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前兩天看到一條新聞,完全是逛新聞網站的時候瞄到的,很不起眼,但卻一下子引起了我的興趣。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真是奇了怪了。


大家都是果子,疫情期間人藍莓都在滯銷中掙扎,憑什麼你青梅就能賣脫銷了?就因為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嗎?


不知其中有何貓膩,閒得腎疼的我,決定好好查一查這個青梅。


不查不知道,一查卻感覺發現了一個讓我目瞪口呆的新世界。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青梅,聽起來很熟悉,但細想起來又陌生。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我們聽過青梅煮酒,知道望梅止渴。但一具體,比如說,為什麼喝酒的時候要用青梅搭配不用楊梅呢?為什麼止渴要說青梅而不是西瓜呢?是不是一臉黑人問號?


故事還得三千多年前說起。


商朝那會,有個五星上將級名廚,叫伊尹。一般的大廚,最多也就是撐起一家酒店。而這個伊尹,卻是撐起了一個國家。


作為商朝的開國大臣,一到上朝的時候,伊尹就揹著一口鍋來煮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進行現場吃播。


有道是,一個廚子不看菜譜看兵法了。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這位阿湯哥,邊熬湯邊教育王公大臣,肉湯淡了就加點鹽,但不能太“嚴”;味道太苦怨氣太大,就放點青梅,生津開胃,讓他們“美”一點。


治大國如烹小鮮,做官和做湯是一樣樣的。


就在阿湯哥的吃播教育下,商朝的大官小官上手很快,建設工作做得有聲有色;而同時,也在他不斷安利下,商朝人迷上了這種酸酸鹹鹹的口味。


“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只要是做肉湯,就少不了食鹽和青梅調味。一時間,家中常備,鹽和青梅。


無巧不成書,當時商朝君主的名字竟然也和湯有關: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所以看到沒有,很早很早的時候,沒有檸檬,沒有陳醋,青梅和鹽一個地位,是居家必備的調味品。


而“我恰青梅”,大概也就是史上最早的“我酸了”。


也就是從商朝開始,對青梅的喜歡,就嬸嬸地刻進我們的腦海裡。


煮點湯吧,腥味太重,加點青梅;煮點好酒,酒味太澀,加點青梅;出門在外,口中太苦,還是吃點青梅。


就連孩子也把青梅當零食吃。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放學回家,騎著竹竿,一路風塵,把一整盒的青梅送給鄰家小妹,看她一臉幸福的鼻涕泡。


人生輝煌,莫過於此。


所謂的“青梅竹馬”,放到現在,其實也就是阿爾卑斯竹馬,大大卷竹馬。但是說成是青梅,就感覺詩意得不得了。


李清照就寫詩說自己擺拍,“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而且吃著吃著,發現青梅不光好吃,還發現它真心好用。


東漢權威醫學雜誌《傷寒雜病論》裡就說,青梅有“五止”,吃下青梅,就能止咳、止瀉、止痛、止血、止渴。至於望梅能不能止渴,還得再做臨床試驗。


是調味品,是食品,是裝飾品,居然還能是藥品。


你品,你細品,青梅是不是一件神奇品。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但是。


青梅在歷史上的地位,還遠遠遠遠遠比我們想象得牛逼。


青梅表示:本來想和你們以果子的身份相處。現在,我不裝了,我攤牌了。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青梅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來到動不動就熱的日本。


當時,日本的遣唐使即將啟程回國,臨走時磨磨唧唧欲言又止,最後嬌羞地對大唐國務院試探性地問了句:來都來了,總不能空手回吧。。。。。。


唐朝那會,青梅一年只產一次,是梅花結的果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掛果時間短,不容易保存,就必須用蜂蜜醃製起來,做成青梅零食。別小瞧這玩意,它在唐朝可是被譽為“梅煎”。過年送禮,它必須擁有姓名。


於是,理所應當地,遣唐使帶著青梅,離開了有你的季節,來到了日本。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這一帶貨不要緊,直接把日本子民的胃口給撩起來了。


能當藥吃,能當飯吃,還很下飯,哦買噶青梅實在是太好用了吧。如果擱現在,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這個遣唐使可以利用代購青梅的身份在年底喜提和諧號。


進口都來不及進口,只好自己動手。就從那會開始,日本的家家戶戶,把種草莓的勁頭,全都用在了種青梅上面。


種完了怎麼用呢?煮酒、下飯都是常規操作了,日本人還把青梅肉填充到了口罩裡,說可以防塵殺菌,狂熱的程度連釋永信都不敢相信。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而接下來的一件事,徹底奠定了青梅在日本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


一千多年前,日本的平安時代,發生了一件很不平安的事。當時日本天皇村上天皇,得了一種怪病,四處請名醫來看。


眼看著就要死特了,最後一個沒有透露姓名的江湖郎中,在一頓把脈後,搖搖頭嘆氣,皺眉擺手,留下了一句話:沒得治。


也不知怎麼了,在皇宮裡口耳口耳口耳口耳相傳中,這話居然傳成了:梅得治。


於是,很不幸地,本來最後想吃點好的的村上天皇,一日三餐都是一片綠油油的青梅。


而就在他吃吐的第33天,村上天皇發現自己的病居然好了。


日本史書上說到這事,就說村上天皇保命後一手創造的“天曆之治”和經濟繁榮,真是多虧了青梅。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所以,從“村上天皇梅得治”之後,日本人一有毛病無處下手的時候,就會把青梅搬出來。


比如元祿十二年,江戶那帶霍亂流行。


各種名貴藥材、宮廷秘方一頓操作後,都不管用。失敗了1001次後,日本人終於找到了專門對付病情的藥物。最常見的青梅和南天國,一起煎煮,反而很有成效。


比如,1822年和1858年的兩次日本霍亂。


各種中藥處方都沒效的情況下,日本人民的最後救命稻草,還是青梅乾。


還有1884年和1893年,兩次痢疾大爆發。


攤牌了,也不折騰了,日本人徹底向青梅低頭了。第一時間,家家戶戶都煮起青梅湯,最終有驚無險地度過這次大危機。


所以,自然而然地,日本人對青梅的情感依賴程度,從富士山的高度逐漸上升到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接下來,對這樣一顆小青梅,你可能都想象不到日本人都做了些什麼。


他們還特地造了個節日,每年的6月6日是青梅節,感覺就是在說:青梅666吧。


他們還專門蓋了個青梅博物館,講講青梅醬、梅乾是怎麼做的,講講青梅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日本紀洲,一幫本著科學嚴謹的專家們,還煞有其事地成立了青梅功能研究會,定期在電視報紙上,分享分享青梅的研究成果。


他們飯裡有青梅,叫青梅乾飯糰;酒裡有青梅,叫梅子酒;蛋糕裡有青梅,叫青梅蛋糕。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青梅零食。


有梅片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有梅餅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有原味青梅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應有盡有。


這還不算。


他們飯前開胃吃青梅,飯後消食吃青梅,暈車吃青梅醒腦,累了吃青梅解疲,感冒用青梅熬湯,腹瀉吃青梅助便……


真可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梅”。


到今天,青梅,已經和櫻花、茶一樣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符號。


要是去日本,你聽到隔壁在說,這日子過不下去了。


這不一定是家庭破裂了,很可能是家裡沒有青梅了。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最後回頭再看。


3000年前的一顆不起眼的青梅,最終居然漂洋過海,陰差陽錯,在日本那個地方開了花結了果。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千百年來,他們居然把一顆小青梅,也吃到了極致。


寫到這裡,仔細想想,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青梅明明是我們的,卻在日本開花散葉;青梅煮酒明明也是我們的,日本卻盡得青梅釀酒的精髓;明明有那麼多青梅的故事,但好像只有日本把青梅當回事,好像也只有日本把青梅研究得這麼細緻。


就像之前寫過的,明明功夫是我們的,明明熊貓也是我們的,但偏偏功夫熊貓是老外搞出來的。


往回撿點吧,以後多吃點溜溜梅,多瞭解點青梅也好。


除了唐詩,中國青梅也被日本當成了寶


挺不想看到,以前的青梅竹馬,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就真成奶糖刀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