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3月19日

深圳1天內確診

5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病例

累計達15例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面對境外疫情確診病例快速增長態勢

深圳各入境關口

疫情防控壓力逐漸增大


近日,深圳市羅湖區應急管理局按照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的部署,抽調人員趕赴各入境關口,引導接送歸國旅客,並牽頭多個部門組成工作專班,調度車輛對旅客進行轉運分流,嚴防疫情經境外輸入和傳播。


前往各入境關口

參與調度和引導接送的羅湖應急人

在各入境關口和轄區各社區之間來回奔波

為了保證疫情防控工作的順利進行

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七八個小時"全副武裝"

來回奔波於多個入境關口


從3月7日接到通知開始,羅湖區應急管理局魏召坤和裴志榮就被安排到各入境關口,主要負責接送羅湖區的歸國旅客。


目前,返回深圳的入境人員一般直接抵達廣州白雲機場、深圳寶安機場以及深圳灣口岸三個關口,機場和口岸會根據入境人員的居住地區進行分流,在前期,目的地在羅湖區的旅客主要由他們倆負責引導接送,入境人數眾多,工作量特別大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接送人員在關口接送點登記信息


在開始執行接送任務之前,他們需要做好防護——防護服、口罩、護目鏡以及防護鞋套都穿上,可謂"全副武裝",而防護服一旦穿上,就得穿七八個小時。這期間,進食進水非常不便,常常只能等脫掉之後再解決。


在接送點,他們要將入境人員領上車,清點人數以及核實好乘客信息之後,一批一批把他們送往核酸檢測點、醫學觀察點等。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在接收點核對旅客信息


目前,羅湖區有一個調度組和十一個接送組,調度組負責全區協調調度,接送小組則負責去各個入境關口接送羅湖區入境旅客,每個接送小組各由一名司機、協調員、公安民警、醫務人員構成。


為及時高效地掌握旅客信息,專班小組聯合羅湖區智慧城市建設中心連夜緊急開發了旅客疫情信息申報系統,旅客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錄入個人信息。


3月15日,魏召坤被調去調度組。“在調度組每天要接一二百個電話,信息源源不斷,眼睛要長時間盯著屏幕。”他告訴記者,最累的時候兩眼都睜不開,在值班室十分嘈雜的環境下,坐在凳子上就能直接睡著。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段,要以大局為重,我們肯定是責無旁貸。”

——魏召坤


48小時連軸運轉

想讓每一個人安全返深


3月16日凌晨4點多,在連續奮戰了近48小時後,裴志榮身體有些疲倦,他穿著防護服坐在寶安機場大廳的地上靠著牆眯了起來。


但沒過一會,手機裡的各種信息陸續傳來,他又立即振作精神繼續投入到工作中去。


“讓每個人都能安全返回深圳。”這是採訪過程中裴志榮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在機場大廳的地上靠牆休息


從3月7日起,他開始參與接送入境人員的工作。連續10多天,他一直輾轉各入境關口引導接送入境旅客。


3月14日,從境外返深的人員增多,當時只有2個接送小組,時間緊、任務重,一場“硬仗”擺在他們面前。


當日,裴志榮等人收到接送任務後,立即動身前往廣州白雲機場接送返深的入境人員。任務完成之後,還來不及休息片刻,他們又立即前往寶安機場、深圳灣口岸繼續接送入境人員。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在大巴車上核實乘客信息


作為疫情防控戰場上的一員,裴志榮表示,“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身為黨員和公職人員,理應挺身而出,而作為一名應急人,更應該儘自己所能,為疫情防控和轄區安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還有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工作人員

堅守在疫情防控前線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海關守好入境第一關、邊檢落實護照信息排查職責;宣傳、外事、口岸多部門把宣傳、普法前置到旅客登機、登船環節,爭取國際國內旅客的理解與配合;應急、衛健、公安、各區全力配合,下沉社區——正是在這樣一場通力合作的“接力賽”下,深圳築起了一道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堅固防線。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目前,深圳已經在入境口岸全面“設防”

要求所有抵深的入境者

若14天內去過外國,都要測核酸!


以下兩種情況,不分國籍,如果過去14天內有外國旅行居住史的,一律應接受核酸檢測——


1

經深圳口岸入境

2

經外地口岸入境後來深(比如從外國坐飛機到海口,再轉飛到深圳機場)


病毒沒有國界

攜起手來,一起打贏這場硬仗!


48小時連軸運轉,奔波“護送”歸國人員,這張照片令人心疼


信息來源:羅湖區應急管理局、深圳晚報、光明日報、深圳衛健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