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2月6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逐步驗收交付;

3月10日,珠海中大五院鳳凰山院區工程正式交付。

一座是建築面積7.99萬平方米,ICU、手術室、負壓病房、檢驗科、CT等功能一應俱全的全國最大規模應急醫院;另一座則是面積1.56萬平方米,國內首家以應急方式建設的永久性傳染病院區

10天,25天,中建三局一公司在短時間內以高標準建起兩座應急醫院,成為安撫社會情緒的“定海神針”。極限工期和嚴苛標準背後,是全體建設者熟練掌握傳染病醫院各項標準、精心策劃施工組織、穿插使用工業化建造和各項建造科技的結果。


01、主體結構--急速建造中的裝配式應用

雷神山、鳳凰山兩座醫院均採用魚骨形佈局,病患居住在“魚刺”部位的病房中,醫護人員則從中軸“魚骨”通過兩層防護進入病房診療看護,實現“醫患隔離、通道分離”。

雖然分屬臨時結構和永久性結構,但建造過程中穿插使用裝配式建造和BIM先行模擬施工,提高效率。例如汙水、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大量使用一體化處理設備,在入場前將其組裝為數個大型模塊,現場直接拼裝。主體結構施工前,建立結構施工和機電BIM模型,優化工序銜接和管線排布,解決碰撞問題。工業化模塊裝配,讓部分建設內容擺脫了施工現場的時空間限制,多道工序可以在異地同時進行;BIM輔助策劃,方便管理團隊在短時間內確定最合理的施工方案,節省出寶貴時間。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啟動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正值武漢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劇烈攀升、全城醫療系統嚴重超負荷運行的危機時刻,對速度的考量成為建造規劃中最關鍵的因素。同時由於雷神山醫院體量極為龐大,可將部分靠前工序置於工廠完成的臨時結構建築成為最佳選擇。


取得設計院給出的初步圖紙後,雷神山醫院設計團隊針對現場實際需要,對病房集裝箱內部的寬度、淨空、設備吊掛、門窗位置乃至機電管線的穿插位置給出進一步說明和規範,向全國各地的廠家同時下單;醫技樓鋼結構團隊也同步製作每塊鋼構件的深化設計圖紙,委託湖北地區加工廠緊急製作。當集裝箱和鋼構件運達現場,僅需完成吊裝和部分牆板的拼裝即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在時間空前寶貴、工序穿插眾多、施工面極為緊張的雷神山建設現場,模塊化建造最大程度節約了人力和時空間成本。基礎結構施工中,廂房底部的混凝土條形基礎優化為一米長工字鋼墩基,規避了現澆混凝土需要待強度滿足才可吊裝廂房的弊端,成功將單個病房區的基礎施工週期壓縮在一天以內。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珠海中大五院鳳凰山院區

珠海疫情形勢不及武漢嚴峻,但結合長久使用需要、颱風暴雨氣候及各方意見,鳳凰山院區最終由集裝箱板房調整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永久醫院能實現更長久的使用壽命、更靈活的空間佈局和更高標準的功能需求,但建造時間也相應更加延長。


鳳凰山院區採用筏板基礎、鋼筋混凝土框架及砌體結構。項目將原設計C30混凝土提高至C40,並添加早強劑,使混凝土3天內強度便可達到拆模條件。內部隔牆則同樣採取裝配式建造,以場外定製的輕鋼龍骨牆配合無機預塗面板進行組裝,21000平方米風管、65噸管線支架全部採用工廠預製,運至現場直接裝配。項目充分發揮永久結構優點,管道支架進行抗震加固,結構抗震烈度按7度設防;1274平米外窗全部採用系統門窗,可在15級颱風侵襲中保護安全。


2、負壓系統---帶病毒空氣的隔離和無害化處理

雷神山、鳳凰山醫院作為傳染病醫院,結構、機電等各個建設維度全部將病房內的病毒與外界隔絕來展開。建設者精心調試各區域間壓力梯度,構築起能夠控制被病毒汙染的空氣流向、並將其無害化處理和排放的負壓新風系統。

兩座醫院的通風系統均可實現一小時內多次換氣,並營造三級氣壓差:汙染區氣壓低於半汙染區,更低於潔淨區,空氣全部由潔淨區域向汙染區域流動,最終經由過濾及消毒系統排入室外。在手術室、ICU等重點科室,內部牆面裝修使用高緻密度材料,減少塵埃和病毒附著。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由於雷神山醫院採用臨時結構,病房均由板房拼接組成,管線直接穿牆而過。除做好密封措施外,防止病毒洩露主要依賴通風系統。風機管道內部設置冷熱泵,室外空氣在風管內經過多層處理後,送入室內的均保證為恆溫恆溼潔淨空氣。排風系統內部設置有活性炭吸附、紫外線殺毒、高溫殺毒等措施,內置多層高效過濾器,排風系統猶如戴上了“N95”口罩,徹底封殺病毒“逃逸”的路線。重點科室內部也精心佈置,頂部為送風系統,地面則安裝排風系統,室內空氣流動軌跡形成一個倒過來的小型龍捲風,懸浮的氣溶膠被流動的空氣裹挾,源源不斷地經由地面排風系統殺毒、過濾後排出,實現“病毒從中過,片葉不沾身”。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珠海中大五院鳳凰山院區病房

採用永久結構的鳳凰山醫院,在封堵汙染空氣上有很多選擇:混凝土地面採用原漿收面,一次性達到高精地坪要求;採用醫用6級氣密窗,地面與氣密門間隙控制在5毫米內,門底自帶軟膠封堵這一間隙,避免空氣外溢;病房隔牆雙面均進行密封處理。各類管線穿牆預埋了套筒,房間全部吊頂,管線隱蔽在吊頂內部。為強化廢氣排放,鳳凰山醫院巧妙利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屋面安裝80個外排風管直向高空,高度達6米,將汙染區空氣直排至離地17米的高空,避免了排出的空氣進入醫院空氣循環系統。


03、配套設施---補足“兩山”醫院的完整功能

雷神山醫院順利投用,不僅需要病房本身條件“過硬”,更需要配套設施功能完善。兩座醫院配備了完善的智能化運營系統,外部配套設置了汙水、垃圾處理站,實現醫院與周邊環境的共生共長。


弱電系統構成醫院的“智慧大腦”和“神經系統”。雖然工期緊迫,雷神山、鳳凰山醫院均安裝了十多項智能操作系統,包括醫護對講系統、內外網絡系統、遠程會診系統、視頻探視系統、建築設備監控系統等。病人可以一鍵呼叫護士,家屬可以通過鏡頭與病人對話,各地醫療專家可以對疑難病症共同討論治療方案。兩座醫院的核心設備和供電系統採用“雙備份”乃至“三備份”,保障醫院各項功能的順利實現。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由於毗鄰黃家湖,為避免醫療廢水造成汙染,雷神山醫院地下鋪設了面積達13.7萬平方米的HDPE防滲膜,其強大的防滲性能和良好的耐寒熱腐蝕性能,能夠將地上構築物與地下水和土壤進行物理隔離。鳳凰山醫院底部則鋪設有厚達七百毫米的鋼筋混凝土筏板,避免了洩露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


雷神山醫院產生的醫療廢水均預先排放至消毒站中處理。廢水在接觸消毒池進行初步減害處理後,通過多組MBBR(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進行生物降解脫氮除磷,再由汙水沉澱池及疊螺機進行汙泥脫水後,剩餘廢水再次加氯消毒排入到市政汙水管網,完成整個場地的廢水處理。此外,雷神山醫院還建有雨水回收系統,雨水由雨水管網統一排至雨水調蓄系統進行加氯消毒處理。雨水收集池容量達到1088立方米,經過消毒及調蓄模塊儲存完成後,多餘雨水才會排至室外管網。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鳳凰山醫院採用的是MBR(膜生物反應器,即活性汙泥法+膜分離),廢水在接觸消毒池進行初步減害處理後,進入格柵調節池汙泥池。MBR將膜分離技術與傳統廢水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固液分離效率;並且由於曝氣池中活性汙泥濃度的增大和汙泥中特效菌(特別是優勢菌群)的出現,提高了生化反應速率;同時剩餘汙泥產生量較傳統方式更低。


為降低垃圾焚燒對環境的汙染,垃圾處理引用了歐陽曉平院士團隊設計的垃圾焚燒處理技術,通過將醫用垃圾轉變為更為高效的可燃氣體,規避了常規焚燒垃圾所引起有害物質施放和揚灰多的問題。

雷神山+鳳凰山:工程中的三項建造技術

不同的設計理念,不同的建造方式,相隔一千多公里的兩座醫院,在建造科技加持下,短時間內拔地而起。在戰“疫”前線,無畏的一公司人憑藉科技和智慧,築起兩座抗擊病毒的“安全島”,守護萬家燈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