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副作用——你必須知道的常用知識

在放射治療過程中,高劑量的輻射通過破壞腫瘤細胞的DNA來阻止或延緩腫瘤細胞的生長。在這個過程中,輻射也會不可避免地傷害到腫瘤細胞周圍正常細胞的DNA,這樣就會導致接受放療的患者出現副作用。由於照射治療部位不同,就會引發各種放療副作用,如嘔吐、脫髮、皮膚乾燥、疲倦、腹瀉、食慾不振等。

放療副作用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治療劑量、治療部位以及患者的個人健康狀況等多種因素。

總體上講,大多數放療導致的副作用會緩解和消失的。同時,也有些可以緩解副作用的方法。如果治療患者的副作用反應嚴重的話,放療醫生會要求患者進行休息、調整治療時間或改變放療的類型,但不會中止放射治療,因為這樣做大大會影響放療的治療效果。

噁心嘔吐

噁心、嘔吐是放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這大部分是由於放療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屬於放療的消化道反應。這種反應一般出現在10次以後,劑量2000cGy以上。

厭食常為放療中最早出現的症狀之一。如因放療引起的食慾不振,可服用維生素B6及助消化藥和開胃藥,也可選擇食用開胃食品山楂等。可以參照化療引起的食慾不振進行處理:

  • 高致吐的化療方案常推薦在化療前採用三藥聯合方案,包括單劑量的 5-HT3 受體拮抗劑、地塞米松和 NK-1 受體拮抗劑。
  • 中度致吐化療方案推薦第一天採用 5-HT3 受體拮抗劑聯合地塞米松,第 2 和第 3 天繼續使用地塞米松。
  • 低度致吐化療方案建議單一止吐藥物如地塞米松、5-HT3 受體拮抗劑或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如甲氧氯普胺)預防嘔吐。

同時注意適當補液或靜脈營養。輸液應注意晶體和膠體比例( 3 : 1)以維持正常生理滲透壓,補液不宜過多。

總的來說,噁心、嘔吐屬於常見的放療引起的消化道反應,一般做好對症處理即可。如果噁心、嘔吐的反應比較重,一般處理又沒有好的效果,則需要考慮輸液或暫時停止放療。

放療副作用——你必須知道的常用知識

發熱

放療過程中引起發熱的原因有多方面。放療本身造成的組織損傷,尤其是腫瘤組織壞死吸收;血象下降、免疫功能減退也易合併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熱;聯合化療或其他免疫增強藥等可使發熱加重。

因此出現發熱,首先尋因。

  • 低於 38℃ 的發熱,可不用退熱藥物,多飲溫開水,注意休息,促其排汗、排尿,多能耐受並穩定至正常。
  • 體溫超過 38℃,引起明顯頭痛或全身不適,應使用退熱藥物,如阿司匹林、解熱鎮痛劑等,也可用溼毛巾行頭部冷敷,待進一步明確發熱原因後再做相應處理。
  • 體溫持續升高達 38.5℃ 以上,應暫停放療,穩定病情,靜脈輸液給予支持,必要時應用抗生素、維生素及適量腎上腺素。

外周血象下降

造血系統對放射線高度敏感,部分患者在放療中可出現外周血象下降。

原因是放療時骨髓內各種造血細胞的分裂繁殖受到抑制,向周圍血中釋放的成熟細胞(包括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射線對生成這三種細胞的前體細胞的放射敏感程度是一樣的,而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很短,因此外周血中計數很快下降,而紅細胞的生產時間很長,貧血出現較晚。

患者接受放療時,尤其是照射較大範圍的扁骨、骨髓、脾及大面積放療,如全肺放療、全骨盆放療、全腹放療。造血系統受影響導致全血細胞下降,如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下降。

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並有一定的危害,如患者自覺全身乏力,易導致嚴重感染甚至敗血症,有出血傾向,導致內臟、顱內出血致死亡。

放療期間應每週檢查血象一次。

單純放療一般不易引起明顯的血象下降,下降的多少與照射野大小、部位等因素有關。放療中應加強飲食營養,促進造血功能,食物宜高維生素、高蛋白。

白細胞下降明顯者注意預防感染,血小板減少者注意有無出血向,防止損傷。對於血象下降嚴重者,應停止放療,及時糾正,應抗生素預防感染。

皮膚損傷

在採用放射線治療腫瘤時,特別是治療身體較深部位的病灶,放射線的輻射能在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到達病灶組織前的正常組織細胞有所傷害,尤其是比較脆弱的皮膚,常易引起放射性皮膚損傷。放射性皮膚損害好發於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皮膚薄嫩和多皺褶的部位。

放射性皮損的發生除了與局部皮膚的解剖結構有關外,還與照射總劑量、分割劑量、總療程時間、射線種類、外界氣候條件及患者的自我保護等因素有關。

反應輕者會出現輕微的皮膚紅斑、燒灼感、刺痛、瘙癢等不適症狀,重者可能會出現溼性脫皮、潰瘍等症狀。

腫瘤患者放療過程中,要保護好放射區的皮膚:內衣要寬鬆、柔軟,不要在照射野內粘貼膠布、塗抹紅汞、碘酒等刺激性藥物,不用肥皂等鹼性物質清洗局部,不要曝曬等。

當患者的皮膚癒合後,再次接受放射治療仍有可能發生放射性皮炎。我們需要更加註意患者的皮膚情況,保護患者的皮膚,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減輕其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放射治療。

脫髮

放療使用的高能射線穿透能力很強,而人的頭顱大小有限,所以射線完全可以穿透。只要頭頸部照射野內有頭髮或射線通過的路徑上有頭髮,那麼射線對頭髮毛囊的生長都會有影響,達到一定劑量後就會引起脫髮。

放療引起脫髮為可逆性的,但頭髮再長出來的數量將取決於患者受到多少輻射劑量和放射治療的類型。

脫髮後,頭皮變得更加敏感了,所以,患者在晴天外出時應該戴頂帽子或頭巾來保護頭皮。如果你喜歡假髮,確保內襯不刺激頭皮。

疲勞乏力

放療過程中腫瘤患者出現疲倦乏力是很常見的。大多數人在開始放療幾周後感到疲勞,並隨著持續治療,疲倦乏力感會增加。這種疲倦乏力不同於日常生活中暫時的疲倦,癌症相關疲倦乏力更嚴重和更痛苦,休息也不能緩解,嚴重的疲倦乏力甚至可以導致患者不能繼續接受放射治療。

放療患者的疲倦乏力往往是由多個因素引起,貧血、睡眠問題、營養不良、焦慮抑鬱情緒干擾等問題都可造成或加劇腫瘤患者的疲勞乏力。因此,緩解放療患者疲倦乏力的症狀可能會涉及許多專業人員,包括醫生、護士、營養學家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

如果知道患者疲倦乏力的原因,可以直接進行針對性治療。例如,如果貧血被認為導致了疲倦乏力,那就針對性地治療貧血;另一些放療患者可以通過糾正體液與電解質的失衡來緩解疲倦乏力。還有,適當運動,改善睡眠,均衡飲食營養似乎都可以改善和緩解疲倦乏力。

其他不良反應

根據放療的不同部位,其引起的不良反應也不同。

頭頸部放療常見不良反應

口腔黏膜:輕度表現為黏膜紅腫、充血、斑點狀白膜形成、稍痛。嚴重者融合性白膜、潰瘍形成、疼痛明顯、影響進食。

口乾:正常人的唾液由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尤其是腮腺分泌的,以保持口腔溼潤,幫助食物的消化,而患頭頸部惡性腫瘤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療時,上述腺體大都在放射野內。在接受了高劑量的放療後,正常腺體的腺細胞不能分泌足夠的唾液,唾液變得少而粘稠,故病人會覺得口乾。

這種情況在放療中便開始出現並可能伴隨終生。雖然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可以使唾液分泌功能恢復正常,但可以在放療中注意、多飲水、補充營養等使症狀減輕。

放射性腦損傷:因腫瘤的顱內侵犯或者腦組織周圍組織結構的侵犯不可避免照射腦組織時可能會放射性腦損傷,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癲癇、精神異常等。

胸部放療常見不良反應

放射性肺損傷:放射性肺炎多於放療後2-3周出現症狀,輕者無症狀或有刺激性乾咳,嚴重者出現高熱、胸痛和氣急。放射性纖維化多出現於放療後數月到數年,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主要是對症治療,給予激素、維生素和抗生素緩解炎症,給予吸氧緩解低氧血癥。

放射性食管損傷:食管的鱗狀上皮對射線比較敏感,食管癌、肺癌、縱膈腫瘤的放療均可使食管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引起放射性食管炎,表現為吞嚥疼痛、胸部疼痛、發熱、嗆咳等,後期因食管纖維化狹窄出現吞嚥困難。

腹部放療常見不良反應

放射性肝損傷:輕者無症狀或輕度肝功能異常,重者會出現精神萎靡、肝區疼痛、黃疸、腹水等,極少數會出現肝衰竭危及生命。重在預防,應早診斷,早治療。

放射性胃腸炎:一般出現在放療開始後1-2周內,常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治療以飲食調節和對症處理為主。

放射性腎損傷:表現為蛋白尿、血尿、高血壓、貧血等,以預防為主,控制照射的劑量和體積,保護腎功能、降壓及對症治療。

盆腔放療常見不良反應

放射性直腸炎:表現為腹痛腹瀉、裡急後重、粘液便、血便等。

放射性膀胱炎: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血尿等。

放療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不良反應多為輕度,經對症治療或放療結束後逐漸緩解,正確認識放療的不良反應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配合醫生早發現早治療,保證放療的順利進行,以利於病情的控制。

好了,今天的話題我們就探討到這裡,我是腫瘤科醫師一陳智娟,如果您想了解腫瘤相關的問題,點擊左下方“瞭解更多”立即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