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中哪兩句了描寫鄉村生活?覺得如何?

用戶239189396379


《村晚》是宋代雷震的一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盛夏傍晚太陽快落山時農村的景色。

讀來讓人感覺夏日的生機盎然,以及牧童的悠閒的自在。可以說整首詩歌都描寫的是鄉村生活:

草滿池塘水滿坡,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該首詩的大意是: 盛夏水草茂盛,盈盈的池水,青青的山坡。傍晚時分,落日緩緩的走到山肩上,山影和落日的餘暉倒映在水面,顯得寧靜而神秘。晚歸的牧童坐在牛背上,悠閒的吹著短笛,儘管沒有什麼悠揚的調子,但也歡快有趣。

本首詩只有四句,寥寥幾句,就勾勒出夏日暮村的美好,不得不感嘆雷震的文學功底。

其中用詞最為奇妙的是這幾個動詞:

首選是“滿”字,這個滿字,形象的把河水以及池水豐盈充沛的狀態表現出來,同時也把山披上野地裡青草茂密的長勢也體現出來。

第二個動詞就是“銜”字,就這一個字,把夕陽落在山肩或是山谷那個狀態體現的恰到好處,銜”有點“含”的意思,所以這時候太陽絕對不會在山頂山,而是即能看見但又是馬上要落下的狀態,僅是一個詞,給讀者帶來的外延想象是非常豐富的,或者說,一個字就是一幅畫。

一個“橫”字,把牧童頑皮和悠閒騎在牛背山的姿態勾勒出來。

如果說,整首詩歌把傍晚農村的景緻唯美的描繪出來的話,那麼這幾個動詞則是本首詩歌的靈魂,也是充分體現詩歌韻味最關鍵的幾個字。

關於宋代詩人雷震

雷震是四川眉山人,宋寧宗嘉定年間的進士,他的作品只有這首《晚村》為人們所熟知。

該首詩歌被編入小學五年級的語文課本,看來,經典不用多,一首就夠了。

關於他的其他信息不多,可見他在當時並不是非常著名的詩人。但這首詩歌,無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品讀與此首詩歌類似意境的其他古詩詞

這首詩歌我第一次讀的時候,沒覺得有特別的新奇,總感覺以前讀過似的。

細細想來,還是有一些其他詩歌的影子。比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回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有人說,這兩首詩歌也不一樣啊,一個是寫春天,一個是寫夏天。

景緻雖然不同,但是兩首詩歌表達的結構還是很相近的,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寫人吧,並且都是兒童。人物的動作也和前兩句的景色背景相關聯,都是很有畫面感。

全詩都是先描寫畫的背景,然後再寫畫裡的主人公,動靜相宜。讀起來讓人心曠神怡。

結束語

整首詩歌描寫農村的景色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現在這種景色很難見到了,前半段的景色應該還有,但牧童吹笛子的愜意場景是看不到了,現在的孩子們不用放牛,都去上學去了。

但,話又說回來,到底哪種生活更好也不一定,古時候,儘管經濟沒有那麼發達,但是人們生活的壓力沒有那麼大,原始氣息濃郁,呼吸著香甜的空氣,吃著無汙染的自然食品,也未嘗不幸福。

尤其是現代的都市人們,看破這人生繁華背後的無奈之後,反而更羨慕返璞歸真的農村生活。

說到底,人是自然地產物,什麼時候都離不開自然的這個“根”。


春城花草香


小時候,經常聽秀才出身丶教三家村私塾的外祖父,在地上踱步,哼"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兩句,《千家詩》裡有的。我生活在科爾沁草原,村裡放牛的不止一人,也沒見誰吹笛啊!再說,我們那裡騎馬騎驢,沒人騎牛啊!後來長知識,才知道那是南方牧童,騎水牛!


用戶3253102189658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村晚》是南宋詩人雷震創作的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

我們先來看看全詩描寫的畫面。綠草長滿了池塘,池塘裡的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遠處山間彤紅的落日,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閃動著粼粼波光。有一個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往家的方向走去;他手裡拿著一支短笛,隨意的吹著沒有樂譜的曲子。

前兩句描寫的是農村傍晚的優美景象,而後兩句利用牧童描述了農村生活的閒適自得。

我對這首詩的感受如下:

池塘、山間、落日、牧童、牛、短笛,詩人用這幾個詞語便給人們呈現出了美麗的鄉村景色和舒適的鄉村生活,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便將此展現的淋漓盡致,詩中這種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怎能不讓人嚮往!

以上就是我對《村晚》這首詩的一些見解,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交流。


航拍臨沂


《村晚》中哪兩句詩描述了鄉村生活,你覺的如何?

前言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欣賞這首詩,不妨當成欣賞一部優美的畫卷。短短几句詩句從近及遠描述了一副晚春時期黃昏時牧童歸家的鄉村鮮活的畫卷。

一、草滿池塘水陂滿,山銜落日浸寒漪。

第一句主要描述的是近景,放眼望去茂盛的春草長滿了池塘,行成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色。

第二句中主要描述的是由近景折射出的遠景,池塘倒影中浮現著漸落西垂的落日,此時落日已經已經被山巒遮擋了部分,已近黃昏時。遠中有近,近中有遠。

詩中前兩句以近景和遠景相結合的手法,把畫卷的凸顯的立體而真實,有山有水、有草有落日,把一副春意盎然的山水畫卷以詩的形式展現出來。(詩中的“滿”和“寒”指在水草茂盛的時候天氣依舊有些寒冷,表示此時應該是在仲春和季春之間。)

二、牧童歸去橫牛背,短迪無腔信口吹。

第三句中描述了此副畫中的核心,牧童,在黃昏到來的時刻,完成放牛的任務,開始回家。這句中一個“歸”作為動詞,使畫面開始出現活力,給予畫增添了生命的色彩。

第四句中主要描述了牧童的細節或肢體動作,更直觀的刻畫牧童形象。而其中的“吹”帶來的聽覺,使畫面更加鮮活。通過詩句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三四句通過動態和聽覺、視覺效果描述,展現了一個牧童在黃昏時刻,一邊吹著笛子悠閒的驅牛歸家,給優美的畫卷添加了生命。完美的展現了一副悠閒的鄉間生活畫卷。

結束語

整首詩展現了一副優美的鄉間景色。體現鄉間的悠閒生活。前兩句主要為襯托作用,後兩句核心在於牧童。前後成相輔相成的關係,通過詩句讓畫面躍然紙上,生動而優美。



疾跑ing的蝸牛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一幅自然風光展現眼前,在一個長滿青草的池塘裡,池水灌得滿滿的,好像要溢出來了,遠處的大山好像銜住了那將要落下的夕陽,淹沒了那水面蕩起的陣陣波紋。

這夕陽西下,代表著夜間即將來臨,盎然了一日的生機也將沉沉睡去,為明日的活力儲蓄精神;平靜裡偶爾泛起波紋的水面、那遠處寂寥大山的身影,展現了世間萬物即將歸於沉睡的平靜與寂寥,同時也深感天地廣袤,自身融於其中的怡然。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偶然聽到那信口吹出的笛聲,尋聲而去,看到的是牧童橫坐於牛背歸去的身影,鄉村生活就是如此悠閒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自然,合乎其道,自然心曠神怡,難怪現今陷身於忙碌中的我們甚為羨慕。

羨慕歸羨慕,誰又真正捨得放手那忙碌,有時真的在想:

是忙碌困住我們麼,

是我們無法掙脫麼,

這些問題我們心如明鏡,

不是的,

是我們不肯放手那忙碌罷了,

是我們自己將自己圍在一座城裡,又甚為羨慕那城外的風光罷了。


奶茶愛尚咖


看完題目,一首經典老歌便開始在我腦海裡迴響: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

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

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

……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牧童的歌聲在盪漾

喔嗚喔嗚喔喔他們唱

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

《村晚》(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晚景的詩。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裡,水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山澗夕陽倒映在清涼的池水波紋上。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便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一幅栩栩如生的的農村晚景圖躍然紙上。為了應景,我舉一反三,以報提問邀請之情:

1、《牧童》(唐)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2、《所見》(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牧童》(唐)盧肇

誰人得似牧童心,

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

何愁南北不知音。

《村晚》的前兩句,是寫山村晚景的。詩人把山村落日的一抹餘暉與山、水交相呼應,描繪了一幅幽雅靜美的畫面,,為後兩句牧童“橫牛揚笛”出場進行了鋪墊。牧童隨意地橫坐在牛背上,表現出了牧童的調皮可愛,天真活潑,“信口吹”表現出了牧童無憂無慮,悠閒自在的情致。再加上前兩句景物的描寫,就構成了情景相依,色彩、畫面和諧,安逸清新的山村晚圖。如此,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世外桃源般的畫面,悠然超凡的畫景,無不給人一種恬靜悠遠、流年忘返的感覺。

全詩既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同時又抒發對生活嚮往、寄託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情思深厚悠遠。

答題完畢!


襄陽郭大俠


這是宋朝詩人雷震一首七言絕句。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黃昏入晚景的詩。綠草長滿池塘,池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遠山銜著落日,把影子一起倒映在水裡,波光粼粼。小牧童橫騎在牛背,正緩緩歸家,信口吹著不成腔的調子。此詩寫農村晚景的文字集中在一 ,二兩句。詩人把池塘,山,落日有機地結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f麗的圖畫,為後兩句生活場景作了鋪墊。頭句兩個“滿”字,寫出了仲夏時令的特點:生機一片。第二句一個“銜”字寫日落西山, 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字,寫山日倒映水中寫得生動形象。景物色彩和諧。有了這樣的環境牧童自然優哉遊哉,其樂融融矣!

詩人是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農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人的生活自由自在。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的世外桃源的畫面,無論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佈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此詩成為我寫現代小詩絕好的借鑑。


今石看泰國


《村晚》來自於南宋詩人雷震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描寫的是黃昏的農村景象,以欣賞的視角讚美了悠閒恬靜的田園風情。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真正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詩的前兩句描寫了周圍的景物,也是給下面的兩句起了一個襯托的作用。後兩句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圖。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才是一副完美的鄉村晚景!在這樣寧靜優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場了。他騎著牛兒,走向村莊,手中拿著支短笛隨意的吹著。畫面中這個天真爛漫的牧童,為我們演繹了恬靜優美的農村景象,更是為詩人意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平陽一虎


都說“唐詩重情致、宋詩重理趣”。換言之,唐詩如青春少年般灑脫奔放吞吐自如,宋詩則如冷峻的老學者般時時謹言慎行、談哲思講義理。但南宋雷震《村晚》這首小詩卻恰恰摒棄了正經古板的說理套路,把一副清新脫俗、情境俱佳的“鄉村牧童晚歸圖”鮮活地呈現於紙上。至於“哪兩句在寫鄉村生活”,愚以為全詩無不圍繞畫風濃郁的古時鄉村生活次第展開、娓娓描述。

首先我們誦讀全詩

村晚

宋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全詩釋義:

一方澄澈的池塘清水盈盈,塘岸蔥翠的青草倒映水中,彷彿參差地生於漣漣清波間;天邊遠山銜著日頭,炫出萬道霞光直浸透池水碧綠的涼波。一個牧童橫坐牛背款款而歸,他手持短笛隨意吹奏出不成曲調的曲子悠揚地在晚空中迴旋……

逐句品讀解析全詩,從中充分領略鄉村生活之美

一、鄉村生活之景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這兩句是典型的寫景句,由近及遠描述了鄉村傍晚即將日暮時分,落日輝映下的青草,池塘,池水,池岸,遠山等美麗景象。

“草滿池塘水滿陂”中,詩人切入手法十分獨到:生活通常景象是草長在塘岸上,水盛在池塘裡,按正常邏輯表達應該是“水滿池塘草滿陂”才對。但作者偏偏反過來寫成“草滿池塘水滿陂”不是信口開河嗎?非也!此正是詩人獨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巧妙手法:你想,草滿池塘說明什麼?沿岸青蔥茂密的草兒怎麼會在水裡——倒影啊!僅“草滿池塘”四字便把青草的蔥鬱茂盛,塘水的清澈如鏡,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來。且因這“一石二鳥”之筆的生動描繪,使人頓有如臨其境、如睹其真之感;“水滿陂”,是寫塘水漫漶盈盈欲出的樣子,此三字亦令灩灩池水畫面感十足。

第二句中“山銜遠山浸寒漪”,一個“銜”字,就把將落未落、懸于山巔,乍一看像是被遠山銜於口中尚未嚥下的橙橙日頭,極富動感地描繪出來。而隨著日頭漸漸西斜,綺麗霞輝如萬道金光倒映瀲灩水波中,地面溫度也逐漸下降,空氣裡不免有了清寒之意——“浸”字把寒意緩緩而下、浸透水波侵入人體的漸變景象也生動地刻畫出來,讓讀者也不由地瞬間有了“清涼襲來周身收緊”之感。

二、鄉村生活之人物

“牧童歸去橫牛背”。這句主寫“鄉村生活之人物”,主角是騎牛晚歸的牧童。通常一篇寫人文章,衡量作者人物刻畫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便取決於其對人物細節(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的鮮活呈現。而這句話只用短短七字,就把牧童準備做什麼(駕著牛兒行在鄉間塘邊小路款款而歸),有怎樣的人物動作細節(橫著身子坐在牛背上)真實而豐富地描繪出來,詩人老練的筆法由此可見一斑。

三、鄉村生活之事

末句“短笛無腔信口吹”主寫牧童在做什麼事情——橫坐牛背,信口吹奏一隻短笛。一個“信口”,一個“無腔”就把小牧童悠閒自在的心情、童稚不羈的性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讀者不僅為牧童的頑皮淘氣忍俊不禁,且邊讀邊回味間,自己已彷彿被天真率性的小牧童信口吹奏的笛聲帶到了清新靜謐、空曠悠遠的鄉村景象裡,寵辱皆忘、心無外物,這是一番多麼美妙而令人十分陶醉的“原生態”景象啊!

綜合鑑賞之表現手法覽勝

全詩雖僅四句卻把鄉村“人、事、物、景”盡皆囊括,且表現手法也是豐富多彩、靈活多變:

1,青草、池塘、牧童、牛兒,與天邊的遠山落日巧妙結合,令近景遠景相得益彰;

2,人物、動物描繪與靜謐的自然景觀盡皆呈現,使詩中動態、靜態相映成趣;

3,目之所見與耳之所聞雙重兼顧,令視覺美、聽覺美競相爭輝……

顯而易見,作者對豐富的鄉村生活定是時時浸染、深深體會,才會以點帶面地把“傍晚牧童經過池塘奏笛而歸的畫面”從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中擷取出來,生動地躍然紙上。

結筆:

綜上所述,一首《村晚》無論是寫人,寫事,寫景,寫物都緊緊圍繞典型的鄉村生活特色清新呈現,使人讀之如欣賞一幅徐徐展開的鄉村題材畫卷般美妙。且一遍遍誦讀間真是越品越有味、越品越喜歡,真乃一篇典型的反映世外桃源般美妙鄉村生活的小品佳作。

#我是風西夜昨,一個力求務實的純文學愛好者,喜愛閱讀喜愛寫作,所發作品皆為自主原創,願與頭條同好共結筆友!#


風西夜昨


《村晚》是宋代詩人雷震的一首七言詩,後兩句“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描寫了農村傍晚很常見的生活情景。80、90年代很火的一首歌曲《鄉間的小路》,歌詞便化用了這首詩的意境:鄉間小路,暮歸的老牛,牧童短笛隱約在吹響……

在鄉村詩裡,牧童吹笛或唱歌的意象很常用到,用以表現鄉村生活的悠閒、寧靜、遠離塵世。有牧童出現的詩歌裡,總是帶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美好。唐代呂岩有“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宋時黃庭堅有“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清代時袁枚一首所見也是非常有名,“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在雷震的《村晚》這首詩裡,後兩句也是表現這樣的場景。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時分,是忙活一天的人們收工歸家的時刻,所以心情分外愉悅;對於小孩子們來說,也結束一天的放牛時光,所以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吹著短笛。

牛背寬廣,還可倒坐……

在夕陽西下的映照之下,這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一幅牧童騎牛晚歸圖,牧童的天真可愛、淳樸無邪都在這兩句間有了鮮活的畫面。

而詩的前兩句描繪鄉村傍晚的景色也寫得很有特色:“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青草,池塘,青山,落日,寒波,倒映,組合成一幅寧靜的鄉村田園圖景,並用一個“滿”字,一個“銜”字,一個“浸”字寫出動態感。

這是一幅景與人和諧寧靜的美好鄉村晚景圖。

《村晚》宋·雷震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分享到:


相關文章: