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的人把咸陽市當成秦咸陽?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秦咸陽有兩個階段,山南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這是秦孝公時期,咸陽宮秦政治中心,原咸陽市窯店鎮,秦惠文王稱王后,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秦六王時期,章臺秦國最高軍事指揮部,西安的咸陽今未央區,秦國政治中心是渭河南岸的秦章臺,並不是秦咸陽宮,催顥在渭城少年行中說:章臺帝城稱貴裡,青樓日晚歌鐘起,催顥根據唐朝當時的文獻記載,作詩描述當時秦都咸陽章臺繁華的景象,著名的完璧歸趙,荊軻刺秦的故事都是在秦都章臺,今天西安未央宮遺址,楚懷王“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藩臣。”《史記蘇秦列傳》裡,蘇秦說楚威王曰: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歷史白痴只會用名字推斷歷史,給豬是解釋不清楚的。秦獻公的櫟陽宮,秦孝公的咸陽宮,秦六王在章臺,秦始皇的阿房宮,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王國,帝國的都城都是西安,渭河北岸的秦咸陽宮只是東周諸侯國宮城,必須清楚秦都咸陽渭水貫都這樣一個規模。先把最後一張圖看過在來狗咬我,今天的咸陽是不是秦咸陽的位置,再去了解秦咸陽是不是跨越渭河,渭河南又是哪裡,秦孝公的小咸陽在渭河北咸陽宮遺址,渭河南是秦六王的咸陽,今天的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區。現在文學界,影視界只說秦咸陽根本不會說秦咸陽章臺,具體的地點,大家根本不瞭解事實,就像你去北京一樣,你只說你在首都北京去了,你不會詳細說你在北京哪裡,朝陽區,還是大興區一個道理,秦咸陽初在渭河北岸,秦惠文王把首都遷到西安了,今天的咸陽市是假咸陽, 600年前沒有這個咸陽市,它600年前就是一個過渭河的渡口,西安為了保留咸陽名字在秦咸陽西20裡古渡處設立咸陽縣,西安為了保留長安的名字把韋曲改叫長安縣,現在的長安區,事實上漢唐長安均在西安市區,秦咸陽也不在今天的咸陽市秦都區,秦咸陽在窯店鎮跟西安未央區,準確的說漢長安才是秦六王的都城,劉邦改咸陽為長安,眾所周知,西安在明朝被從長安改名的,當時為了保留名字,把秦咸陽,長安均在郊縣重新保留。











華夏第一古都長安


首先名字咸陽市和咸陽城基本一樣,所以大部分人不會深思就以為秦咸陽城就是現在咸陽市。

再就是位置,咸陽城的位置和現在咸陽市很接近的,
渭河灃河交匯處以大概就是現在城區位置,咸陽宮附近的咸陽城區確實已經在現在的市區了,而且還有很多專講的秦沒有城牆,秦宮殿建的很多尤其統一之後,是以整個關中為城的,規模很大的所以現在咸陽市只是秦咸陽一部分也沒有錯。


知足安逸


中國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中心以東約15公里渭城區窯店鎮長陵車站處。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開始營建,十三年 (前349)由櫟陽遷都於此。初都的咸陽城,大概只有咸陽宮和類似城門的“冀闕”建築。惠文王時,繼續擴建。據文獻記載,城內已有南門、北門和西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建“六國宮”。公元前206年,項羽入咸陽,燒宮室,咸陽城遂成廢墟。咸陽作為秦都歷經七世,共144年,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上統一六國的指揮中心。

地理位置:在今咸陽市的咸陽塬上。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由櫟陽西遷。

遺址概述:探明秦咸陽中心位置在今窯店鎮一帶,城區範圍未見明顯界限,大致為北起窯店鎮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橋鎮巨家莊,西起塔兒坡村,東到柏家嘴村。在這渭水兩岸幾十平方公里內分佈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

城市佈局:

秦都咸陽的郭城遺址至今尚未發現。根據調查材料,城址的範圍大約東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溝,北到高幹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無遺蹟可尋。經探測,城址中部偏北有東西長約 870米、南北寬約 500米、周長約2747米的夯土牆基。牆基寬約11米,最深 4.6米。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咸陽城的宮城。宮城內外已探明大小夯土建築基址20餘處,其中有 8處在宮城內。已發掘的 3座,均建於戰國時期,因而推測這座宮城有可能就是當時的咸陽宮。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已知長 960米,最寬處為54.4米。路面呈魚脊形,兩旁有排水溝。宮殿區以東,與一號殿址相距約3500米的軸線上為蘭池宮遺址所在,經勘探,已發現夯土建築遺址6處。在宮殿區以北約8公里的涇水畔,為望夷宮遺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涇水南移崩塌,現存夯基東西98米,南北34米。 宮殿區西面附近有鑄鐵、冶銅和制磚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宮殿區約 4公里的渭水旁有製陶和制骨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時還發現3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

墓葬區在城外西北隅原上,東西延綿達 4公里,均屬中小型墓,已發掘 128座,年代屬戰國中期至秦末。

宮殿建築基址已發掘的有3座,均在宮城內。1號基址地跨牛羊溝東西兩側,兩相對稱,平面呈凹字形,東西長177米,南北寬45米,臺基高出地面6米,目前只清理了西半部。基址分上下兩層建築,上層正中為主體殿堂,周圍及下層分別為臥室、盥洗、沐浴等室,底層為迴廊,廊下漫磚。臺上臺下均有排水設施。建築牆壁繪製壁畫,均已掉落。從遺存殘塊看,內容有人物、動物、車馬、植物、建築、神怪和各種邊飾。色彩有紅、黑、白、朱膘、紫紅、石黃、石青、石綠等多種礦物質顏料。整組建築規模巨大,外貌壯觀。2號建築基址平面呈刀把形,西闊東窄,東西長 127米,南北寬32.8~45.5米,高臺已破壞。主體殿堂在最闊的西半部,呈方形,東西長19.8米,南北寬19.5米,殿堂東半部的狹形夯基現殘存 4室,其中兩室可知為地下盥洗室。臺基周圍有迴廊及排水設施。三號建築遺址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 123米,南北寬60米,高臺殘存高1.50米。主體建築已無遺存,現存周圍屋宇11室,其中最大面積為115.2平方米,最小面積僅5.04米。在基址東側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畫廊,南北長 32.4米,東西寬 5 米,計 9間,東、西兩壁均繪製壁畫,內容分別為車馬圖(出行圖)、儀仗圖、建築圖和麥穗圖,畫面以朱膘、石綠、石黃、赭石等礦物質顏料賦色。在一號殿址以東約 290米的軸線上,有一處高於地面5.80米的長方形夯臺,是宮城內最大的一處高臺建築遺存。經探測,基址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 144米,南北寬145米,檯面四角有大型天然礎石4塊。中間有大量秦瓦、木炭、灰燼等堆積。


跪射俑


公,王,帝,秦孝公在渭北,秦六王及秦始皇在西安,秦重新遷政治中心到西安地界是秦惠文王首建章臺。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43fc00000eeb38934895\

偷井蓋偷歷史榮耀



靜蘭45


西安才是秦咸陽,今咸陽市乃假咸陽,繼承了名字,今咸陽是古渡不是古都,現在有些智商一上來就是山南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那麼你知道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不,橫橋南邊是哪裡,誰告訴我?秦惠文王正式建國後,廢棄秦咸陽宮政治地位,表明秦國已經不是諸侯,秦國正式營建新朝宮秦章臺,今天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秦咸陽宮被秦章臺取代,成為後宮別苑,人們只記住了秦孝公的咸陽,不知道秦六王的咸陽,真正的秦咸陽是漢長安城。司馬遷:漢長安乃秦咸陽也,漢長安城未央宮乃秦章臺原址,漢長安城桂宮乃秦甘泉宮原址,漢長安城長樂宮乃秦興樂宮原址,漢長安城乃秦長安君長安宮原址!秦會要訂補,明末七國考均記載,在秦惠文王到昭襄王時期,有大批狼群進入咸陽宮,表明在當時秦國君主經營的是渭河南岸的秦咸陽南城今西安未央區。倒數第二張第三張圖最下面的字,秦一號宮指秦咸陽宮已經淪為後宮別苑,大秦再也不是諸侯,而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孝公的咸陽再也不是中樞神經!











單挑河南歷史文盲


秦咸陽初在渭河北岸屬於秦孝公時期,這時期是東周諸侯,到了秦惠文王稱王后,秦不能再用秦孝公的咸陽宮,於是秦惠文王贏駟在渭河南岸今西安未央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修建了秦章臺宮,秦國正式朝宮誕生,秦武烈王繼位後疏通渭河河道,築河堤,修橫橋,秦咸陽渭水貫都規模逐漸形成,秦武烈王在洛陽舉鼎而亡,去世前下旨將在燕國為人質的秦昭襄王贏稷接回咸陽繼承王位,秦昭襄王秦國曆史上待機時間最長的君王,秦昭襄王修建興樂宮漢之長樂宮,在位56年全部住在渭河南岸今西安未央區未央宮秦之章臺處理國事,昭襄王在位期間史書記載,楚王應邀至咸陽朝章臺的記載,完璧歸趙也發生在西安秦章臺。秦昭襄王待機時間長,把秦孝文王贏柱熬到了53歲,秦孝文王當太子時間長,他一直住在渭河南岸的秦華陽宮,秦華陽宮以秦孝文王的楚國愛姬華陽夫人命名,遺址在漢長安城內,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去世,秦莊襄王繼位,華陽夫人成為華陽太后,呂不韋從趙國接回趙姬與嬴政,秦莊襄王有二子,大公子贏政,次公子贏成蟜,秦莊襄王去世後,贏政在秦雍城繼王位,此時秦國把持朝政者呂不韋,呂不韋為了掩蓋自己與贏政之母曖昧之情,給秦王贏政之母趙姬介紹了一位宦官名叫嫪毐,嫪毐之後與秦王贏政之母生下兒女,秦王贏政長大後,殺死嫪毐及其兒女,軟禁母親於雍門宮,賜毒酒殺死呂不韋,秦王贏政正式掌握秦國大權,秦莊襄王贏子楚封次子贏成蟜為長安君,修長安宮,之後劉邦以此地為長安君封地,故名長安城。公元前201年更名咸陽曰長安,燕國使臣荊軻刺秦王地點也是秦章臺今西安未央宮遺址,贏政殺荊軻後開始橫掃六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秦國不再是以前的諸侯國,也不是秦六王時期的戰國七雄之一,秦惠文王的朝宮章臺也不能滿足帝國的需要,於是秦始皇在秦章臺西南位置今西安未央區三橋附近修建帝國曠世朝宮秦阿房宮,其遺址至今可見,阿房宮未完全修成,然而其前殿當時已經完工,秦國曆史上有三大階段,公,王,皇帝,使用的朝宮政治中心均在不同位置,秦孝公在渭北原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咸陽宮,秦六王政治中心秦章臺今西安未央區漢長安城未央宮,秦始皇在章臺號令秦軍橫掃六合。 從秦惠文王開始建造阿城,又修建了上林苑,接著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六代國君的傾力建設,秦都咸陽渭水以南“三百里阿房宮”的範圍之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宮臺樓閣,充滿其中,這不就是杜牧《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出,蜀山兀”的本來面貌嗎,過去,人們都將“六王”,理解為是戰國後期被秦平定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諸侯王。其實,這六個異國諸侯王與阿房宮,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只有秦國本身的六個諸侯王,經過一百多年間陸續地修建,才使“三百里阿房宮”,有全面付諸實施的可能,“三百里阿房宮”的佔地雖然範圍很大,只要事先解決施工的樑柱巨材,並給予充分的工期保證的話,所有大型宮殿建築及配套工程,都是可以順利進行的。

已有無數的事實能夠證明,“三百里阿房宮”並不是杜牧自己一個人杜撰、虛構出來的,它像古代任何大規模宮殿建築群那樣,是經過歷代秦王的不懈努力,早就已經全面完工、並且投入使用了。在《阿房宮賦》中,清清楚楚地記》著:“縵立遠視,而望幸也,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意思是:“三百里阿房宮”範圍之內,有多宮妃,苦苦等待了三十六年,都未能見到秦始皇一面,通過這一種文字描述,人們自然而然可以得出結論說:“三百里阿房宮”的大部分宮殿建築,早在秦始皇即位之前,就已經由他的先祖們建造完畢,眾多宮妃早已入住其中。可能又有人會說:阿房宮既然早就已經完成了,那麼為什麼在《史記》等的史料中,還會出現秦二世“復作阿房”李斯“請且止阿房宮作者”這樣的文字記載呢,

阿房宮所佔的範圍實在太大,阿房宮中的宮殿數量實在太多,渭河以南的建設是一片繁榮氣象,相形之下渭河以北的咸陽舊宮,日益呈現出衰敗的景象。《七國考》和《秦會要訂補》中,都有秦惠文王、秦昭王時期,大批狼群進入咸陽的史料記載,可見渭河以北舊咸陽城、咸陽宮一帶十分荒蕪的程度。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現咸陽就是秦咸陽,對!沒錯。


寒江雪西安


咸陽秦都區是秦咸陽遺址的存在!你胡說啥





繁花日記


回到先秦時代,我站在後世的咸陽地方,其實就是古咸陽西郊十幾裡處,你說是不是咸陽?別忘了咸陽名字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