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中國人最有趣的事情,莫過於同時說兩句話,而且是兩句互相矛盾的話。

我們先說:好心有好報。接著又說:好心遭雷劈。這兩句話,顯然十分矛盾。善有善報,固然大家深信不疑,而好人早死,經常為小人所害,也是不爭的事實。可見這兩句話,都具有相當的道理。

中國人一方面要求慢條斯理,從容不迫;一方面卻鼓勵動如脫兔,捷足先登。一方面主張未雨綢繆,及早盤算;一方面卻倡導能拖且拖,到時再說。一方面相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方面則力求趨吉避凶,善於補過。一方面講求深藏不露,量力而為;一方面則鼓吹見義勇為,捨我其誰。一方面要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一方面卻應該擇善固執,堅持原則。一方面強調無欲則剛,知足常樂;一方面卻常常取法乎上,方得其中。

西方人大多覺得中國人亳無原則,做什麼事情,都是個案處理,好像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毫無法紀精神。中國人自問,除了有原則之外,簡直一無所有。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十分堅持原則,並且非常規矩,不敢目無法紀。

為什麼西方人看中國人,和中國人捫心自問,答案相差這麼大?因為西方人長期以來,分大於合,喜歡把事情分開來看。他們認為對就是對,不對便不對,不主張含糊其辭顯得是非不明。中國人卻擅長把二看成三,明明只有兩種選擇,卻有辦法憑空生出第三種來,比西方人硬是多一種選擇,更富於彈性空間,增加權宜應變的機會。

中國人的普遍觀念,竟然是“錯,絕對不可以;對,真的沒有用”。如此含混模糊,難怪西方人不能理解。錯,當然不可以,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然而對呢?有什麼用?從小到大我們的遭遇,就是錯,要捱罵!而對,同樣捱罵!因為我們知道,完全錯或完全對,幾乎是不可能的。大部分都是對中有錯,而錯中也有對。只能夠罵得輕重的程度有一些不同,怎麼能夠只罵這一個卻不罵另外一個?豈不是顯得有些偏心呢?

對,沒有用。看起來很亂。經過一番分析:很對,很對,把對方氣壞了,讓他聽不進去,有什麼用?對是對,並不能挽回頹勢,於事無補,又有什麼用?便知道亂中果然有序。意思是看似凌亂,實際上井然有序。為什麼中國人能夠亂中有序呢?因為我們具有把二看成三的本事,善於兼顧兩端,找出中庸之道。在變化多端的現象中,發揮質量管理的精神,尋找合理的平衡點。

我們把互相矛盾的兩句話,當做品管的上下限,譬如把“事無不可對人言”看做上限,將“逢人只說三分話”當成下限。在上下限之間,我們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表現出“稍有保留”、“說八分”、“說七分”、“說六分“、“說五分”、“避重就輕”、“含含糊糊”等不一樣的因應方式。同樣一件事,對張三、李四、王五,分別說出不相同的話,看起來真的十分凌亂,實際上卻始終緊扣著“逢人只說三分話,事無不可對人言”兼顧並重的不二原則。應用得宜,表現得合理,便是合乎秩序。

說中國人擁有很大的自由,對。因為天大、地大、人也大,根本沒有人管得了中國人,任何規定只要不加以理會,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當然十分自由。然而,說中國人一點自由也沒有,也對。因為中國人的事情,四個字就講完了,那就是“可大、可小”。任何事情,看起來很小,可能一下子就變成很大。反過來,很大也可以變成很小。只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就沒事了嗎?中國人基本上居於把二看成三,將“充分自由”和“亳無自由”這兩種極端的情況,看成品管的上下限,因而走出“只要自律、自修,不違反規定,當然自由”的第三條合理途徑。

我們同樣將“君子”和“小人”當做兩個極端,看成品管的上下限。把人分成聖人、真君子、君子、真小人、小人、偽君子六種等級。偽君子最可怕,也最可恨。和小人比較起來,偽君子看起來高明得多,卻完全沒有做人的價值。小人不如真小人,因為讓大家都知道,總比讓人家看不清楚,等到吃虧上當才悔恨,當然要好得多。真君子又比君子強,因為真君子又比君子更經得起考驗,就算單獨一個人的時候,也不致由於沒有旁人在場而有所疏忽。

先小人後君子,便是井然有序的表現。一個人必須掌握“調整快”與“拿捏準”兩大要領,不怕快速調整,只怕拿捏不精準。若是很精準,當然能夠快速調整。做聖人很難,成君子就好了。最要緊的,千萬不要做偽君子。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以真君子為長期努力的目標,先以真小人的態度來達到君子的目標,只能算是不得已的方式。及時調整,越來越精準,很快就達到目標。

許多人批評中國人不遵守交通規則,在中國開車,危險萬分。但是,看得懂的人都知道中國人掌握到簡易的精神,懂得以不變應萬變。自古以來,我們只有一條不易的交通規則,那就是“頭過,身體就跟著過去”。至於其他交通規則,包括斑馬線紅綠燈雙黃線、雙白線等等,基本上都是外來的東西,我們居於持經達變的原則,先把這些規則,當做參考用。然後再因時因地、因人而權宜應變。看起來十分凌亂,實際上條條有理。

現代中國人,應該進一步把可變與不可變區分開來。將可變與不可變看成品管的上下限,在許可的範圍內,做合理的判斷。像交通這方面的事情,最好剋制自己,以不可變為經,儘量遵守交通規則,不需要做太多的調整。

然而,不可以因為一旦遵守規則,便喪失權宜應變的調整能力,以期維持亂中有序的本事,不失去中國人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