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明朝的朱允文皇帝下落如何?是穿越了嗎?

蝶戀花音樂


說到明惠宗,可能大家並不熟悉,而要說建文帝朱允炆,想來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他是朱元璋的孫子,大明的第二任皇帝。而在登上帝位後因削藩迫切,致使其四叔朱棣起兵謀反取得勝利,史稱“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中,南京城破,皇宮大火,在戰亂中,朱允炆就此失蹤,留下了歷史懸案。那麼朱允炆的去向究竟如何呢?

第一、自焚說

在《明史》當中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記載是這樣的:“谷王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也就是說在1402年,朱棣成功攻入南京的時候,朱允炆在宮中引火自焚了。

第二、軟禁說

這種說法,是認為朱允炆沒有死,而是被朱棣軟禁、監禁起來了,但是對於這種說法可信度並不高,以朱棣的性格,其發動戰爭的時候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如果是朱允炆還活著,那麼就等於是給自己埋了一顆定時炸彈,萬一那個不開眼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明朝前期力量還很大的地方武裝來匡扶真正的大明皇統呢? 假使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對於建文帝來說就是有了生的希望,對於朱棣來說寢食難安或是有一種獨特的快感也說不定。

第三、出家說

這個說法是說在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時,朱允炆成功逃出城,八千里芒鞋徒步,遁跡獅子山正續禪寺為僧。正續禪寺內大雄寶殿的柱子上,有這樣一副楹聯:“僧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聯內所說的皇覺寺,指朱元璋早年為僧之所;“叔負侄”指朱棣篡奪了侄兒朱允炆的帝位;“衣缽相傳”概括了祖父朱元璋由僧為帝,孫子朱允炆由帝為僧的滄桑鉅變。而在前段時間播出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更是有朱棣與出家後的朱允炆見面的場面,但這也僅是一種猜測。

第四、《推背圖》給出的猜測

在《推背圖》的第二十八象中,“辛卯,讖曰:草頭火腳,宮闕灰飛,家中有鳥,郊外有尼。頌曰:羽滿高飛日,爭妍有李花,真龍游四海,方外是吾家。清朝名士金聖嘆註解: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宮中大火,建文祝髮出亡。”

“草頭火腳”是燕王的“燕”字,“宮闕灰飛”指宮中起火,“家中有鳥”也是指燕王入主,“郊外有尼”……依據這則預言,除了能肯定朱允炆出逃,還能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時年25歲還未留鬍鬚的朱允炆男扮女裝成一名尼姑出逃了!朱棣派人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甚至重新登記全國寺院的僧人,卻沒料到朱允炆化妝成尼姑成了漏網之魚。“真龍游四海 方外是吾家”,成了尼姑的朱允炆從此隱姓埋名,遠離俗事。

第五、鄭和下西洋尋找說

朱棣時期開始有了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當時空前的壯舉,而據民間傳說,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由於建文帝逃到了海外,並且是已經在海外建立了國家,而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尋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對於這一說法,個人認為並不可信。

綜上所述,對於靖難之役後朱允炆的下落,個人認為自焚說和出家說相對可信,其他的說法可信度並不高,而要說穿越,那就更不可能了。


釋心001


歷史上皇位的爭奪從來沒有“溫良恭儉讓”過,從大禹時代開始,這種爭奪充滿血腥、暴力,父子之情、手足之親,統統成為通往成功的白骨之路。

1402年7月13日,悶熱的應天(南京)城內的皇宮,濃煙滾滾,風借火勢,席捲大殿,燃燒的殘垣斷壁中沒有建文帝的屍體,侄子朱允玫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強勢的朱棣很長一段時間噩夢纏身。

  • 朱棣皇位的得來,的確底氣不足,他所以必須找到朱允玫,主要原因是怕朱允玫登高一呼,天下響應,或者有人打著朱允玫旗號再複製一場“靖難之役”。

朱棣堅信,朱允玫沒有死,否則為何死不見屍?朱允玟放火燒皇宮的目的就想告訴世人,他己葬身火海。為了查找朱允玫下落,朱棣殺了無數人,活著的被秘密終身監禁。

朱允玫的私家法事主特人“主錄僧”溥洽就是終身秘密囚禁的一員。

在十六年後,那個向朱棣煽風點火,妄言天意的和尚姚廣孝終於要走了,為了輕鬆一點上路,他在臨終前請求朱棣放溥洽一馬。

我的解讀是,姚廣孝知道朱允玫沒有死,具體在哪裡,溥洽是知情人,一旦殺了或者監禁至死,朱允玫等,在失望、痛恨之際,有可能死灰復燃。

  • 朱棣同意了姚廣孝的“臨終請求”。

幾乎在同一時間,受朱棣秘密委託私查朱允玟下落的宮廷秘密特務胡濙,歷經十幾年後,來見朱棣。

張廷玉《明史》記載了這件事:(朱棣)“聞濙至,急起召人”,(胡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其實他們之間談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不可能記載下來,也不重要了,因為朱棣已經“至是疑始釋”。

  • 最大的可能是,胡濙見到了建文帝,朱允玟同意“一蓑煙雨任平生”而相揖紅塵,遁入空門,再也不問世事了。
  • 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朱棣、胡濙、溥冾、姚廣孝這四個人,最有可能知道朱允玟的下落。
  • 世界上如果有“時光快車”,以超過光速的速度,可以穿越到今天的世界。

我甚至突發奇想,他是否背手而立京陵城外的長江邊上,雖然一身地攤貨名牌,但是那種“君臨天下”的氣質,是無數名牌無法複製的。那犀利的眼神,已經沒有了仇恨,他用地道的南方普通話哦吟:“大儀斡運,天回地遊”......

然後用粉筆,一手漂亮的仿宋體在地下寫道:君子抱才而藏,待時而動”。

  • 建文帝應該是剃度出家,四處雲遊去了。

他的足跡遍佈西南,四川的永慶寺題有他的詩“杖錫來遊歲月深,山雲水月傍閒吟。塵心消盡無些子,不受人間物色侵。”

貴州羅永庵也有“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兗龍袍”的壁題詩。

最多的是在雲南,在武定獅山,塑有建文帝像(應該是清代的時候),叧據云南省浪穹(今洱源)縣誌載,建文帝於永樂九年(1411)到了該縣,在河邊蓋草屋而居,隨從有楊應能,葉希賢等。

關於建文帝的流傳很多,這些流傳雖然缺少直接證據,但是,歲月的流逝,總有一天會磨穿歷史的禁祻,露出真相,比如,彭山張獻忠沉銀遺址的發現,就證實民間傳說並非都是“空穴來風”。


良人執戟2


朱允炆乃朱元璋長孫,朱元璋死後,時年21歲的朱允炆即位,改國號為建文,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上位之後,沒過多久就採取了兵部尚書齊泰和大常卿黃子澄消藩的建議。結果消藩未成,還引得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造了反。

造反後的朱棣一路勢如破竹,最終兵臨南京城。建文帝求和不成,只得死守南京,準備和京城共存亡。而他的主帥李景隆打仗不行,投誠速度卻相當的快。暗中讓人打開城門引朱棣部進入南京城。大勢已去的朱允炆下令焚燒宮殿,待朱棣的人馬湧進宮中,哪裡還能尋到朱允炆的人影。

於是,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一個千古懸案,那麼到底朱允炆去了哪裡呢?

一說已經葬身火海。

已經立下死志的朱允炆並沒有隨同齊泰等人逃出宮去,而是和自己相伴一生的朱明皇宮一起化作煙塵。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在《明史.成祖本紀》、《明史.方孝孺傳》等文中,便是援引了這種說法。

因為當時朱棣的軍隊進入早已燃起熊熊大火的皇宮中找到了一具屍體,而因為火勢太大,這具屍體已經被燒的面目全非,甚至男女難辨。雖然朱棣未能確認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屍體,但依舊按照皇帝的禮儀埋葬了這具屍體。

二說遠走他鄉。

朱元璋曾經在臨死之際給朱允炆面授機宜,其中便是交代雲南沐家是朱允炆最後值得依賴的的力量。

但是在整個“靖難之役”中,我們並未看到有沐氏家族的人出手。不過,既然朱元璋如是交代,必然有所依仗。雲南沐氏作為沐英的後代,對朱明王朝是忠心耿耿,那麼協助逃難的皇帝也無可厚非。

只是心灰意冷的朱允炆再也興不起收復皇位的心思,後來經歷一系列輾轉,朱允炆到了東南亞,並最終在那裡病故。

而當時朱棣也知曉了這個傳言,這才有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事情。

三說在東南亞避難的朱允炆被鄭和所放。

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鄭和,經歷了千回萬折總算找到了朱允炆。按照朱棣的命令,鄭和應該將朱允炆綁回京城。然而,祖上深受朱明大恩的鄭和最終看到潦倒的朱允炆,卻動了惻隱之心。而且他覺得此時的朱允炆早已經對朱棣沒有了半點威脅,也就放過了他,任其在某個島嶼上度過了餘生。

這僅是傳言,並沒有記錄在正史之中。當然,即使這是真實的情況,也不可能出現在史書之中。

四說朱允炆避居深山求仙問道。

持這種觀點的人很多,在《明史.姚廣孝傳》中記載了此事。原來是朱元璋曾經留給朱允炆一個鐵箱,裡面有剃度的工具和三個紫金缽盂。而後,梯度完畢的朱允炆便從皇宮小門潛行而出。削髮為僧的朱允炆最終到了江蘇吳縣普洛寺中,此後一心向佛,再無他心。

以上便是朱允炆下落的幾個主流觀點。不過,到底真實的歷史如何,我們早已經無從得知。


Crazy歷史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之後,到底去了哪裡,誰最關心?我等吃瓜群眾不過是扯個閒篇,看個熱鬧,最關心朱允炆下落的,是他親愛的四叔,燕王后來的明成祖朱棣,永樂大帝要想真的做到永遠快樂,頭一條就是這個朱允炆必須橫死,否則只怕是樂不起來了。

至於朱允炆有沒有穿越,小編認為這個可以有,除非有人告訴你他是穿越的建文帝,向你籌款,解凍10000億的明朝遺產,這個肯定是騙子。

朱允炆去了哪裡?民間傳說流傳最廣的就是朱允炆出家當了和尚,而且還說的有鼻子有眼,甚至說,朱元璋在死前就給朱允炆準備好了做當和尚的傢伙事了,真假難辨,莫衷一是。

對於建文帝死於火中的說法,朱棣在官方上是絕對認可的,對於他來說,朱元璋親自選定的接班人朱允炆在法統上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建文帝不死,自己的皇位就坐著不踏實,即使建文帝沒死,只要沒有過硬的證據,官方就必須認定建文帝死了,而且“嘴巴子”一定要硬,即使真正的建文帝再次出現他也是假的,不是有那句話麼“假到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但是在後世史料中,對於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抱著懷疑態度的,除了對建文帝充滿同情,希望建文帝人生中處處有“驚喜”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建文帝死於火災,燕王朱棣能拿出的建文帝遺體只是一副骸骨,別說別人對骸骨是不是建文帝有所懷疑,就連朱棣自己實際上也拿不準。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成祖本紀》
“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上面的兩條史料,一條是說宮中大火,建文帝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朱棣讓宮中的太監,在火中取出建文帝的屍體,火燒後的屍體自然是真假難辨。

另一條則是說的更直接,說的皇后突然死了,程濟帶著皇帝去當和尚了,朱棣沒辦法,就指著燒過的皇后遺體說這是建文帝。

兩條史料對於建文帝的死都是充滿懷疑的,還有的民間傳說說的更是神乎其神。其中有一種說法是,當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自知在劫難逃,欲拔刀自刎。情急之中,身邊的太監突然想起朱元璋遺留的箱子,急忙命人找來。打開一看,裡面除了少許銀錠以外,還有數套僧服以及剃度用物。朱允炆一看,原來皇爺爺對自己這麼沒有自信,連逃跑的傢伙都給自己準備好了,看來自己的皇帝是做到頭了。於是,萬念俱灰的朱允炆,當即讓太監為自己剃了發,換上僧侶衣服,從皇宮密道逃走,不知所蹤。

這種傳說,不光是民間傳得神乎其神,在官場上也不是什麼秘密,“明神宗實錄”中,年少的神宗皇帝就曾經問過當時的首輔張居正,建文帝當時到底去哪了,張居正也說不清楚,就給神宗皇帝“八卦”了一下,就說外界傳說建文帝沒死,當和尚去了。

張居正:“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

“生死未卜”的建文帝,一直是朱棣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實際上朱棣派出了大量人馬去尋找傳說中的建文帝,直到死後方才停止,甚至於說,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尋找失散的建文帝。朱棣不光對建文帝“日思夜想”對於建文帝后人也是全面監視,到了朱棣的重孫子明英宗手裡才把建文後人放出來。

其實朱棣在內心深處並不確信建文帝自焚而死,懷疑他出宮逃亡,暗中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張邋遢(張三丰)為幌子,四出偵查建文帝蹤跡,前後達四十年之久。後來傳說建文帝跑到了滇南,胡濙就又跑到了湖南一帶查訪。直到永樂二十一年,也就是永樂皇帝死的前一年,永樂皇帝正在宣府,已經睡著了,胡濙連夜覲見說有事彙報,永樂聽說是胡濙來了,披著衣服就急忙出來了,胡濙說建文帝的事都是謠言,不足為慮,永樂皇帝到了這時才解決心中的疑慮。在這之前,有人說建文帝從海上坐船跑了,畢竟當時的京師是現在的南京,靠近長江,乘大船由長江出海很容易,朱棣就讓太監鄭和打造船隊去西洋尋找。

張岱《石匱書·胡濙列傳》寫道:“時傳建文崩,或雲遜去,諸舊臣多從建文去者。文皇(即明成祖朱棣)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訪張邋遢,又名搜書,遍行郡縣察人心。又傳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永樂)二十一年還朝。會文皇駐宣府,濙馳夜上謁。文皇已就寢,聞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勞濙賜座與語,濙言不足慮也。先,濙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文皇分遣內臣鄭和輩浮海下西洋。至是,文皇疑始釋。”

朱棣雖然奪了建文帝的皇位,但是建文帝也讓朱棣膈應了一輩子,建文帝還留有兩個兒子,其中的長子被封為太子,和建文帝一起消失了,年僅2歲的幼子朱文圭,卻被宮中太監抱著送給了朱棣邀功。

朱棣將年僅兩歲的朱文圭就被廢為庶人,送到了朱家老家的鳳陽,囚禁了起來。一直到50年之後明英宗將其釋放。但此時的朱文圭被關押的太久,從小就沒有和外界接觸的機會,獲得自由的他居然連牛馬都不認識。


醉美木瀆


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裡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 遜國為僧,雲遊四方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後,帶著楊應能、葉希 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雲遊天下。 學者根據地方誌、遺蹟、遺址等資料考證,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等地,《明史紀事本末》說他為逃脫追捕,“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數省,留有很多有關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有建文帝曾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蹟:“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 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 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檻下,是為‘跪勺泉’。 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 中通龍潭,時有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餘,後有石龕,可旁為榻。其右有小穴,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託也。 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蹟’,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運所建, 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 ” 一些書中還記載有建文帝的詩文,雖然無法判斷是否是後人假託,但還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 下面這首詩據說是建文帝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所作: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朱棣做了皇帝以後,對於建文帝出亡也是將信將疑,又聽說了很多傳言,於是派戶科給事中胡分巡全國。 《明史·胡傳》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 疑之。(永樂)五年遣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以故在外最久。 ”朱棣是讓胡以頒佈御製諸書和訪尋張邋遢的名義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前後長達16年之久。這裡所說的張邋遢,就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張三丰。 他是個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 成祖對胡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不允許他為母“丁憂”的請求(官員父母逝世,應守孝三年,稱為丁憂)。永樂二十一年,胡匆忙趕回北京, 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回來後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 到四更。 《明史》中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看來胡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漂洋出海,不知所終有傳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 當時中國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 拓荒移民。 近人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泉州開元寺,並在開元寺揚帆出海,最終隱居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然而沒有更多的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 成祖朱棣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 ,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蹤跡建文帝。 據《明史》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在鄭和的船隊裡,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至於是否探知建文帝蹤跡,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西山說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有正統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 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 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後伏地大哭,回去後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老死於宮中,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其實這是謠言,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英宗實錄》載正統五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九十餘。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究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 。 於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4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12名僧人被髮配到遼東守邊。 江蘇吳縣說 《文匯報》的記者徐作生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 一些遺蹟、遺物,並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藏於吳縣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殞於此,葬於庵後山坡上。 這也自成一說。 四川望京寺說有人則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並病逝於此,葬於寺後山坡上。 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裡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後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 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后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雲遊各地,後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 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 對建文帝出亡謎案的解釋、傳說、附會決不是上面列出的幾種,有許多悽美的故事在許多書籍、口頭上流傳開來,而且也必將流傳下去。當然,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醉飲一曲嘆往事


1402年,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來到最後一年,南京皇城一片大火,建文帝朱允炆失蹤,從此成為歷史的懸案。有人甚至說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暗中目的也是為了找尋朱允炆,但到如今,也沒有確定的答案。我們來瞧瞧到現今有關朱允炆最後下落的各種說法。

福建寧德市上金貝村說。這個說法近幾年甚囂塵上,甚至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潘群,著名明史學者馬渭源,都經過考察認為這個地方是建文帝的最後歸宿。理由有三;一是寧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該袈裟繡有九條龍,龍圖在明朝只有皇帝敢用,這件袈裟應是曾做過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時匆忙披上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其二是墓及裝飾。該墓的前面兩邊各有一條閉嘴龍。這是明代墓的標誌。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這跟和尚有關。墓的規格不是一般百姓甚至普通官員的。此外,墓的朝向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這個方位。三是墓所在的村中有鄭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詔鄭洽的後裔,並有族譜詳細記載了建文帝來此的經過。

但這個說法有漏洞,當地學者拿到的族譜是手抄本,原譜主人早年去世,原譜已經無跡可尋,其手抄本錯別字較多,如把“惠帝”寫成“廢帝”,把“朱允炆”寫成“朱允汶”,《李氏族譜》中有篇撰於1460年的《龍回寺序碑文》,其中載錄了一位叫廣文的和尚修建了龍回寺,有人將其與建文皇帝對應,有些牽強。

貴州紅崖天書說。根據這一說法,認為建文帝逃到了貴州安順,並且留下了著名的“紅崖天書”,有的學者認為紅崖天書就是建文帝的討燕檄詔。 貴州安順平壩縣境內的高峰寺,據《平壩縣誌》記載:高峰山寺內齋堂地下有一個藏身洞,洞底有一塊石碑上刻有“秀峰肇建文跡塵知空般若門。”的銘文,此外,寺中的另一塊石碑上刻有開山祖師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經過。

但是紅崖天書文字至今無從解讀,而且被破環過,僅僅依靠紅崖天書即證明為建文帝的遺蹟也是牽強的。

湖南永州新田縣說。湖南永州新田縣有古城堡工程大觀堡,堡壘規模宏大,石頭壘成的堡壘周長346米,城牆殘高4米左右,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建文帝極有可能避難新田。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杭縣誌稿》卷八)“相傳朱允炆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範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據記載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江西說。這一種說法認為: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的詩句,理由是:在三元風水裡,巽卦是文昌位,卦數為4,又稱四文曲星,有象徵尚文的皇帝朱允炆的“建文”稱號。在伏羲先天八卦裡,巽卦卦數為5,故隱含有“九五”尊數。巽卦在易經64卦中排序第57卦,屬中上卦,象曰:“一葉孤舟落沙灘,有篙無水進退難,時逢大雨江湖溢,不用費力任往返”。這個卦是同卦相疊,巽為風,兩風相重,長風不絕,無孔不入,巽義為順,謙遜的態度和行為可無往不利。建文帝屬肖為蛇。蛇居巽位,正得其所。巽卦五色:青色、綠色、藍色、碧色、潔白,暗應碧雲假託之名。

江蘇說。明成祖曾派一個叫胡濙的人,外暗訪建文帝蹤跡。胡濙後來訪得朱允炆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雖然沒有史料證明,有人認為胡濙確實找到了建文帝。近年徐作生也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浙江蘭溪說。這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出逃之後沒有去貴州,而是就近在在蘭溪市東山上的一座古寺歸隱,東山又名皇回山,是金華山脈的一支,寺院中還保留有建文帝的隱居之處和古碑遺蹟。在寺院的大殿內,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兩旁分別為伴帝出家的楊應能、葉希賢兩人,殿內的後壁繪有建文帝遜國出逃的路線。此外寺院內還保留有建文帝出家後所作的幾首詩:“百官不知何處去,惟有群鳥早晚朝”;“塵心消盡無孝子,不受人間物色侵”。

湖南省湘潭市何氏家族說。一個名叫何歌勁的湖南省湘潭市錦石鄉學者,通過十年的考證和研究,發現在修訂於民國18年(公元1929年)的湖南湘潭錦石鄉何氏族譜中,何氏的始祖名字叫何必華,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當年在靖難之役中為躲避皇叔朱棣的追殺而隱姓埋名的建文帝朱允炆。

回宮說。明代王鏊所著的私家論史筆記《震澤紀聞》及其他幾部明代野史中,記述了一段令人震驚的神秘故事:大明正統年間,一位御史因公外出,左右隨從鳴鑼開道,呵斥街上閒人迴避讓行。一位氣宇軒昂、鬚眉皆白的老僧當道而立,巍然不動。御史見狀,親自出轎詢問,那蒼髯老僧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這位老僧後來還被宮裡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驗證確認過,但是第二天這個老太監就上吊身亡,原因未知。此後,明史記載當時的皇帝明英宗並未深究此事,也沒難為老僧,而是將老僧好好的奉養在宮中,頤養天年。老和尚死後被安葬在西山,薨後雖未加封諡號,但碑上赫然刻有“天下大師”四個望之觸目驚心的大字。 一個老和尚被稱為“天下大師”! 前明“天下大師”之墓與碑刻晚至民國初年依舊存在,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曾在頤和園後山上親眼見到過“故明天下大師之墓”,並在其著述中提及。

建文帝的下落至今還是沒有確實的證據可以證明,唯一肯定的是,如果他真的出逃了,那麼他的日子一定是艱難苟活的,至於他最後的歸宿還未有定論


驀回首


先說結論:朱允炆沒有穿越,他不是神。他最大的可能是出家當了和尚,終了一生。

朱允炆的下落一般有2種說法。一是朱允炆在皇宮中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朱允炆帶領隨從,從密道逃走。後來他們君臣一行人出家當了和尚,無牽無掛地過完了餘生。我更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建文帝沒被燒死。

燕王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城中一片混亂。建文帝一把大火下去,宮中更加混亂。在兵荒馬亂的條件下,他的這把火爭取了逃跑的時間。打個比方,現代化部隊,撤軍之前丟個煙霧彈,可以迷惑敵人,讓軍隊更加安全地撤離。建文帝也許是聽了大臣的意見,放把火吸引朱棣注意力,然後自己趁機逃走。

按照朱棣屬下官員的記載,朱允炆死於自焚。但是,燒焦的屍體很容易作偽證。畢竟與建文帝身材相似的人大有人在,屍體燒焦之後,面目全非,很難確認。朱棣直接放話,建文帝已經燒死,自己登基是順應天意,名正言順。朱棣要登基,建文帝被宣稱死亡是必然的,假如宣稱是失蹤,那麼自己就是謀權篡位。

我想建文帝逃離了南京之後,落髮為僧,在日日修行中反思自己的一生。削藩是不是太急切了?我信奉的孔孟之道真能治理好國家嗎?為什麼耍流氓的四叔燕王能打敗我?是我太仁慈不願意傷害他嗎?我適合當皇帝嗎?黃子澄他們是治世能臣嗎?後來,他應該是悟透了,想開了,不再執著於皇位,只縱情于山水。

總結一下,建文帝肯定不會穿越,他是人不是神。我更傾向於建文帝落髮為僧,出家當和尚度過餘生。


牛頭山趙子龍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朱標的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

背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繼位後,朱允炆把三位儒家師傅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引為心腹,開始加強皇權並推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藩王的不滿,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但建文帝也缺乏謀略,可用之將也不多,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久經戰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加上兵精將廣,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 。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 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關於其下落,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自焚而亡說

燕王即揮師渡過長江,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帥李景隆卻打開金川門迎燕王大軍入城,滿朝文武紛紛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

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禮葬朱允炆,對外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但由於找不到明確的屍體,自己也是起兵造反的,朱棣可能不會對這個結果滿意。

2.出家為僧說

當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自知在劫難逃,欲自殺。情急之中,身邊的太監突然想起朱元璋給建文帝遺留了一個鐵匣,急忙命人找來。打開一看,裡面有三樣東西,袈裟,剃刀,度牒,朱允炆馬上明白了意圖,當即讓太監為自己剃了發,換上僧侶衣服,從皇宮後門逃走,不知所蹤。據傳在東明寺出家為僧。

萬曆《錢塘縣誌·紀制》記載:“東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為僧至此,有遺像”。(《杭縣誌稿》卷八)“相傳建文帝遁跡至此,時旭日始旦,題曰東明。自歸國後,方知為帝。今範其遺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銀”。明代嘉靖年間《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間《湖堧雜記》中也都有記載。世傳因建文帝至此正好拂曉,好事者便將山名與寺名都改作“東明” 。

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還有說法是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

3.“遁入道門”說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4.出海說

朱允炆脫逃後,朱棣得位不正,寢食難安,舉全國之力大肆查證朱允炆下落,的侄子在陸地上真可以說是入地無門,沒有辦法,得到僧人資助,通過現福建出海去了現今東南亞一帶,以期這樣躲開朱棣的追捕。


而朱棣在多年尋不到建文帝的情況下,也瞭解到了朱允炆逃亡南洋這一線索,所以朱棣乾脆組織了一隻龐大艦隊,除了宣揚威,建立秩序,還有就是搜尋朱允炆。

在明代,顧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語,稱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此後,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與《胡濙傳》均收錄這種說法,近現代學者如許立群、范文瀾也曾加採用。


最後來看看明史記載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綜上,朱棣在即位後,下令搜尋朱允炆,這是歷史事實。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文史小觀


您好,關於惠帝朱允炆的下落,其實《明史》正史中,有所披露。

首先,朱棣攻破南京後,惠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其疑蹤成了個迷。對於這樣的定時炸彈(朱棣本身是藩王作亂得位不正,萬一有人打著建文旗號反攻倒算,肯定焦頭爛額),朱棣這樣的雄主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做了兩手準備,分別對於建文可能逃亡的地方。

出海。看鄭和七下西洋就可以得知,其對建文的追蹤有多鍥而不捨,建文很有可能出海,那麼就派艦隊去海外找,至於鄭和的故事這裡就不展開贅述了,我們重點來談談陸上的。

出海是一條路,那麼陸上有沒有可能呢?在這裡,我比較贊同“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分析,這裡我摘取一段以供參考。

“自己的皇位是從侄子那奪來的,名不正言不順,實屬謀反篡位。而侄子朱允炆又在大戰中失蹤,所謂“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朱棣心中的一個心病,所以多次派人暗中打探朱允炆的下落。朱棣將這一重任交給了朝中重臣胡濙,胡濙也不辭辛勞的四處奔走,一邊打探消息,一邊探訪民間隱情。

在一個深夜,胡濙求見朱棣,此時的朱棣本已睡下,卻仍然召見了胡濙,只有一個可能便是胡濙帶回了朱允炆的消息。為什麼這麼說呢,胡濙若不是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不可能大晚上的不讓皇帝睡覺,除非是皇帝交給的重要事情必須立馬回稟;第二朱棣召見了胡濙後,兩人談了很久,直到“漏下四鼓”胡濙才離開。從談了這麼久的時間可以進行推測,胡濙不僅僅帶回了朱允炆的消息,說不定胡濙還見過建文帝本人,兩人也有過一番長談,所以在胡濙稟告朱棣時才會那麼久。

二人到底說了什麼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有以下幾點猜測。第一,朱棣是派胡濙去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的,如果胡濙沒有朱允炆的消息,不可能深夜還去面見朱棣,想必胡濙是想早點告訴朱棣自己所知道的消息,那麼一點可以確定就是胡濙見到了朱允炆;第二,胡濙並沒有找到朱允炆,深夜求見只是想告訴朱棣這個消息,顯然可能性不大。明知道朱棣派自己出去找朱允炆是抱有很大期望的,自己沒有帶回任何消息不說還半夜擾人睡覺,所以這個猜測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忽略不計;第三,胡濙不僅有朱允炆的下落,並且見到了朱允炆本人,還進行過交談,這從“漏下四鼓乃出”這句話可以看出,兩人談了很久,而胡濙本人並不是多話的人,如果不是朱允炆有什麼話要胡濙傳達給朱棣,大晚上的胡濙一把年紀,朱棣第二天也還要早朝,不至於談那麼久,所以這個猜測可能性最大。

綜上所述,胡濙和朱棣到底說了什麼,最大的可能就是胡濙見到了朱允炆,而朱允炆也已經隱姓埋名,並不想和朱棣爭權奪位之類的,胡濙在中間充當傳話人。”

上述是《明朝那些事兒》裡的原文,作者分析了胡濙一定是見到了建文,並把其具體情況告知了朱棣,我們來看看胡濙以後的待遇就知道事情是否如此了。

永樂五年,胡濙還只是戶科給事中,從七品,尋找建文十四年間,母喪不準歸葬,超升為禮部左侍郎,正三品,這何止是坐飛機啊,永樂二十一年回朝,就有了上述的描述,此時朱棣才打消疑慮。而胡濙此後任禮部尚書三十二年,累加至太子太師。歷六朝皇帝,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年),以八十九歲高齡逝世,獲贈太保,諡號“忠安”。從他生前生後的待遇可以看出,確實對建文疑蹤,有一定的解答了。

前面的闡述,都是基於史料開展的推理和猜測,接下來討論的,就是天馬行空的想象了。

前幾年,法國有個球星叫裡貝里,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爆料,他的家族有中國血統,他可能是中國某個逃亡皇帝的後代。具體情況如下:

1. 據說裡貝里的祖宗有一位是當了皇帝不久後,被親人奪位而逃亡到波斯,後來來到了法國。

2. 裡貝里家中至今保存著一些不知名的中國文物,而且極像是中國古代皇宮的用品。

3. 裡貝里的祖先留下了一句要後代都要記住的話——我們的家鄉在遙遠的東方。

4. 裡貝里家族中保留的一些民俗與中國民俗幾乎是一個模樣。對於此,裡貝里感到非常的自豪,並且學了一句中文——“眾卿平等”,嘴裡還老是嘀咕著“朕”。

消息傳出,有人說裡貝里的名字(Ribery) 在法語裡是“硃紅色”的意思,這顯然有點信口開河——明明是“朱古力”的意思嘛!看罷這段文字,無疑會想到一件事,裡貝里可能是建文帝的後代。

此外關於為何建文會逃亡海外,去到西域,波斯等地,有學者這麼分析過:““西域”、“波斯”,這恐怕就是明教的作用了。明王朝脫胎於明教,明教又來自波斯,因此建文帝“返本歸源”,至少有很多去過波斯或者博學的明教遺教徒可以引路。而到了波斯之後,建文帝及其後代如何繁衍(同當地人通婚雜交)、遷移,那也就很好想象了。”

以上,是我對建文疑蹤的一些整理歸納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推斷,希望您能喜歡,謝謝!






半支菸換半支菸


答:個人認為朱允文被朱棣殺了。

網上那些“出家剃度”、“遠赴南洋”等等說法一搜一大把,我就不費時間打字了!

朱允文到底去哪了,沒有任何可靠資料證實,所以我來瞎扯兩句。

我傾向於是被朱棣殺了!

朱棣起兵是謀反,天下人皆知。

當時他的理由是“清君側”,意思是說皇帝身邊有小人,我是去清小人的不是去奪皇位的!

當然,大家知道這是屁話,但朱棣既然這麼說了那肯定不能明目張膽把朱允文殺了。

這在古代可是弒君,朱允文畢竟是朱元璋欽點的皇帝。

可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朱棣“小人”清完後,要當皇帝就只能把舊皇帝殺了。

偷偷殺了之後造成失蹤案,天下大吉!

至於其他的出逃說法也是有可能的,不過我個人更相信朱允文死於朱棣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