚書,在路遇疾,卒於閬州。兩年後。杜甫路過閬州,特為老友上墳,作此詩。

這是一首悼亡詩,抒寫感傷情懷。全詩敘述了生前的交往和墳前的哀悼。前四句寫墳前哀憤,後四句寫臨別留連。詩寫得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寫房句句得體,寫交往字字有情。知遇深情,滲透字裡行間。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旅夜書懷(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作於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於景之中。後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杜甫)

此道昔歸順,西郊胡正繁。至今殘破膽,應有未招魂。

近得歸京邑,移官豈至尊。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詩作於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於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託縈懷家國之情。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天末懷李白(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李白於至德二載(757),因永王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於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詩作於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州,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

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悽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春宿左省(杜甫)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詩作於左拾遺任上,記敘了誠敬值宿,夜不敢寐的實況。反映了這時詩人不過是個小心謹慎的官吏罷了,字裡行間也流露詩人的忠愛之情。

詩開頭兩聯寫景,後兩聯寫情。自幕至夜,再自夜至曉,自曉至明,結構嚴謹而又靈活,敘述詳明而有變化。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旅宿(杜牧)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

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這是羈旅懷鄉之作。離家久遠,目睹旅館門外的漁船即加以豔羨。幽恨鄉愁、委實悽絕。頸聯“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層,實乃千錘百煉的警句。

春宮怨(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欲歸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採芙蓉。

這首詩是代宮女抒怨的代言詩,其實也含有自嘆無人賞識之意。首聯寫因貌美而入宮,受盡孤寂,不願梳妝,頷聯寫取寵不在容貌,因而不必妝扮了。頸聯寫景,春風駘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藉以烘托春心受殘,寂寞空虛的情感。末聯寫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歷來為人所推崇的名句。

關於此詩作者,歷來有所爭議。歐陽修和吳聿以為周僕所為,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卻斷為杜荀鶴所作,且雲:“故諺雲:杜詩三百首,惟在一聯中,‘風暖鳥聲碎,高花影重’是也。”孰是孰非,有待行家考證。

《唐詩三百首》311卷(61—120卷)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