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願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什麼樣家庭教育成就了俞敏洪

我們都是讀過書的人,下面這幾句話,不但讀過,還能順口拈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日積月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積少成多,積水成淵。……

這樣的話語聽起來很有道理,帶給人希望,可是,真正能夠做到、併發揮到極致的人卻不多。於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成就了矚目的人生。

兩會期間被圍堵的俞敏洪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做到?有的人做不到呢?

跟家庭教育有關。

為什麼家庭教育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那麼,什麼是家庭教育?

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實施的一種教育。中國家庭教育學研究會編著的 《家庭教育學》一書指出: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發生的,是以親子關係為重心,以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 ( 主要指父母) 對個體 ( 一般指兒童青少年) 產生的影響作用!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父母,不同父母主導著不同的家庭。所以,在不同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為受到的父母的教育不一樣,在行為、習慣、性格等方面會大不相同,有的孩子想做什麼就能堅持到底,有的孩子遇到一點難度就放棄了,這完全是性格決定的。

社會上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認為家庭教育有多麼重要,因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要進入校園,所以,他們為孩子操的心比較少。

其實,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學校教育。

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朱慶瀾曾撰寫了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在書中有一個形象而經典的“三道染缸”的比喻:

“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到了進學堂,再得好先生,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社會上,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硃紅,頭等的‘好人”。

“萬一父母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就好比白絲一下缸,就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變成紅色,那底子總難褪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半紅半黑。如果孩子再遇著不熱心的先生,到了社會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

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家庭是人類性格的工廠,它塑造了人們不同的人格特質。

快樂成長

人格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獨特模式,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

家庭教育的成敗取決於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術",實際上家庭教育的方法、竅門、技巧這些"術"是很個性化的,因人而異,但是卻統領於道的裡面。凡是成功的家庭教育都很關注家庭教育的"道",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價值和信仰。從人格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來講決定了其家庭教育中道的地位。

見過俞敏洪的人,從他精瘦的身形、幹練的語言裡就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勵志,更不用說聽他的講座、看他的節目了,可以說他就是一部勵志經典,渾身的每一個細胞就散發著堅毅、堅持、果敢、上進的力量。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成就了這樣的俞敏洪呢?

撿磚頭的父親能帶給俞敏洪貼小廣告的啟發

俞敏洪的父親是位勤奮的木工,經常幫助村裡人建造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把別人不要的零碎木頭、殘磚亂瓦撿回家。俞敏洪不解,父親為什麼把這些破東西當成寶貝,堆在院子裡?亂糟糟的!有一天,父親在院子的一角蓋起了一間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後,俞敏洪明白了,父親撿磚頭是為了把養在露天到處亂跑的豬圈起來。父親大概不會想到,自己蓋了個豬圈卻影響了兒子一生。

有的人會想,父親撿磚頭,孩子將來會不會也撿磚頭,還能有什麼出息?

試想,當家裡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建立起來後,那會是院子裡一處很有氣勢的風景,更是兒子心中一棟理想的大廈。


今日新東方


和父親一樣,俞敏洪也是個肯“撿磚頭”的人,北大學子去電線杆子上貼廣告,這樣的事情俞敏洪並不避諱。

俞敏洪辦“新東方”,有個經典鏡頭,那就是往電線杆子上刷漿糊。已近而立之年的俞敏洪,在一間10平方米的教室內辦起了英語培訓班。開業之初生源是個大問題,為了招收到學員,他每天上午騎著自行車到處找電線杆子貼廣告,以吸引到更多人的眼球。

那個時候,網絡不發達,沒有抖音帶貨、朋友圈推薦等,那些培訓班、治療疑難雜症、小公司等招人、招生、招工等都往電線杆子、廣告牌上貼小廣告。對俞敏洪來說,學校附近的電線杆子最有效。但是,電線杆子、廣告牌畢竟有限,誰先刷、誰刷得最多、誰刷得最勤,誰就佔了先機了。

俞敏洪想到了這一點,為了在深夜裡提著漿糊在學校附近奔來奔去。寒冬臘月,零下十幾度,漿糊結冰後他就趕回去,重新熬,然後再提著出來,再刷。多年以後,俞敏洪回憶說,看到刷子刷上去之後,可以看到是有希望的。

父親撿起磚頭的那一刻想到的是豬的房子,俞敏洪貼廣告的那一刻,想到的是生源,所以,他們的心中都是有目標的。

不忘孩子學業的母親把拖拉機手兒子送進北大

俞敏洪上學的時候當地教育資源比較匱乏,每家只能有一個孩子讀高中。俞家的這個名額落在了姐姐頭上,讀到初中的俞敏洪便回到生產隊勞動——種田、開拖拉機。

1978年,母親打聽到村裡有一家的女孩退學了,就找到校長請求讓俞敏洪頂替那個名額。俞敏洪得以參加高考,結果以5分之差與所報志願失之交臂,回到農村繼續當拖拉機手。

身體單薄的俞敏洪每天跟在拖拉機後面跑幾十公里,幾乎要累病了。母親替兒子做主參加了第二次高考,俞敏洪又一次以幾分之差落榜,這一次他遭受的打擊可不小。家裡省吃儉用把錢用在自己考大學上,自己卻不爭氣,俞敏洪覺得愧對全家人呀!

架起實現夢想的梯子


這個時候,母親又給了俞敏洪關鍵性地指導。媽媽沒有指責俞敏洪的落榜,而是說:”你這次已經很努力了!沒有考好怕什麼呢?還有機會,只要肯奮鬥,晚一年考上大學,也是一樣的!好好準備吧!明年再考!”深明大義的媽媽懂得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廢,堅持到底就一定能夠成功。他鼓勵兒子參加第三次高考。這一次,俞敏洪放棄了常熟市師專的夢想,把目標大學確定為北大,並如願以償地考上了。

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更利於孩子“從小事做起,成就大事”呢?

不同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表現,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在於他們的人格不同。人格的形成一定是會受到家庭教育影響的,不同父母的教養方式使得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那麼,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更利於孩子“從小事做起,成就大事呢”。


1.發揮身教的力量: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前些日子,我在理髮店偶遇一位剛剛離婚的媽媽,她主動爆料了自己離婚的事情。

當我得知她有三個兒子,最小的一個才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幾乎要驚呆了。因為我的身邊太多一天說八百遍離婚還照樣持有著紅本本的夫妻。

有三個兒子,敢離婚,沒房沒車,而且她主動要了三個兒子。

我的好奇心更強了,忍不住問,你為什麼要離婚啊?

她說,我實在跟我老公過不到一起了。我說,過不到一起還生了三兒子?她說,後面兩個雙胞胎,是意外懷孕,捨不得不要。

父母好榜樣


我明白了,她是實在沒法湊合著過了。

她說,我對我老公沒有過高的要求,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勤勤懇懇,每月拿回家幾千塊錢就可以。可是,他就是不做,整天想著做大生意,做一次賠一次。他不是這塊料啊。可是,他就是這麼好高騖遠。我實在忍不了了。

當時,我就對這位媽媽刮目相看了,三個兒子每天面對一個異想天開的爸爸,都跟著飛起來,這位媽媽就真的沒有退路了。


媽媽說,我開個菜店,收入不高,足夠我和孩子們的日常開銷,孩子們也很體貼,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就來店裡幫忙,到了店裡,沒有一個玩的,都幫助搞衛生,我敢說,我的店裡是所有菜店裡最乾淨的,都是兒子們幫我收拾的。


和媽媽一起幹活


什麼是身教,這就是身教啊,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的行為。

社會認知理論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認為,學習是人格發展的主要因素,並且這種學習發生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

孩子與父母互動的機會最多,自然,受到父母的影響也最大。如果父母能夠從小事起步去做大事,那麼,孩子就會認識到小事的重要性。父母成功的次數越多,父母做小事的時候跟孩子說說他這麼做為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目標,那麼,孩子心中的小事就是大事。

俞敏洪說:“任何一個高目標都可以分成許多小的目標來實現,即使你不能一下子達到最高目標,你只要一步步向前走,最終就能實現。”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榜樣,不管我們做著什麼工作、有著什麼樣的生活,只要我們腳踏實地地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使得家裡的生活越變越好,孩子就會有感知。你的結界就會影響到孩子。

當然了,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我們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我們家就會煥發嶄新的面貌。”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激勵的力量,勝過一千句一萬句的嘮叨和埋怨。


2.父母對孩子充滿期望,為孩子創造騰飛的機會

心理學研究發現,他人的期望,比如父母、老師的期望,不僅能影響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而且還能影響他們的IQ分數

當俞敏洪失去上學機會,回到生產隊勞動以後,一聽說有一個上學名額,他就找到校長請求讓俞敏洪頂替那個名額。

怎麼會那麼巧?有名額了,媽媽就聽說了。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媽媽根本就沒有放棄俞敏洪上學這件事,她的心向著這個方向,有了消息,自然就會進入她的耳朵。

所以,即使現實的境遇不樂觀,父母也要對孩子的未來抱有期望。對大部分孩子來講,當他們夢想的翅膀還沒有飛起來的時候,父母得有飛翔得有飛翔的願望,才能帶著孩子飛。

所以,做父母后不是一勞永逸地成就了父母,而是要不斷學習,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瞭解世界的變化,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引領孩子前進。


媽媽愛你


孩子騰飛的機會是什麼?

除了常規的學習、參加考試,進入更好的大學外。

還有特長的學習,如果孩子有特長,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體育,都要給孩子創造施展的機會,這樣,孩子才會閃光,才不會被埋沒。

做生意講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成長也一樣,當孩子總體表現不出色的時候,就尋找孩子的興趣和特長,當孩子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的時候,夢想也就有了萌芽的期望,騰飛就在前方了。


3.父母自己要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1910 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動物後面,即使第一個動物不是自己真正的母親,他們也要跟在後面,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這種現象被另一位德國行為學家洛倫茲稱之為“印刻效應”。


印刻效應


動物界有印刻效應,人類也有,孩子出生的前幾年,他們跟誰在一起,就會模仿誰,學習誰,就會把安全感建立在誰身上。

所以,人類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貴為孩子的老師,孩子不但在模仿父母的行為,還在沿襲父母的人格特質,父母是有愛心的,能幹事的、有追求的、堅強、向上、不服輸,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就不會做惡事,就不會是孬種,遇到困難就不會慫,而是努力攀登。

俞敏洪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好父母不是把成長扔給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父母再好的期待、再勵志的推動、再用力的嘮叨都抵不過父母前行的腳步帶給孩子的力量。

孩子的人生路要靠孩子自己走,但他們的確需要父母的指引,不是嫌棄而是敬服的態度並不取決於孩子而在於父母如何描畫著自己的人生風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