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稱“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索額圖到底做了什麼?

醉墨客


導讀:應該說索額圖是個人才,從國丈到三眼索相也不僅僅依靠的父親所念的福廕。作為當朝的重臣索額圖權傾朝野,與明珠一樣結黨營私。如果僅僅是這些也許索額圖也配不上康熙這句“本朝第一罪人”的評價,他的所做所為讓引之為心腹的康熙憤怒和傷心。索額圖不但企圖控制太子胤扔在康熙親征是提前登基,而且與噶禮多次勾結朱三太子企圖刺殺康熙謀逆。這在任何朝代都是誅九族的大罪,所以索額圖這個本朝第一罪人實至名歸。


在《康熙王朝》劇中索額圖出身名門,不但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兒子而且康熙皇后赫舍裡的父親。作為國丈索額圖本來起點就高,加上玲瓏剔透的心思以及過目不忘超能力所以才被成為三眼索相。況且外孫胤礽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可以說索額圖不但是康熙的重臣而且是最為顯赫的家族。雖然索額圖結黨營私,但是康熙沒有因此下殺手。索額圖不但沒有忠君報國,反而數次參與謀逆才是康熙暴怒的原因。


朋黨鬥爭中索額圖權力慾望無限膨脹,企圖控制太子胤礽

索額圖在升任索相後大權在握,面對對手明珠的競爭雙方都開始結黨營私。由於血緣關係索額圖和太子胤礽無法割捨,而明珠與大阿哥胤遈也分不開。雙方斗的旗鼓相當,而索額圖漸漸不滿意謹小慎微的境況。所以打算利用潛移默化的手段控制太子胤礽,然後自己就可以獨攬大權。

在吳三桂造反時,這個朱三太子就曾經想殺入宮中造反。朱三太子失敗後四海飄零,而居心叵測的索額圖就把朱三太子的女兒收養。索額圖給了老鴇200兩銀子的封口費,並且給孩子從丹丹改名叫紅玉。

太子到了索府看到長大的紅玉心中愛慕,但是作為太子需要了解清楚紅玉的身份。索額圖唯恐消息洩露,派人將當年知情人老鴇除掉。顯然索額圖舉行不良,打算用紅玉這個朱三太子的女兒來挾制太子胤礽。即便將來太子明白了也不敢聲張,為了保守秘密只能聽索額圖的要挾。所以索額圖的動機不純,這是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做準備。就這一點來說,索額圖就是死罪。


數次聯合噶禮、朱三太子陰謀弒殺康熙;當親征葛爾丹的康熙身患重病消息傳來,索額圖又圖謀提起扶太子登基。

面對康熙的壓制,野心勃勃的索額圖曾經兩次密謀刺殺康熙。第一次康熙在徵繳西北之前需要徹底平定臺灣,所以起程去南京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以收服人心。此時索額圖的門人葛禮半夜偷摸來到索額圖府上密談,噶禮已經知曉南京棲霞寺的長老就是朱三太子。索額圖不但沒有舉報,反而利用紅玉逼迫朱三太子在康熙祭拜明孝陵時用紅衣大炮炸死康熙。噶禮經手把紅衣大炮給弄出來架在紫金山上,結果朱三太子沒有成功自此逃脫。而朱三太子積攢用於起兵的800萬兩銀子被索額圖、噶禮私吞,可見索額圖無君無父、利慾薰心。


康熙平定臺灣後親征噶爾丹,在西北一病不起。消息傳回京城索額圖大喜,他一邊安排噶禮以押運糧草為名去西北大營查看虛實;另一方面和太子胤礽密謀提前登基。噶禮抵達前線後、秘密聯絡已經是噶爾丹國師的朱三太子,主動暴露清軍大營糧草的位置導致糧草被燒。索額圖目的就是借刀殺人,利用噶爾丹之手至康熙於死地。但是沒有得逞,寶日龍梅族人和張廷玉的糧草先後趕到解了清軍的燃眉之急,索額圖陰謀再次破產。

一不做二不休的索額圖索性讓噶禮以紅玉為要挾,要求朱三太子的心腹一起武力夜襲皇駕。結果朱三太子被殺後不但暴露了康熙的畫像,而且噶禮的暴露也讓索額圖逐漸浮出水面。康熙敏銳的感到事情不正常,然後立刻返京秘密調查索額圖。紙裡包不住火,最終索額圖陰謀暴露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康熙不但對索額圖的膽大妄為感到震驚,同時對引為心腹的背叛感到憤怒。這才有了這段咆哮:


朕真是瞎了眼,就是養了一條狗還知道親順主人呢。索額圖,你是本朝第一罪人哪。索額圖勾結朱三太子攛政謀逆,夜襲皇駕。一個跟了本朝四十多年的心腹大臣,朕的國丈到頭來他居然想弒君。大清的臉面何在,體統何在啊。傳出去,朕就是個昏君啊


小結:

索額圖不滿足自己的地位,在封建王朝時期居然參與謀逆。而且企圖通過要挾太子胤礽實現自己所謂的周公夢,結果陰謀敗露後這個偽君子被罷官抄家。可嘆號稱三眼索相的索額圖聰明反被聰明誤,正應了那句老話“機關算盡太聰明 反誤了卿卿性命”。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康熙朝前中期的索額圖,絕對是朝堂上最為熱手可熱的人物之一。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駕崩,康熙皇帝登基。由於此時的康熙皇帝年齡尚小,於是根據順治皇帝和孝莊太后的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成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排名四位輔政大臣最後一位的鰲拜,成為了這四人中掌握絕對話語權的人,並且開始獨斷專政,威脅到了皇權統治。於是,康熙皇帝在孝莊太后的授意下,於康熙四年(1665年),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正式實現了與整個赫舍裡家族利益的綁定。

而索尼的第三子索額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參與到了康熙除掉鰲拜的整個計劃之中,甚至可以說索額圖是首功之臣。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病逝,索額圖根據索尼生前的授意安排,辭去了大學士、吏部侍郎等所有職務,專心擔任康熙的貼身侍衛,一方面保證康熙的絕對安全,另一方面幫助康熙訓練布庫少年。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承擔這一項工作是魏東亭,而他在“智擒鰲拜”階段的歷史原型,正是索額圖。

最終,在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假借議政之名招鰲拜來到武英殿,進而通過這群由索額圖訓練的布庫少年將鰲拜擒拿,康熙皇帝當即宣佈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徹底剷除了鰲拜。索額圖參與了整個“智擒鰲拜”計劃的設計與實施,更是整個過程的實際指揮者,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將年僅一歲的胤礽冊立為皇太子,既是感念他與赫舍裡皇后之間的感情,也是為了表彰索尼、索額圖等赫舍裡家族成員在剷除鰲拜、維繫政局穩定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在此後的十多年裡,索額圖在平三藩、收臺灣、抗擊沙俄侵略、征討噶爾丹等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時的索額圖權傾朝野、風光無限,而整個赫舍里氏家族在他的帶領下,也成為了康熙朝前中期最為顯赫的家族。


所謂“成也胤礽,敗也胤礽”,正式因為胤礽的緣故,致使索額圖和整個赫舍里氏家族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康熙皇帝對於胤礽可以說是充滿了期望,自冊立胤礽為皇太子的那一天起,康熙無時無刻不再為胤礽的成長而費心盡力,為此可以說是花費了半生的心血。一方面,康熙為胤礽先後安排了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四位老師教育胤礽,這四人不僅為官清廉、能力出眾,並且都是當世之大儒,學識卓越,另一方面,康熙也在利用一切機會讓胤礽參與政務,提升胤礽施政能力的同時,提升胤礽的威望。

然而,胤礽的表現卻讓康熙不斷的失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親征噶爾丹的時候因風寒病倒,太子胤礽在與三阿哥胤祉共同探望病中康熙的時候,全然沒有傷心之意,甚至還是興高采烈的,這引得了康熙的極大不滿,胤礽不僅遭到了康熙的訓斥,還被直接攆回了北京。也就是從此時開始,康熙發現太子胤礽正在不斷的“變壞”。

首先是胤礽的生活極度奢靡,特別在使用的器皿、鋪蓋、裝飾等方面,比康熙所使用的還要貴重。

其次胤礽開始變得非常的貪婪,經常性的暗示官員們主動向其行賄,並安排其心腹人員,打著自己旗號到各地收受賄賂。

再次就是胤礽對於朝臣和兄弟們的態度是非常的傲慢,弄得朝堂上對其是怨聲載道。

康熙自認為自己的教育沒有問題,並且太子胤礽的老師們也沒有問題,於是他將目光投向了索額圖身上。

實際上,在此之前,因為索額圖與明珠之間激烈的黨爭,弄得朝堂上是烏煙瘴氣,康熙已經對二人有了極大的不滿。

康熙皇帝首先處理的是明珠,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時候,明珠就為直隸巡撫于成龍舉報其夥同黨羽餘國柱賣官鬻爵,進而為康熙皇帝罷官留用。而在明珠倒臺後,索額圖非但沒有進行收斂,而是進一步發展並且培植自己的黨羽勢力,同時對明珠舊部進行持續的打壓,進一步增加康熙對其的怨恨。

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時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額圖趕來照看太子胤礽,索額圖與太子就此朝夕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而在此之後,太子的種種惡習一下子全部都暴露了出來,並且是愈演愈烈。

於是,康熙皇帝是新賬舊賬一起算,將所有的怒火全部傾注在了索額圖身上,而這也就直接導致了索額圖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圈禁,進而被活活餓死的悲慘結局。伴隨著索額圖的倒臺,赫舍里氏家族也從曾經的輝煌中,迅速走向了衰落。


索額圖被康熙扣上了“本朝第一罪人”的帽子,是康熙憤怒之情的發洩,同時也是將所有罪責推給了索額圖,而索額圖因此成為了康熙“替罪羊”。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額圖的死,給太子胤礽一個提醒,希望胤礽能夠有所警示,然而胤礽卻就此產生了濃厚的報復情緒,與康熙的關係也開始逐漸惡化,最終,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時候康熙與太子之間的矛盾爆發了,並最終導致了康熙“一廢皇太子”。

與此同時,康熙皇帝在憤怒之餘,將已經去世五年的索額圖再次搬了出來:

“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

在康熙看來,是索額圖帶壞了胤礽,也是因為索額圖的教唆才使得自己對於太子胤礽這三十年的培養功虧一簣,而這直接導致的是康熙半生心血的付之東流。至此,康熙將 “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的帽子,扣在了索額圖的頭上,並且將其全部的功勞和功績予以了抹殺,索額圖也就此身敗名裂了。

然而,仔細想想,如果真的將所有的罪過扣在索額圖身上確實有些牽強,最大的責任人應該是康熙本人。

一來,康熙過早的冊立胤礽為皇太子,在這樣“拔苗助長”的環境下,胤礽的品行和心智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建立與發展,造成了胤礽自身條件上的缺陷。二來,康熙皇帝極大的忽視了其他皇子們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想要掩蓋自己的罪責,只能將所有的責任推卸到索額圖身上,而索額圖也就此成為了康熙皇帝的“替罪羊”。

與此同時不得不說的是,康熙皇帝已經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反省對於鰲拜的處置,並且重新任用鰲拜的家人。此時的康熙或許已經把當年如此刻薄的對待鰲拜當成了自己的錯誤,而不願認錯的他,只能用處置索額圖,這個智擒鰲拜最大功臣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歉意,並且再一次將所有的罪責推給了索額圖。

所以,不管出於哪一方面的原因,索額圖有罪不假,有過錯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將其列為“本朝第一罪臣”,除了康熙皇帝極度憤怒的情緒外,就是索額圖替康熙皇帝背下了許多的罪責,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


雍親王府


看過《康熙王朝》電視劇的看官,肯定對索額圖不陌生,康熙時期的權臣,他的老子是索尼,順治皇帝欽點的四大輔臣,康熙皇后的叔叔。少年時,整天陪伴在康熙身邊,與康熙有著濃厚的感情,當初康熙剛登上皇位,鰲拜擅權,索額圖輔佐計擒鰲拜,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故深受康熙的信任。鰲拜及其黨羽被清除以後,康熙開始論功行賞,索額圖的功勞肯定是最大了,從此他便開始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官越做越大。

康熙時期,俄國不斷侵擾我國邊境,康熙多次派兵與俄軍作戰,最後康熙還是派索額圖率團去與俄國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收復了被侵佔多年的雅克薩城,結束了中國多年的邊境戰爭,這與索額圖也是分不開的。

按理說索額圖與康熙關係這麼密切,建立的功勞也是不同尋常,為什麼最後被康熙稱為“清朝第一大罪人”?

因為索額圖晚年做了一件錯事,引起了康熙的厭惡。那就是他參與到了皇室的儲位之爭當中來。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他打破了清朝之前的祖制:皇帝生前不立太子,預立胤礽為儲君。康熙這麼做也是為了防止多爾袞事件再次發生。胤礽是孝誠仁皇后,而索額圖是孝誠仁皇后,作為太子的外叔公,在宮中奪儲之爭中,他極力維護太子地位,成為太子黨的首腦人物。在朝堂中,索額圖也處處為太子說話,謀差事。而覬覦皇位的其他皇子也並不甘心,把矛頭一起對準太子及太子黨,他們造謠非標,無中生有,向康熙進言,說太子的壞話,攻擊太子黨,索額圖就首當其衝了,康熙對太子和索額圖的印象逐漸變差。

後來康熙帝南巡到德州,太子得病,召索額圖至德州侍疾。這次康熙帝突然召索額圖到德州的原因,表面上是令探視皇太子,其實是藉此觀察太子和索額圖的關係和他們的活動。索額圖陪伴太子一個月左右,太子病癒後,一起回到北京。

值得深思的是康熙給索額圖安的罪名是“議論國事,結黨妄行”,指的就是索額圖和太子在德州時候的一些不軌行為,雖然沒有真憑實據,但是康熙認為索額圖會藉此機會發動宮廷政變,使太子提早奪位。帝王最是無情,康熙本著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的原則,將索額圖交宗人府拘禁,不久索額圖便死於禁所。

後來康熙帝對索額圖一生所參與的重要軍政大事,除與沙俄在尼布楚的談判外,全面給予否定,並說"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

我覺得索額圖在宮廷奪儲之爭了表現的太活躍,不僅導致了其他皇子和其他對立派的群起而攻之,同時也引起了康熙的厭惡,沒落得一個好下場。

回答完畢。

歡迎大家點贊和關注,持續為大家解讀歷史。


老王來談古說今


先來回顧一下影視劇片段:

康 熙:朕真是瞎了眼!就是養條狗,還知道親順主人呢!索額圖!你是本朝的第一罪人吶!!還有,李光地 張廷玉 你們--你們長的是豬腦子啊!!你們想都不想,索額圖勾結朱三太子,篡政謀逆夜襲皇駕,這些能提嗎!

李光地:皇上,此款大案,已審明查實,索額圖認了……

康 熙:他認,朕不能認啊!一個跟了本朝40多年的心腹大臣,朕的國丈啊!!到頭來他居然想弒君!大清的臉面何在!!大清的體統何在!!!傳出去,朕就是個昏君啊!!你們聽著,這17款罪……朕--都准奏,即使這樣……索額圖他就是長了一萬個腦袋,也不夠朕砍的!!……還是那句話……朕不能殺他……把他關進大牢……頤養天年吧……

索額圖(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清代康熙年間權臣,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索尼第三子,一等公赫舍裡·噶布喇弟弟。孝誠仁皇后叔父。出生年代推算當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後,生於盛京。康熙八年(1669年)至四十年,先後任國史院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職,曾參與許多重大的政治決策和活動。康熙帝繼位之初,鰲拜擅權,索額圖輔佐計擒鰲拜,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故深受信任。康熙中期,代表滿清朝廷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從徵謀反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後期因參與皇太子之爭,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飢餓而死。

三阿哥胤祉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個不善於言談的人,並且無心奪嫡,一心修書。在雍正帝即位之時,他帶頭第一個跪拜,甚至在雍正朝老八胤禩搞“八王議政”的關鍵時刻,他都沒有出現,難道他真的不喜歡權力嗎? 一、 史書中的胤祉: 胤祉是康熙帝的第三個皇子,本來是第十子,只因為前面有七個早逝,於是他成了第三子。胤祉從小也是非常優秀的,無論是文學還是書法,亦或者騎射,都是眾皇子中數一數二的。 在康熙三十一年,此時的三阿哥胤祉十五六歲,他曾經跟隨康熙帝一起去塞外圍獵,兩個人比試騎射,結果不輸康熙帝。 他跟太子胤礽的關係非常好,也正是因為這個關係好,在太子胤礽得勢的時候,他也跟著沾光,甚至康熙帝因為他跟太子關係好而晉封他為和碩誠親王。 只不過跟太子胤礽關係好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等到雍正帝即位以後,也是因為他跟廢太子胤礽關係好而獲罪,因此被髮配給康熙帝守陵,同時也被改名成了允祉。 再後來,因為老十三胤祥的死,老三允祉遲到加上沒有憂傷面色,導致雍正帝大發雷霆,最後把他圈禁了,並在雍正十年病逝。 老三胤祉書生氣足,具備正義感,大阿哥允褆鎮魘太子的事情,就是他向康熙揭發的。也是康熙帝相當信任的皇子,即使到了後來各位皇子們奪嫡激烈,他仍然能獨善其身,沒有負面信息。 雍正帝評價胤祉: “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胤祉者何限?皆欲激朕治其罪,其心誠不可喻。良亦朕不能感化所致,未可謂盡若輩之罪也。” 也就是說雍正帝只承認這麼一個哥哥,只不過跟他心不齊而已。後來因為老十三的事,導致這個哥哥也不認了,可惜了一個獨善其身的老三胤祉,最後還是沒有逃過雍正帝的手心。 二、 老三胤祉的事業: 在《雍正王朝》中老三胤祉是有一份事業的,這個事業就是編書。 要知道清朝入關以後,一直以來備受漢族人們的反對,雖然打天下可以依靠大刀弓箭,但是坐天下再使用大刀弓箭就不行了。康熙帝多次南巡,其實也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劇中就有他賜給江夏鎮莊主牌匾,教化人們學習禮儀文化。 所以,康熙帝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仍然要延續漢族的科舉文化,不僅僅是漢族人們學習漢文化,包括統治層也需要學習漢文化,並且要推廣下去。 在康熙三十九年,他就召集了一群學者編書,第一部書《佩文韻府》從康熙四十三年到康熙五十年完成。在劇中則是在老四胤禛追繳戶部欠款的時候編撰完成。 當時康熙帝高興萬分,不僅表揚了他,還從大內撥款給他,讓他繼續完成另一部偉大作品的編撰工作。 老三胤祉也是眾皇子中唯一一個只受過康熙帝褒獎,而從沒有被訓斥過的皇子。 之所以能成就如此的成績,完全在於他做到了以下幾點: 不結黨營私,整部劇中沒有見過他結黨營私,在雍正即位以後,因為田文鏡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制度,遭到頑固派的反對。老三胤祉因為門人李紱晚上造訪一事說了一句經典名言: “巨來,你這官還沒有做通……四弟這個人我瞭解,小心把你打成朋黨!” 謹遵順治帝的教育,好好讀書,比起十阿哥花錢蓋園子要高尚的多,並且做事有規矩,懂得輕重緩急,比如科舉舞弊案,他面對李紱的求助,也沒有直接出馬,而是讓李紱去求助雍正帝的鐵桿部下李衛。 三、 扮豬吃大象(一): 其實我們不要被老三胤祉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我們應該撥開迷霧見本質,其實在老四胤禛追繳戶部欠款失敗時他就已經暴露了。 因為追繳戶部欠款時逼死了魏東亭,導致追繳一事陷入困境,後來太子胤礽出來賣了人情,給了欠款之人兩年期限。在朝堂上,因為老十不服氣,頂了康熙帝兩句,結果康熙帝說話了: “朕告訴你,朕是拿體己錢給三阿哥還了債,從康熙三十九年起……現在第一部《佩文韻府》已經出來馬上可以付印……” 當康熙帝講到這裡的時候,老三胤祉得意地抬起頭看了老四胤禛一眼…… 就這一眼就飽含了多種含義: 一方面他也是反對老四胤禛追欠款如此兇殘,連兄弟都逼得這麼緊,最後沒辦法,是皇阿瑪幫我還欠債。你看看你逼我這麼緊,到頭來竟然逼到康熙帝頭上了。 另一方面,則是表明,自己的招數才是最高明的,錢花到了編書這麼一項高大尚的事業上,從出發點就是正確的,深得康熙帝的嘉獎。而你老四胤禛,費勁把火的追欠款,到頭來還不是落了一身不是! 最後一層含義則是,老四啊老四,你想在皇阿瑪面前表現一把,你還嫩了點! 四、 扮豬吃大象(二): 有了這次的褒獎,老三胤祉繼續扮豬,直到第二次機會的到來: 在熱河狩獵時,太子胤礽因為刑部一事被康熙帝冷落,於是招待蒙古王公的差事落到了其他皇子頭上。在康熙帝說出哪個皇子招待之前,眾皇子的表現是不一樣的。 鏡頭中的老大胤褆眉飛色舞,老四胤禛低頭不語,老八胤禩睜大眼睛,而老三胤祉則是望眼欲穿。 可是等康熙帝說出讓胤禩替皇帝賜宴時,老三胤祉則失落無比。後來他回到編書的地方,看了一下忙碌的眾臣,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然後就到了小河邊,甚至同老大胤褆抱怨一句: “唉,我還能幹什麼,不過是吊幾句文罷了。” 也就是說老三胤祉本來以為靠讀書能在奪嫡之戰上贏得先機,面臨太子胤礽被冷落,他對太子之位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只不過康熙帝的一句話就澆滅了他。此時的他有點灰心喪氣,也不再拿讀書當籌碼了,甚至都有點嫌棄自己只會讀書了,不然的話為什麼要嘆一口氣呢? 等到太子胤礽真的造反了,老大胤褆咄咄逼人之時,他感覺到最後的機會來了,於是跳出來指出老大胤褆讓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私下裡陰謀魘鎮太子胤礽一事。 按照他的邏輯,太子胤礽已經倒下,如果這次再幹掉老大胤褆,那麼就自己年長了,或許還有機會。 可是等後來太子胤礽復立,再加上老八胤禩跟老四胤禛的頻頻出手,讓他感受到了恐懼,於是悄無聲息的退出了這場爭鬥,也算是保住了性命。 其實到康熙帝的後期也確實考慮過老三胤祉繼承皇位,只不過他的實力比較弱,又只會讀聖賢書,跟實幹家老四胤禛還是差一些的。 老四胤禛的成功也告訴我們,光靠書本知識是不行的,關鍵是得會實踐加應用啊!


趣向雜談


清朝時期有一個通例,那就是一旦權臣倒臺,注水也會注出十項二十項大罪,索額圖也不例外,被幽禁(後來在幽禁中死去)之後,康熙帝對索額圖一生所從事參與的軍國大事,除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以外,全面給予否定,但是康熙帝還是表示過:

朕念爾原系大臣,心有不忍,姑貸爾死。

5年後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的太子胤礽因罪被廢,康熙帝這時說過胤礽的動機是『欲為索額圖復仇』,可見心中多猜忌仇恨索額圖,但是這時康熙帝還沒說出本問題的這句話。

康熙帝為了安慰自己,將胤礽的種種不端解釋為受到咒詛心智失常,這種理由,可以證明一方面康熙帝本人的廢太子沒錯,另一方面廢太子胤礽的種種劣跡也得到了開脫——胤礽也很知趣配合,把自己的驕橫跋扈推到舅公索額圖身上。

康熙帝『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大致是針對索額圖對太子的負面影響來說:

換句話說,在康熙帝的認知中,索額圖的各種劣跡其實也還好說,但影響太子進而動搖國本的壞事才是最嚴重的,才是達到『本朝第一罪人』標準的。

問題在於,皇太子的服制到底該怎麼樣索額圖只能建議,做決定者還是康熙帝本人,所以康熙帝的這種說法,不免諉過他人的色彩。


談古論金


如果索額圖是清朝第一罪人,那麼納蘭明珠就是第二罪人?

康熙把“誠本朝第一罪人的”鍋摔在索額圖臉上,存在避重就輕的嫌疑。這句話是在康熙年間九子奪嫡時期:“從前索額圖助伊(皇太子)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盡然想篡位?心情很不爽,一怒之下把胤礽治罪後說的。我認為康熙是不忍再提往事,不堪回首。這也是康熙爺的另一個痛點:



朕最恨黨爭

索額圖和明珠同為康熙執政、治國立下汗馬功勞,基本上康熙年間所有的大事都有這兩個人的身影,離不開他們的獻計獻策,作為臣子他們盡心盡力,而他們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索額圖和明珠在康熙年間一個為右相,一個為左相。

《清史稿》:“康熙中,滿洲大臣以權位相尚者,惟索額圖、明珠,一時氣勢熏灼,然不能終保令名,卒以貪侈敗。”

原本鰲拜既除、三藩已定、臺灣光復、沙俄已定,國內形式一片大好,可是朝廷內部越來越不安分,康熙年間的黨爭愈演愈烈。在康熙削藩期間,索額圖和明珠因意見不和,直接建議殺掉明珠,兩人因此結仇。分別以索額圖和明珠為首的“索黨”和“明黨”,在朝廷分隊排列,互相傾軋、相互打壓,這種恩怨一直延伸到兩人整個政治生涯,甚至直接影響了大清朝廷的政治傾斜。

面對這種“黨爭”,康熙開始是喜聞樂見的,中間“制衡”就是帝王最喜歡用的手段,你們兩鬥拳打腳踢,只要不涉及我的利益,好好給朕辦事,什麼事都無所謂。從這裡可以看出康熙深諳帝王之道,即使兩黨怎麼打都也逃不出他的手掌心。康熙在“黨爭”中扮演一個和事佬的角色,一定意義上也是康熙放縱“黨爭”態勢,讓康熙忍受不住的是:

“黨爭”逐步轉變奪嫡之爭

明珠和索額圖斗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正是康熙選擇接班人的時期,兩人毫不收手的權勢鬥爭性質發生轉變。“明黨”和“索黨”的爭鬥從廟堂之爭轉變成皇太子之爭。康熙晚年面臨立嗣問題,讓索額圖和明珠都看到了投機傾向,索額圖是康熙的叔叔,太子胤礽的親外公,而明珠是大阿哥胤禔的姑爺爺,康熙老婆慧妃的親哥哥,也就是康熙的大舅哥。“索黨”支持太子胤礽,“明黨”是大阿哥胤禔的鐵桿。

這麼複雜的關係背後牽扯到兩大家族的利益群體,反正沒有一個省油的燈。以前是“索黨”、“明黨”,現在都圍繞太子黨而努力!在這一階段的鬥爭中,根正苗紅的索額圖背後是赫舍里氏家族,從索額圖的得勢至康熙搬到鰲拜,都離不開赫舍里氏家族的支持。所以確定胤礽為太子時,除了因為康熙和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感情深厚,還放出一個政治信號,告訴索額圖,乖乖聽話!你們家族的未來指日可待!


明珠屬於葉赫那拉族,葉赫那拉和女真人是世仇,相比之下明珠的政治起點要低,但是能得到康熙重用,說明明珠的個人能力和政治傾向,更符合康熙的治國觀,直到明珠這一代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潛意識中索額圖的政治資本要比明珠雄厚,但這也不是索額圖能打到明珠的關鍵原因,反而明珠的倒臺給了索額圖一個錯誤的信號。

原因在胤礽

胤礽是康熙欽點的接班人,明珠是胤禔的支持者,在立場上以前馬首是瞻的權臣反向倒戈,公然和康熙唱反調,這也是康熙在黨爭中首先決定收拾明珠的最大原因,不得不說索額圖沾了胤礽的光,出生註定索額圖是胤礽的擁護者,間接的成了康熙的話事人。在康熙二十六年于成龍首先曝光明珠罪名,第二年御史郭琇疏劾:

“明珠、國柱背公營私,閣中票擬皆出明珠指麾,輕重任意。國柱承其風旨,即有舛錯,同官莫敢駁正。聖明時有詰責,漫無省改。 凡奉諭旨或稱善,明珠則曰‘由我力薦’;或稱不善,明珠則曰‘上意不喜,我從 容挽救’;且任意附益,市恩立威,因而要結群心,挾取貨賄。

康熙對明珠始終沒有痛下殺手:“朕不忍加罪大臣,且用兵時有曾著勞績者,免其發覺。罷明珠大學士,交領侍衛內大臣酌用。”明珠的失勢徹底離開奪嫡舞臺。按道理康熙對明珠的打壓,堅定了太子黨地位,可是問題還是出在胤礽身上。

這位圈養的太子哥辜負了康熙期望,更辜負了外公索額圖的期望。胤礽被康熙授予權柄過大,儀仗太足,養成嬌縱狂傲的性格。成年後的胤礽和早年判若兩人,開始培植黨羽,放縱手下人貪贓枉法,更是玩弄權勢欺壓大臣。尤其在康熙南巡時,小兒子胤祄意外感染風寒病死,胤礽作為哥哥是毫不關心,康熙決定廢除太子。



明珠因為結黨失勢,索額圖作為資深的太子黨看到了政治危機。以胤礽為核心的利益團體受到康熙的壓力越來越大,胤礽不爭氣,索額圖是沒脾氣。但作為政治投機者,索額圖整個家族的興衰全押在胤礽身上,奪嫡矛盾正式把索額圖推向康熙的對立面,歷史何其相似!於是在索額圖的授意下試圖謀逆奪位。

索額圖事皇太子謹,皇太子漸失上意。四十一年,上閱河至德州,皇太子有疾, 召索額圖自京師至德州侍疾。

在胤礽時間中,康熙認為索額圖過於親近太子,甚至有教唆太子不法的嫌疑。結果事情敗露,索額圖被清除政治舞臺,在宗人府囚禁至死,“索黨”一派也徹底消滅。索額圖事件一直延續到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廢:

後數年,皇太子以狂疾廢,上宣諭罪狀,謂:“索額圖助允礽潛謀大事,朕知 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允礽欲為索額圖報仇,令朕戒慎不寧。”

事件中可以看出,康熙厭惡黨爭不假,最厭惡的是黨爭爭到他的家事,索額圖對胤礽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從“明黨”和“索黨”,至後來的“太子黨”,如果索額圖是當朝第一罪人,有點名不副其實,至少明珠也該背半個鍋?

文章開頭我說過康熙把“誠本朝第一罪人的”鍋甩在索額圖臉上,有避重就輕的嫌疑。何為避重就輕?康熙晚年面臨承上啟下的問題,索額圖和明珠兩家獨大,雖然影響到康熙權柄,但並沒有實力威脅到大清根本。

康熙也在考慮自己死後,誰來約束不斷強壯得兩位權臣?好了,既然喜歡黨爭,那就爭吧!康熙也清楚在立嗣問題上自己很失敗,既然失敗了為什麼不順手掃清障礙?“索黨”也好,“明黨”也罷!終究是這位英明睿智的皇帝手中的一顆棋子。


我不是易中天


索額圖是三朝元老兼輔政大臣索尼的兒子,索額圖的女兒是康熙皇帝唯一的皇后赫舍里氏,索額圖的外甥是大清朝太子,索額圖官居一品人稱“索相”。

放眼整個大清國,索額圖的地位、背景、家世都是一等一的存在,倘若索額圖公正守法、忠心康熙、輔佐太子,這大清朝上下恐怕誰也動不了索額圖半分。

只可惜索額圖貪汙腐敗、收受賄賂、結黨營私、謀害君王,他挑撥太子與康熙之間的父子之情,教唆太子勾結外臣,計劃在康熙攻打準格爾時謀害康熙扶立太子上位,索額圖所犯下大罪足以受千刀萬剮之酷刑、遭全滅九族之罪罰,他不僅毀了康熙皇帝一手培養的太子,更讓一項寵信他的康熙皇帝顏面無光,一向溫文爾雅的康熙皇帝竟然一反常態的破口大罵索額圖是“大清第一罪人”,死也要讓索額圖遺臭萬年,足見康熙對索額圖的恨意已經深入骨髓。

索額圖所犯下的罪孽主要有兩點:

索額圖的罪孽之一:買官賣官,組織黨派,霍亂朝政,貪汙腐敗。

索額圖和明珠在外省地方官的眼中和皇帝幾乎沒什麼兩樣,尤其是索額圖。

明珠這個人雖然貪得無厭,但至少他對康熙忠心耿耿。索額圖則不然,索額圖利用職權之便買官賣官,組建自己的官僚圈子,李光地、張廷玉都曾經受到過索額圖的拉攏。

索額圖在康熙朝中的勢力遍佈社會各界,上到六部官僚,下到民間教會,索額圖的觸手可謂無所不在,但是“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康熙朝中想搬到索額圖的官員同樣數不勝數。

御史言官們經常在康熙皇帝的面前告發索額圖的罪行,但是康熙皇帝看在過世的索尼、皇后的面子上,一次又一次的縱容索額圖的違法行為。

康熙皇帝的縱容導致索額圖的野心越發膨脹,政敵明珠倒臺之後,索額圖成為了康熙朝上下最具權力的大臣。

然而滅亡之前迎來的必定是瘋狂,被權力矇住雙眼的索額圖絲毫沒有注意到明珠倒臺之後康熙對他的態度。

睿智的康熙皇帝怎麼可能允許索額圖“一家獨大”呢?

其實在康熙處理明珠黨派的時候,索額圖的脖子上便已經懸著一把刀了……

索額圖的罪孽之二:利用太子謀求私利、背叛康熙大逆不道

康熙皇帝親征準噶爾的時候感染了風寒,患病的情況十分嚴重,康熙皇帝命令身邊的隨臣不許外傳。

但索額圖安插在康熙皇帝身邊的“臥底”將康熙患病的情報秘密的傳達給了索額圖,心懷叵測的索額圖認為康熙大限將至,於是心生歹念,

他一方面將康熙患病的消息散播出去,另一方面教唆太子“用明黃”(就是穿明黃色的衣服)暗示文武朝臣即將“改朝換代”,只可惜康熙皇帝並沒有病死在蒙古。

這件事情被索額圖壓了下來,康熙皇帝全然不知請,但是紙總有包不住火的一天。

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告老還鄉的索額圖被二十幾位大臣聯名告發,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李光地,康熙皇帝查明索額圖的罪證之後龍顏大怒!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索額圖被宗人府逮捕,最後活活餓死在宗人府大牢裡。

索額圖死後,康熙和太子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由於索額圖教唆太子幹了太多太多背叛康熙的事情,康熙知道以後對太子失望透頂,太子也開始變得自暴自棄。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被廢。

康熙皇帝將責任一股腦的歸咎到了索額圖的身上,大罵索額圖教壞了秉性純良的太子,並且將索額圖定為“大清第一罪人”。

其實說到這裡,感覺索額圖挺冤的,養不教父之過,太子的過失不應該是康熙的責任嗎?要知道此時索額圖已經去世多年。

當然了,歸根結底,索額圖屬於自作自受,自古以來凡是插手帝王家事的臣子幾乎都沒有好下場,索額圖不應該不知道這個道理,只可惜索額圖太過於自信,他自信的認為康熙皇帝被他玩弄於鼓掌之中,殊不知真正被玩弄的人是他自己。


白話歷史君


與其說索額圖是本朝第一罪人,不如說康熙把親兒子(太子)的過錯都歸“功”於索額圖,認為索額圖是太子背後的始作俑者,把自己一手培養的儲君給教壞,走向被廢的道路,從而引發了後來的“九王奪嫡”事件。所以在康熙心裡第一個恨得就是索額圖。


索額圖家族曾經是康熙親政時期最信賴、最依賴的家族。其中康熙為了得到索尼家族的全力支持,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裡為皇后(太子胤礽生母),整個索尼家族可謂是風光無限。


索額圖,是順治皇帝託孤的四大輔政大臣之首輔大臣索尼的兒子,同時又是康熙的老丈人。

在康熙剛親政時候,幫助康熙智除鰲拜立下不世之功。


當時鰲拜權傾朝野,朝廷一半官員為鰲拜所用,康熙和孝莊舉步維艱。索額圖就是在這個時候,聽取了父親索尼和孝莊太后的明示,明裡暗裡幫助康熙,在宮裡事康熙的左右膀臂,在宮外又充當康熙監視鰲拜的眼線,正是有了索額圖的全力幫助,康熙才一舉除掉鰲拜。


康熙十四年(1675年)陪伴了康熙幾年的赫舍裡皇后因為難產去世,康熙傷心不已,為了懷念去世的皇后赫舍裡,康熙皇帝違背祖制封了剛出生的胤礽為皇太子,其實康熙這樣做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讓索尼家族的人感受到康熙對其的看重,和獎勵索額圖為朝廷做出的貢獻。


隨著康熙的帝位越坐越穩,索額圖在朝中的官職也是一路高升,曾先後擔任吏部、戶部官職、朝廷議政大臣、內閣大學士等職務,在《康熙王朝》中,康熙更是褒獎稱索額圖為“三眼索相”可見索額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能力。


隨著康熙兒子們逐漸長大,以索額圖和明珠兩黨的政治鬥爭也越來越明顯,索額圖作為太子的姥爺一直暗中結黨營私為太子籌謀儲君之位明珠作為大阿哥的舅舅也同樣如此。正是因為兩人的相互碾壓,搞得朝堂官員分幫結派烏煙瘴氣,讓康熙不勝煩惱。


最讓康熙惱怒索額圖的是,自己費了很大精力和心血培養了近二十年的的兒子,在康熙眼中寬宏仁厚的太子,隨著跟姥爺索額圖的相處變得“悷氣”很重。




從這點可以看出跟什麼人學什麼樣,沒錯的。而且太子變得很有心機,甚至利用太子的威嚴公然收取行賄官員的財務,和向下級官員籠絡人心,培養自己的勢力。


還有就是太子開始變得非常狂妄自大(擺架子),對於其兄弟親屬的態度也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沒有了從前的兄友弟恭。

再有就是胤礽對於康熙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康熙在行宮生病時候,作為太子的胤礽竟然沒有表現出來半分的悲傷,甚至還有點幸災樂禍的愉悅,這些康熙都看在眼中。


最讓康熙不能容忍的是,在康熙出征葛爾丹時候,讓太子監國。沒想到索額圖竟然暗中勾結前明餘孽朱三太子,要推翻康熙政權,慫恿太子繼位。


正是因為索額圖的這些教唆,康熙費勁這麼多年的心血培養的儲君,落得個被自己親手廢掉的下場,反思之餘,康熙把這一切太子變壞的根本原因全部算在索額圖的頭上,稱其為“本朝第一罪人”。



微風之語


索額圖,出生大約在崇德元年(1636)前後,生於盛京(瀋陽),姓赫舍里氏,清朝康熙年間 大學士,滿洲正黃旗人。索額圖是索尼第二子,出身子貴胄之家,是皇太子生母孝誠仁皇后的叔父 。中國清代康熙朝大臣,在協助康熙帝鞏固清朝政權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 平定了“三藩之亂”,成為朝廷裡最有權勢的大臣。 

索額圖平生最大的功績有四個,一是幫助康熙生擒鰲拜;二是為平定三藩出力;三是簽訂《尼布楚條約》;四是從政準格爾。

那麼為何康熙如此痛恨索額圖呢?原因就是在於索額圖帶壞了他最器重也最寵愛的兒子胤礽。索額圖參與黨爭,參與了皇室鬥爭,鬧得父子不合,在康熙親征時設計差點陷康熙於死地,康熙最後的時候把參與黨爭的人統統丟進了天牢,明珠也是。

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被囚禁後,康熙曾傳諭:“朕若不先發,爾必先之,朕亦熟思之矣。”意思是說,康熙經過深思熟慮,採取先發制人的措施,拿下了索額圖。

康熙四十七年,在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時,康熙曾說:“從前索額圖助胤礽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朕不知是今日被毒死,還是明日遇害,晝夜不得安寧,時時警戒,朕若不先發制人,爾必先發制我。”

康熙兩次提到“先發制人”,還說“潛謀大事”,說明索額圖確實有攛掇太子謀反的舉動。只是康熙及時發現,太子未能成事。


Sylar弈


索額圖為何會被稱為“本朝第一罪人”?因為索額圖功過相抵,且過大於功。作為臣子,觸碰到皇帝的底線之後,換來的勢必是被皇帝所拋棄。正如劇中明珠評判三藩時說的一句話一樣,“其功,不可沒;其過,也不必諱言。”

那麼索額圖都有哪些功勞呢?看過歷史,或者是電視劇的人,大多都有些印象。歷史上,年輕時候的索額圖從侍衛遷任吏部右侍郎,但因康熙要滅鰲拜的需要,又回到康熙的身邊重新當了一名侍衛,並幫助康熙一舉剿滅鰲拜叛黨。其後在與沙俄的邊境衝突中,索額圖代表大清,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派往黑龍江與沙俄談判,提出了“尼布楚、雅克薩和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屬我地,”並最終簽訂簽署《尼布楚條約》,維護了大清的邊境主權。解決完了沙俄,索額圖有馬不停蹄的跟隨康熙西征準格爾,雖在西征中被降級留任,但又因自己身先士卒,屢獻良策,被康熙認可。再者就是平三藩和收臺灣,索額圖都是有功勞的。

創下如此功勞的索額圖,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走向失敗的呢?

結黨營私,陷於黨爭

索額圖在剿滅鰲拜的過程中,不斷籠絡被鰲拜打壓的人員,為自己所用,豐滿自己的羽翼。朝中但凡有新進大臣,都要籠絡過來,如果不從自己,便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打壓。而且功勞頗大的索額圖,對權力越來越渴望,對門生故吏又十分刻薄,性格乖張,其門下官員深受其苦。如康熙時期的紅人高士奇,因屢次參考不能高中,最後通過“通關節”經索額圖舉薦到詹事府做事,並一路高升至內閣中書,成了六品官員。但最後卻因受不了索額圖的性格摧殘,而轉投明珠門下。

而黨爭出現最激烈的地方就在於康熙撤藩。本身索額圖就對明珠的所有意見持反對態度,只要明珠稍有不當,就會遭到索額圖的反駁。在撤藩的問題上,索額圖極力反對撤藩,認為撤藩會引起三藩造反,於朝局不利,甚至要求處理主張撤藩的人員。兩黨人員紛紛上奏支持自己的主子,將朝局政見之爭生生變成了“索黨”和“明黨”之爭,讓康熙頭疼不已。這一點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也有體現。

參與奪嫡之爭,自絕出路

孝莊太皇太后曾告誡康熙“聖君不怕黨爭,而是利用黨爭,為自己辦事。”索額圖和明珠的爭鬥其實都在康熙皇帝的忍受範圍之內。而唯一不能忍受的,是索額圖竟然參與到自己兒子的奪嫡之爭中,並且陰謀攛掇太子“弒君繼位”。

康熙最愛的人是皇后赫舍裡,正巧太子就是赫舍裡所生,赫舍裡剩下胤礽後便難產去世,胤礽兩歲時被康熙立為太子,並請李光地等能力出眾的人做師傅,太子也不負眾望,經史子集無一不通,騎馬射箭更是十分擅長。康熙為了讓胤礽能更快的學習處理國事,讓索額圖輔政監國。但日子久了,加上索額圖備受康熙冷落,認為以後太子就是皇帝,但是眾皇子又都在爭取,萬一太子被廢,其他阿哥當了皇帝,自己還不是靠邊站。又正值太子自己對皇位垂涎已久,而康熙有身體康健,便攛掇太子使用特殊手段“行大事”。這一點,徹底觸碰了康熙的底線,惹怒了皇帝。於是乎,康熙以太子身體抱恙為由,急召索額圖照顧太子,為的就是進一步監視二人的動作,蒐集索額圖的罪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十八日,康熙皇帝下令捉拿索額圖,並說了那句“朕若不先發,爾必先發之。”意思是告訴索額圖,我知道你有不臣之心,所以我必須先下手為強。但即使如此,康熙皇帝仍沒有殺他,而是“交宗人府拘禁,不可疏放”。奈何索額圖最後餓死在關押的地方。《康熙王朝》劇中,也演繹了歷史上的這段結局,“朕不能殺他,不能殺他呀!就把他關進大牢,頤養天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