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近代西方哲學,隨著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說法的提出,直觀在哲學中逐漸成了被關注的焦點。斯賓諾莎認為直觀的知識高於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是純粹從事物的本質來考察事物,或者純粹從對於它的最近因的認識而得來的知識,斯賓諾莎的直觀說法與其泛神論思想是一致的,有點類似於後來康德所說的“理智直觀”。吸收前人的直觀觀念,並利用直觀推進認識論研究的是康德,康德關於直觀的思考也為後來的哲學家所重視,開啟了現代哲學的各式各樣的直觀學說。因此,康德的直觀觀念值得去仔細梳理。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是連接主體和客體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它包含了對象的雜多表像,同時也包含了主體的先驗形式。通過對直觀一步步的設定和分析,康德建構了他的主體性哲學,同時也構造出一個奠基於主體直觀之上的意義世界。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1.直觀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的地位

康德說:“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以經驗開始”,但是,經驗是不確定的,不能證明類似於諸如數學、物理學之所以成為“真正的和客觀的科學”的原因。由此可知,康德分辨了經驗知識與純粹知識。但是,康德並不是完全把二者截然分開來討論知識的可能性,而是選擇了連接二者的事物來進行他的整個純粹理性的分析。什麼是連接經驗與先天知識的東西?在康德看來,就是直觀。因為,直觀即是客體對主體的刺激,又是主體接受客體的反應,康德說:“一切思維,無論它是直截了當(直接地),還是轉彎抹角地(間接地),都必須藉助於某些標誌最終與直觀、從而在我們這裡與感性發生關係,因為對象不能被以別的方式給予我們。”因此,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對知識的思考,可以說開始於對直觀的界定。

康德認為:“無論一種知識以什麼方式以及通過什麼手段與對象發生關係,它與對象直接發生關係所憑藉的以及一切思維當作手段所追求的,就是直觀。”這一句話雖然簡短,但幾乎把《純粹理性批判》的整個內容都包含在裡面了,康德不僅在此區分了主客二元,同時把《純粹理性批判》的幾個關鍵詞都帶了出來:直觀、思維以及知識等。重要的是,康德把直觀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因為康德所說的對象即是客體,也就是“物自體”,我們的認識無法觸及這樣的存在者,《純粹理性批判》只能對物自體存而不論,所以,主體與物自體發生關係的唯一表現就只能是“直觀”。因此,直觀在康德《純批》中可以說就是知識最初的來源,是“一切思維當作手段所追求的”事物。因此,支持整個《純粹理性批判》墊腳石就是“直觀”。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不過,康德的直觀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觀念,它既然處於主客之間,就應該具有主客二元打下的烙印。事實正是如此,康德對直觀做了細緻的界定,直觀包含兩種東西,感覺與形式。康德說:“我把一切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屬於感覺的東西的表象稱為純粹的(在先驗的意義上)。據此,一般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將在心靈中先天地找到,顯像的一切雜多將以這種形式在某些關係中被直觀。感性的這種純形式自身也叫做純直觀。”感覺屬於經驗的;形式屬於先驗的。可見,康德不僅賦予了直觀重要的認識論地位,同時也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從而成為能夠承擔起認識論支撐點的功能。

2.純直觀——先驗感性形式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的直觀雖然是知識的第一步,但是卻帶有明顯的二元論意味,而且康德關於直觀的分析也傾向於對直觀中的形式——主體先驗感性形式的分析。康德為什麼要這樣呢?把分析的天平傾向先驗?我們仔細閱讀《純粹理性批判》,是不難看出來原因的。

康德說:“在顯像中,我把與感覺相應的東西稱為顯像的質料,而把使得顯像的雜多能夠在某些關係中得到整理的東西稱為顯像的形式”。分析這句話可知,康德認為直觀首先是一種“雜多的表象”,“雜多表象”是感覺捕獲的來自客體的信息,因此“雜多”應該是直觀的原始狀態,直觀的任務是接受被給予的感性雜多。但是,如果沒有形式或者說“純直觀”,感受到的只能是一堆雜多的顯像,毫無秩序可言,更無法形成任何知識。經驗性的雜多直觀只是被給予,它與對象有關,但是我們無法從對象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們只能全盤接受。而先驗形式不僅具有“整理”的作用,同時它屬於主體,因此是在分析所及的範圍之內。所以,康德對“先驗形式”給予了極大的注意。

這種做法表現出康德對經驗主義,特別是對休謨所謂“一束知覺”說法的超越。因為經驗主義不可知論導致的後果是,沒有確定性的知識,只是一些習慣的集合而已;而在康德這裡,雖然設定了不可知的“物自體”,但確定性的知識至少由於純直觀和思維而變得可能。

對於先天感性形式,也就是“純直觀”的分析,康德稱之為“先驗感性論”。康德的“先驗感性論”其實就是把空間與時間內在化、主體化,並把二者化為處理雜多表像的形式。康德提出了“內感官”和“外感官”之說:“藉助於外感官(我們心靈中的一種屬性),我們把對象表像為外在於我們的,他們全都在空間之中。在空間中,它們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得到規定,或者是可規定的。藉助於內感官,心靈直觀自己本身或者其內在狀態;雖然內感官並不提供關於靈魂自身作為一個客體的任何直觀,但畢竟有一種確定的形式,唯有在這形式下靈魂內部狀態的直觀才有可能,以至於一切屬於內部規定的東西都在時間的關係中被表象出來。”

因此,從感官的角度來說,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並把直觀的雜多表現為外在於我們的事物。康德說:“藉助於外感官(我們心靈的一種屬性),我們把對象表現為外在於我們的,它們全都在空間之中。”由此,康德否認空間是一種經驗性事物,相反,經驗性的空間事物只有通過內在的空間形式整理才得以可能。時間則是內感官的形式,是一種內直觀。

在康德看來:“時間是作為一切直觀之基礎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表象。”另外,時間又是“直觀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內部狀態的形式”。但是時間跟空間一樣,也僅僅是一種觀念性的存在,而不是實在性的存在。另外,它與人這樣的存在者有密切關係。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對此,康德說:“如果人們抽掉感性直觀的主觀條件,時間就根本什麼也不是”。在西方哲學的傳統觀念裡,時間觀有“內在時間觀”和“外在時間觀”之別,古希臘的時間觀更多的是以後者為理論出發點,時間被視作具有絕對實在性,因而排除在形而上學之外。在傳統哲學看來:時間是一種獨立於我們的超驗存在,有時成為構成了物自身的條件,有時又構成了事物的屬性而依附於事物。西方形而上學的鼻祖柏拉圖明確地把時間排除在形而上學之外,直到康德批判形而上學,開啟了內在時間觀,把時間作為主體的一種主觀先驗形式,打破了這種“絕對實在性”的說法。

康德總結說:“如果把空間和時間視為就其可能性而言必然能在事物自身找到的性狀,而且考慮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將陷入的荒唐性,即兩個無限的事物,不是實體,也不是某種現實地依存於實體的東西,儘管如此卻必須是實存的東西,甚至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即便所有實存的事物都被取消,它們依然留存,那麼,人們就不能責怪善良的貝克萊把物體降為純然的幻相了。”可以說,康德從先驗哲學的反面說明了為什麼要空間與時間內在化為直觀的形式的原因。因此,不管是空間還是時間,都是主體直觀的形式,通過這兩種主觀形式,直觀不僅表現了對象,同時也表現了人自身的感性狀態。

由此,康德通過對“純直觀 ”的分析,給出了我們的知識世界的可能性,再繼之以知性和概念思維,一個完整的可能的知識世界便告完成。所以,康德說:“首先是直觀,對象通過直觀被給與,但只是作為顯像;其次是概念,一個與該直觀相應的對象通過概念被思維”。

3.康德直觀概念為後世留置的空間

康德從分析直觀出發,通過對“純粹理性”的批判,回答了他在《純粹理性批判》給自己提出的問題:“知識何以可能?”不過,在討論“先驗感性論”結束的時候,康德卻筆鋒一轉,把“先驗感性形式”界定為“派生的直觀”,從而引出了“原始的直觀”這一概念。

康德說:“我們沒有必要把空間和時間中的直觀方式限制在人的感性上,很可能所有有限的思維存在物在這方面都肯定必然地與人一致(儘管我們無法判斷這一點),所以它畢竟並不由於這種普遍有效性而不再是感性,這恰恰是因為它是派生的,而不是原始的,從而不是理智直觀。”

根據上述理由,理智直觀只屬於元存在者,簡單說來,“原始直觀”大約等於“物自體”的“自我直觀”,因此“原始直觀”和“物自體”一樣,也是一種沒法分析的直觀,屬於“無限者”。

康德緊緊地把直觀限制於感性的同時,卻無不大膽甚至有些多餘的提出“原始直觀”,多少讓人有些意外。因為在康德所謂的“先驗感性論”中是完全無法對其分析。後人在分析康德關於“物自體”和“理智直觀”的時候,一般都會認為這是康德畫蛇添足的一筆。其實不然,上面這一段話康德很清楚地擺明了自己的立場:人即使擁有先天感性形式,但依然是一個有限者,還不具備任何精神的超越性。事實卻是,人這個存在者,既是一個有限者,但也有其超越的一面。“理智直觀”雖然在康德看來已是不可能,這就促使康德尋找一些其他的途徑通達超越的層面,這就為後來的《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留置了空間、埋下了伏筆。康德這個說法無疑給了後來的哲學家很大的啟示。叔本華、胡塞爾紛紛對康德的直觀學說進行了改造。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叔本華認為:“單就直觀本身看,康德以為直觀是沒有悟性的,完全是感性的,所以完全是被動的;而只是由於思維才得把握一個對象,這樣他就把思維帶入了直觀。然後他卻又說思維的對象是一個個別的、實在的客體,由此思維損失了它那種普遍性和抽象性的基本特徵,所獲得的已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以個別事物為客體。由此他又把直觀帶入了思維。”為了克服康德的矛盾,叔本華不同意康德將知性和直觀分開,他認為僅僅是直觀就足以構成經驗對象,只給予直觀以感性形式不足以形成直觀,而是使直觀成為知性的認識能力。

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主張,“人不僅有感覺的直觀,還有範疇直觀的能力”。直觀,分為“感性直觀”和“本質直觀”,“範疇直觀”是“本質直觀”的原初形態。即在直觀對象和表達這種直觀體驗時構成某種“形式”的意向能力,超越感性直觀,而實現對事物的本質認識。這種“多出來”的形式不存在於感覺直觀中。康德基於感性直觀以尋找確定的形式為目標,而胡塞爾基於現象學的本質直觀思想,從意識意向性的角度出發,已超越了康德。胡塞爾的本質直觀表明,人的直觀由於具有“先天想象”或“意向性”,因而本身就有構成範疇形式的能力。

從康德到叔本華到胡塞爾,直觀是一條十分明顯的紅線。而這條紅線的最初編織就開始於康德對直觀概念的倚重。康德苦心構築的直觀觀念,試圖把直觀限制於感性以證明知識的確定性,成了後人不斷突圍的出口,這不是康德直觀學說的不幸,恰恰是其直觀學說的大幸。

康德:感覺經驗很重要,但連接主體與客體的是直觀!

4.石裡克對直觀哲學的洞見

石裡克認為,生命直觀哲學的直觀,最原始和最根本的立場就是帶有統覺、規範性意義的直觀,經驗材料的獲取並不是直觀的首要功能。到底是先有直觀經驗材料,還是先有概念意義?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當看到一個對象時到底是先獲得經驗材料還是先獲得意義形式?事實上人們正是在最原初的時候先建立了某種意義形式的存在,然後才把經驗材料給填充進來,觀察才能成立,對世界的認識才有了可能。

意義形式(概念)在經驗之前,不然就無法感知到經驗。直觀帶有的形式功能並不能形式地與物自體相匹配,這才是康德說人們不能認識自在之物的原因。因此,石裡克批評直觀是一種描繪所以不是知識,並不能切中直觀哲學的要害。因為直觀哲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種直觀思維形式與對象意義形式的同一,而不是直觀知覺經驗與對象實在材料的同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