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劉曉博 劉曉博說財經 今天


“黑天鵝衝擊波”,往往帶來“黑天鵝式連鎖反應”:打破常規,顯得不可理喻。

比如美元大幅降息之後,反而升值;全球陷入動盪之後,黃金價格崩盤;全球都在大幅降息,中國央行“不跟”。

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多異常現象?下面分析一下:

異常現象一:今天,央行拒絕降息

今天是3月20日,是每月一次LPR“刷新”的日子,也是央行降息的最佳窗口。

本週一,央行續作1年期MLF的時候,沒有降息。當時大家都覺得異常,因為全球都在大力度降息,央行“不跟”,3月20日還能降息嗎?

到了3月19日,A股盤中創出疫情以來新低,於是市場重燃“降息預期”,認為央行總不至於“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吧。

但央行就是鐵了心,不跟、不跟、就是不跟。

今天早上9點30分,LPR利率率先在“中國貨幣網”公佈,仍然是1年期4.05%、5年期4.75%。利率連1個基點都沒有動。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而2019年12月的LPR利率,1年期為4.15%,5年期為4.80%。也就是說,2020年一個季度下來,累計也只在1年期上降息10個基點,5年期才降低了5個基點。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而美國3月的兩次“非常規會議降息”,就累計降息了150個基點。真可謂“美國向右,中國向左”,好像不在一個地球上一樣。

央行為何這樣矜持?可能是隔夜美股反彈了,所以臨時降息的衝動沒有了,所謂“雪夜訪戴,興盡而返”。

央行近期在降息上保持矜持,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國CPI仍然在高位,需要等物價有所回落再說;

第二,存款利息一直沒有降,只降低貸款利率,銀行業會受到衝擊。銀行股是A股穩定的基石,不能輕易撼動,從這個角度看降息對股市影響未必完全正面。此外,存款不降息,貸款也難以真正降低。

第三,跟歐美日英等主要貨幣保持利差,有利於引入熱錢。

第四,經濟危機前期,會有國際熱錢迴流美國“救市自保”,如果大幅降息,反而會加劇熱錢流出和本幣貶值。

第五,降息固然重要,但定向降息作用更好,財政政策配合也非常重要。中國不想重演2009年“全面撒錢式的救市”,儘量用“定向政策”來解決問題。

第六,央行珍惜手中的牌,留在最困難的時候使用。

大概就是這幾個邏輯。但說實話,降息、降準還是非常重要的,這兩個政策今年仍然是需要發力的。

異常現象二:美元突然升值

最近幾天,美元指數簡直漲瘋了(見下圖):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不是說:利率是貨幣的價格嗎?美聯儲3月份兩次大幅降息,累計150個基點,基本實現了零利率,美元應該貶值才對,為什麼美元升值了?

這裡面有三個“金融危機時”才發揮作用的規律:

第一,金融危機的時候,會產生通縮效應。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按緊腰包,輕易不融資出去。美元是最大硬通貨,所以會稀缺、會升值。

第二,美股暴跌、大宗商品暴跌,很多機構面臨爆倉。這時候,需要從全球各地撤離,拋售當地貨幣籌集美元,然後迴流美國,這會加劇其他貨幣貶值。


第三,全球都在大幅降息,美國降息對“美元走軟”的影響被抵消了。

正是因為這兩個邏輯,美元指數狂飆。下圖是美元對英鎊的走勢,英鎊也快速貶值: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下圖是美元對歐元走勢,歐元在貶值: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下圖是美元對人民幣走勢(離岸價),人民幣在貶值: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還導致人民幣對港幣貶值,最近幾天港幣漲得很快。原因很簡單,港幣是綁定美元的(下圖,人民幣對港幣走勢)。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央行今天宣佈,3月26日將在香港發行100億人民幣的央行票據。這意味著,央行將在香港離岸市場凍結100億人民幣,以免被做空人民幣的人用作炮彈。人民幣少了,自然就貴了。此舉是為了穩住人民幣匯率。

可以想見,最近從中國內地和香港,都有一些美國熱錢撤離,回美國抄底或者拯救自己(避免在美國爆倉)去了。

異常現象三:黃金大跌

世界越動盪,金價越上漲。這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常識”。

然而最近,這個常識被打破了。新冠疫情搞亂了全球經濟,把世界重新拉入了貨幣寬鬆期,這本來應該是黃金的“黃金時代”,但金價在上衝了一波之後,迅速崩潰。每盎司從1704美元上方,跌到了1487美元左右。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為什麼會這樣?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股連續不停地熔斷,讓很多機構(尤其是融資買入的)需要增加保證金,避免爆倉。而機構投資往往是多元化的,黃金上有盈利,於是就拋出套現,以救急。

於是,黃金市場的巨量拋盤就出現了。當然還有一些人,未必需要自己救急,但也要賣出黃金鎖定利潤。

還有一些國家,疫情導致財政出現問題,也可能拋售黃金。比如俄羅斯,曾把外匯儲備中的美元換成黃金。俄羅斯經濟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最近能源價格暴跌,俄羅斯正在跟沙特、美國頁岩油打“價格戰”,財政收入降息,被認為有可能拋售黃金。

這些都構成了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利空,導致黃金價格下跌。

但到了新冠危機後期,貨幣越來越多,股市、大宗商品逐步穩住,氾濫的貨幣會再次托起金價。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出現拐點?

最大的拐點,顯然應該是全球確診病例增速明顯放緩。但這個拐點太明顯,資本市場是炒提前量的。

我之前提出過一個觀點:當美國確診病例超過1萬,可能就是首個拐點。

央行為何不降息?一場疫情,顛覆了很多“常識”


我的邏輯是:超過1萬之後,大家對數字會麻木。而1萬之前,該出臺的政策基本上都會出臺,尤其是基本防範的政策和經濟刺激計劃。

今天,美國確診病例正式突破1萬。而昨夜今晨美股也出現了新一波反彈。未來肯定還會出現反覆,但是否有能力持續創新低,有待觀察。我的這個觀點,大家可以一起見證一下。當然,它也可能是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