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掃墓這件事是始於何時?是孔子儒家學說首先提倡的嗎?

遠方167427784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耕生產的最佳季節。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為何成為祭祖掃墓的一種特殊節日,這是來源於2500多年前一段悲壯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太子申生遭受陷害,被迫自殺,他的弟弟重耳也只好流亡出走。流亡期間,飢寒交迫。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他的隨從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與野菜煮湯為重耳充飢。重耳深受感動,承諾日後定當重恩回報。十九年的逃亡之後,重耳終成帝業,身為晉文公。

晉文公貴為一國之君,卻忘記了介子推。當一位大臣推醒之後,晉文公深感慚愧,迅速差人請介子推接受獎賞封官。請了幾次,介子推拒不接受。晉文公親自去請,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揹著母親躲進深山,多方尋找不見其人。於是有大臣建議實施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山,逼著介子推下山為官。山火三天三夜熄滅,眾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環抱在一顆大柳樹上被活活燒死。

令大臣意想不到的是,在大柳樹最上方的一個樹洞裡,卻發現一首血跡斑斑的清明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痛哭流涕,在大柳樹下安葬介子推母子,建立祠堂。將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每年的這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口吃寒食,

成為寒食節。

寒食節之後的三天是清明節氣,而介子推的清明詩感動世人。全國各個地方有的是在寒食節的當天紀念介子推,有的卻在清明的這一天祭拜介子推。還有從西周以來,每逢春暖花開,每個家庭都要為逝去的親人和先祖,在他們的墓前除草填土,擺放貢品,燒化紙錢,行跪拜之禮。受寒食節的影響,很多人在紀念介子推之後,再接著為自己家族的先人上墳,形成了一種孝道文化的節日,清明節。原本兩個不同的節日,由於時間的接近,意義的大致相同,在民間慢慢合二為一。

清明節雖然不是儒家學說首先提倡,卻與儒家的孝道文化息息相關。祭祖是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的其中之一,早在西周時代作為周禮成為一種宗法制度。這種以家庭和家族血緣關係的等級制度,逐步擴大到國家的統治層面,通過禮樂教化用來影響民眾。

孔子早期的職業是喪葬,一生致力於克己復禮,十分重視對先人的祭祀。儒家中的孝是中國社會倫理教育的核心,也是古代的政治基礎。從西周孝文化的興起,到春秋時期孔子對孝賦予豐富的內涵,形成儒家的親親之道,以孝悌為本的儒家正統思想。

漢代孝文化大放光彩,各個皇帝的封號都要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出現了以孝治天下,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孝為修養品德的立身之本,孝為治國安幫的基礎,上升到社會意識的高度。

又是一年清明到,今年的清明很特殊。一場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讓我們失去了三千多位同胞的生命。還有倒在防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警務工作者,這些烈士的英雄事蹟歷歷在目。在這場災難中,所有逝去的生命,都是我們的至親至愛,都是我們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讓我們對遇難的同胞寄託哀思,深深地懷念。


朱八戒CC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此句見於唐代大詩人杜牧《清明》一詩中,但清明節的源頭卻不在唐代,而是始於周代,距今2500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即冬至後的第105天,清明節氣前後長達半月之久。道教作為尊天敬祖的傳統宗教,很有可能首先倡導。


用戶3229034434980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大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因清明節與寒食(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的日子相近,後兩者合而為一,寒食也就成了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始於何時?

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朝,己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這天不動煙火,只吃涼食,並且去給祖先掃墓上墳。為什麼清明寒食不動煙火?這裡還有個傳說。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重耳即位後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並將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

掃墓祭祖是儒家首先提倡的嗎?

眾所周知,周朝時期最注重禮制,創建了一套具體可操作的禮制,把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生活方方面面都納入了禮的範疇。孔子最崇拜周公,他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復禮”,復禮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恢復一切禮制。雖然清明祭祀並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但孝道這確是儒家一直都在堅持提倡的。對於祭祀孔子曾這樣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說,我們祭祀祖宗的時候,耍如祖宗就在眼前一樣誠敬,要表裡如一。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去祭拜,讓別人代祭,就等於不祭。


從上可以看出,孔子在對祭祖這件事上,不僅重視內心的虔誠,也很注重形式。


半個南山人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天文】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天氣】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天文】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天氣】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農業】

立夏:夏季的開始。【天文】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農業】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農業】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迴歸線)【天文】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天氣】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天氣】

立秋:秋季的開始。【天文】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天氣】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天氣】

秋分:晝夜平分。【天文】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天氣】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天氣】

立冬:冬季的開始。【天文】

小雪:開始下雪。【天氣】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天氣】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迴歸線)【天文】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天氣】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天氣】

綜上:24節氣最主要分三類,天文、時間類;天氣,生活類;生產,農耕類

很顯然,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儒家都想貪為己有?題主太無恥了點。


滄桑短笛


國人以祖宗為神,對於祭奠是很有規則的,現代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有所改變!孔子,本身是喪葬師,對古喪葬儀式很熟悉!他是人道人倫之傳承者,對人類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提倡的人道人倫大同世界,是人類的終極價值並歸宿!



陽光明貞


唐代晚期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說明清明節是在唐代之前就源遠流傳下來。至今有二千幾百多年的歷史。

祭祖掃墓是不是儒家思想帶領我們的腳步,沒去想那麼多,也沒必要去追想。


用戶1842277873457


我認為應該是道家的,始於何時不知,固聖人先師不喜歡提鬼神一類的東西,祭奠先祖,懷念先祖是每一個人都要追本塑源的。


用戶110964635344


外歪國人說我們沒有信仰 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家和祖先 我們相信通過先祖可以直達神靈 祭祖不需要去考究從哪裡開始


修心莫善於寡慾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這一天仲春與暮春之交,天清氣明,交泰和熙,故事稱之為清明。清明掃墓則是晉文公紀念介子推,故稱之為清明掃墓。

當然,孔子雖然和清明這個習俗無關,但是孔子的仁義禮智信學說和華夏善法(堯舜善法)是遙相呼應的。在孔子之前宋襄公就是仁義的。因為根據尚書,堯舜開國之始所行政治就是德政,堯德耀千古,舜德被江河。孔子老子對話中看得出來,先道治國,道壞用德,德壞用仁,仁壞用義,義壞用禮。所以堯舜之德實際就是仁義禮之德。千古流芳。

中國古代很多故事,都是講的這樣的故事,像屈原是不是忠,信陵君是不是仁,比干是不是義,都是因其德行而耀眼。所以孔子下生在華夏是有意義的。

孔廟裡的門叫做欞星門,就是天上的文星,所以華夏是孔子的傳法之地,是這麼來的。


師長366


應是起於戰國屈原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