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将”武松,连宋江都敢顶嘴,为何单单只怕鲁智深呢?

黄淑辰


这个问题两条都错了,若说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梁山上是有那么几个的,比如李逵,石秀,阮小七,鲁智深,但是首当其冲的还是武松,自从酒醉杀了老虎之后,他在这世间就没有畏惧的生物了,而在鸳鸯楼杀了玉兰之后,更是连一点牵挂都没了,完全就是一尊冷血杀神。

所以他既不会怕宋江,也不会怕鲁智深,不过对这两人,是一种不同的情感。

欠宋江一份人情

对于宋江,武松是欠着一份深深的人情的。

当年在柴家庄,正是武松一生最为低谷的时候,犯下命案江湖跑路,在这里不受尊敬,和几个下人闹矛盾,导致柴进也不太搭理他,还生了疟疾,一个人又冷又黑的夜里,在角落里拿把铁锹弄点炭火烤火群暖。。。

英雄末路,何等凄凉?

幸好遇到了宋江,宋江给了他极大的尊重和同情,还给他衣服酒食银子——其实钱物倒是小事,但是这种关怀却让江湖浪子武松得到了极大的温暖。

因此武松重拾信心,回乡探望兄长,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英雄事迹,但是源头却是宋江,武松有着山东人那种最朴素的恩怨分明的特性,这个人情是无路如何也要还上的,因此才上了梁山,任劳任怨,虽然他根本对招安做官毫无热情。

和鲁智深是惺惺相惜

武二哥和鲁大师,乃是梁山“唯二”的步战天王,两人排名相挨,身份相近,是后来梁山走的最近的“二人组”之一。

自从上了二龙山之后,武松肯定和鲁智深接触甚多,这两人都是直脾气,又是恩怨分明,好喝酒,好吃肉的豪爽性子,虽然文中没写明,但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后来上了梁山两兄弟也是同进退,除了鲁智深单枪匹马要去华山府救好兄弟史大郎,武松知道这肯定是以卵击石劝了一回没劝住之外,其余再无矛盾。

打方腊的时候鲁智深和邓元觉打得不分胜负,武松害怕大哥有失主动去帮忙,而武松被包道乙用“法宝”断了一臂后,也是鲁智深拼死救回。

关于兄弟,已经没有比这更好的解释了。

红尘君说

因此,这个问题其实看得不够深刻,山东好汉武松武二郎绝不会怕任何人,真正能够限制他的,唯有“恩情和义气”而已,其中对宋江是恩,对鲁大师是义,至于畏惧,是根本不存在的。


红尘如镜


“打虎将”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李忠的绰号,虽说叫“打虎将”但是从来没有打过虎,跟武松是两个级别的人物,一个是卖狗皮膏药的,另外一个则真正是景阳冈上打死过老虎的英雄,这里不能混为一谈。

武松本是性情中人,从为报兄仇,不惜动刀杀人,犯下杀人命案,刺配孟州。再到与母夜叉孙二娘结识,了解到孙二娘的悲惨身世,化敌为友,叔嫂相称。而后快活林援手施恩醉打蒋门神,也正因此祸事临头,武松被设计陷害在飞云浦险些丧命,血溅鸳鸯楼虽将仇人全家杀死,但对当时的世道有多失望,无人知晓,只知道一向崇尚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武松,并没有像上次杀嫂报仇那样选择投案自首,而是逃走落草,跑到山寨上落草。

这里武松的心理如何变化暂且放在一边,聊聊武松的性格,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描写无非突出武松一个义字,更有快意恩仇,讲究现世报、当时报、立刻报,武松血战飞云浦后,想都没想直接提刀去了鸳鸯楼,他压根就没思考过自己当时的身体状态能不能打过,反正心中就一个念头,就是报仇。

这样的人物性格就注定了武松是一个心直口快之人,不会藏着掖着,所以才会在宋江提出招安想法时,怒斥宋江,直言到:如果哥哥接受招安的话,不如散伙吧,这样的话。

武松和宋江很早就在柴进的府邸相识,结为兄弟,关系很好,两者之间心中并无芥蒂。武松只是不能接受这样腐朽,贪官权臣肆意妄为的朝廷的招安,心中一急就没给宋江好脸色,而武松所说其实也是梁山大多数草根出身的英雄们的心声,他们对于北宋朝廷根本没有信任可言,因为这些人大多被官僚欺负压迫的无法生存,要不也不会放着好好的正常人日子不过,到梁山泊聚义,接受招安就等于回去当顺民任人宰割,反倒不如在梁山泊落草为寇,好酒好肉,有吃有喝。

鲁智深也是其中之一,虽然他不是出身草莽,但也对北宋朝廷失望到底,否则也不会在拳打镇关西后直接选择逃走,没有接受官府的制裁,就是因为对于当时的法律和执法者抱有疑问,不信任是主要原因。

所以在不接受朝廷招安这方面,武松和鲁智深是站在一个阵营里的,再加上平素鲁智深行事都是光明磊落,树立了一个讲义气的知心大哥形象。两人立场相同,鲁智深的正面形象又深入人心,这样的人,武松怎么会不喜欢呢,又怎么会不敬重呢。


王遗风


首先,“打虎将”是李忠的绰号,不是武松的。

其次,武松怕鲁智深?不知道小编从哪看出来的?

武松这样的人,顶天立地,皇帝老子都不放在眼里的主儿,能怕鲁智深?恐怕除了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后,担心又跳出来一只,但那是理智,是人的本能,“怕”这个字,恐怕的武松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的!

可能有人拿二龙山的座次说事!鲁智深是老大,武松是老二。。。这个世界上谁说的老二就“怕”老大?武松是江湖豪杰,武功盖世,但是不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有他的规则和行为模式,强如金庸笔下的黄药师欧阳锋,可以藐视朝廷的法度,也可以把当时主流的孔孟之道批的体无完肤,但做事情也必须按江湖规矩来,再厉害的人,也会有规则约束他!

武松也是这样,鲁智深早一天到二龙山当老大,那他就是老大,武松就算能打赢鲁智深,也不可能去抢!人家收留你,你鸠占鹊巢?名声就毁了!以后三龙山,四龙水谁还敢和你打交道?

何况武松是一个讲义气的人!武松的性格,可以用“快意恩仇”四个字形容!你对他好,他对你好,你看不上他,你也入不了他的眼,他看不上宋江的时候,决然离去!

这个世界上,武松这样的人,你有本事可以打死他,折服他,但想让他怕你,不可能!


小山村的狼哥


[武松传]里介绍过,好像武松拜过鲁智深为师。侥幸杀了头陀后,在二龙山下,鲁达听说后不太信,俩人切磋了一下,鲁达一时性起,用铁禅杖从下往上挑起,武松用双戒刀抵住,当时若不是鲁达把劲道收回,那梁山就没武松这一号了。




南倡北道757


武松怕鲁智深?题主是不是看了《水浒传》新编之类的书籍了吧?武松玩《传奇》游戏,“行者”绰号升级为“打虎将”??

还惧怕鲁智深,还是单单。不是小编定力还好,怕再去翻一遍床头那本少毛无皮的《水浒传》了,找找哪一章哪一句,武松只怕鲁智深了。

两人都是作者施耐庵着墨偏多的铁血汉子,论武功还是论酒力,怕是施作家都不好偏袒哪一方,因为这饱含着他创作这两个性情汉子的极大心血。

纵观梁山,抱打不平、嫉恶如仇谁出其右。最终,作者怜爱的都给二人编排了一个最佳的结局人生,不去朝廷受功,傲看红尘。。

知道武松绰号为什么叫简单的“行者”吗?是因为施耐庵抓耳挠腮想给他喜欢的笔下人物起个响当当、震人心的名号,却发现起什么震山东、无敌鸳鸯腿之类,都还达不到表显之意。最终无奈化繁为简,只用了头陀打扮的“行者”二字。就这也挡不住武松的为后世读者纷纷的传赞。有个成语叫静水潜流,意思越看似平静的湖面,深度越不可测。反到很浅的水在石头上流过去的时候才会泛起浪花。行者武松,看似名号简介,那已是世人心中类似镌刻于上的好汉子了。

武松无论与花和尚比武,还是喝酒,都是绝不会怕的。也正因于此,二人才更惺惺相惜,每有作战,总是并肩向前。

武松有什么怕的,怕过谁?!

要非说有怕,可能怕潘金莲调戏他吧。因为这确实太尴尬,怒也不是,不怒也不是。

我是爱侃古书的散发弄舟,欢迎关注交流赐教。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这问题有些不当,打虎将是李忠的外号。武松时打虎英雄吗,外号,行者武松。至于说连宋江都敢顶嘴,多是因为宋江招安是迎合朝中高官让武松实在看不过去。只怕鲁智深这个问题我觉得武松不是害怕鲁智深,而是尊重鲁智深。

首先,谈谈鲁智深和武松的关系《水浒传》中,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最终上二龙山。武松与鲁智深等人相聚。而后两人在不断加深了解互相尊重,互相敬佩,有了深厚的友情。所以他们的相交较深,而且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同。都看透了当时封建官场的黑暗。

其次,谈谈宋江的个人特点,他上梁山以前属于底层官员。由于长时间和官员士大夫打交道,也多少受到影响。上梁山只是被逼无奈,一有机会还是希望能够受到朝廷的加官进爵。从他生擒呼延灼中主动献好可以看出,武松一生嫉恶如仇多少会看不惯这样的人。所以,有冲突是难免的。

综合以上两点,个人认为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宋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封建官员的典型代表。而武松,鲁智深早已看管了当时官场的黑暗。所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怀志书院


从水浒传中不难看出,武松不是怕鲁智深,而是两人关系很好,亲如兄弟

鲁智深正真,疾恶如仇但蛮干,还有点无赖 ; 武松是胆大心细,敢做,做了也不想的人,很勇猛 。他们两性格相符。

(1)爱憎分明,刚爽豪迈,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他非常同情关心被当地恶霸镇关西欺侮的金家父女,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等到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他才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这些表现了他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优秀品质。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与金家父女没有任何关系,但当倾听完金家父女的控诉后,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家父女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他掏出自己所有的银子觉得不够时,便向旁边的李忠求助银两,当李忠不爽利地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3)率直粗犷,勇而有谋,粗中有细:为了保证金氏父女能平安的离开,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拖住店小二追寻金氏父女的举动,“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在惩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直到后来不慎失手打死郑屠,他也是随机应变,遇险不惊:“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些都表现了鲁达的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武松:行者武松 一身虎胆,武艺高超,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



星星读历史


武松景阳冈打虎,但却没有被叫做“打虎将”,即便是打引号,也不能叫做打虎将。《水浒传》中有一个打虎将,是卖狗皮膏药的李忠,梁山好汉的绰号是专属,不能一个引号就弄到别的好汉头上去了。

行者武松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从来就没做过出尔反尔、口是心非的小人。从认识宋江那天起,武松就非常敬重公明哥哥,哪里曾经顶过嘴?对宋江很恭敬,对鲁智深很尊敬,对张青孙二娘很尊重,这就是打虎英雄武二郎。说武松跟宋江顶嘴,没有道理。

武松真的跟宋江顶嘴吗?

查遍《水浒传》,都找不到武松跟宋江顶嘴的情节。那么,这个跟宋江顶嘴的武松是从哪里来的呢?

《水浒传》七十回后(容与堂第七十一回前半部分)就是续书了,也就是梁山好汉排完座次,施耐庵的故事就结束了,后面的故事就是被腰斩后续写的。武松跟宋江顶嘴的事情,就发生在梁山好汉排座次之后。

话说梁山泊好汉排完座次后,忽然大变脸,不再与朝廷为敌,倒干起了拦路抢劫,欺压远近百姓的毛贼勾当。这等文字,显然是为后来恶意写宋江招安打伏笔,开始歪曲施耐庵的原著精神了。笔锋迅速逆转,便很快的写到了武松跟宋江顶嘴的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梁山欺压百姓,抢劫客商,打发着毛贼式的生活。不知不觉,迎来了重阳节。这天,宋江便在忠义堂摆开“菊花之会”,众头领都来喝酒。宋江喝得大醉,乘着酒兴填了一首《满江红》词。词填得了,又让铁叫子乐和演唱。当乐和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句时,武松挑头闹事了。

正在喝酒的武松,忽然说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

这就是武松与宋江顶嘴的故事。靠谱吗?

续书有多么拙劣

“菊花之会”是紧接着梁山好汉排座次写的,在一个回目之中。这一回容与堂原版回目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在讲完排座次之后,回目所包含的故事就应当讲完了。但是,因为插进了“菊花之会”的情节,竟然还有1600多字的内容,显然超出了回目的范围,属于文不对题了。

为了解决文不对题的问题,现在很多通行本干脆把这回书的回目改成“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夙愿”。这个回目很拙劣,竟然连对仗都没搞明白。

毫无疑问,“菊花之会”并不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而是被腰斩后的续书。既然不是《水浒传》,那么,武松跟宋江顶嘴就属于胡编滥造,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学界几乎一致的认为,《水浒传》是金圣叹腰斩的。通过这么多年对《水浒传》的关注,我认为,容与堂本原本就是一部被腰斩的《水浒传》,腰斩之后,又续写了二十九回半书。金圣叹再度腰斩,斩掉的就是容与堂本后面的续书。

金圣叹虽然对《水浒传》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篡改涂抹,但腰斩后面的续书却很有道理。因为,仅从武松与宋江顶嘴这个情节看,就不是施耐庵的《水浒传》了。

原因很简单,刚刚与梁山好汉一起发誓:“但愿共存忠义於心,同著功勋於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的武松,却在十几行文字之后忽然变脸,因反对招安而跟宋江顶嘴。

这是续书作者的迫不及待,要写武松变脸也别变得这么快啊,至少过了几回书再翻不迟吧。续书写成这样,武松的变脸还真的比翻书还快呢!

武松反对招安吗?

恰恰相反,武松第一个提出招安,可谓《水浒传》中招安的首倡者。在“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这回书中,武松讲了这样一句话: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当时,武松与宋江在孔明孔亮家分手,一个要去二龙山入伙,一个要到清风寨投奔花荣。兄弟二人依依不舍,宋江十分挽留武松与自己一道去清风寨。武松担心自己罪孽深重,连累宋江花荣,便拒绝了宋江的好意,坚持要去二龙山落草。但武松又舍不得宋江,便说了一番十分感人肺腑的话。

武松顶天立地,一口唾沫一个钉,怎么回出尔反尔反对招安呢?

武松不肯随宋江而去,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杀人太多,即便是朝廷大赦也轮不到自己,只有上山落草才能保得性命,等到“天可怜见”时,朝廷招安才能洗脱罪名,与宋江重新相聚了。

所以,武松提出招安是发自内心的,绝不是为宽慰宋江的言不由衷。这样强烈的愿望,不会因为到了梁山就改变了,就忽然翻脸反对招安了。

武松绝不会反对招安,因而,也绝不会因为宋江要招安而与宋江顶嘴。

武松宋江兄弟情深

兄弟二人第一次相见,是在柴进庄上。武松比宋江早一年来投奔,但却因为脾气暴躁而不受待见,柴进他们都不喜欢这个动不动就醉酒打人的大汉。但是,宋江一见武松便非常喜欢,真心真意的把武松当兄弟看待。这样的反差,让武松很尊敬宋江,二人便结为异性兄弟。书中说,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

这就表明,武松对宋江说的话很在意,把所有的坏毛病都改正了。孔家庄分别时,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说了很多感人的话。为了与宋江相会,武松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招安上。宋江又是极力要等待朝廷招安的,兄弟二人不但意气相投,志向也一样,可谓志同道合的铁杆弟兄。这样的武松会顶撞宋江吗?

武松是非常重情义,宋江也非常爱惜武二郎的英雄气质,以兄弟相待。三山聚义打青州之时,武松也投奔了梁山。虽然此后再也有宋江与武松之间的故事,但武松一直追随宋江东征西讨,与所有梁山好汉一样,拱听宋江的号令约束,从来就没有反对过宋江。

武松与鲁智深是生死之交

武松从来就没有怕过鲁智深,如果说梁山之上要找出一对真正的生死之交,那就是鲁智深与武松。这二人自从相聚于二龙山,便形影不离,在历次战斗中相互救援,携手杀敌。

游斗卢俊义,一条禅杖一对戒刀,鲁智深武二爷联袂出战。攻取大名府,两人化妆成行脚僧人,一同进城做内应。打曾头市,一并领军攻打正东大寨,令史文恭十分忌惮。攻打东昌府,又是二人押运军粮引诱张清出城。鲁智深被张清一石子打翻,武松挥舞戒刀拼死救回鲁师兄。

这二人为何如此恩深义重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佛门弟子,而且,是一对冒牌的穿着僧衣的假和尚(头陀)。

鲁智深年长,又是二龙山带头大哥,武松便以哥哥相称。同时有佛门根源,同在一个山寨落草,鲁智深又是一个非常重义气的好汉豪杰,恰与武松的脾性相投,这便是投缘。

到了梁山,也只有这二人是佛门慧根,属于特殊的一类。宋江也很关照二人,无论是镇守山寨、把手关隘,还是出兵打仗,都将这两个和尚分派在一起。这就更加深了二人的感情,成为一对生死兄弟。

梁山好汉排座次,鲁智深第十三位,武松紧随其后,排名第十四。十大步军头领中,鲁智深领衔,武松居第二位,可谓形影不离,生死相随。这样的情感,怎么能说武松怕鲁智深呢?

从武松对鲁智深的情谊中,也可看出,武二郎是重情重义之人,绝不可能反复无常,绝对不会反对招安,与宋江顶嘴。


绿野萍踪01


首先,武松服了鲁智深的人品。

纵观梁山人物,能算得上好汉的,也只有鲁智深一人,武松算得半条好汉(血溅鸳鸯楼太减分了)。

各位看官请想,这水泊梁山上除了鲁智深之外,可还有一个好人没有?

那及时雨宋江,假仁假义,最终害得众兄弟死的死逃的逃,哪有一点好汉的心肠?

那玉麒麟卢俊义,简直是个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梁山害你家破人亡,居然还要上山委曲求全,这是什么好汉?

那豹子头林冲,亏了上天给他一副张飞似的体魄,妻子被调戏连暴揍凶手的勇气都没有,算什么好汉?

开黑店的孙二娘,打砸抢的恶少穆弘,打闷棍的孔明孔亮等等人物,鲁智深大仁大义与他们为伍简直就是冤屈。


回头再看鲁智深,急公好义,无论打死镇关西还是救难野猪林,无论大闹桃花山还是攻打青州府,没有一个是为了自己。这个人品,小心眼的武松服了!

那么从人品发散开去,便是鲁智深的精神层面,也让武松折服。

鲁智深“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潮信之时却大彻大悟,听潮圆寂证了个“今日方知我是我”。纵观水浒,也只有鲁智深是真的在替天行道,不渡自己,只渡别人,有恶人被他撞见,何须来世?现世就报了。如此最终得了正果也在情理之中。同是出家人,又同在二龙山入伙,鲁智深对武松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人虽不会谈论什么佛法,只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但也许正是如此才合了禅宗的道,修心不修口啊。

再次该是武艺了,鲁智深的功夫应该是比武松强的。毕竟边防军司令部警卫连排长(经略府提辖),在战斗力上还是应该比县民兵排长(阳谷县步军都头)厉害的。


好了,综合以上原因,在人品,精神和武艺三方面,武松都是“敬畏”鲁智深的。

今天就扯这么多吧,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时光绘影


铁头陀,《行者武松》,性正直刚烈,妒恶如仇,快意恩仇,讲义气,是其一贯的行事风格。

如果说武松怕鲁直深就大错特错了!

其一,鲁直深与武松同拜铁臂周侗为师,鲁直深是武松的同门师兄,亲如手足,此为亲情。

其二,武松对鲁直深不畏强权,率性豪爽坦荡胸怀,极是佩服,此谓英雄惜英雄之义气。

其三,二人互相敬佩,且武功不相上下,各有所长。此乃侠义情怀。

所以,武松与鲁直深只是情投意合的好兄弟,何来谁惧怕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