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水系圖

四瀆八流是古代中國著名的河流,而這些河流均發源或流經於以嵩山為中心的天地之中——中原地區。古代中國說的河山和山河,山指的就是嵩山,河指的就是黃河。由此可以證明,過去的華夏民族南到長江,北至黃河,中間是淮河、濟水。四瀆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中國民間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說明了奉江、河、淮、濟為四瀆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風惜通義·山澤》引《尚書大傳》、《禮三正記》繼續解釋說:“瀆者,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民陵居,殖五穀也。江者,貢也,珍物可貢獻也。河者,播也,播為九流,出龍圖也。淮者,均,均其務也。濟者,齊,齊其度量也。”《史記 封禪書》裡說: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閒,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四瀆(古代對中國“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的合稱)。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往夏商周三代建國都在河、洛二水之間,所以先以嵩高山為中嶽,然後其他四嶽名也都與各自的方位相合,而四瀆都在崤山、函谷關以東。到秦稱帝,建都咸陽,則五嶽、四瀆都在都城東方。

中國古人對四瀆八流的信仰其實源於自然崇拜,因為古人認為凡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的都是神,河流給人們豐富的水源,有可供給人們食用的各種魚類,但有時也有危脅人類生命的各種怪物,於是對之產生敬畏之情,立廟祀之。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山勢圖

“四瀆”的主要支脈為“八流”,晉•張華《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渭出鳥鼠,漢出嶓冢,洛出熊耳,涇出少室,汝出燕泉,泗出陪尾,沔出月臺,沃出太山。”《藝文類聚》卷八“漢”作“漾”,“涇”作“潁”,“沔”作“淄”,“沃”作“沂”。分別是渭水、洛水(黃河支脈),漢水、沔水(長江支脈),潁水、汝水、泗水、沂水(淮水支脈)。這“四瀆八流”是具有神性的大水,其他河川不能與之相提並論。其所以如此,原因有兩個。一是這“四瀆八流”都源出名山,河出崑崙,江出岷山,濟出王屋,淮出嵩山、桐柏。潁水發源於神聖的中嶽嵩山,所以能夠躋身於名水之中。二則是,“四瀆八流”流經的區域都是在天地之中的王化文明區域,楚國與嶺南的幾條大川因在蠻荒山野,所以不能進入名水。

古濟水的流向在《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於海。”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里,到濟瀆和龍潭地面湧出,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叫水,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後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濟水流經原陽時,南濟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會合形成鉅野澤,濟水三隱三現,百折入海,神秘莫測。濟水乾涸,幾近消失,為何能位列四瀆?唐代,濟水通而復枯,唐太宗李世民問大臣許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載祀典,濟水甚細而尊四瀆,何也?”許敬宗答曰:“瀆之為言獨也,不因餘水獨能赴海也,濟潛流屢絕,狀雖微細,獨而尊也。”濟水雖然細微,卻能獨流入海,濟水這種不達於海誓不罷休的頑強精神,就是它始終位列四瀆的原因。一脈濟水,三隱三現,卻至清遠濁,堅守其節,這種情操,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們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是文人的骨鯁、正氣的精神。“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常日聽人言,金秋入吾手。”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在河南做官時來濟的感嘆。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嵩山四瀆廟

而今淮、黃、江都還在日夜奔流,唯獨濟水早已消失,只留下濟源、濟寧、濟南這些地名,佐證著它曾經的存在,濟水下游的一段河道被黃河侵奪,記憶著一條古水的足跡。然而,這條消失的濟水,卻被歷代帝王給予特殊的恩寵,享受到水系崇拜中最高的禮遇,被尊為四瀆之首。

從周朝開始,四瀆神就作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來祭祀。《禮記·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並在全國各地修廟祭祀,據《風惜通義·山澤》記載,祭祀河神的廟在河南滎陽縣,河堤謁者掌四瀆,禮祠與五嶽同,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廟在廣陵江都縣,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廟在平氏縣,濟出常山房子贊皇山,東入沮,廟在東郡臨邑縣。這種祭祀直至漢代,《漢書·武帝紀》建元(前140-134年)元年(前140年)詔曰:“河海潤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從漢宣帝開始正式列四瀆神入國家祀典。《漢書·都祀志下》稱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制詔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閥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祀江梅洛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舊唐書·禮儀志四》稱唐天寶(742-756年)六年(747年)封河濱為“靈源公”,濟瀆為“清源公”,江濱為“廣源公”,淮瀆為“長源公”。《宋史·禮志八》稱宋仁宗康定(1040-1064年)元年(1040年)詔封江濱為“廣源王”,河瀆為“顯聖靈源王”,淮瀆為“長源王”,濟濱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則稱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濱為“廣源順濟王”,河濱為“靈源弘濟王”,淮濱為“長源博濟王”,濟濱為“清源菩濟王”。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潁河水系圖

八流中長江、黃河分別各佔兩條河流,淮河獨佔四條河流,充分說明淮河在古中國華夏民族中的地位,尤其是潁河。潁河在歷史上是一條重要的河流。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龍山文化等重要文化遺存遍佈潁河兩岸。其中有證實夏朝真實性的河南嵩山南禹都陽城和禹州瓦店遺址,是夏朝的都城遺址,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發現之一。而在潁河兩岸發生了眾多歷史上重要的史實。留下了潁川文化等一系列的燦爛文明。潁河,與黃河、伊洛河一同成為中華文明之源。

潁河發源於河南嵩山,流經河南省的登封、禹州、許昌、周口、項城、沈丘等縣市;至常勝溝口進入安徽省界首縣境,流經太和、阜陽、潁上等縣市,於潁上縣魯口鄉注入淮河。全長557公里;流域面積為36728平方公里;流域內最高地面高程2240米,魯山至沫河口的高差為103米。潁河有三源:按《水經注》,古潁河三源都在嵩山,今正源出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北源賈魯河源出嵩山少室山和新密市聖水峪;南源沙河源於河南省魯山縣摩達嶺。三源在周口市相匯後東南流過沈丘後入安徽省,至潁上縣魯口鄉入淮河。潁河一條古老而又美麗的河流,其支流沙河、澧河、姬河、洧河、溱河、賈魯河等岸邊發生了眾多歷史上重要的史實。留下了潁河文化等一系列的燦爛文明。潁河,與黃河、伊洛河一同成為中華文明之源。8萬——10萬前就有河南“許昌人”在岸邊生息。8000年前河南舞陽賈湖先民就開始在沙潁河岸邊種稻、糟酒、奏響七音骨笛,刻畫契文。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潁河岸邊定都,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嵩山下潁水春耕圖片

據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史料記載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黃帝。黃帝在潁河的支流姬河、溱水、洧河岸邊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穀,發明杵臼,開闢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在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區,現在看來名不見經傳或幾經乾枯的小河,在中國歷史上就非常有名,除了洛河、伊河、潁河、汝河外,還有瀍河、溱水、洧河、姬河、雙洎河等,這些河流在古代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尤其是被譽為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專題為這些河流作詩加以歌頌,並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學創作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足以說明,我們華夏民族最早活動的地方,就在以嵩山為中心的天地之中——中原地區。

�\u0001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嵩山潁源的龍潭戲水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潁源龍潭戲水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中國最古老的河流:“四瀆八流”都在嵩山中原一帶

位於登封石道的潁源故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