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學校教師工資有三六九等,而工作任務卻平均分?大家怎麼看?

綠色人生539


近年來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主體應該是學校教師,在整個中小學教師隊伍中,爭議性最大的應該就屬於教師的工資待遇問題,尤其在職稱與待遇掛鉤、待遇與工作量之間的對比等方面。

有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在工資待遇上將教師隊伍分為三六九等,但是他們在工作任務上卻是平均分配,這種做法顯然不符合我們“按勞分配”的待遇分配原則。其實,這種待遇分配現狀多數地區的學校教育中廣泛存在,並非少數地區公辦學校的個例。

在學校日常教育實踐中,我們發現真正讓工資待遇形成三六九等階梯現狀的重要因素,主要涉及職稱、工齡等,在我們的職稱競聘中,也發現多數情況下,能獲得更高水平職稱的教師,往往他們的能力都是比較強的,而且在所在學校領導群體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而且也會擁有較高的“優厚待遇”,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任務分配上又怎麼會承擔更多呢?

除此之外,影響教師工資待遇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教齡,教齡越長工資就是越高,在教齡長達三十多年的老教師,他們多數身體健康狀況顯然難以滿足正常教學任務的需要,也就是說老教師在客觀因素的影響下,難以承擔與年輕教師相同的教學任務,當然這種“分配不均”並沒有引起教師們的不滿,反而得到了多數年輕教師的理解。

在教師群體中待遇上形成一定的差異,通過工資待遇上的差異化,來引導教師們在教學任務上的分配比例,同時也通過工資待遇上的差異化,來激發教師們從事教學工作的積極性,但是在教育實踐中,我們並沒有看到工資待遇差異化政策的真正效用,也就是說教育實踐並沒有實現工資引導教師工作積極性的願景。


東愛雨小公


今日頭條中關於中小學教師的話題最多的就是工資,還有教師職稱的。這兩者聯繫緊密,後者決定定前者,所以大家對職稱關注度高,職稱也飽受詬病。


教師工資的構成有如下幾大塊:①、崗位工資 這塊佔大頭,比如中一職稱的靠十、九、八三級,副高職稱的靠七、六、五三級,剩下的五、四、三、二、一是正高,相當於教授級別的,數字越小工資越高。特別是正高職稱普通教師想都不想,為少數人設置的。②、薪級工資 這部分主要跟教齡有關,俗稱一年滾一檔,也就是曬太陽,撐死你工作四十來年,非議的少。③績效工資 這些在溫總理時候實行的,現在也納入工資,實行考核。④政府性獎勵 我們這近兩年才發的,由於公務員發放這類錢,教師低人一等沒發,是在教師上訪後才有的,對照公務員,各地區有差異,這也正常。


教師工資出現三六九等原因是: 首先是職稱門檻導致的。職稱評定的苛刻條件把一部分人擋在門外,初級職稱不存在,主要是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職稱評定條件和學校指標是罪魁禍首,特別是指標和學校還不等,人為操縱,滋生腐敗。其次職稱中檔位受指標限制。比如中一職稱中,八級分到你學校有幾個指標只能聘幾位,後面的人沒機會了,除非有的老師退休或升高職空出來。

人總是追隨利益,好處大家搶著上。學校也不例外,拿著高工資的不一定想多幹事,年輕人覺得自己工資低待遇差也不想多承擔任務。所以不少學校在分課程的時候,要求每位教師達到平均工作量,雖然實行績效考核制度,也就是績效工資這塊,學校在職的每位老師都拿出相同的錢數,學期結束考核往回得,況且每位老師也不想在績效考核中多拿別人的錢,好說不好聽。因此學校多數情況下任務平均分,除非個別特殊情況,或者年老的教師工作量少點,其他的任務差不多。



【結束語】 教師的職業是光榮的,可是教師的待遇不盡人意。所以很難吸引優秀的人才從事教育,更留不住年輕教師在農村小學。當前中美貿易戰比拼的就是科技人才,這從那裡來?肯定是教育,社會需要進步需要發展,更需要教育。


江南煙雨220667845


一個學校工資分三六九等,工作卻平均分,依我看,這還算是好的了!有些學校工作多的拿得少,基本不幹活的反而拿得多,你又如之奈何?

學校裡工資差距主要成因無外乎三項:一是崗位工資,也就是職稱工資,從初級到中級、高級,差距每兩級之間便有千元/月。現在中小學設到正高,差距更驚人了。

二是薪級工資,也就是工齡和崗位任職年限交叉形成的工資,年限越長職稱越高的薪級工資就越高。

三是績效工資,扣除每月隨卡走的基礎績效後,獎勵性績效差距其實並不大。比如中級十級與副高七級只有70餘元/月的差距。

所以,只要職稱高、薪級高,哪怕工作量畸低,獎勵性績效幾近於無,也比低職稱的、剛入職的、工作量大的老師工資高。

各校在計算獎勵性績效時,還有很多對於行政後勤人員的傾斜政策,將他們按職務折算工作量,稀釋了一線老師的付出,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但是,績效工資總量這麼多,還是從教師應發工資中扣除的,不可能差距懸殊,所以,幹得再多也抹不平因職稱、薪級產生的差距。

最好的辦法是一方面規定高職稱者應該承擔更多的基礎工作量,否則,就按完成量來核減工資。另一方面,籌措獎勵性績效工資資金,不從教師工資中扣除,而是另起爐灶,並且分開檔次,完全按工作量來衡量,與職稱全脫鉤。這個差距至少要與職稱產生的工資差距持平,才有意義,否則,就是隔靴搔癢,沒啥實際意義。



劍客談教育



我想對這個問題我應該有發言權。我工作20多年,2017年才評上職稱,比起我們同學至少差了一級,一個月大概要少兩百多。

1.老師工資為什麼會有三六九等。

老師工資不同,主要是因為職稱不同。特別是對於新學校的老師,老師們從四面八方調入一所學校,有的工作二十年都沒評上職稱,有的工作十來年就評了職稱,再調入新學校,工資差距就大了。

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九年義務制學校。小學老師和初中老師評職先後不一樣。即使同時參加工作,評職稱的時間也不一樣。就拿我和我同學來說,我評的是小教職稱,他評的是中教,儘管是同一所學校,但是中教職稱有名額,小教職稱卻沒有名額。所以我們的職稱是一拖再拖,這就導致我比他的工資低了很大一截。

除了打卡工資以外,高級職稱在加工資時普遍要多一些,以前的差距還更大,這就導致初級職稱和高級職稱的工資差距越來越大。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是績效工資。做的工作量不同,效果不同,所得的績效工資也不一樣。


2.在很多學校存在工作量分配不均衡。

大部分學校工作任務是比較均衡的,但是我們學校一直就存在工作量不均衡的情況。因為有的老師寧可少拿錢也不想做事,有的老師好說話,做事踏實,領導也喜歡安排他們做事,找這樣的老師做事領導們省心,也放心。

我們學校有兩位老師帶的是上自習的班級的主科,擔任教研組長。我就上了六年級語文,當班主任,還當教研組長,另外擔任學校報道員,還是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室的聯絡員。不是因為我的工作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為我比較好說話,領導一安排我做事,我就樂意接受。

我們學校有的老師工作量就比較少,因為學校領導一安排他們做事,他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被拒絕了一兩次,領導也就不再找他們了。

3.工資多少學校沒有發言權。

目前,我們的工資依然主要是以職稱為依據,而職稱評定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分配名額,自己還要符合條件。

給誰評職稱並不完全由學校說了算,老師自己還要努力。

而績效更主要的是看你的工作量以及工作效果。只要有足夠的工作量,工作效果比較好,那麼績效工資相對就高得多;反之,則會出現較大差距。

有的學校老師對績效工資發放意見挺大,平常學校安排工作時推三阻四,但是等到領錢時發現自己領的少,又埋怨領導不給他安排工作。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教師的工資的確分三六九等,但是工作量從來不會平均分。

一、工資分等級

一個教師工資的多少會有很多因素的制約,比如教齡、職稱、學歷等。

即使同一年分配的教師,由於學歷的不同,工資也會有所差別。

其中教師間工資拉差大的最主要原因是職稱。一級教師每個月會比二教教師多出700多元,高級教師又會比二級教師多出1000多元,其中五險一金也會相應的上漲。

但是職稱的晉升會很困難,需要一定的教齡、公開課證件、教學成績證件作為保障。每張證件的背後卻需要付出大把的時間和辛勤的汗水,只有評過職稱的老師才懂得裡面的辛酸。

二、工作量不會平均分

題主所說的工作平均分,這種現象根本不可能。

學校工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學校的教學工作都是以年輕教師為主力軍,教齡越短,職稱越低,工作量越大,他們主要教學語、數、英等主要學科。

2、年齡偏大的教師、職稱偏高,他們不會考慮繼續晉級,並且精力有限,只是在熬年限、等退休。所以他們主要教美術、體育、音樂、實踐等考試不會考到的學科。

3、學校中高層,他們也會代課,但是都是教小科,每次上課都是以各種理由不去上課,讓班主任代上。

累死的累死,但拿不到證件;閒死的閒死,但每次都能拿到證件。

上課的時候不見人,搶證件的時候比誰都積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教師這個行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


數學微課


每個教師身上都有一個標籤,這個標籤就是職稱。教師就是被不同的職稱劃分為三六九等。暫且不說這職稱是否與教師的實力相符,單從職稱定三六九等工資來說,我想試問一下:這三六九等的工資等級是否代表相應的工作量和質?

題主所言的工作量平分,大概指每週課時數彼此相當,這是相對的平均。

工資是以職稱為主導,有什麼職稱就有什麼樣的對應工資。也就是說工資是和職稱發生了關係。而題主是按正常的工資本義來考慮的,工資本來是與工作實際發生關係的,有什麼樣的勞動就有什麼樣的工資。兩種思考方向不同,結論自然就不同。職稱工資制度是跳過勞動實際,直接以職稱套工資的,它不考慮勞動量的多少和教學業績的優劣,因此它是武斷、任性的,它自身對勞動價值的否定,導引著教師對勞動的否定甚至歧視。現實中那些職稱低、工資少而工作量並不少甚至還多的教師飽受被歧視的痛苦。工作量相當又業績合格甚至優良,而工資卻少,這就是一種分配製度上的差別對待的歧視。那些仍然認為依職稱定工資具有合理性的想法,是頑固不化、對教育和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哪怕依課時量來定基礎工資,也比職稱套工資強一萬倍!

職稱套工資制度的初衷是調動積極性,可是這種正面作用非常有限。職稱工資制度已演變成一顆毒瘤,是引發教育內諸多矛盾、教師積極性整體不高、教師身心健康受損(因職稱而身心疲憊或心力交瘁)、教師職業道德上不去(只愛職稱就好、何需愛崗敬業)的重要原因。職稱套工資制度,可謂”罪孽“深重,已嚴重阻礙並擾亂了中國的教育!

百姓茶館呼籲:教師職稱套工資制度亟需改革,刻不容緩!





百姓茶館話人生


題主所說的工資和工作量都是引起教師之間矛盾的誘因。

一、關於工資

1.工資分配不均

要說清楚工資分配不均,首先要搞清楚教師工資的組成。老師的工資一般是由崗位工資(與職稱有關)、薪級工資(與學歷和教齡有關)、績效工資(與每個月的工作量有關)和地方性津貼(與工作單位地理區域有關)這幾部分構成,所以無論哪一方面具有差別,都會造成工資不等。因此經常看到,同一年入職同一單位工作的教師,十年後工資會相差一大截,大家都被工資制度劃分為了三六九等。



2.工資引起的問題

拿我們這個地區來說,同一年入職同一單位的老師,薪級工資和地方性津貼沒有差別。績效工資也因工作量相當而差別不大,所以拉開差距的就是崗位工資,它完全由職稱高低來決定。如果在入職5年後,甲老師評上了中教一級職稱,他每月會比乙老師多拿大約300多元;如果10年後,甲老師評上了中教高級職稱,乙老師還是中教二級,那麼工資差距會達到每月1000元左右,一年下來就是1萬多元,關鍵是這還影響了五險一金的比例。所以說為了縮小工資差距,老師們就拼命的去評職稱,可是職稱哪那麼好評!首先有名額限定,接著是論資排輩,好不容易準備齊全評職稱所需要的條件,結果條件又變了。所以說評職稱除了靠能力之外,關鍵靠的是運氣和人脈。正因為如此,現今的老師絕大多數都支持取消職稱評審,因為評審過程中的苦和痛,只有老師們自己知道。



二、關於工作量

1.工作量分配也不均

題主所說的工作任務平均分,我沒有體會過。在我們這裡,工作任務根本不可能平均分配,往往都是教齡短的,職稱低的,工作量最大;教齡長的,職稱仍然低的工作量次之;教齡長,職稱又高的,基本上屬於撿閒差。說起來似乎都很有理,第1類人大多年輕,年輕就要多幹嗎,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第2類人基本屬於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工作起來非常有經驗,那就多幹點,另外不是沒評上職稱嗎?通過增加工作量,來取得評職稱的條件;第3類人年紀偏大,評上高級職稱後基本也快退休,體力和精力都跟不上了,無論從管理層還是一線的老師都會對其進行謙讓,所以工作量很少。



2.工作量帶來的問題

如上所述,不同人有不同的工作量似乎無可厚非,而問題就在於時間長了大家都覺得理所應當,年輕老師就該多幹,中年老師就該挑大樑,而年紀大的老師就該是閒著。所以就出現了分工嚴重不均等,有人整日奔波還幹不完,有人卻無所事事。最讓人生氣的地方在於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靠工作量帶來的績效工資差距最多不到300元,而靠職稱、教齡帶來的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差距卻可以高達2000元,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我乾的多,為什麼還拿的少?所以說工資組成部分中的不同差距也造成了教師之間的矛盾。時間長了之後,無論是年輕的、中年的還是年紀大的,都不願意再幹活,誰不喜歡歇著。



後記:按勞分配大家都無怨言,縮小差距不會激化矛盾。教師隊伍1700萬人,期盼職稱評審和工資分配能夠朝民心所向的方向進行改革。



紫木玉


在今日頭條上看到一篇關於中小學教師評定職稱的文章,文後跟貼若多,對此一直有看法,也就忍不住也跟了幾句:

中小學教師評定職稱是極其荒謬和極度不公平的。中小學教師一般都是擔同等課程,譬如農村小學早些年一二年級都是包班,無論上課批改作業等等,完全沒有任何差別,那時大家和睦相處,很和諧的。但因職稱評定,有人高級,有人一級,或二級,工資立馬拉開距離,而且差別很大,一樣幹活出力,一樣付出,卻同工不同酬,想想是多麼的不合理。再說了,就是所謂的高級教師,也僅僅是所教班級的幾十個學生受惠,(而且評職稱裡面貓膩很大),並沒惠及全體學生。最主要的是中小學評職稱無形中增加教師矛盾,大大傷害低級職稱老師。(好在凡低級者均是弱勢,只能含屈而忍)。中小學評定職稱人為地製造不公,太失策了!


閒雲61095578


編者按:學校教師工資有三六九等,這是由於職稱評審制度完成的差距,這種差距是人為的不按勞分配的結果。這種職稱制度不僅僅把教師工資分為三六九等,還把教師本身分為了三六九等,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等級制度,導致教育制度極度僵化,教師創新能力完全消失。



為什麼教師工資差距如此之大,分為三六九等,讓我們來一起來了解一下 。

經常會聽人說,同樣都是教師,為什麼工資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造成教師工資差距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國家統計局曾公佈了2018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其中從事教育類行業工資為年薪9.23萬,這可把老師們給嚇一跳,各地老師紛紛吐槽自己的工資嚴重拖了教育行業就業人員的大腿。

這個數字一出來,著實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在大家的意識裡教師的工資是遠遠達不到這個數字的,很多的老師紛紛表示自己到死,即使評上高級職稱也仍然拿不到這個年平均數,還有的老師表示難怪人人都喊教師工資高,原來真有比你高很多很多的。

2018年事實上我國從事教育類行業的平均年收入確實很高,看到這個數字的我,都在想自己還能考教師嗎?當然這是我的一句玩笑話罷了。



根據真實數據表明,目前全國各地教師的工資差距真的很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地區差異和城鄉差距教師工資差距大。(重要因素)

相信這個大家都懂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就直接決定著薪資多少和消費水平,在一線城市的教師肯定比在四線城市工作的老師的工資高,在東部沿海地區的老師肯定比中西部地區老師的錢包要鼓的多,同地區對比的話,市區的老師工資比鄉鎮老師的工資高;即使你評上了高級職稱,但你在落後偏遠的地區,工資依然不是很高!

二、職稱等級上的差異 (主要因素)

一般高級職稱的工資遠高於中級和低級教師的工資,而且很大一部分地區,每級職稱的工資僅按最低崗位工資套現,即高級職稱套專技七級的工資標準,中級職稱套專技十級的工資標準,初級職稱套專技十二級的工資標準,而中間的專技六級、五級、八級、九級和十一級工資標準卻不設崗位,這樣一來使職稱工資的差距拉得更大。

工資差距大也就算了,在學校工作任務分配上卻是平均分的,甚至初級職稱的教師工作任務比高級職稱的教師工作任務多得多,如此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導致優秀師範畢業生對教師職業都避而遠之,造成無人競聘的怪事。所以,只要取消職稱制度,將會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加入教師隊伍,促進教育良性發展。


孖無悔觀教育


首先是必須明確,學校的工作任務是無法平均分的。

教師的主要工作包括上課、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和教育學生等等。這些工作中,大多是無法具體量化的。比如輔導學生,管理班級等等。就是可以具體量化的上課節數,同樣是每週18節,20節,但年級不同、科目不同、班級不同,其工作強度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不能說上課節數一樣就是平均了。

其次是,教師的工資,不是完全按計件或計時發放的。涉及到教齡、職稱和學歷等多種因素。在一所學校中,教師的教齡、職稱和學歷往往存在事實上的差別。因此,教師的工資有區別是正常現象。

最後是,學校要確保教師工作量盡力平衡,避免差別過大造成教師心理不平衡而影響教學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