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这是什么?”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我把这张照片发给了3个朋友,他们毫不犹豫的给了我相同的回答:

“豪华充气娃娃。”

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答案都和我的朋友们一样。

在大部分人的概念里,长成这样的,都是性玩具。

是下流的,隐秘的,见不得人的。

这对这些养娃群体而言,是一个过于草率的裁决。

因为在他们眼里,这绝对不是性玩具。

他们是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上面那张图的主人公,被一部分人归类为BJD娃娃。

“这是指关节处由球形部分链接起来的娃娃“

”她给予 玩家一个毫无拘束的展现自己个性的空间。“

这样的解释对这些娃娃的拥有者来说,是冷漠而片面的。

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曾站在人类高昂的道德坡地上,傲慢的审视这些娃娃。

在他们心里,这种“功能性”娃娃不是玩具,他们也不是玩家。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真实故事计划》曾经采访过两个男孩。

一个叫郑泽。

大学时期,郑泽曾经暗恋过一个女孩。

4年期间,他不间断的给女孩送礼物,但始终没有任何正向回应。

有一次,郑泽给女孩送冰淇淋,被女孩面色嫌弃的拒绝。

和以往不一样,这一次,女的身边出现了一个男伴。

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一起审视着如此狼狈的他。

他难堪到了谷底,彻底的心灰意冷,也彻底的认定今后将一个人生活。

养人偶娃娃的想法,也就是在此刻萌生。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还有一个男孩,名字叫 佟星,才15岁。

有一年夜里,佟星在江西打工的母亲腹痛不止,父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半夜送她去医院治疗,但被医院拒收了。

因为他们凑不齐开刀的手术费。

那个晚上,留在家的佟星打遍了亲戚和同学的电话,没有一个人肯借给他钱。

自从那一次,很难再相信别人。

此后的生活依然是贫穷,无力,但生活总要继续,在无尽重复的疲惫和孤独感之后,他急切的想找一个出口。

2016年,他网购买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娃娃,取名「奈奈」。

和这两个男孩子一样,几乎很多人养娃的人都曾经有过一段在外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对他们而言刻骨铭心的经历。

人生来孤独,恋人、朋友、家人终会离开,但娃娃却不会死去,不会背叛。

《透明人》曾经专门做过一期养娃娃的节目。

节目组请到的那位老人今年63岁,养了11个娃娃。

看着满屋子的娃娃,姜思达不可避免的提出了一个问题:

会有人误解你吗?

答案是肯定的。

但老爷爷并不那么在乎这些人的眼光:

“说我“变态”,“老不正经”都有,但我不怕,越怕他们越觉得你有问题。”

采访里,姜思达问: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她变成真的,活过来了?

爷爷毫不忌讳的表达了自己对这份不可能的渴望。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这是一种我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眼神和语气。

极度的渴望和向往,深不见底的清醒与无奈。

采访过程,他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说:“她毕竟是人偶,我知道”。

但却在一阵马蜂吹来之后, 不顾眼前的镜头,迅速的将娃娃抱回了家里。

娃娃是不会被蛰伤的,他知道。

那一瞬间他的举动,更像是一个怕女儿受伤的父亲的自然反应。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看着这一幕,我实在有点恍惚。

好像突然意识到——

“或许我们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东西的感情,不取决于它是什么,而是取决于我们在它身上所倾注了什么。”

想到这些,我更难觉得那些养娃的人有什么奇怪的了。

谁说只有他们钟爱凭空臆想的感情。

其实一切感情,都有臆想的成分。

而对于那些向养娃人群投来质疑眼光的人,其实我理解他们的不理解。

谁都有权利去发出不一样的唏嘘声,这是这个世界的朴素正义。

傲慢或冷漠都会成为每个人理解世界或理解他人的绊脚石。

而这份傲慢和冷漠,也正是养娃群体感到孤独的原因。

遭受到苦难后,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靠。

领略过寂寞后,他们充斥着被世界抛弃的空虚感。

于是他们选择和娃娃一起散步、吃饭、看电影,计划和娃娃一起走向未来。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即便在外人看来,这荒谬无比。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和娃娃一起生活的背后,是自身的终极孤独。

这几年,我们一直被成功的创业者和媒体贩卖焦虑。

但新的时代,其实我们早就不需要人去贩卖焦虑了。

我们已经浸泡在了焦虑里,泡得麻木,妥协。

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摆脱这份「深藏在焦虑里的孤独」。

这几年,我下班后时常一个人经过长长的天桥,眼前是车水马龙,背后是快速驶过的列车。

有时候我会在天桥上停留一会儿,呆呆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时常魂穿在某个人身上,设想他们的生活。

她早上7起床,7点半走进地铁站,下了地铁后点一路小跑着,两分钟看一眼手机里的打卡APP,鼻子里吞进冷气,赶在扣钱之前冲入办公室。

夜晚,拖到领导们都走了,她才敢下班。

霓虹闪烁,地铁轰鸣,她在这个城市的地下浮光掠影地穿行,她受不了自己想太多,不敢承认自己的孤独。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日子很漫长,她安心过好当下。

好好睡觉,按时吃饭,定时加班,偶尔聚会,继续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

一天又一天,就像温水里煮的青蛙,一点一点被时间处死。

她知道,生活就像一颗陀螺,一直重复,一直重复。

没人知道这颗陀螺会在什么时候停下,也没人会知道会因为谁的抽打,变的凶狠凌厉起来。

未来是什么样?她根本不知道,也不愿去深想。

这个时代,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让人不敢想太多。

楼下的便利店好像名字换了,那个常吃的早餐店倒闭了,连茶水间的阿姨也突然辞职回家带孙子了,身边所有人都在变。

唯一不变的是,每一次过节,她总是会收到妈妈的短信和电话。

微信里是说不倦的话题:一个人在外面多寂寞啊,回家吧。

有一个神秘的「养娃群体」,满屋子都是“充气娃娃”

妈妈很奇怪,似乎总能抓到我们最内心的秘密,就像微信里,精准的那句“一个人”。

朋友圈里,她明明总是一副被世界围绕的样子啊。

她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混的游刃有余,仿佛这个城市早就成了她的家。

她倔强的告诉自己:这里没有末路,我从不曾孤独。

但只有妈妈知道,这座城市里,她其实依旧还是一个人。

谁都是孤独的,不要逃避,这并不矫情。

那些养娃娃的群体,也许只是孤独的寄托,和任何东西无异。

忘记那些唏嘘声,张开双手。

其实你我,都需要拥抱。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