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把軍隊拿來進攻蘇聯,而是固定歐洲會如何?

飛舞的塵埃落定


希特勒不去進攻蘇聯而是鞏固勢力,消化佔領的領土,結局是否會不一樣呢!其實就算希特勒不進攻蘇聯,難道蘇聯就不進攻德國了嗎,美英就不進攻德國了嗎?肯定不是那樣子了,希特勒如果那樣做了,死的反而更快,不過是早死和晚死的區別罷了。



希特勒是和整個世界在戰鬥,說白了就是打破美英法對世界的領導權,讓德國統治世界,自己想當老大,那美英法蘇聯能夠答應嗎?希特勒的計劃是第一步幹掉英法,結果法國被幹掉了,英國沒有被拿下。第二步是幹掉蘇聯,然後第三步是集中佔領的資源對美國開戰,幹掉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奪取世界領導權,這就是希特勒的打算。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啊,還不是為了蘇聯的石油和資源嘛,打世界大戰是很消耗資源的,德國的坦克洪流閃電戰很牛,可是很耗油啊,沒有石油,坦克就是廢鐵了,那麼德軍還怎麼打仗啊,最大的依靠坦克洪流不行了,還怎麼打下去啊!所以希特勒為什麼那麼執意打蘇聯,就是為了搶奪蘇聯的石油和資源維持戰爭的需要,不然德軍的進攻步伐很難堅持下去啊!


現在不打蘇聯了,看起來是挺不錯的,可是你不打,不代表別人不打啊!你停下來休息別人也會停下來休息,鞏固實力繼續打啊!希特勒不打蘇聯了,而是鞏固歐洲,只是一廂情願,因為英國沒有被打服啊,英國一直在對抗德國,而這時德國停下來不打蘇聯,肯定要出兵繼續打英國了,英國不服輸對抗到底,這個時候就會打成持久戰,消耗戰,對德國更不利。問題是德軍都不打蘇聯了,集中兵力還幹不過英國嗎?現實的問題還真是幹不過英國啊,渡過英吉利海峽打英國,不是靠德軍的坦克,而是靠飛機和軍艦搶奪制空權和制海權,這兩樣控制在手裡,才能進攻英國本土,問題是德軍陸軍很強,可是海軍和空軍某種程度讓比英國還弱一些,特別是海軍方面,英國的戰鬥機可不比德軍的差啊!之前德軍就和英軍空軍交過手了,沒佔什麼便宜啊!所以德軍為了登陸英國,肯定海軍和空軍跟英國硬對上了,英國的海軍和空軍會攻擊德軍的登陸部隊,打成了消耗戰,對德軍跟不利,要知道英國背後還有一個美國呢!美國肯定會支助英國和德軍打消耗戰,美國土豪不缺飛機和軍艦,樂意看到德軍和英國打成消耗戰。


而這時蘇聯肯定出手了,希特勒都不打蘇聯了,蘇聯得以有時間和機會調兵遣將進攻德國,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蘇聯也是有野心的,也希望佔領整個歐洲,拿下了德國,歐洲就基本拿下了,搶奪德國的軍事科技和人才,不就有實力將來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了嘛,所以蘇聯肯定趁著英國和德國開著戰,趁火打劫背後捅一刀德國,在背後發動進攻德國的戰爭,德國就悲催了,兩面受敵,怎麼打啊,再說了和英國打,已經消耗很多資源了,加上前期沒有進攻蘇聯得不到石油和資源,那麼等到蘇聯進攻德國時,蘇聯的坦克不怕沒油燒,可德軍的坦克沒油了,開不動,怎麼去抵擋蘇聯的進攻啊,那不就比以前死的更快嘛!


加上美國也不可能看著德國完全被蘇聯佔領,所以美國肯定加快參戰的步伐,繼續加大對英國的支持,同時美國出兵和英國一起在西線進攻德國,這個時候,德國面臨兩個方線的夾擊,比歷史上死的更快,而美蘇在德國回師比歷史上更快,所以德國如果真的不打蘇聯了,也許死的更快,因為放過了蘇聯就是放棄了維持戰爭需要的石油資源,反而給了蘇聯喘息的機會,得到休息的蘇聯,反而更有實力進攻德國,彼消此長下,歷史反而演變成蘇聯進攻德國了,加上美英夾擊德國,希特勒會死的更快!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關於二戰,大多數人總是有這樣一種看法:納粹德國最大的失誤是火急火燎的進攻蘇聯,所以才導致了自己的滅亡。甚至包括當年不可一世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也是因為攻打沙俄而導致了最後的滑鐵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1812年冬,拿破崙在俄國境內遭遇了自己統軍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們所面對的最大敵人已經不是沙俄的軍隊,而是俄羅斯寒冬帶來的飢餓和寒冷,士兵們怨聲載道,拿破崙不得已率軍撤退回國。從法國帶來的57萬大軍,到最後只剩下不到3萬餘人。進攻俄國的失敗一定程度上讓拿破崙元氣大傷,進而導致了法蘭西帝國的失敗結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942年寒冬,隨著希特勒33萬精銳德軍被蘇軍徹底擊潰,同樣宣告了納粹政府已經走向了覆滅的邊緣。而擊敗希特勒的除了蘇聯軍民的上下一心以外,更多的則是俄羅斯寒冷徹骨的冰天雪地。短短兩年時間之後,希特勒飲彈自盡,這個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沉重災難的法西斯政府也徹底滅亡。

一個梟雄,一個屠夫,兩個帝國。滅亡的直接原因卻是如出一轍,這不禁讓我們心生疑問:如果希特勒當初沒有進攻蘇聯,那麼歷史會不會改寫?世界的最終結局又將如何?

“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的歐洲形勢

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在進攻蘇聯前的大體形勢:從1838年德國攻佔奧地利開始,到1940年正式向蘇聯宣戰時,德國已經佔領了毗鄰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隨後“閃電戰”侵佔波蘭,以及西北部的比利時、荷蘭等國,並且在1940年6月徹底擊敗了宿敵法國。

除了蘇聯和英國以外,可以說當時的整個歐洲已經被德意法西斯基本佔領。1940年,希特勒目睹了整個歐洲的大好局面後,開始醞釀自己的下一步計劃。就當時而言,除了英國以外,剩下的有戰略意義的地方只有兩個:一個是北上進攻蘇聯,另一個是南下劍指非洲。

然而當時的北非地區早已經被自己的盟友墨索里尼插手,所以希特勒只能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北上進攻蘇聯。為此希特勒制定了“巴巴羅薩計劃”,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擊敗蘇聯,狂言“三個月內擊敗蘇聯”,這跟當時狂妄的日本人不約而同。

唯一的對手 不斷的資源

德國在當時計劃擊敗蘇聯,除了北上是最好的一天進攻路線之外,蘇聯在歐洲的地位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希特勒在短短數年時間內統一了歐洲大部,自己一直以來的宿敵法國也宣佈投降,英國又偏安一隅,此時唯一能影響到納粹征服之路的就只剩下北方豪強蘇聯。

另外,德國本來國土面積狹窄,長時間的征服活動已經讓佔領區的資源處於超負荷運行的狀態,而蘇聯國土面積廣闊,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儲備,這在希特勒眼中無疑是一塊大肥肉,進攻蘇聯也是能夠緩解德國資源壓力的最好方式。一旦佔領蘇聯,那麼德國軍隊就能夠得到長期源源不斷的供應。

痴人說夢的軸心國

再者當時的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德國人想吞併蘇聯,蘇聯人也時時刻刻想著幹掉德意志。可以這樣說:蘇聯和德國大規模的擴軍備戰、發展工業,目的都是為了自身在歐洲大陸乃至整個世界的話語權,甚至是征服歐洲、征服世界。所以當時就算希特勒不搞蘇聯,蘇聯也會攻打德國,只不過讓德國佔了先手。

最後一點,希特勒當時進攻蘇聯的目的除了想要掌握在歐洲的話語權以外,更長遠的目的則是整個世界。因為德國只要能攻佔蘇聯,那麼德國的“鋼鐵洪流”就可以一路東進,從遠東地區和東方戰場的日本法西斯順利會師,進而同美國隔太平洋相望,爭奪世界的話語權。

想象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希特勒的美夢最終破滅在了俄羅斯的凜冽寒冬之中,或許從法西斯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其最終的結局。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那現在就沒有歐洲這個名稱了,


森尼萬人迷


那可能今天我們57個名族。


子聲從木


在很多人看來,在二戰期間,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之所以會失敗,是由於希特勒的戰略失誤,不該同時和西線東線同時作戰,不該先招惹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才導致德國軍隊深陷蘇聯泥潭,精兵損失殆盡,整個歐洲戰局向著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最終走向覆滅。

那麼,假如德軍先不進攻蘇聯,而是把重心放在收拾英國,穩定鞏固西線後再向蘇聯進攻,納粹能夠避免慘敗的命運嗎?

雖然說歷史不會假設,但希特勒如果真的先進攻英國,他滅亡的過程也許會不同,但一樣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

首先,我們要明白,希特勒上臺的基礎是什麼?

希特勒不同於西方國家任何一個政客,他是個獨裁者,不僅想幹一任總理,而且想一直幹下去。就像一個政客高喊的那樣,給我20年,給你一個全新的德國。

德國人民覺得《凡爾賽條約》不公平,不僅讓德國失去了大片土地,而且承受了太多的賠款,導致德國經濟受到重創,民眾生活水平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希特勒對德國民眾說,讓我幹吧,我不僅可以給你們麵包,給你工作,還能給你們自由,拿回德國在一戰後失去的一切,讓德意志民族當歐洲老大。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真的復甦了,起死回生了。主要原因就是擴軍、備戰刺激了經濟發展。但由此帶來的增長是短暫的,要長期保持經濟增長,必須要繼續戰爭以保持經濟增長,對外才能開拓市場,攫取資源,換言之只能靠對外侵略。

希特勒靠戰爭拿走了德國在一戰失去的土地,吊起了德國人的胃口,也讓他本人野心膨脹。

所以,如果希特勒的腳步無法停下,也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

一旦停下,希特勒執政的合法性就成為問題,能不能繼續執政也就成為一個未知數,這是獨裁者難以接受的。

而且還有一點,在希特勒吞併蘇臺德,佔領波蘭之後,戰場的主動權已經不完全掌握在德國人手裡,幹不幹,怎麼幹,也要看英國人是怎麼打打算的?

希特勒吞下奧地利,拿下捷克,英法並沒有過激反應,也可以說兩國對此是默許的,一切似乎還在兩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可是當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英法就忍無可忍了,他們覺得被希特勒耍了,推翻了彼此之間的默契,於是兩國大聲對希特勒說不,立馬就向德國宣戰。

英法的態度出乎德國人意料,在希特勒看來,英法應該承認既成事實,吞下苦果的,可是他們竟然宣戰了,彼此之間不管有沒有準備,都要兵戎相見了。人家都跟你宣戰了,你還能有什麼選擇,除非把吃下的吐出來,這對德國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德國跟英法必有一戰,無法避免。

德國矛頭指向法國,法國這塊肥肉也被吞下,希特勒如願了。

但希特勒清醒得很,知道英國不是法國,不是肥肉是個硬骨頭,弄不好會硌牙,於是他向英國人伸出橄欖枝。

希特勒的意思就是說,英國只要承認德國所做的一切,我們就相安無事。

可是丘吉爾根本就不理睬,丘吉爾1938年還沒有當首相的時候在議會發表演講,就把德國納粹當做民主國家的敵人。1940年5月他上任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再次向世人宣佈,即使法國投降,英國要跟德國戰鬥到底。

丘吉爾領導下的英國,一直站在意識形態的角度把納粹當做勢不兩立的敵人,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跟德國的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爾的意思,你希特勒不招惹英國,英國也要消滅你。

因此,德國沒有入侵蘇聯之前就在1940年9月對英國開戰,對倫敦進行了兩個月的空襲,但沒有奏效,或者說失敗了。

而且德國在空襲英國的時候,美國雖然沒有跟德國宣戰,但當即對英國開展大力援助,等於表明了態度,希特勒覺得英國的骨頭啃不動,只能先放一放,只能向蘇聯開刀了。

而且要想將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佔領蘇聯是最急迫的,因為蘇聯有取之不竭的煤炭、石油等戰爭資源。

總之,德國不是不想先鞏固歐洲,而死它去這樣做了,英國不配合,不讓它鞏固。


小約翰


進攻蘇聯是德國犯下了最大錯誤,否則人類歷史會被重新改寫。


手機用戶戀蝶花


1,蘇聯會主動進攻的

2,歐洲缺油……


用戶4046357747176


完成個秦始皇一樣的舉措,統一歐洲,變成一個國家!


正能量的小果


你不打它,他一定會打你的。雙方都知道,對方是流氓。


用戶9466021681746


蘇聯也會攻擊納粹德國的。39年籤的合約兩國都有互相弄死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