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時,王剪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淡定哥標叔wyb323007


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意義,因為在秦朝滅亡時,不是王翦不願出來救國,而是他實在是在墳墓裡出不來。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二世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也就是說,王家王翦、王賁兩父子早在秦二世在位時就死了,只剩下王翦孫子王離。而在秦朝滅亡時,就連秦二世都已經病死了,試問王翦又怎能出來救國呢?

但這個問題,卻實實在在讓備受先王恩惠的王家蒙羞。畢竟王翦滅楚後,60萬秦軍的去向似乎就直接成了千古謎團。所以,這個問題可以延伸為以下幾個比較有意義的問題:

1.王家就沒人出來救國了嗎?
2.秦軍都去哪了?
3.秦帝國究竟輸給了什麼?

首先,雖然王翦已死,但是他的孫子王離卻也為大秦帝國盡了最後一份力。

而在秦王掃六合,一統中華大地時,秦軍被分成了兩股主要支流,其中二十萬秦國精銳——蒙家軍北上負責鎮守北疆,督工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入侵;而另一支六十萬人的秦軍,在征服楚國以後,除少數留下守土之外,其他奉秦始皇之命,馬不停蹄地裹挾著二十萬楚國降兵,前往江南之南的百越地區,征服南越蠻荒之地。

由於征戰楚國時付出了一定代價,所以南征百越的秦軍和楚國降軍共計約五十萬。因而,這支軍隊已並非當初秦朝統一天下的精銳之師,其戰力自然比不上真正的秦朝王師。

但即便如此,這支秦軍的軍事任務壓力一點不小,因為當時的百越地區包括了浙江東部、江西和湖南南部、福建、廣西、廣東,以及越南北部,好比現今小半個中國。而且最為主要的是,這些地方在古代是還未被得到充分開發的蠻荒之地,荊棘叢生,水網密佈,瘴氣瀰漫,故秦軍到達此地還未開戰,便因瘟疫而死傷無數。

後來,在與百越交戰之時,當地土著們紛紛逃往山林之中,與成規模的秦軍打起了游擊戰,且性情堅韌,不肯屈服。所以雖然秦軍雄兵數十萬,但在這樣艱苦環境中毫無用武之地,難以展開陣型,雙方廝殺膠著,戰爭曠日持久,就連秦軍總司令屠睢都被百越軍民偷襲致死,使得秦始皇不得不接連相繼派了任囂和趙佗兩位大將前來支援。

雖然百越能逞一時之威,但是又怎會是大秦的對手呢?最終在任囂的率領下,秦軍終究是征服了百越。但是不可否認,此戰也給了秦軍以重創,在戰爭結束以後,百越軍民只剩下不足三十萬,而秦軍也從五十萬銳減至十萬。

就在秦國征服百越的第二年,陳勝吳廣起義緊接著爆發了,此時南方的任囂因為兵力不足,再加上秦王已死,他想自立為王,所以南方十萬秦軍便隔岸觀火,坐視大秦被農民起義軍顛覆。然而,此時北方的二十萬蒙家軍首領被蒙恬被李斯趙高謀害,所以趙高得以奪兵權,任王離統率僅剩的二十萬秦軍,章邯作為副手,一起前去平叛農民起義軍。

雖然王離繼承了父輩們不朽的才華,可是怎奈形勢比人強。我們知道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變成了軍國主義國家,全民皆兵。秦國百姓雖然平時在家務農,但是無論是否上戰場,他們都要經過嚴苛的軍事訓練,還要經過軍官的考核檢驗,如果未能達標,都將受到嚴厲的懲處。隨著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秦國的軍功制度也在全國推廣開來。再加上秦國橫徵暴斂,百姓們全民皆兵的軍功制度無疑被變相激發,進而反作用於秦朝政權上。

因此,雖然王離才幹不凡,但是他面臨的對手和父輩不同,他所率領的老秦兵面臨的不僅僅是數倍於自己的“新秦兵”,還有經受過秦兵制度訓練的、且原本就勇猛無匹的楚人。

正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王離和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與其說亡於鉅鹿之戰的項羽楚軍,不如說是敗給了秦國自身的軍功制度培養的楚軍。自此,秦國不再。


WarOH協虎


秦國統一後,嬴政南征百越,以王翦為帥,王賁副之,父子倆帶五十萬秦軍南下伐越,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百越地區多雨潮熱,王翦身體很快就不行了,臨死前王翦要求秦始皇繼續對百越用兵,要堅持化百越入華夏,以此給華夏族擴展生存空間。王翦死後,秦始皇親自扶棺下葬,王賁也為父守陵。王賁多年與父親征戰南北,也留下了一身傷病,不久也死了,其子王離進入蒙恬大軍歷練。

在名將風範世家的薰陶下,王離也是秦朝傑出的將軍,在建立軍功後被封為武城候,繼任父親王賁的將軍之職。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原來戰國六國的貴族借農民起義的這條燃燒的引線紛紛復國,而當時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思想還未根深蒂固,多數人還沉浸於數百年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分裂小國的慣性思維,隨著六國貴族登高一呼鼓動,最終形成各路割據武裝。公元前207年,秦二世派章邯和王離率兵攻打趙國,爆發了鉅鹿之戰,秦軍與諸侯軍隊各有四十萬人,結果王離的軍隊被西楚霸王項羽及諸侯聯軍大敗。在鉅鹿之戰中王離被俘,王離與其歸降的二十幾萬秦軍將士一同被項羽坑殺,章邯投降,至此秦軍主力基本被消滅。同年,漢高祖劉邦大敗秦王子嬰(秦國末代皇帝)的軍隊,來到了霸上(今西安白鹿原),劉邦在項羽等待數月後,先行一步進入了關中。秦王子嬰乘著白馬拉的素車,把繩子系在脖子上,掛著皇帝的印璽、符、節,向劉邦投降,秦正式滅亡。


尋找歷史的truth


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重臣,帶兵打仗的能力無出其右。

有人說,秦二世遇到陳勝、吳廣的時候,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看著項羽、劉邦羽翼逐漸豐滿,王翦為何不收拾?

秦朝滅亡之時,王翦已經離世

其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後期,王翦就已經是個老人了。在公元前224年,當秦始皇詢問伐楚大策的時候,李信聲言只要20萬兵馬就夠了,而王翦卻說要60萬兵馬才可以。這時候,秦始皇大膽啟用了李信,而且認為王翦已經老不堪用了。王翦就此告老還鄉。記載如下: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

這段話說明,在224年伐楚時,王翦就已經是個老人了,何況15年後呢?

李信伐楚,最後失敗。而王翦帶著60萬大軍,順利平定了楚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

查史記,秦二世上任的時候,王翦和兒子王賁已經死了,陳勝起義的時候,王翦的孫子王離被派出去打仗。

《史記》: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什麼意思呢?秦二世上任的時候,王翦父子已經死了,後來秦二世滅了蒙氏兄弟。陳勝反抗秦朝的時候,王翦的孫子王離被派去攻擊趙王。

既然,王老先生早都死了,那還怎麼幫助滅亡前的秦朝?

即使王翦沒有死,也很難力挽狂瀾

有人對於《史記》王翦的死提出異議,認為,如果王翦早都死了,史書為什麼沒有詳細記載?

最起碼,對於這樣的大功臣,要舉行相當規格的葬禮吧。如果舉行了,為什麼不見描述?

所以,有人提出了王翦死於公元前208年的結論,因為王翦和秦二世沒有什麼情分,再加上趙高專權,所以在陳勝吳廣起義後的混亂局面下,王翦就算死了,沒有上規模的葬禮也算正常。

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那我們就按這個假設走。

公元前209年,爆發大澤鄉起義,鎮壓的將軍是誰呢?是章邯。章邯是王翦曾經的下屬,讓年富力強的章邯去收拾局面,再好不過了。

而章邯是如何獲勝的呢?章邯組織了監獄的犯人,最終把起義的隊伍鎮壓了。

大澤鄉一起義,就把七老八十的王翦派出去,非常不合適,就算派出去了,當時秦朝都城附近兵不多,王翦能想到利用“犯人兵”嗎?很難說。可以說,鎮壓陳勝吳廣,章邯做的還是很出色的。

假如王翦還能多活兩年,生命能持續到公元前207年,在鉅鹿面對項羽的4萬兵馬,王翦能擋住嗎?也一樣很難。

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是有策略的,他並不是上來就幹掉了人家幾十萬人。

首先,項羽破釜沉舟,激發士氣,然後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然後猛攻。

其次,項羽和趕來支援的章邯大軍死戰。

終於,王離因為缺糧,又因為英勇不如項羽,而被活捉。章邯被數次打退,蘇角被斬殺。項羽建立了極大優勢。

之後,項羽一邊和章邯對壘,一邊招降章邯。沒成想,真起作用了,因為秦二世和趙高並不信任章邯,因此章邯最後帶著20萬人馬投降。

可惜的是,這20萬兵馬被項羽坑殺。

王翦如果在,用不用這兩人?用的。一個是得力屬下,一個是親孫子。那,秦二世和趙高會不會信任王翦?很難。

所以,即使王翦在世,面臨當時的情況,面臨項羽的勇猛,面臨范增的智慧,大概率還是會輸。

幸好,王翦在鉅鹿之戰時已經不在了,否則晚節不保,並會成為項羽最重要的一塊背景布。

綜合說來,秦朝滅亡之時,王翦已經死了。如果沒有死,在那個環境中,在那樣的對手下,也很難勝利。


藍風破曉


秦朝名將叫王翦,不是王剪。

王翦的生卒時間不詳,雖然百科上說他死於公元前208年,但這個說法缺乏充足證據。


因為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此後關於他的事蹟不見於史籍。而且《史記》中對他病死記載也只是“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時,王翦與其子王賁都皆已去世)。並沒明說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間。(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於公元前208年的說法,證據不足。一般公認的說法,都還是認為王翦卒於前210年之前。畢竟王翦是服務了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陳勝吳廣起義時,憑藉他的政治影響力和地位,不可能一點記載都沒有。


另外我個人認為,即便秦末那會兒王翦還活著,他也不大可能有大多的作為。

因為首先,假設王翦能活到秦末,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第一次見於史書記載是獻計逼死魏齊。雖然史書上對於魏齊是死於長平之戰前還是長平之戰後沒有準確記載。但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之間,無論戰前戰後,趙國都怕秦國,都會逼殺魏齊討好秦相範睢。

我假定是戰後,即公元前260年。做為一個以軍功為官,且能在秦國朝堂上獻計,並且記入史書的將領,王翦這時的年齡至少20歲以上!否則他沒資格說話。

按公元前260年王翦20歲來算,那麼他的出生時間就在公元前280年左右。以這個年紀活到公元前208年,七十多歲的王翦還能有多大的作為?

人不服老不行,尤其是武將。像廉頗那種八十多歲還能領兵殺敵的例子,百年難遇。



第二,王翦出山未必能有善終。

秦朝統一前後誕生了兩大武將家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家族,二是以蒙恬為代表的蒙氏家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於王翦和王賁父子功勞大,六國被滅有五國跟他們父子都有關係,以至於滅楚後,功高震主了,蒙氏被王氏完全壓制。所以從秦始皇開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約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時,帶走了六十萬大軍,給他當副將順便監視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親蒙武。

後來王翦退隱,王氏衰落,蒙氏順理成章的成了頭號家族,王氏則排到了第二。直接證據就是王翦的孫子王離給蒙恬當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蘇也派到了蒙恬處實習,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再到後來,秦二世登基,下詔害死了蒙恬和扶蘇,王離作為蒙恬的副手受到秦二世的拉攏和扶持,接替了蒙恬的位置。

從這個過程來看,王、蒙兩家的地位在秦始皇父子的操縱下,翻過來,又翻過去,最後又翻了回來。再牛掰的武將,在皇帝手上也不過就是玩物罷了。

所以,假設王翦還活著,以他的地位,以及秦二世和趙高的德性,他能不能善終,真的很難說。有可能秦二世會把他和蒙恬一鍋端了,再扶持其它家族的人充當頭牌。



第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bug人物,王翦能不能在項羽身上佔到便宜,是個問號。

很多人喜歡習慣性的把秦滅的鍋甩給秦二世和趙高,好像大秦將士忠勇能戰,打不贏項羽完全是因為後方昏庸,接濟不上才敗下陣來。可實際上,直到鉅鹿之戰王離被項羽覆滅前,秦朝中樞對前線章邯的支持基本是無可指摘,朝廷基本上把能做的全做了,不僅軍糧裝備供應充足,及時調動一切國內兵力增援前線,並且還把前線指揮權也交給了章邯調度。

可問題是,從對上楚軍的第一天起,秦軍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打不過楚軍。

定陶之戰前,章邯就打不過楚軍,從山東東阿一直打到河南杞縣,秦軍始終打不過。後來是秦二世的援軍來了,再加上項梁麻痺大意,章邯才翻了盤。

定陶之戰後,項羽上位,章邯、王離集中了秦朝關中軍團和長城軍團兩大主力,四十萬精銳部隊,以勝利之師,佔據地勢,工事完備,並且士氣還很高漲,就等著圍點打援消滅不怕死的項羽。

而項羽帶著新喪之師,區區五萬人,既沒有地利,又無糧草,僅攜三日干糧就敢發動主動攻擊,以破釜沉舟,有進無退,所向無前的勇氣以弱擊強。就是硬生生把秦軍毫無破綻的部署正面打爆了。



章邯沒犯任何錯誤,項羽也沒偷奸耍滑,他被項羽直接幹翻,沒有任何道理可說,只能說明項羽的楚軍對於秦軍來說,完全是降維打擊的存在。

PS:秦末作戰慣用三板斧,深溝高磊,堅守不出,靠國力拼消耗對付項羽的楚軍採取的運動戰法不奏效。

王翦當然是名將,但以他的年紀來說,遇上如此逆天,不講道理的項羽,很難說他不會被項羽挑翻在地。

而且秦軍的殺手鐧反間計(當年打不過李牧就用反間計)對於項羽而言,也不奏效。項羽根本不講道理,誰反間他,他就殺了使者自立為王,這種人,很可怕。


Mer86


戰國時代的秦國名將輩出。其中,聲名赫赫的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白起、廉頗、李牧)僅秦國就佔去了兩位。這兩位,一位是堪稱“殺神”的白起,另一位則是擁兵60萬,幫助秦始皇夷平六國,橫掃八荒,最終實現一統萬里江山的“戰神”王翦。特別是王翦,一些人不免會生起這樣的疑問:既然,秦始皇擁有王翦這麼厲害的角色,他能幫秦始皇統一天下,卻為何在大秦即將滅亡時不見他出來挽救大秦於危亡呢?

▲ “戰神”王翦

對於這個問題,從歷史的各方角度來講,不論王翦屬於什麼情況,其實,王翦都是無法充當大秦帝國的 “救世主”。

歷史時間的不對等:秦朝滅亡晚於王翦卒亡

從歷史角度考證,王翦雖然生年不詳,但卒於公元前208年卻沒有爭議。而秦朝的建立時間是在公元前221年,滅亡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也就是說,在秦朝滅亡之前王翦實際已經不在人世了,自然無談可救秦朝之事。

▲ 秦始皇

歷史事件的無關性: 秦統一天下後 王翦急流知勇退遠離朝綱

王翦與大將白起不同的是,他不但機智善戰,卻更加深諳“急流知勇退”之政道。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幫助秦始皇打平天下的王翦,他並沒有居功自傲的繼續留下來幫助秦始皇輔政並鞏固國家根基,而是在幫秦始皇打完“攻滅楚國”的最後一戰後,向秦始皇“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也就是說他向秦始皇索要了一大堆的美田良宅後便告老還鄉,安度晚年去了。直至所終。

▲ 王翦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戰“攻滅楚國”

當然,王翦向秦始皇索要這些,並非真的是因為自性貪婪那些田和宅,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秦始皇不對自己有猜疑之心,不認為自己會有勃勃的野心。也只有這樣,方才能保得自身晚年身安無橫禍。須知,王翦可是一個很能帶兵的人,在任期上,曾經秦國60萬的兵馬掌握在其一人手上,這在秦始皇心中安能不懼。

歷史時代使命的異同: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轉變 秦亡並非缺乏王翦式猛將

古人常說“創業更比守業難”,會打江山的人並不見得會守江山。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下一片疆土最終沒能守住結果拱手讓人的例子並不少見。這一現象說明了,“打天下”與“治天下”所運用的思路方法自然不會等同。尤其是治天下,更加考驗的是統治者在治國方略上的“得人心”的治心之功,而非一味的窮兵黷武。

▲ 王翦之孫——秦將王離

因此,縱然王翦在世,而且不隱退,那麼作為戰神王翦,縱然他在指揮軍隊作戰、保家衛國、抵禦敵人入侵上很是了得。但是“戰神”未必就是“治神”,也未必可以充當“治神”。而且秦國之亡,並非是因為缺乏武將,比如名將王翦之孫王離,以及章邯當時都在秦軍之中,但同樣無法阻止聲勢浩大的秦末農民大起義。

那秦國因何而亡?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

其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制度雖然比之前的分封制先進但卻不知道變通,體制的固化,導致陳勝、吳廣因為大雨而延誤時間被逼反。

▲ 秦末農民起義

其二、秦朝暴政日久,統治者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人們徭役苛捐雜稅不堪重負,人民處於持續的水深火熱與強壓之中,為生計所迫而不得不反。

▲ 修築萬里長城 勞民傷財

其三、秦朝內部,先前六國舊的貴族勢力對分封制始終心存幻想,由此滋生的內部矛盾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使得朝廷內部各勢力之間為了彼此的利益而明爭暗鬥,人心各懷鬼胎,內部力量的不統一,加速了秦朝走向衰弱的命運。

▲ 章邯因懼怕趙高等人迫害 率二十萬秦軍精銳投降

結語:

總體來說,來自秦朝在治國理政以及國家體制上延伸的種種弊端,別說王翦管不上,縱然王翦在世也可以管得上,也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很能打天下的神武將軍,而就可以很順利的擺平這些問題,從而達到安治天下的目的。


淳幀通安


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21年,王翦急流勇退,告老還鄉,資料顯示他病逝於公元前208年,此後關於他的事蹟不見於史籍。而且《史記》中對他病死記載也只是“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秦二世在位時,王翦與其子王賁都皆已去世)。並沒明說王翦病死在秦二世在位期間(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所以王翦病死於公元前208年的說法,證據不足。一般公認的說法,都還是認為王翦卒於前210年之前。畢竟王翦是服務了四代秦王的四朝元老,他如果活能到陳勝吳廣起義時,憑藉他的政治影響力和地位,不可能一點記載都沒有。另外我個人認為,即便秦末那會兒王翦還活著,他也不大可能有大多的作為。因為首先,假設王翦能活到秦末,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他第一次見於史書記載是獻計逼死魏齊。雖然史書上對於魏齊是死於長平之戰前還是長平之戰後沒有準確記載。但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之間,無論戰前戰後,趙國都怕秦國,都會逼殺魏齊討好秦相範睢。我假定是戰後,即公元前260年。作為一個以軍功為官,且能在秦國朝堂上獻計,並且記入史書的將領,王翦這時的年齡至少20歲以上,否則他沒資格說話。

按公元前260年王翦20歲來算,那麼他的出生時間就在公元前280年左右。以這個年紀活到公元前208年,七十多歲的王翦還能有多大的作為?人不服老不行,尤其是武將。像廉頗那種八十多歲還能領兵殺敵的例子,百年難遇。秦朝統一前後誕生了兩大武將家族,一是以王翦代表的王氏家族,二是以蒙恬為代表的蒙氏家族。蒙氏的崛起原本比王氏早,但由於王翦和王賁父子功勞大,六國被滅有五國跟他們父子都有關係,以至於滅楚後,功高震主了,蒙氏被王氏完全壓制。所以從秦始皇開始,秦朝皇室就一直在扶持蒙氏制約王翦父子。比如王翦攻楚時,帶走了六十萬大軍,給他當副將順便監視他的人,就是蒙恬和蒙毅的父親蒙武。後來王翦退隱,王氏衰落,蒙氏順理成章的成了頭號家族,王氏則排到了第二。直接證據就是王翦的孫子王離給蒙恬當副手,秦始皇把公子扶蘇也派到了蒙恬處實習,這妥妥的就是想扶蒙恬上位。

再到後來,秦二世登基,下詔害死了蒙恬和扶蘇,王離作為蒙恬的副手受到秦二世的拉攏和扶持,接替了蒙恬的位置。從這個過程來看,王、蒙兩家的地位在秦始皇父子的操縱下,翻過來,又翻過去,最後又翻了回來。再牛掰的武將,在皇帝手上也不過就是玩物罷了。所以,假設王翦還活著,以他的地位,以及秦二世和趙高的德性,他能不能善終,真的很難說。有可能秦二世會把他和蒙恬一鍋端了,再扶持其它家族的人充當頭牌。很多人喜歡習慣性地把秦滅的鍋甩給秦二世和趙高,好像大秦將士忠勇能戰,打不贏項羽完全是因為後方昏庸,接濟不上才敗下陣來。可實際上,直到鉅鹿之戰王離被項羽覆滅前,秦朝中樞對前線章邯的支持基本是無可指摘,朝廷基本上把能做的全做了。

不僅軍糧裝備供應充足,及時調動一切國內兵力增援前線,並且還把前線指揮權也交給了章邯調度。可問題是,從對上楚軍的第一天起,秦軍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打不過楚軍。定陶之戰前,章邯就打不過楚軍,從山東東阿一直打到河南杞縣,秦軍始終打不過。後來是秦二世的援軍來了,再加上項梁麻痺大意,章邯才翻了盤。定陶之戰後,項羽上位,章邯、王離集中了秦朝關中軍團和長城軍團兩大主力,四十萬精銳部隊,以勝利之師,佔據地勢,工事完備,並且士氣還很高漲,就等著圍點打援消滅不怕死的項羽。而項羽帶著新喪之師,區區五萬人,既沒有地利,又無糧草,僅攜三日干糧就敢發動主動攻擊,以破釜沉舟,有進無退,所向無前的勇氣以弱擊強。就是硬生生把秦軍毫無破綻的部署正面打爆了。

章邯沒犯任何錯誤,項羽也沒偷奸耍滑,他被項羽直接幹翻,沒有任何道理可說,只能說明項羽的楚軍對於秦軍來說,完全是降維打擊的存在。秦末作戰慣用三板斧,深溝高磊,堅守不出,靠國力拼消耗對付項羽的楚軍採取的運動戰法不奏效。王翦當然是名將,但以他的年紀來說,遇上如此逆天,不講道理的項羽,很難說他不會被項羽挑翻在地。而且秦軍的殺手鐧反間計(當年打不過李牧就用反間計)對於項羽而言,也不奏效。項羽根本不講道理,誰反間他,他就殺了使者自立為王,這種人,很可怕。


跪射俑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我認為是古代最為強盛的國家,這個國家秦始皇原本要交託給扶蘇,卻在李斯和趙高的的設計下,扶蘇自刎,最後皇位傳給胡亥。胡亥性格暴力,對當時的秦朝並沒有特別大的貢獻,還不斷的壓榨百姓,間接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起義,只用2年的時間就滅了秦朝。而根據歷史記載,王翦在公元前208年離世,這意味著王翦是有能力平叛的,那麼為什麼王翦不出來救國呢?我認為有兩點原因。


1.王翦年紀大了,根本無法奔赴戰場。

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王翦的出生年月,但根據歷史走向,可以大致估計王翦是多少歲離世的。王翦是因為他的第一功出現在史記上的,這一功就是獻計逼死魏齊。逼死魏齊是在長平之戰後,長平之戰結束在公元前260年,再加上相關記載說“王翦少年時就喜歡軍事”,在古代少年是指12歲以上的男孩。王翦第一次獻計應該是在15~20歲,就算王翦15歲,到了公元前209年,王翦已經快70歲了。在古代70歲已經是高齡了,根本沒能力去打仗。


而且有史書記載王翦攻百越有功,並在此之後告老隱退。史上秦攻打百越有三次,第三次是在公元前210年,在這三次戰役中,王翦均沒有作為主將上戰場,從這裡也能看出王翦已經沒能力上戰場帶兵打仗了。

2.王翦就算能平叛,也救不了秦國。

秦國之所以會滅亡,並非因為沒有王翦上戰場帶兵打仗,而是這個國家的根本出了問題。當時的秦朝並非秦始皇帶領的秦國,秦始皇雖然有暴戾的一面,但確實為國家做了實事,也暫時維持了天下的和平,至少百姓有過安居樂業。可到了秦二世時,他學會了秦始皇的暴戾,讓百姓們的埋怨聲越來越多,也讓六國舊貴族開始蠢蠢欲動,想要瓜分秦朝。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當時的秦朝是王翦救不了的,王翦也沒有能力去救秦國。


以史正衣冠


秦朝名將王翦,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人(今陝西富平縣),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傑出軍事家。

王翦歷四朝不朽,無論是范雎、呂不韋還是李斯,都對他異常敬重。不但曾經助秦王平叛、解除呂不韋相權,在滅六國時主導了滅趙、燕、楚等關鍵戰役,打敗了李牧、項燕等名將。

可以說,秦朝的江山一大半都是王翦打下來的。那麼這個不世出的名將,為什麼在秦國天下大亂時,沒有出世平叛,扶大廈於將傾,建立不世功勳呢?

實際上,秦滅六國之戰進行到一半時,王翦就急流勇退,隱遁山野了。後來秦王嬴政請求他帶兵滅楚時他才又再出山,將楚國滅國後,他再次請辭,隱遁山野,終於得以善終。

秦朝爆發大澤鄉起義時是公元前209年,王翦死於公元前208年,也就是說大澤鄉起義不久他就過世了。對於他這樣一個看淡了功名、看透了世情的人來說,已經歸隱山林多年,成為了徹底的布衣平民,對秦朝的政治早已經不關心了。

而且秦二世的所作所為,對於王翦這樣能夠看透事物本質的人,恐怕也無心再為秦國鎮壓人民賣力了。最為關鍵的是,無論多麼偉大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不可能一直到死什麼事情都能搞定。

屬於王翦的時代早已過去,他已經到了瀕死之年,即便有心,怕也無力了。大澤鄉的農民起義,雖然開初時風捲殘雲,但終歸是烏合之眾,癬疥之疾。真正滅亡秦國的,是趁亂而起的六國就貴族們。等到六國舊貴族發力推翻秦朝時,王翦已經離開了人世。

而他的兒子王賁、孫子王離等世代效命秦朝,王離後來也被項羽所滅。


謝金澎


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其功勳可比肩白起。如果說白起幫秦昭王鬆動了六國的牆角,那麼王翦則可以說是幫秦始皇將六國連根拔起。

那麼秦朝滅亡時,王翦在幹啥?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原來,那時王翦老將和其子王賁早已離世。

如果王翦活著,也打不動了

有人說,王翦之前也侍奉過秦昭王,曾獻計殺死魏齊,然而史書上卻找不到任何記載,也許是來自小說《東周列國志》吧。

要知道,秦國從來不缺將帥,白起之後便是王齕和蒙驁。而那時,王翦還是籍籍無名,他能展露頭角,其實是在那兩位大將去世之後。據記載,直到公元前236年,他才開始在秦國的歷史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而這一切也正是發生在秦王政真正掌權之後,所以他實際上秦王政一手提拔起來的將軍。

但是,王翦年齡長於秦始皇是肯定的。公元前225年,李信兵敗楚國,秦王政曾驅車趕到頻陽,邀請王翦出山,王翦曾說:“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可見,王翦當時年齡至少50歲,那麼等到秦二世即位時,王翦就算活著,也快70歲了。試問,那時他還舉得動刀嗎?

王翦之孫王離

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慫恿秦二世胡亥殺戮功臣,蒙氏首當其衝。秦國一統天下,王氏和蒙氏功勞最大,蒙氏被滅族後,按理說,王氏該獨掌兵權。

但是,據歷史記載,秦末農民起義後,章邯掛帥,王翦之孫王離僅為其麾下的一員大將,可知當時,王氏聲望在朝堂上早已大不如從前。

據此可推測,王翦和其子王賁早已離世多年,否則貴為秦國第一功臣的王氏家族怎麼能落沒至此。

王翦功成身退

自打楚國滅亡後,王翦便突然從史書中消失了,無論是平定南越還是北伐匈奴,秦始皇都沒有再派這位名將出徵。

雖說王翦之前也曾告老回鄉,但當時只是權宜之計。不過他為了自保,消除秦王政的戒心,伐楚期間,不斷向秦王政要這要那。那麼等到秦國統一天下後,王翦順勢告老回鄉,如此既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也能確保王氏一方平安。

正因為王翦功成身退,王氏才漸漸淡出朝堂,軍權後來幾乎由蒙氏獨掌。也正是這樣,蒙氏才成為趙高打擊的首要目標,而王氏也才能逃脫趙高的魔掌。

結語

秦朝建立後,第一功臣王翦履行自己伐楚之時曾許下的諾言,急流勇退,漸漸淡出朝堂。且不說,王翦、王賁父子在秦二世即位時早已離世,即便是活著,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章邯之將帥之才,其實不在白起、王翦之下,然而卻也無法挽回秦朝的敗局。因此,大秦之覆滅不在於缺少將才,而在於失了人心。不然,何至於,陳勝高呼一聲,天下群雄便群起響應呢?得民心得天下啊!


讀春秋思無忌


秦滅國時,王翦為何不出來救國?

簡單來說,一是王翦隱退,不知是否還活著;二是即便還活著,年歲已高,不再適合行軍打仗的生活;三是秦國已無兵可用。

秦末亂象四起,秦國統一後的各種矛盾在秦始皇去世後集中爆發,國力迅速衰退。

政治上胡亥繼位,趙高亂政,國家體系亂成了一鍋粥。朝廷之中互相攻訐,大家噤若寒蟬,每個人都在小心翼翼的說話行事。

蒙恬被陷害,長城軍團失去了核心戰鬥力,趙佗六十萬大軍平南越不回,章邯軍潰敗投降。至此,秦國已無可用之兵。

秦國為了統一,那個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老秦人幾乎損失殆盡,秦國已然無再戰之力。

項羽劉邦八面諸侯來襲,區區咸陽守軍如何能敵?

此刻,即便是戰神王翦,也只怕是望洋興嘆吧。更何況,即便是王翦,能保證得到胡亥集團的全力支持麼,一個章邯尚且被排擠致投降,更何況是功高蓋主之王翦。

王翦是一個聰明人,懂得審時度勢。即便是那時他未亡,也不可能出來救秦國了。因為即便是強如王翦,也救不了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