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空間的全息對應

關於時間和空間,實在是難以理解了。什麼叫時間,什麼叫空間,太難以回答了,近代古典哲學家休莫談人類所有的知識無效,他說因果論不成立,因果論是在時間和空間的排序,在表象上追索而達成因果關係,所以因果論不成立。必須首先搞明白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才能探討。可惜時間和空間沒有人可以回答。康德非常推崇休莫這個表達觀點,於是康德開始追問人類的知識“如何構造”,康德在其書中的觀點都是從首先回答時間和空間入手開始討論。他說有沒有時間和空間他不知道,他認為事先存在的感知平臺,一切感知和知識才可以構建。就是康德哲學對人類的貢獻。牛頓的學說大家一開始也不理解,直到愛因斯坦出現人們恍然大悟牛頓力學其實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追問,叫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叫時空相對論。時間和空間有某種內在冥冥對應關係。中國先秦時代有一個人叫屍子,他給我們留下“宇宙”這個詞語,成為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宇,四方上下謂之宇,指空間。宙,古往今來謂之宙,指時間。所謂宇宙就是時間和空間。中國的易學就是集天,地,人,時間,四位一體的辯證哲學,上至宇宙天體,下至地球萬物,相互影響,有機統一。魏晉時期,王弼就說,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化也。易經早就告訴我們,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易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事事相關,物物相應。在生活中,常常有一種情形,走在街上,壞蛋一眼可以看出來壞蛋。范蠡與時逐而不責與人。都是在告訴我們,時間對於一個人有多重要,運氣好的時候多幹點,運氣不好的時候休養生息,也就是對時間的掌控。中國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世間一切遵循這個法則。大家記得每年看春晚,主持人說今年的鐘聲又比去年延遲了幾秒,這是一個看似很普通,其實蘊含重大的時空含義。古語說,天增歲月人增壽。天的歲月在增加,相應人的壽命也在增加。其實,每當出現日食和月食的時候,時間會靜止的,但是人感受不到這種虛無的存在。愛因斯坦相對論出來的時候沒有人理睬,1919年英國皇家科學愛丁頓,帶科學家去非洲和南美洲觀察全日食,因為相對論講,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放在空間中,時空會彎曲,他們果然看到應該處在太陽後面的星在太陽側面看到,表明空間是彎曲的,光線走的不是直線而是曲線。計算結果跟愛因斯坦預計的完全一樣。愛丁頓說,世界上只有兩個半人可以讀懂相對論,他就是那個半人。愛因斯坦一直在追問,時間到底是什麼?時間真的存在嗎?人的生命狀態,除了活動外,還應該有“止“,就是休息,就是無所事事,它絕對不是一味向前的,就連時間都有靜止,何況人?這就是自然規律。一個和尚問禪師,每天十二個時辰如何用心精進,老禪師說,你被十二個時辰弄的團團轉,而我把十二個時辰弄的團團轉。其實,該學習就學習,該休息就休息,不虛度時光,願每一個朋友善用時間。時間是流動的空間,空間是凝固的時間。二者一虛一實,一動一靜,互相交織,構成一個充滿玄機的動態世界。這種人與時空的全息性,統一性存在於生物界中,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全息胚。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陽,就是對這種全息性的全部概括。一個偶然的因素可以反應出一些必然。人不知而神先知,這個神就是眼神,也是心神,心神和眼睛是想通的,我們理解統一時空,事事都是對應在一起的,在心神動的一剎那,身邊發生的事情可以天人感應,迅速洞察。所以看人的最高境界是“法無定法”,與孔子說的“善為易者不佔”是同一道理。當一個人的心神可以達到如如不動的時候,可以“遠取諸物,進取諸身”。邵雍說“從來一物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驗人一年不如驗人一月,驗人一月不如驗人一日,驗人一日不如驗人一眼。當一個人理解了時間和空間的變化的時候會“事事相應,物物相對”的時候,對識別人有一種天然的直覺。這種直接與當下的時間一定相應,例如中國古代的奇門遁甲就是以當下的時間為準,自古學會奇門遁,來者不用問。就是看到你第一眼那個“時間“或者“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起一個局,就可以清晰判斷。或者用五行瞬間的靈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冥冥對應一種感知能力。范蠡是中國儒商的鼻祖,也是華夏財神,三次經商成為首富,又散盡家財,是一個智者,具有非凡的智慧。他師從計然,計然留下七策給范蠡。計然也叫文子,文子又是老子的徒弟,計然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司馬遷在史書評價范蠡“與時逐而不責與人“。我特別喜歡在這句話,把這句話掛在兒子房間,成為兒子的座右銘。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永遠按照時空的法則來做事,而不埋怨任何人”。能把握時間 和空間轉化的人都是絕頂高手。當他輔佐勾踐成為霸主的時候急流勇退,他也勸相國文仲同時離開,明哲保身。因為勾踐這個人可以同患難,不可同富貴,他是從那裡判斷出來的呢,勾踐這個人脖子特別長而嘴像鷹嘴,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可惜文仲沒有聽他的,不久被勾踐所殺,臨死前,後悔沒有聽范蠡之言。范蠡對勾踐的判斷來自於文子,史書記載過,范蠡引薦文子見勾踐,希望可以出山助勾踐,但是文子據說看了勾踐第一眼,就對勾踐做了精準判斷,拒絕了勾踐的請求。以後混江湖,人要是懂點面相,有點識人的能力,擁有先見之明,是一個很好的競爭力,大可保命,小可保財。歷史上記載王安石辨水能力很強,他委託蘇東坡幫他帶長江上游的水煎茶,結果蘇東坡錯過時間,用下游的水代替,結果一泡茶出來露餡,泡茶時候茶葉慢慢捲上來,跟以前上游取的水差別很大,可見王安石洞察能力,可惜用人還是有所失敗,在其變法的時候,一個助手叫蔡京,就是大家經常在電視看到的蔡太師,當時很多人勸王安石,說蔡京將來必定是奸臣,禍害朝廷,不能提撥。王安石沒有采納,最終蔡京成為一代奸臣。當時人怎麼看出來呢,因為蔡京經常直視太陽,默不出聲,這是一個特殊細節,如同燕子是雨的觸鬚,落葉是秋的觸鬚,人的某些特徵也是一些觸鬚,會被有心人觸摸到。還記的曹操當年給自己兒子說,司馬懿要殺掉,這個人有狼顧之相,是有野心的人,就是脖子可以轉180度向後看,其後必造反。曹操的易經老師是喬玄,懂曹操者當時天下只有喬玄,喬玄見曹操一眼,就說此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流傳後世關於曹操的評價就是來自喬玄。就是大喬小喬的父親,也是曹操為數不多敬佩的人,行軍途中凡遇到喬玄墓,都會專門祭拜老師。曹操還留下了自己對易經的註解,水平相當之高。歷史上有兩個人狼顧之相,一個司馬懿,另外一個就是袁世凱,在恭親王奕訢的孫子的日記中記載,袁世凱鷹視狼顧,這個相以後會有造反可能,清政府曾經做了一些準備,最終還是被袁世凱推翻,袁世凱具備新時代的改革精神,也有舊時代的反動,功過是非,留給後人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