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網信提示您:長期戴口罩用這幾招,避免出現“副作用”

皮膚有勒痕破損考慮換口罩種類

長時間佩戴口罩(尤其是N95口罩),皮膚被固定口罩的耳帶、鼻夾一邊施壓一邊摩擦,耳後、鼻樑、臉頰、顴骨都成了勒痕的重災區。想要避免勒痕,最簡單的就是換種尺寸、材質、種類都合適的口罩。

N95口罩雖然是防護新冠病毒的首選,但是在超市、交通工具、辦公室、空曠的室外等人群不太密集的場所,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就足夠了。或者選擇頭戴式口罩以減少對耳後皮膚的摩擦及壓迫。在人員相對固定、人群不密集的場所,可適度變換口罩位置使局部減壓;在環境內衛生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每隔2-3小時可以摘下口罩休息一會兒,緩解局部皮膚壓力。

佩戴口罩前在接觸口罩壓力較大的部位塗抹潤膚乳能減少刺激。

長痘痘過敏需要經常更換口罩

戴口罩時,口罩下的皮膚一直處於悶熱、潮溼的環境中,這種環境會加速痤瘡丙酸桿菌、馬色拉菌、蟎蟲等細菌及其它微生物的繁殖,還會破壞面部皮膚水油平衡,導致皮膚變幹、出油、長痘。皮膚比較敏感的人,甚至還會因此出現接觸性皮炎。

皮膚科醫生介紹,解決長痘、過敏的問題,最需要的是通風和塗藥。

口罩潮溼時,應該及時更換口罩。如果實在沒有口罩替換,也可將口罩掛晾在通風處,供下次使用。同時,戴口罩期間儘量不要化妝,化妝後需要仔細卸妝,避免化妝品殘留堵塞毛孔。

突然長出了很多痘痘,難以處理的話,最好還是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異維A酸等A酸類藥物。

憋氣、頭暈、胸悶可更換輕薄口罩

戴多層口罩會增加呼吸負擔,而且戴多層口罩的防護效果不會增強,反而會影響佩戴舒適度。比如說在居家、通風良好和人員密度低的場所可不佩戴口罩。非醫用口罩,如棉紗、活性炭和海綿等口罩具有一定的防護效果,也有減少咳嗽、噴嚏和說話等產生的飛沫散播的作用,可視情況選用。

值得注意的是,出現憋氣、頭暈、胸悶等症狀摘除口罩得不到緩解的,最好及時就診查明原因。

現在我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經趨於平穩,很多有“戴口罩的煩惱”的人,已經按捺不住摘掉口罩的心情了。別因“小煩惱”浪費了之前的努力,戴口罩需要堅持到戰“疫”的最後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