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盤點中國近現代赫赫有名的作家,沈從文必位列其中。

他的中篇小說《邊城》兩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99年更是以一書之下,萬書之上的傲然姿態,榮登“二十世紀華文小說一百強”,排名僅次於第一魯迅的《吶喊》。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湘西飛出來的鳳凰男——作家沈從文

沈從文一生創作頗豐,除了最具影響力的《邊城》、《長河》外,他還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龍朱》、《三三》、《蕭蕭》、《虎雛》、《柏子》、《丈夫》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小說文體之外,沈從文的散文同樣獨樹一幟,《湘行散記》、《從文自傳》和《記丁玲》在讀者群體中也有著廣泛影響。

沈從文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沈從文筆下的人性特徵、他描述人性的方式以及這些人性特徵的來源

一、沈從文筆下的人性特徵

沈從文小說中那些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幾乎全部來源於湘西,活躍在辰河上的水手、分佈在江流兩岸的販夫走卒、沿街做生意的男女老幼。

他們是《邊城》裡質樸慈愛的老船伕、混沌良善的蕭蕭、聰明果敢的虎雛、樂觀多情的柏子……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沒有受過正經文化薰陶的市井俗人,做事不講究章法講究感情,反而更接近人類的本性。

① 有淳樸善良的本性,也有做壞事的熱情

《邊城》中的老船伕,從公家領了微薄的薪水,負責管理渡船。往來乘船人看他和翠翠爺孫倆生活困難,想給幾個銅板,老船伕堅辭不受,是個很守本分的出力人。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對外孫女的寵愛讓老船伕迷了路

等涉及翠翠的婚事時,老船伕就變得貪婪起來。

知道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他很高興,覺得翠翠能嫁給其中一個,他就可以放心了,完全沒想過兩兄弟喜歡同一個女子的麻煩,也給翠翠的悲劇愛情埋下了伏筆。

同樣善惡參半的,還有《柏子》裡跟水手相好的女人。

她心裡愛著柏子,計算著柏子路過的時間,等待他,這是她能對柏子付出的所有深情。送走柏子之後,為了討生活,她還得接待其他男人,迎來送往賺錢餬口。

最義氣又最兇殘的是《虎雛》中小兵。

平常時節看起來溫良謙恭,很受沈從文朋友們的喜愛,見到他的人都自告奮勇要幫他完成學業。其實這小兵骨子裡充滿野性,碰到德行欠缺的人,他用拳頭給自己討公道,要人性命不眨眼睛。

這些人都是本性不壞,甚至從某種角度看去,他們要比普通人更光明磊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窺看,他們的行為顯然不能被大眾接受,甚至要被世人鄙夷唾棄,法理難容。

② 不屈從於禮教,有勇氣追求美好

《龍朱》中,白耳族族長的兒子龍朱,相貌卓爾不群,歌聲深情嘹亮,同時又擁有顯赫身份。

龍朱的一切,讓族內及周邊族群中的女子們自慚形穢,她們愛慕龍朱,但沒有一個姑娘有勇氣公開追求。

只有黃牛寨寨主的三姑娘,渴慕龍朱的愛,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渴慕,用歌聲召喚愛人,最終贏得英雄的青睞,牽手良緣。

《邊城》中船總順順家的小兒子儺送,對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一見鍾情。

團總王員外看上了儺送,願意送一座碾坊做陪嫁,招儺送做女婿。

一座碾坊在當地可保後半生吃喝無虞,儺送不為所動,情願去跟著貧苦的翠翠守渡船。

《月下小景》中小寨主的兒子和一個女孩深深相愛。

在女孩的族群內,規定她們只能跟第一個男子戀愛,把貞潔給第一個男子,又不准她們跟第一個男人結婚,必須跟這男子之外的男性結婚。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拋下全世界也要在一起

小寨主的兒子不願跟別人分享他深愛的女孩,女孩也不願把自己的情感浪費在另外一個男子身上。他們要相守,世俗禮法容不下,最終兩人為愛情雙雙殉情。

這些人都執著地認定值得自己堅守的,不遺餘力追求到底,守護心中那份執念,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他們曾經都竭盡全力過。

③ 不抱怨苦難,同生活和解

《邊城》中老船伕的獨生女,和駐紮在邊城的軍人男子相愛。

倆人的愛情不被部隊的規矩所容,男子和老船伕的女兒約好雙雙殉情。

老船伕痛失愛女,心中雖有悲苦還是接受生命的無常,把這看做命中派定的磨難,獨自撫養外孫女長大成人。

《三三》裡的女主三三,她在情竇初開時愛上了城裡來的少爺。

這少爺是來鄉下養病的,來的時候身體就很虛弱,不過少爺愛上了三三,三三也朦朦朧朧愛上了少爺。

遺憾的是未等這層窗戶紙捅破,少爺就撒手人寰,三三隻能用麻木祭奠還未綻放的愛情。

小說《蕭蕭》裡,蕭蕭是童養媳,跟小丈夫差了10來歲,小丈夫是在蕭蕭的懷裡哄大的。

巨大的年齡差給蕭蕭帶來了苦難,先一步走向成熟的蕭蕭被家裡長工哄騙,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紙裡包不住火一切敗露,長工逃跑,蕭蕭敗壞門風,要被賣給另一家。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被扭曲人性的童養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誰也說不清自己會在哪裡入坑。不管什麼時間入坑,不管怎麼入坑,人都不能蹲在坑裡等死,只要命還在,人都得學著從坑裡往外爬。

二、沈從文描述人性的方式

很多作家會通過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來刻畫人性,把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剖白給讀者,或者用人物動作展現心聲,抑或直接讓人物說出自己的感受及決策,用這樣的方式來展露人性當然會更直觀,同時難以避免的是落入窠臼。

沈從文對描述人性的方式做了拓展,他獨闢蹊徑避開了大部分作家所走的路,在他的作品中經常用到的方法有兩種:

① 夢境

讀沈從文的文章我們會發現,文中的人物大多喜歡做夢。心理學家說夢是人的潛意識,沈從文顯然把這項研究看進了心裡。

《邊城》中翠翠的心理活動是很模糊的,甚至於最親近的人老船伕,揣摩翠翠的心理時也很吃力,猜不透翠翠到底喜不喜歡天保。

作者在表達翠翠對儺送的喜歡時,用的就是夢境展示。儺送夜裡到對面山崖上為翠翠唱歌,翠翠夢中靈魂被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輕飄飄又自由自在浮動,越過門前的大河,飛到對面山崖上快樂地採摘虎耳草。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現實的糾結在夢裡做選擇

同樣用夢境表達被壓抑情感的還有《龍朱》。

龍朱白天被黃牛寨三姑娘的歌聲晃得心神不寧,晚上做夢就夢見了白衣女子緩緩唱歌而來,龍朱為女子才貌傾倒,不由自主追上去,女子的微笑讓龍朱變得勇敢無畏,拋開一切包袱追求女子,最終在夢中覓得愛情。

甚至那種不被個體察覺的潛在關注,沈從文也通過夢境讓人物感知。

三三無意中聽到管家和少爺的談話,知道少爺有心娶她做媳婦,情竇未開的三三開始恐慌。

這種恐慌帶進了她的夢境,睡夢中三三看到少爺和管家又來他們家,要拿金子買雞蛋,三三和他們大吵一架,倆人被黃狗嚇入譚中,解了三三心中的惶恐。

沈從文沒有對人物心理做一句分析,他們的夢境卻把心理活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② 象徵

《邊城》中老船伕告訴翠翠天保來提親,問翠翠是什麼意思。

翠翠在不明白來提親的是天保時,心忡忡跳得厲害,等聽到老船伕說提親的是天保時,翠翠手裡依然剝著豌豆,動作卻自然流暢起來,把剝好的空豆莢隨手拋入河裡,望著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流去。

翠翠動作中的從容淡定象徵著她對天保的感情,沒有那份特殊情感的牽絆,一切都能坦然應對。

類似這樣的象徵手法還有很多,三三獲知少爺死後,母親找油瓶給碾盤軸木加油,三三知道油瓶在門後卻不願開口告訴母親,盡母親自己找去,反映出三三的情感因少爺的離去變得淡漠。

《月下小景》中小寨主的兒子想和女孩一起殉情,女孩歌唱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既然愛情各處可到,他們當然可以做一切選擇,包括殉情。

三、沈從文筆下人性特徵的來源

沈從文筆下的人物,都來源於他對生活細膩的觀察、來源於他豐富的經歷和對湘西地方人物的熱愛。

① 本性純善又會在生活中做壞事的人,在沈從文的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

沈從文在《從文自傳》中提到過一位老戰兵滕四叔。滕四叔是沈從文的街坊,帶著一群十幾歲的孩子操練,是個沒有名分的土教官。

滕四叔是個有趣的人,拳腳功夫深厚、生活經驗豐富,又精通醫術。不僅這些跟行兵打仗有關係的事情他在行,種花接木、鬥雞賭牌、手工製作,他也樣樣精通,是個很有生活氣息的人。

做事情他謙和有度,又公道又有愛心,但是這個人不單教孩子們打拳,他還慫恿孩子們打架;他不單教孩子們擺陣,還教孩子們賭博;天氣熱不練武,帶孩子們去河裡摸魚泅渡……

總體上說這就是一個本性不壞,同時身上又有著俗世惡習之人。

不僅這老戰兵如此,《湘行散記》中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和虎雛,都是如此。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敦厚熱情,不過對女人熱情過度;虎雛性格憨厚,遇上歹人又血性十足。

小說《柏子》裡,柏子是辰河上的水手,對一個非正常職業的女人產生感情,女人對柏子也是用情至深,正常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現實中還真存在。

沈從文《湘行散記》裡記錄了一個跟自己萍水相逢水手牛保。牛保在河上撐船,婦人在河岸做擺不上臺面生意,倆人之間是普通人眼裡的露水情緣,卻比正常夫妻重感情。

婦人約了牛保和她一起過春節,千叮嚀萬囑咐春節一定要來,還把自己晾曬的核桃,採摘的栗子、醃製的魚乾送給牛保。

牛保賴在婦人那裡不肯走,被同船水手屢次催罵才上船。回船路上,從沈從文這裡得了兩個煙臺蘋果,居然不顧同船水手的叫罵,又跑上吊腳樓把蘋果塞給婦人。

沈從文自己也受困於這樣的情感。

妻子張兆和,沈從文寫了四年情書才追到手,他對張兆和的感情深厚濃郁,但是他也在深愛妻子的同時,與同事高韻秀糾纏不清。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沈從文與夫人張兆和

這樣的複雜情感成了小說《柏子》、《丈夫》裡的人物原型。

《邊城》裡的儺送性格上也跟沈從文相近。

沈從文和張兆和結婚前其實曾深愛過一個女子,為了和這女子在一起,沈從文拒絕了一個很有財勢的親戚。那親戚十分看重沈從文,他有三個女兒,想跟哪個結婚隨沈從文挑,承諾萬貫家資將來都給沈從文繼承。

沈從文拒絕了,他想和他自己喜歡的女子在一起。

不幸的是那女子是個騙子,騙走了沈從文的心,也騙走了沈從文的所有積蓄,讓他在沅州身敗名裂。

沈從文自身就是個痴情的種子,小說中能出現不顧一切去愛的人,也就不奇怪。

沈從文筆下的人性都不是空穴來風,那是紮根在湘西百姓的真實生活,也是沈從文眷戀的故土中,真實的存在,是人性經歷生活考驗後,呈現出來的真實狀態。

《後會無期》中有句臺詞:“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也許這就是人性的自然狀態,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截然相反的存在,在人性的大部分區域內是灰色地帶,最終它是偏向灰黑還是偏向蒼白,要擱置在真實的生活中才能滌盪出來本色。


綜合各方面的影響來看,沈從文筆下的人性受三個因素影響巨大:

① 成長環境對沈從文的創作影響深遠。

沈從文出生在軍人世家,成長的過程中受約束的時間較少,這讓他有足夠的時間、空間、精力去觀察周圍的人,探尋人的行為以及背後的動機。沈從文14歲離家從軍,這讓他有機會接觸更廣闊的世界,近距離觀察百態人生。

紮根生活的泥土,讓他筆下的水手、商販、軍官和普通人更有生活氣息,樸實又生動,自然又傳神。

② 自然環境對沈從文的創作影響深遠。

沈從文的老家在湘西鳳凰,歷史上叫作鎮筸的小城,是清政府為了治理苗族特地建造而成,一直為漢苗混居之地。地理上的偏僻成就了自然風光的綺麗,山清水秀花木繁盛。


提名諾貝爾獎的沈從文:活著要順其自然,活著也要竭盡全力

沈從文的老家鳳凰

很多人說沈從文的小說就像一首詩,文字質樸靈秀,畫面感極強,那是因為作者就生活在如詩如畫的山水中。

③ 歷史環境對沈從文創作影響深遠。

沈從文出生在1902年,他年少成名,不到二十離開家鄉被大學聘為國文老師,文章見諸報端。創作《湘行散記》、《邊城》、《柏子》、《虎雛》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時,沈從文都在三十五歲之前,是民國最動盪的年代。

這個時期內戰不斷軍閥割據,列強入侵民不聊生,底層人民生活水深火熱,辰河上的水手辛勤勞作一輩子媳婦都討不上,個人生命更是如煙塵一樣卑微不可察,死生如同螻蟻。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苟活在底層的普通人不敢期待明天,只能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眼睛只能盯著當下,一切喜怒哀樂更加真實也更加可憐,所以很多人表現出善良和邪惡並存的屬性。

綜合來看,沈從文筆下獨具特色的人性,要放入沈從文所經歷的特定成長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下,才能夠成立。脫離環境的影響,這樣的人性不存在普適性,就像沈從文自己的情感經歷,脫離了湘西獨特的生態環境,註定以悲劇收場。

這也讓沈從文的創作顯示出別樣的風格,能夠在文壇一枝獨秀。


作者:曉鶴,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喜歲月靜好,獨慕碼字奔波。寫走心的文字,過有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