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眾所周知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然而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情人節——七夕節。西和乞巧節是七夕文化的沿襲,被喻為中國“乞巧”風俗的活化石,西和乞巧節有自己的特色。每年農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當地都要舉行隆重的乞巧活動,時間長達7天8夜,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由於參與者全部是女性,並以待字閨中的女性為主,這一流傳至今的乞巧活動,既被稱作“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或“女節”。西和乞巧節的過程井然有序,環環相扣,其中有唱歌、跳舞、聚會等,實際上是一場持續7天8夜的女青年狂歡節。西和乞巧節通過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七項儀式,展現了西和現當代乞巧風俗的特有風采。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西和乞巧節含義解析

乞巧,乞是乞求,巧則是心靈手巧,“乞巧”就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祈求幸福的意思。在乞巧活動中,年輕的姑娘們通過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禱方式虔誠乞求“巧娘娘”(織女)賜予聰慧、靈巧,保佑自己將來獲得一定的技藝、生活美滿幸福。一些民俗專家認為,這一現象儘管與中國古代的封建傳統有關,但也充分表現了女性的解放和自由。

西和乞巧的基本內容

西和縣乞巧風俗歷時七天八夜,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做等。

乞巧節的七項儀式及活動

1.坐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姑娘們商量乞巧事宜即坐巧

坐巧即乞巧前的準備,包括巧點的選定、費用的攢集、歌舞的排練、生巧芽、製作巧娘娘等。一般從農曆六月十五日前後就已開始,乞巧活動一般是以村為基本單位,一個村子的閨中待嫁的女孩子組織在一起來進行乞巧活動,但是近年來尤其是西和縣於2006年被中國民俗家協會授予“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稱號之後,在縣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倡導下其中一些成年婦女也參與到乞巧活動中來了,因此更加豐富了乞巧活動。乞巧活動一般是由一個帶頭人組織,在年農曆六月十五前後組織帶頭人便確定某一家為乞巧活動的地點,即為巧點選定。接下來帶頭人組織參加的姑娘們排練歌舞為正式乞巧活動做準備。而乞巧所耗費的資金是由所有參加乞巧活動的人員按需共同攢集,這些資金是用來購買乞巧活動的必需物品,如香蠟紙,還有巧娘娘像等。巧娘娘像是由民間專門藝人所製作的,而乞巧的姑娘到農曆七月初一以前在製作巧娘娘像的地方購買一個迎回來,置於巧點處並擺上供品等。民間藝人制作的巧娘娘像十分的逼真漂亮。巧娘娘像製作的原料有:彩紙、麻紙、細竹竿、紅土泥、顏料、毛髮(小麻、馬毛)等。製作的工藝是:巧娘娘像的頭髮用黑紙剪細而製成,頭是用紅土泥和毛髮加水和成泥捏製而成,等幹了以後著色即用筆畫出五官,她的身體是由細竹竿做成的,衣服是用彩紙裁剪粘合而成的。生巧芽也是乞巧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生的巧芽是作為巧娘娘的供品和拜巧時使用的。其實坐巧也就是乞巧活動的準備過程。

2.迎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姑娘們迎接巧娘娘回家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迎巧是乞巧活動的第一個隆重儀式,農曆七月一日前夜參加乞巧活動的姑娘們盛裝列隊來到路口或河邊祭祀跪拜,迎請巧娘娘下凡,然後邊走邊唱著迎巧歌將巧娘娘請往坐巧處供奉。

3.祭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姑娘們在祭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給巧娘娘吧擺上巧果、巧芽,按傳統儀式點蠟焚香、燒紙、名鞭炮、跪拜

祭巧是指給迎來的巧娘娘吧擺上巧果、巧芽,按傳統儀式點蠟焚香、燒紙、名鞭炮、跪拜。祭巧是乞巧活動期間每天要首先進行的儀式。而七月七日的“轉飯”是祭巧的高潮,“轉飯”又稱“拌會會”,時間是在七月七日下午,所有乞巧的姑娘分別從自家帶上一些做飯的材料,如麵粉、洋芋、蔬菜等,聚集在巧點處,然後所有人共同動手做飯,飯做好後先要給巧娘娘供上以示誠心。最後所有的人高高興興地一起進餐,進行一次聚餐狂歡。這就是所謂的“轉飯”亦稱“拌會會”。轉飯是整個乞巧活動的高潮。

4.拜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姑娘們互到對方巧點進行歌舞表演即拜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拜巧節目表演

拜巧亦稱“尋情”,就是臨近的乞巧隊伍(村落)之間像走親戚一樣互拜祭交流。拜巧從七月初二一直持續到初六,拜巧時姑娘們列隊前往互敬互拜,且歌且舞展示才藝如此進行狂歡交流。

5.娛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娛巧節目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娛巧表演

娛巧是最基本的乞巧活動形式,乞巧的姑娘們每天晝夜齊聚巧點,唱巧歌、跳巧舞娛神自娛,其中“跳麻姐姐”最為奇妙可觀。“跳麻姐姐”是乞巧姑娘們進行娛樂狂歡的形式之一,它是乞巧活動中流傳下來的較為古老的娛巧形式之一了。“跳麻姐姐”這種形式在進行的時候姑娘們是不斷的跳動即是一種較為古老的舞姿,而且邊舞邊唱,反映出來的是人的一種古樸純真的天性和對自然的神奇崇拜。

6.卜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姑娘們卜巧,以乞求心靈手巧

卜巧是七月初七乞求活動的高潮,這一天的主要活動是卜巧。姑娘們早晨帶上香蠟紙、鞭炮到泉邊(或河邊)迎水,即用罐子取一些水,而且認為取得“頭水”會更好。迎回來的水在晚上照花瓣時用。當然這“迎水”是為了祭祀水神,祈求水源旺盛,風調雨順生活安康。這天晚上所有乞巧的姑娘們把早上迎水時取回來的水倒進盆子裡,然後將自己生的巧芽掐下來放進盛水的盆子裡,豆芽就漂浮在水面上,姑娘們會看到豆芽漂浮在水面上時在盆子底上留下的影子。由於所掐豆芽的形狀不同,所以在盆子地上留下的影子就不同,有的像花兒,有的像繡花針。不同的形狀預示著不同的含義,其實就是預示姑娘的巧與拙,即“照花瓣”。

7.送巧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姑娘們依依不捨的送走巧娘娘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跪送巧娘娘

送巧是七月初七深夜,姑娘們將端午節綰在手上的手袢解下來系在一起連成一座長橋,即“手袢搭橋”。送巧娘娘出門,人人手捧香蠟緩緩行至河邊,列隊跪拜。在送巧歌聲中點燃巧娘娘像,依依不捨得送巧娘娘上天。送巧是乞巧活動的最後一項儀式,送巧就標誌著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動結束了。

西和乞巧風俗是中國情人節的具體展現,也是中華民族“七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集崇拜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文化活動。發掘、搶救、保護西和乞巧風俗,其價值主要有學術價值、文化藝術價值、實用價值三個方面。若有機會我誠邀您能參加西和乞巧節這場盛會,讓我們一起來過中國人自己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七夕文化”之西和乞巧節

第十一屆隴南(西和)乞巧女兒節開幕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