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過去你一直崇拜的歷史人物,現在變成了你特別討厭的?

侃聊天下


一說“岳飛再世”袁崇煥,二說“康乾盛世”三主子,其實他們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前邊有人發過袁崇煥一案,很多人頓感三觀崩塌。我再把殺袁崇煥聖旨搬運過來與各位條友分說,其條條詳實無比,樁樁罪無可恕。

1、“付託不效,專恃欺隱”崇禎確實被袁忽悠瘸了,給予了其無限的信任和支持。賜其專權獨斷、不派太監監軍、不核查其錢糧使用情況!為支持寧遠軍,在小冰河期天災不斷的情況增加稅負,將國庫過半的錢糧交於袁手中。無底線的信任,換來袁的兩次“大捷”,幾乎全是將兵力龜縮一城,任清軍燒殺搶掠。耗費五百萬兩修築堡壘,清軍一來便將其拱手讓給敵人。待清軍將堡壘內糧食物資盡數截獲退去,袁督師再殺良冒功,稱其大捷。

2、“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將明朝賭命換來的糧食間接賣給清軍。又逼的毛文龍彈盡糧絕,不得不找敵人買糧,再以此為罪殺毛文龍。袁督師一箭三雕,給後金糧、幫後金肅清後方、耗盡明朝國力。

3、“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放滿清入關,遣散勤王軍隊,只能說袁崇煥要麼已經瘋了,要麼就是圖窮匕現,賭崇禎窮途末路,不敢殺他。可惜,老朱家死也拖上你,先把你颳了再說。

綜上,乾隆為袁翻案意圖亦是昭然若揭。彼之國賊,我之國士,袁督師乃明朝第一大漢奸,清朝立國第一大功臣!袁崇煥對滿清奪取天下有5大功:

1、資後金錢糧

2、耗盡大明血

3、開門揖盜

4、助後金剷除異己

5、使君失德,是四大藩王叛明附清的推手,也是農民起義的導火索。

時間太晚,“康乾盛世”三主子有時間再細說,總之其一脈相承的兇殘、惡毒、無恥,幾乎是中華乃至人類文明史之最。大家想了解可以搜索一些關於“湖廣填川”、文字獄和四庫全書如何毀滅中華文明的內容。


明槍易躲按鍵難防


陶淵明,我當場真的特別喜歡他,說什麼不為五斗米折腰,然後,歷史是三畝的地,兩畝半種造酒的米,還是老婆再三懇求的,有人送了好多錢拿去酒莊賒酒用,你很棒棒哦!五個孩子,他們不是人嗎?老了老了,嫌兒子沒有用,自己一天天吃不飽,我呸,你不是喝酒就飽了嗎?

當官不能忍受向鄉里小兒折腰,種地不知春及,還要鄉人告訴他什麼時候種?

服了


我是你三十九度的風


我小時候上歷史課比較喜歡康有為。後來長大自己看書覺得這傢伙簡直是中國最大的偽君子。出事自己先跑。拿個假衣帶詔在國外詐騙,組織幫會敲詐海外華僑。成天說支持一夫一妻,自己納妾,年紀老了以後不行了還要裝個猿猴的睪丸。別的壞人是人渣,這慫真可稱是人渣中的戰鬥機。


張磊30812


我第一次知道李自成是通過讀姚雪垠先生花費三十年寫成的鴻篇鉅著《李自成》,特別是前兩卷,感覺寫得太好了。在當時得知第二卷和第三捲上半部分是姚雪垠先生在困境中堅持寫作的後,感到由衷地欽佩。

那個時候還懵懵懂懂的,但是書中的情節非常引人入勝,一開始就被帶入到明末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大潮中。記得書中開篇就寫到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在潼關中伏,一萬多農民起義軍在官軍的包圍圈中奮力拼殺,李自成最後帶領十八騎突出了重圍在商洛山中隱藏下來。



印象最深刻的是劉芳亮身騎白馬,一杆紅纓槍上下翻飛,將攔路的官軍一個個挑落馬下,護送高夫人和女兵們衝出重圍。現在想來在姚老的心中是按照趙子龍的模子刻畫劉芳亮。

趙雲有了,那麼張飛自然落在李過的頭上。不過李過不像張飛那麼暴躁,印象最深的是書中描寫他率領的一萬名最精銳的騎兵隊,每員騎兵都備有兩匹馬(在當時並不理解為啥騎兵需要兩匹馬),後來好像是在與左良玉的部隊交戰時,李過的騎兵殺出,將官兵打得大敗。



至於劉宗敏按照的就是關二爺的路數,每次攻城拔寨多是他獨擋一面。田見秀的印象不深,估計是按照一般的偏將來描寫。

軍師中把宋獻策寫得神神叨叨,也沒見他出過什麼高招,估計就是個江湖騙子。牛金星寫的很有才幹的樣子,不過事實上他確實是有點才幹,正是他建議李自成先襲取長安,然後再攻取北京。不然照著李自成東敲一錘西放一炮的架勢,終歸是一個比較厲害的流寇,早晚會被官軍捉了去。李巖出場比較晚,註定了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如若他比牛金星早一點見到闖王,甚或是他早一步獨自領兵打出自己的旗號跟闖王爭天下,也許中國的歷史就會改寫。



張獻忠活脫脫就是項羽的模子,張李古城會像極了鴻門宴。書中把孫可望描寫成一個比較壞的人,後來讀史他確實不是啥好人。

書裡的忠臣印象中有兩個。一個是盧象升,在他率軍戰死後,八旗兵依然向著他的屍體射箭。還有一個是楊嗣昌,好像是他佈下的口袋被張獻忠破了,被攻破了襄陽殺奔四川而去,同時洛陽又被李自成攻破,福王被點了天燈。楊嗣昌知道事態已無可挽回,崇禎皇帝必找他算賬,於是喝了毒藥。

《李自成》描寫的總兵盧象升殉國



關於崇禎皇帝有幾件事印象較深:一件事是周後過生日,宮裡的十幾位宮女拿針刺血書寫《金剛經》,每人得了二十兩賞銀。由於周後的生日是在冬天,為了給娘娘做一口可口的食物,太監們到集市採購,剛好遇到一個賣黃瓜的,只有三根。一問價,十兩銀子一根。太監剛說了句忒貴了,賣黃瓜的直接吃了一根,於是太監趕緊把剩下的兩根黃瓜買了去。



另一件事是皇上批改奏章累了,也許奏章上有件什麼事讓崇禎龍心大悅,於是他聞到了在旁邊伺候的帶班宮女身上的體香,就拉過來聞了聞,剛巧有大臣求見,壞了這件好事。宮女心頭那個小鹿亂撞,晚上特意收拾收拾,把身上弄得香香的,期望皇上晚上抬頭看一眼,聞上一聞,就此懷個龍種。然而當她接班時卻發現,皇上眉頭緊鎖,時而咆哮。書中的原文借宮女之口:“天吶,出大事兒了!”

所謂的大事就是李自成攻開封。那時候對開封還沒有什麼概念,然而卻對書中描寫的開封被圍後的慘狀記憶深刻。人們先是見啥吃啥,為一隻老鼠能打得頭破血流,到後來走路都得當心,防止背後出來個人一棍子打下去。到最後,李自成攻不進城,城外救援的官軍也打不破包圍,於是把扒開黃河的帽子扣在瞭解圍的官軍頭上。農民起義軍被黃河水淹了,活著的被迫撤走。而古老的東京汴梁城在歷史上最後一次被淹,僅僅留出一個鐵塔還露在水面上。官兵趁機進城搶劫、強姦。太慘了!

書看到這兒沒有再看最後一卷。個人感覺,《李自成》前兩卷在文學上絕對是大作,甚至可以提高到紅樓、水滸這樣的地位,後面的反而感覺有點不像同一人寫的。

看了這本《李自成》後,覺得皇帝、王爺、官府、官兵都太壞了,普通百姓太苦了。因此,對於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這個黑暗朝代的李自成是由衷的崇拜。



然而,隨著對歷史更多的瞭解和思索,李自成在心目中高達的形象逐漸崩塌。誠然,他只是一個農民起義領袖,沒能跳出他狹隘的農民利己自私的圈子,沒能跳出他的深厚的帝王思想,這都可以原諒。但是,他成功後貪圖享樂,大肆殺戮;他嫉賢妒能,殺害李巖,說明他心理太陰暗。他自己不懂而他倚重的牛金星、宋獻策等人也不知道在攻取一地後應委派官員恢復民生,說明他和他的一班人馬根本沒有什麼治國理政才能,只懂得四處攻城掠地,要麼會被稱為流寇。



明王朝到晚期確實已經夠爛了,但是起碼能將滿清擋在關外。而李自成的起義軍對官軍雖然能取勝,但是靠的並不是大順軍的軍功有多盛,僅僅靠的是群毆。真遇到八旗兵時立馬被打回原型----一群烏合之眾。如果起義軍足夠強,就算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你給他打出去就是了。然而,李自成沒這個本事。

歷史選擇了把重擔壓到了李自成肩上,然而他沒能夠挑起來這副擔子。


我淡如菊


曾經我們聽著“鑿壁借光、聞雞起舞”的故事長大,用匡衡的故事激勵自己要用功讀書,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人家匡衡小時候家裡窮,點不起煤油燈,但是匡衡從小就愛看書,晚上沒有燈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借鄰居家的光看書學習。這樣熱愛學習的一個人成了我們的好榜樣。可是現在,隨著我瞭解的故事越多,曾經被我視為榜樣“鑿壁借光”的匡衡卻成了我最討厭的人物。為什麼呢?請聽聽下面的講述,相信你也會發現“不一樣”的匡衡:

一:貪汙受賄。



匡衡小時候家裡非常貧困,世代務農。匡衡為了能夠讀書,只有依靠幫助別人做工來掙取讀書的花費。小時候窮怕了,匡衡長大之後就要極力避免再度過上這樣的生活。匡衡雖然讀書勤奮,也參加了好多次科舉考試,但沒有一次考上。幸好,匡衡的努力沒有白費,在第九次考試後考中了最次的科目,但是好歹也可以做官了。當上了官之後,匡衡又因為熟讀《詩經》,得到了學士們的推崇,也被皇帝所欣賞。

這下不得了,匡衡因為《詩經》的緣故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最後官至宰相。匡衡在朝廷為官期間,只要是賄賂,就沒有不收的,只要是錢,就沒有不要的。皇帝封賞了30多萬畝的土地給匡衡做食邑,匡衡卻不知足,暗地裡擴大吞併周圍的良田,最後匡衡的田地達到了40多萬畝。匡衡最後也因為被人檢舉告發私吞良田,皇帝下令將匡衡貶為庶人。

二:結黨營私。



匡衡為官期間趨炎附勢的能力可謂是一流。漢元帝在位時寵幸大宦官石顯,匡衡為了飛黃騰達,便與石顯勾搭在一塊。二者在宮中府中,打擊異己,大肆收刮錢財。匡衡無論是仕途還是錢財,這都是他春風得意的一個時期。

漢元帝死後,漢成帝繼位,石顯失去了皇帝的保護,漢成帝也有對石顯下手的趨勢。匡衡眼看形勢不對頭,立馬與石顯劃清了界限,同時向漢成帝上呈了一份奏摺,上面細數了石顯的各大罪名。漢成帝得到匡衡的檢舉信後也沒有遲疑,石顯隨即被捕入獄。匡衡因為他的識時務獲取了漢成帝短暫的信任。

三:迫害功臣。



石顯被處死後,朝中權力空虛,朝政混亂。匡衡以為漢成帝會因為自己舉報有功,讓自己接替石顯的位置。卻沒有想到漢成帝重用陳湯,將匡衡晾在了一邊。匡衡那叫一個不甘心,憑藉著陳湯曾經和石顯以及匡衡三人一起做的那些齷齪勾當,匡衡又是一紙奏摺將陳湯扳倒。但是匡衡沒有想到天道輪迴,這次也輪到他自己被別人告發檢舉。匡衡因為貪汙受賄,欺上罔下,被漢成帝革除了一切職務貶為庶人。一代“榜樣”匡衡終於走下了歷史舞臺。

曾經“鑿壁借光”,如今“貶為庶人”,如果匡衡不胡作非為,他應該還會是我們心中學習的好榜樣。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李廣,小時候覺得飛將軍名字真響,被俘虜還能逃回來好厲害,射虎真勇猛,四千人被十萬人圍攻居然可以安穩突圍,最後迷路自殺好可惜。現在發現,李廣根本沒有任何拿的出手的戰績!四路大軍出動,老資格李廣全軍覆沒,新人衛青卻長驅龍城,揚漢朝天威。說是名氣所累,被大舉圍攻,可是一個自稱與匈奴交戰多次的老將連戰前偵查都做不好,有什麼資格領兵。漢朝兵敗是死罪,沒死已經很幸運。同情李廣的總說他沒機會,漢武帝給李廣的機會少嗎?不到二十歲霍去病帶800人長驅直入,立不世奇功而封侯。李廣帶萬人不是迷路就是兵敗。讓他守右北平,殺敵三千自損四千,同年霍去病橫掃河西走廊打垮匈奴二王,殺敵數萬,俘虜數十萬。能比嗎?想封侯,有人家一半本事嗎?四千人被十萬人包圍,怎麼看都不現實,就算是真的,換做是衛青霍去病可能讓匈奴包圍了嗎?漠北之戰李廣又是日常迷路,5萬騎兵少了一萬多,衛青完美的殲滅戰險些萬劫不復,虧得衛青指揮有方,化被動為慘勝。漢軍多損失數萬人還放跑了大單于,使得漢武帝傾盡國力想要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化為了泡影。也使得漢匈多打了數十年,直到漢宣帝時期才徹底打服。就憑這點,李廣夠被滅族的了。自殺已經便宜他了,臨死有臉說,打了一輩子,七十餘仗,有進無退。兵敗幾回了?打了一輩子仗,不會偵查,不會用騎兵,不會長途奔襲,連敵人都找不到,要他有何用?霍去病二十上下,敢統帥匈奴人打匈奴,李廣七十歲還不敢,所以屢次迷路。連這點魄力都沒有,拿什麼打仗。至於射虎,有沒有還不知道,司馬遷和李家關係好一頓吹。《史記》畢竟不是歷史,人寫的就難免摻雜感情。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是打了漢匈反擊戰第一場勝利,血戰龍城的衛青!不教胡馬度陰山,不是吹李廣防守能力,唐唐漢朝只滿足防守嗎?有衛青霍去病在,胡人自己老家尚且不敢留戀,遠撤漠北,何談襲擊陰山。自己沒本事,怪領導不提拔。



突突突圖片


過去一直崇拜毛主席,現在,還是崇拜毛主席。做為一箇中國人,不能忘本,忘本就是可恥!忘本就忘國!忘國就是賣國賊!賣國賊就是走狗!


演技使者


崇拜一個偉人不隨便的,他是有大德,有大智,一生無私為國為民,並一生與邪惡勢力鬥爭到底的。思想行動也是與全國民眾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一生毫不後悔地崇拜人民心中永遠的領袖毛澤東主席。


用戶97004782500


“別人笑我太瘋癲 我笑他人看不出穿”唐寅唐伯虎

小時候看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看張家輝的《金裝四大才子》 印象中的唐伯虎,猶如電影電視劇中一般,風流倜儻,才華橫溢,妻妾成群,腰纏萬貫,天天與才子佳人們飲酒做對,好不快活。

結果呢,大了之後瞭解了那個歷史上真正的唐伯虎,一陣心酸。

25歲前的唐伯虎,放在現在可以說是男神級別的,才華橫溢,轟動蘇州,嬌妻徐氏,溫柔體貼,好友允明,吳中才子。結果一兩年的時間,父親,母親、妻子、兒子、妹妹相繼逝世,家道中落,26歲,已有白髮,在好友祝枝山的幫助下,準備科舉。

不出所料,唐寅中應天府鄉試第一,本來前途一片光明,結果卻因牽連徐經科場案下獄,後被罷黜為吏。

出獄之後的唐伯虎辭去小吏的工作,認為那是恥辱,以賣畫為生,更加的放蕩形骸。

四十多歲時,被寧王招入府中,本以為自己可以大展宏圖,結果卻發現,寧王要做的事情是,謀反!

唐伯虎人生中最悽慘的生活開始了,他為了能讓寧王放他走,開始裝瘋,裸奔,寧王信了,放過了他,唐伯虎最後的那些尊嚴也消失殆盡。

之後的唐伯虎,徹底的墮落了,每日縱情聲色,這時候通過賣畫,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日常開支,經常“三日無煙”,最終唐伯虎在窮困潦倒中死去。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唐寅絕筆


不慫歷史


上中學的時候一直很欽佩康有為,那會兒覺得他敢跟“一頓飯100多道菜”的慈禧太后剛正面;還帶領學子公車上書、維新變法,覺得他不僅非常有勇氣,還特正能量!

當時還非常納悶兒,為什麼康有為沒有成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當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時,才知道,康有為就是個私德甚差的偽君子!他不僅不敢跟慈禧剛正面,他引以為豪的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也和他沒多大關係。

有個非常有名的段子,這麼說的:

“自古以來,未嘗聞為變法流血者,如有,請自嗣同開始。”

這段話本來是譚嗣同自己說的,可是段子講說話人改為康有為,這段話的本意不變,可是實際卻相去萬里!

譚嗣同的意思是,凡是變法都要有犧牲,如果沒人犧牲的話,拿就從我譚嗣同開始;段子的意思是,變法固然都要有犧牲,我康有為贊同這點,既然如此,那就從譚嗣同這個傻小子開始吧。

於是,當康有為聽說慈禧要拿變法派下手時,和他的愛徒梁啟超逃之夭夭,一起跑到日本避難去了。

當然了,有人說這是趨利避害,留得青山在。請看他是怎麼留得青山的:

離開中國之後,康有為就開啟了他的遊歷海外生涯——從日本到美國,又到歐洲,最後來到東南亞。遊歷12年合計42個國家,每到一處,都會購置房產以作私用。當康有為遊歷到瑞典時,還買了一座小島,將其命名為康有為島。

是個人都知道,旅遊是要花錢的,而且,價錢不菲!康有為足跡遍佈亞歐美,還跑到北極圈看極光,免不了囊中鈔票。

康有為的老家,自然支撐不了那麼多錢;他的錢,都是所到之處的華僑捐贈。

因為康有為手中有一張詔書,傳說為光緒皇帝親筆所書,內容大致是:維新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身陷囹圄,特詔康有為到海外尋求幫助,以拯救皇帝;等皇帝被救出來之後,所有捐款的人,加官進爵封賞無數。

這個操作,是不是有點兒畫大餅騙錢的某某某?

也不能說康有為滿世界尋找救光緒,沒有一點收穫。當康有為周遊11國,遊歷到巴爾幹半島時,忽然想到,為什麼別的國家弒君都是常態,而中國很少——

“別國城牆太矮。”

這句沒頭沒尾的話怎講呢?怕是紫禁城城牆太高,想要就光緒難度太多,還請各位同袍多捐幾塊錢啊。

除了怕死、騙錢之外,康有為還特別好色,而且轉好“幼女”之“色”——

康有為43歲時,娶了18歲的梁隨覺為妾;50歲時,納17歲何旃理為妾;56歲時,納17歲的日本女人市岡盒子為妾;58歲時,納17歲的廖定微為妾;62歲時,納19歲的張光為妾……這些都是康有為記在本本上的。

康有為全家

這樣的康有為,除了其思想超前,私德真不敢溝通。與他同時代的思想家章太炎,就曾這樣評價康有為:

“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

意思是說,康有為這樣的老妖賊,為何還不死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