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漢 之 光

武 漢 之 光

二0二0年三月十八日,是一個值得記入史冊的日子。

湖北和武漢新增確診病例為0,新增疑似病例為0,全國三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增本地確診病例為0!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向好的形勢發展,特別是湖北和武漢,雙雙為0,市民大聲叫好!

武 漢 之 光

“謝謝你,為湖北趟過險!”“謝謝你,為武漢拼過命!”一場場簡單莊重的歡送儀式,送別即將離鄂的醫療隊員。恩重如山,血濃於水,湖北和武漢人民永遠感謝全國的援鄂醫療隊!

今年的春節,過的不是節,而是“劫”。一月十八日,因年前採訪工作繁忙,天天加班加點熬夜寫稿,導致雙眼充血,視力模糊,下樓梯時不慎雙腳踏空摔傷。受了重傷的我,行走不便,只能臥床休息。不想,接踵而來的是,武漢因一場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虐襲,而被迫緊急封城!

一月二十三日,武漢的商場、超市、農貿市場等所有的公共場所關閉,所有的公共交通停運,市民們都被隔離在家,大街上空無一人、空無一車,此刻,武漢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辛虧之前親戚朋友送來許多醃魚臘肉等年貨,也好在兒子寒假在家,照顧我的生活,讓我衣食無憂了一陣子。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月二十四日除夕夜,全國各地的醫療隊馳援武漢,一個個白衣天使飛抵武漢,這讓我們這些被困在圍城裡的武漢人,心裡有了一些安全感和踏實感。

躺在床上,翻個身半個身子疼得厲害。為了轉移傷痛的注意力,我靠在床頭看書,偶爾也瀏覽一下微信朋友圈裡的疫情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武漢疫情已到井噴的地步,我心急如焚。“不能去一線戰疫,就做個居家志願者吧。”心裡對自己說。

這個想法剛剛冒出來,手機就想了起來,“喂,柯記者嗎?你跑衛生口的,能不能幫忙把我姐姐儘快安排漢口住院?她在醫院門診打了幾天針,感覺病情加重了。謝謝!”

這是市直機關的一個處長朋友的電話。按理,他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怎麼還想到要找我這個小記者幫忙?

沒時間多想,救人要緊!我忙聯繫他姐姐看病的那家名醫院的領導:“請您一定幫幫忙,朋友的姐姐病情加重了,謝謝您一定想想辦法讓她住進去哦!”

“我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現在是一床難求!我們自己的醫生感染了也沒有辦法住院,只能在門診治療。你讓她再堅持堅持。等一有床位了,我就馬上告訴你。希望多多理解!”院領導無可奈何地說。無奈中,我忙讓朋友趕快想別的辦法。

患者就醫難,門診易交叉感染,病毒的傳播速度又快,排隊等核酸檢測的患者太多,且核酸檢測還不一定能確診,能不能同時進行肺部CT,先做篩查?

“|儘快建立隔離、初診機制!”“要想辦法儘快隔離,阻止病毒傳播!”

“時間就是生命!”我與我們民建的一個委員朋友,一直通過微信探討,交流了有關隔離、篩查的思路與方案,綜合寫了一個儘快建立隔離、初診機制的建議。當天晚上十一點多,我們以民主黨派人士的身份,通過有關渠道,分別將這些建議發給了省市有關領導和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

好在我們的建議起到了參考性的作用,省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開始啟動集中隔離措施,先做肺部CT篩查,併火速搶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

一月二十七日,李總理來到武漢,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考察指導,為這場防疫攻堅戰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然而,在疫情爆發的沸點時刻,所有的定點醫院人滿為患,所有的醫院都在向社會求助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隔山隔水不隔情,封城封路不封愛!”

電話不停,網絡不斷,白天黑夜,我忙得不可開交。醫院、商會、慈善總會、紅十字會、企業家、生產廠家……牽線搭橋,協調物資和捐贈。“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世界各地的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紛紛捐獻湖北和武漢。

“你對家鄉和對抗疫的關心與支持,體現在每一件事情上。”儘管我給鄂州家鄉捐贈的金額不大,僅僅是表達了一個赤子之心,但是,家鄉市領導對我的肯定,讓我激動不已。

忙歸忙,但心裡還是很惦念那位處長朋友的姐姐。當我問及病情是否好轉時,朋友哽咽地告訴我,他姐姐沒有等到病床就走了。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湧了出來,恨自己無能為力去挽救一個生命。至今想起來,我很內疚,心很痛。

二月初,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先後交付使用,大大緩解了重症患者的就醫問題。但是,還有許多發熱病人、疑似病人、親密接觸者需要分別隔離。

“文姐,快幫我想想辦法,我弟弟有輕微疑似症狀,父母也發低燒。我不在武漢,急死了。謝謝!”一天晚上十點,一個好姐妹向我求助。

“你別急,我馬上找社區、找朋友,看看能不能幫上忙。”我一邊安慰她,一般拼命翻電話和微信,迅速聯繫溝通……第二天,在大家的幫助下,好姐妹的弟弟被安排進了醫院治療,其父母也被安排在社區隔離。

市民被困在家,面臨生活物資缺乏、購物難、購藥難等問題。怎麼辦?我們又在微信裡討論著,分別向省市領導和防控指揮部發出建議,希望儘可能徵集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閒場館、酒店、招待所、學生公寓等作為隔離點,建立方艙臨時醫院,招募社會志願者,徵集研製特效藥,實施全城消毒,解決社區居民購菜問題,照顧留守兒童等。慶幸的是,這些建議有的已被採納。

二月六日,武漢下起了雨,寒氣逼人。晚上九點五十左右,突然看見微信朋友圈裡說疫情“吹哨人”——武漢市中心醫院的眼科醫生李文亮剛剛停止了心跳!朋友圈裡已哭聲一片,淚流成河。一個白衣天使的離世,怎不叫人傷心流淚?更何況,他是一個“曾經試圖拯救地球的人”!

就在我傷心痛哭之際,朋友圈裡突然傳來好消息,說李醫生沒有死,還在搶救!於是,朋友圈裡點滿了平安燈,大家守在微信前,祈禱李醫生平安!我在微信裡陪李醫生的同學胡醫生,等著李醫生起死回生的好消息。然而,一直等到凌晨兩點多,朋友圈裡傳出消息說,李醫生還是走了。頓時,朋友圈裡淚飛化作雨,滿屏是網民們傷心的眼淚和點燃的蠟燭。

第二天,朋友圈裡有關李醫生妻子的信和聲明等謠言四起。受李醫生同學胡醫生的委託,我忙著闢謠和發表聲明,阻止外界不良人士對李醫生家人的打擾。這個工作一直讓我忙了好幾天。儘管很累,我認為給李醫生家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應該的。

自武漢實行小區封閉式管理以來,居民生活存在困難。在我們的建議下,武漢市採取了小區生活物資團購配送的方式解決居民的生活問題。我所在的社區有兩個小區,即一期和二期。因為受傷未愈,作為居家志願者,我負責社區和兩個小區的宣傳報道、居民的心理疏導工作。

每天坐在電腦前,我通過電話和網絡採訪,鍵盤下那些社區志願者、下沉黨員幹部、網格員、樓棟長、單元組、團購組、消毒組、超市老闆等人的感人故事,成了居民圍城生活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白天採訪,協調救助和捐贈,做心理疏導,晚上寫稿發稿成了我宅家生活的常態。有時忙不過來,讀研究生的兒子,成了我的得力助手。

疫情經過早期混亂而痛苦的階段後,在一天天向好。求助救治和捐贈的人慢慢地少了,而通過電話和網絡向我求助心理疏導的人卻多了起來。

“我愛人是醫護人員,在醫院一線,我每天為他的安全擔心,晚上神經衰弱,睡不好覺,怎麼辦?”我告訴求助者,不用過於緊張,也沒有必要太擔心,要適當放鬆,聽聽音樂,在陽臺上活動活動,調整心態,給在一線的愛人傳遞信心與力量。我幫她寫了一首詩《等你回家》,配上一盞平安燈和武漢加油的字樣,讓他發給愛人。果然,在我的引導下,她心態好了起來,她愛人看見這首溫情的詩,感動不已。

無獨有偶。一位大學教授,妻子在雷神山醫院住院,引發了併發症不能說話,焦慮萬分,擔心妻子悲觀失望,放棄治療。我忙安慰他一定要堅強,讓他的堅強影響妻子,讓妻子一定要挺住。在我的建議下,他拍了一個視頻讓護士給妻子看。果然,收穫很好,不久後,他妻子康復出院了。

其實,做心理疏導心裡很累很累。每天聽到疫情中的人們各種遭遇、各樣的傾訴與困惑,我自己精神都快崩潰了,但我還得挺住,要給這些心理求助者以信心與力量!要讓他們看到希望,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溫情!而我,再用強大的力量,去慢慢把這些負能量消化掉,重振精神,再給下一批求助者帶去正能量!

在抗疫一線,有這樣一群人,奔忙在各大醫院,搬運新冠肺炎患者,他們從“火焰藍”化身為“擺渡人”。面對死亡與危險,他們外表堅強,其實內心是脆弱的,他們最需要心理安撫。

接到領導朋友的邀請,義務給1000多名消防指戰員進行疏導,增強他們的抗疫信心,我既激動,又忐忑。激動的是,終於有機會給抗疫一線的人民子弟兵盡點力了。忐忑的是,怕自己緊張講不好。猶豫再三,我決定不想怎麼多,為消防指戰員緩解心理壓力,豁出去了。

組織材料、製作PPT,嘗試線上直播……我有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好在兒子在一旁當助手,一邊為我鼓氣,讓我有了信心。

3月6日下午,題為《疫情形勢下如何增強抗疫信心》的線上專題講座,如期舉行。不想,講座獲得了消防指戰員們的一致好評。

其實,人的能量是可以爆發的,就像在戰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憑著堅強的意志力,面對痛苦,面對死亡,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希望守望希望。而我,只不過是武漢蒼穹下一顆小小的星星。

窗外,徐東大街、長江二橋路燈通明;兩江四岸,“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武漢必勝”“中國必勝”的霓虹字,在夜幕下閃爍著光芒!

國家醫療隊、白衣天使、志願者、快遞小哥、社區工作者、下沉黨員幹部……所有的戰疫英雄,他們,不正是照亮武漢這個城市的一道道強有力的光嗎?!

武 漢 之 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