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食材間的煙火氣

古代中國,是數千年傳統的農業社會。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飲食的原料來自自然,而萬物的生長,隨著季節變化有著自己的規律。孔子說,“不時不食”,提倡吃正當時令的菜,這在古代,是自然不過的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想吃到外地新鮮東西,即便帝王之家,也是不易,更何況尋常百姓。不過隨著現代運輸條件和農業技術的大大改善,“不時不食”的理念,已經成為飲食的美學理想,詩意追求。但對於講究吃的中國人來說,時令下的菜蔬,仍是難得的美味,從“順應自然”的養生角度講,則更是如此。

那麼,春天最讓人喜歡的時令食材是什麼呢?野菜一定榜上有名。

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春天,萬物生長

蟄伏了一個冬天,立春過後,天氣變暖。如果再下點小雨,要不了多久,城裡草地、河邊堤岸、鄉間田地、小路壟溝,約好了似的,各種野菜開始鑽出剛剛從長冬裡甦醒的土地,用你意想不到的速度發芽、展葉,迅速生長。

春天了,是吃野菜的好時候。

野菜,在古時災荒之年,常常被貧苦百姓用來充飢,救了不少人性命。在物資豐富的現代,則成了人們追捧的別樣風味。

“時繞麥田求野菜”,踏青挑菜,是古老的風俗。人在屋子裡悶了一個冬季,這時趁著和風暖陽,到田野裡走動走動,呼吸點新鮮空氣,身心頓時舒展了。但人們不想空手而回,尤其女人,帶了孩子,一起尋點野菜,是件快樂的事。

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採野菜

北方的野菜,主要是苣蕒菜,山東地區管它叫苦苣,洗淨,去根,蘸甜麵醬生吃。

東北還有種野菜,叫小根菜。但事實上根兒一點也不小,又白又胖又圓溜,所以有人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字:大腦瓜兒。小孩子喜歡挖這種野菜,不多時間就能挖上一小筐。回到家,姥姥把它們一個個洗得白淨淨的,碼在盤子裡直接蘸雞蛋醬吃,或用來炒食,恰到好處的辣味和吃也吃不夠的清鮮,是菜園裡的蔥蒜、辣椒之外的特別滋味。

南方潮溼多雨,天氣和暖,野菜就更多了。薺菜、馬蘭頭、馬齒莧、蕨菜……用開水焯過,加醬油、醋、香油涼拌,吃起來清爽宜人。野菜多半帶一點苦味,凡苦味菜,皆可清火,但更重要的是吃個新鮮。

春天也是吃韭菜的好時節,杜甫有詩云,“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民語也說“三月新韭勝似肉”。野韭菜煎蛋,是難得的美味,在離我不遠的青城後山,泰安古鎮的農家樂裡,這是春季的招牌菜。

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青城山臘肉

野芹菜,則是這座山中更常見的野味,每家飯店的門口,除了掛滿著名的青城山臘肉,還碼著鮮嫩的野菜。糧食餵養的豬,製作成臘肉,掛在柴灶上熏製,顏色越是燻得漆黑難看,味道越是可口。不管是直接上鍋蒸制,還是炒成蒜苗回鍋,吃起來都是濃香滿口。吃完了肉,來一碗野菜湯,那清香,似乎將整座山的精華都含在其中了。

香椿,是另一種珍貴的美味食材,在我國南北方皆有種植。中國是唯一用香椿做蔬菜的國家,涼拌香椿,香椿蛋餅,香椿飯糰,炸香椿魚……它似乎什麼食材都能搭配,而張小漁最愛的,是香椿拌豆腐。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只賣得數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這就是它難得的原因。

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香椿拌豆腐

如果說這些野菜都不是普遍食用的,那有一種食物,絕對是人們共同的春日記憶。那就是春筍。

清明,在中國人的美食傳統中,是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驚蟄稍顯過早,穀雨又有些晚了,許多時令的美食已經度過了最美的年華,因此,清明無疑是一個界限。

一陣春雨過後,“雨後春筍”就是最佳的美味,臨時去竹林裡挖了來,洗去泥土,剝開筍衣,便可見鮮嫩欲滴的筍肉。

對於春筍,江浙一帶的阿婆,最拿手的就是和鹹肉一起燉。鹹肉是前一年冬天自家醃製的,鹹淡、味道都恰好,和春筍一起放進鍋裡,不用加任何調味料,等到湯水微微開鍋鼓起小泡時,香味就會自然地飄散出來,等到肉裡的油脂和湯水完全融和成醇醇的白湯,輕輕地嘬一口,那滋味,怎一個“鮮”字了得。

野菜,是中國人春天的一個念想

筍子燉肉

春食鮮筍,炒、燒、煮、煨、燉均可,“葷素百搭”,但似乎還找不出一道以筍命名的叫得響名頭的菜,這實在是委屈了它。

號稱“天然之珍,味外之美”的野菜,對百姓而言,是每年春天的一個念想,是在春天的田野裡和夥伴一起撒野的快樂;是和媽媽一起坐在院子裡,一邊挑根擇葉,一邊聽她講小時候發生在春天裡的趣事;是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品味菜根香遠的難忘片斷。

可惜啊,現在住在城裡,我已經好久沒見過野菜,更沒嘗過那清香的味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