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家祖訓,世代不與這些姓氏通婚!為什麼?

我們通常所說的“姓氏”一詞,是“姓”與“氏”的合稱。二者都具有家號、祖號、宗號之含義,是標誌家族系統的文化符號,也是社會個體終生享有的生命代碼。就像即使是異地他鄉,當我們偶見“鄒姓”還是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鄒家祖訓,世代不與這些姓氏通婚!為什麼?

鄒姓感天而生?

然而在先秦時期,“姓”“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相似、相近、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因生賜姓,姓別婚姻”,是中華古姓起源及其社會功能的傳統說法。從史前傳說時代開始,“姓”就被作為生命延續、血緣傳承的核心符號。“同姓”即意味著擁有共同的血緣始祖,使用共同的族群標誌。


鄒家祖訓,世代不與這些姓氏通婚!為什麼?


由於在母系氏族社會里,群婚雜處,“民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緣的傳承,世系的區分,只能以母系來識別,“姓”只能從母系取得,因而姓的初始本意就是“女之所生”,是生命延續的產物,是生殖崇拜觀念的體現,東漢文學家許慎在《五經異義》中就曾指出:“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

《方言.十二》稱:“鼻,始也……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故後世稱初祖為“鼻祖”。直至現在,我們也不例外,作為鄒家人,我們都知道,鄒氏有五大聖祖,得姓始祖正考父,開姓初祖鄒曼父,范陽立族遠祖鄒全哲,南征入閩太祖鄒勇夫,南方發祥先祖鄒應龍。

鄒家祖訓,世代不與這些姓氏通婚!為什麼?

鄒氏姓別婚姻?

大約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認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並從實踐中逐漸感受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物學道理,認識到同一血統的人相互婚配,不利後代。於是,首先要求對不同的血統加以區分。

同時,由於部族的不斷繁衍、居住地域的不斷擴大、職業身份的不斷變化,同一姓族之內依據血緣世系的親疏、居住地域的遠近,就形成了若干個分支,對各個氏族及若干分支加以區分的特殊標誌,就是“姓”。姓成為氏族的內婚制發展到族外婚制的一個重要標誌,也即文明起源的最初標誌

鄒家祖訓,世代不與這些姓氏通婚!為什麼?

在班固等人編纂的《白虎通義》中對此有一段精闢的論述:“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世別類,使生相哀,同姓不得娶,皆為重人倫也。”除了避免與同姓通婚,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我們也會承襲祖上不與規定的姓氏通婚的規定。就像之前介紹過的,由於朱姓曾有一支改“鄒姓”,所以,貴州遵義有一支鄒姓族人祖上便有祖規,世代不與“朱姓”通婚。

鄒家祖訓,世代不與這些姓氏通婚!為什麼?

鄒姓文化博大精深,其演變歷程蘊含了鄒姓族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相互聯繫的多門學科文化,我們需平心靜氣細細研究。我們也會堅持不懈為大家普及家族姓氏文化,大家一起探究鄒氏文化的奧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