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地名史話之“三聖庵”

三聖庵遺址在高郵鎮高豐大隊北古塔生產隊,現屬擋軍社區管轄。原三聖庵位於大淖河西岸,坐西朝東,門對大淖,門前開闊地上,有三棵參天的大樹:兩棵古柏,一棵鑽天榆;此外還長了不少野樹,三聖庵就坐落在這幽靜的叢林之中。叢林的東坡下坎,與大淖毗連,長滿了大片的蘆葦,後簷牆西面不遠處,還有一棵高大的桑樹。松、柏、桑、榆都有水缸那麼粗,樹上有鳥巢、鳥窩十多個,是喜鵲、烏鴉、八哥、白鸛、鷺鷥、白頭翁的天堂。6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很荒涼的地方。

三聖庵在1946年就被拆毀,但地面鋪的磚、頓柱子的漢白玉柱石,還有兩爿牆,仍是原物原樣。三聖庵雖小,確是個古庵,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三聖庵的住持是指南和尚,其衣缽相繼傳給鐵橋、聖普、大乘。大乘俗家姓名叫秦果然,是秦少游的後裔。

解放前,高郵有眾多的寺院和廟庵,據1951年的統計,全縣有39座寺,108座廟,275座庵。這些寺廟分別屬於儒、釋、道三家。佛家供奉釋迦牟尼;儒家供奉“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孔子”;道家供奉太上老君(老子化身)。這些寺廟往往是雕樑畫棟,斗拱飛簷,既高又大,氣派不凡,各自供奉本教的聖人。三聖庵與他們相比,可謂名不出眾,貌不驚人,這裡的住持指南和尚,相貌清癯,神色恬靜,是個戒行嚴苦的高僧,曾於佛舍利子前,燃二中指以作供養,由此而有“八指頭陀”的稱號。指南和尚從高郵最大、廟產最多、名氣最響的善因寺方丈的高位,退居到一個小庵,信奉孔子、釋迦牟尼、老子這三位聖人。名日:三聖庵。儒、釋、道三種文化,經長期的排斥、磨合、吸收、互補和融合,“合三為一”而誕生一種新的文化——中國禪宗文化。指南和尚作為高郵佛教界的一位高僧,所以來到這地偏人寂的三聖庵,也許是出於對這種禪宗文化的仰慕與敬奉吧。

儒家講入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天下為己任;道家講忘世:清靜無為,精神灑脫,以柔克剛,與自然和諧;佛家講出世:除貪嗔痴,慈悲為懷,大徹大悟,自度度人。他們雖有很大的差異,卻各具特色,有很強的互補性。三聖之學,概括起來六個字:知己、知人、知天。以佛修心,以道養身,以儒治世。是中國人和諧哲學的修行、處世、發展之道。

三聖庵最後一位和尚秦果然,冒風險為社會保存一件文物——漢白玉碑,碑文的內容是什麼?石碑現在的主人,也想揭開這個謎。他們拿來工具,小心翼翼地剔除碑面上的水泥和石灰,洗淨碑面,被塵埃覆蓋四十餘年的碑文顯現:中間從右到左是“唸佛堂”三字,每個字約15釐米見方,右上角從上而下“己未佛誕日立”六個字,左邊從上而下是“東林退省指南建”七字。碑高44釐米,寬88釐米,厚9釐米,碑質地為漢白玉石。碑文字體雋秀莊嚴,是一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

由石碑上的“已未”推算,指南應生於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他是高郵人,俗家姓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